中国围棋甲级联赛规则-中国围棋甲级联赛降级队伍

tamoadmin

1.乒乓球民间高手和国手差距有多大?

2.开国元勋中,谁是铁杆足球迷

3.体育运动职业化程度的高低是靠什么来衡量的?

4.关于足球的一切

乒乓球民间高手和国手差距有多大?

中国围棋甲级联赛规则-中国围棋甲级联赛降级队伍

业余选手和职业选手之间,有一道鸿沟,不是随便能填平的。

以我的感受,说个简单的例子,许昕大家都知道吧,当年还在国家二队的时候,有一次回家(就是我所在的城市),跟市里业余比赛排前几名的切磋,基本上一局球,业余选手没超过3分,而且这中间还有他放掉的。真正打的话,业余选手想赢一分都很难。

专业选手追求的是,对手怎么难受怎么打,而业余选手没到这个功力,只是怎么能快速打过去就怎么打。这是两个不同的境界。

民间没有高手,几乎所有 体育 项目,甚至所有的职业。举几个例子:

1,几个县球房无敌手的台球高手,打不过专业训练3个月的小孩。

2,没有职业学习经历的业余围棋高手,下不过一个职业初段。

3,几个县几十年无敌手的象棋高手下不过学棋两年的13岁小孩。

4,不管少林武当、东邪西毒,什么武林高手,在职业搏击的擂台上都不好使。

5,民间科学家,简称民科,没有一个不是笑话,比不上一个受过专业教育的普通合格的大学生。

6,中国足球水平再臭,举全国之力招募业余运动员业余教练员组成的业余球队,也要被甲级联赛的降级队伍踢个10:0到20:0。

7,乒乓球业余高手没经过职业教练辅导训练的,很难打得过经过1年专业训练的小孩,和任何一个省队队员让9个球都没法比,只要不失误肯定局局封零。和国手就更没法比了。

职业地学习和训练和野路子自学成才是没法比的,职业的学习训练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等等特点,用一年的时间达到自学训练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效果很正常。

国手至少甩业余高手十八条街,业余之于专业,有点关公面前耍大刀的韵味。到底差距有多大,我们分开看:

差距一:步伐。 众所周知,业余和专业差距最大的就是步伐。乒乓球对步伐要求甚高,很多时候我们打球失误,不是因为你的技术动作不对,而是步伐不到位,失去了击球的时机和位置。

差距二:系统训练。 国手走专业之路,吃的就是这碗饭。业务以 和健身为目的,国手为了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每天都进行大量的系统训练,我有幸观看过省队队员训练场景,项目之多,强度之大,水平之高,非我等业余之辈可以想象。举个例子,单就一个发球项目,人家一天练好几盆的球。反观业余,缺乏或者根本就没有系统训练,这差距之大,高低之分,显而易见。

差距三:童子功。 国手基本都是娃娃阶段就开始培养兴趣,进行训练,业余基本都是半路出家,错过了乒乓球训练发展的黄金时间,这童子功的差距可想而知了。

差距四:对基本功的重视程度天壤之别。 常言道:打球不练功,到头一场空。国手每天都进行大量的基本功训练,单就一个正手对攻而言,保证上万次挥拍那是家常便饭,业余打球,上来就打比赛,噼里啪啦,以赢球为目的,根本就不重视基本功。

应该说差距还有很多很多,欢迎晒出你的观点,我们一起分享 !

应该是有天壤之别,我说这话还是有些道理的。专业运动员是从小系统专业训练,经过千军万马奔驰后,优中选优,最终才能入选国家队。到国家队后,顶级教练水平,更科学的训练手段,加之经常与国际不同类型的高手过招,其潜能开发达到极致。而地方高手不外乎在当地受过专业训练,甚至当过专业运动员,由于个人发展前景已到尽头而被淘汰了。还有就是纯个人爱好,也有一定水平,但毕竟未受系统专业高水平训练,基本功不扎实,偶而也有妙球出现,玩玩还行。所以,国手肯定高于地方高手。只要同桌PK,出手就能见分晓。

有一句话说的好,不要用自己的业余爱好和别人吃饭的家伙做比较。

中国是乒乓球大国,有很多出色的乒乓球运动员,也有很多业余爱好者,在我们这里有工会,闲暇之余就会有很多乒乓球爱好者集中在这里,进行乒乓球技艺的切磋,不过真正的目的还是锻炼身心,即使在比赛中也会充斥着一片欢声笑语,一片祥和的气氛。

而乒乓球正式比赛则不同,他们都是吃这碗饭的专业球员,经过多年的努力训练,才会从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队球员,每位球员都有他赖以生存的技术。比如说王皓的直拍横打,许昕的艺术家风范,还有马龙的大闸蟹捆绑式打法。樊振东的坦克式攻击。这些都是国乒球员的领航者。

那么我们业余民间高手和国手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这么说吧,如果按照正式比赛业余高手和国手比赛的话,7局4胜,国乒选手4-0稳稳的。而且都是大,业余选手要想赢国乒一两个球,确实很难。

我曾经在工会中遇到我们市里的业余组冠军,没有进行专业的指导,只是通过自己对乒乓球的爱好而钻研技能,国乒选手在大赛中的技术能力他也慢慢在实践中有所尝试,比如最近几年流行的逆旋转和之前王皓的直拍横打,都尝试过,不过无论如何都无法学习到其中的精髓。

他有幸和一位国字号选手进行过切磋,刚开始,这位专业选手为了气氛和谐,在一些乒乓球技能和速度力量上都没有使出全力,于是这位业余选手表示,有幸和国字号选手切磋,希望他能够像正式比赛一样,毫不留情。结果在5局3胜的比赛中,我们这位市里的选手0比3落败,3局最高分没有过3分。

最后这位国字号运动员表示,我虽然赢下了比赛,但是胜之不武,因为我的专业是乒乓球,不过一位业余运动员有这样的成绩也实属难能可贵。业余和专业就是两个概念,一个当做是 游戏 ,而一个当做是生命,两者不可相提并论。

先说何谓民间高手?我看不到更多的描述,从字面来理解,民间高手是散落在民间的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业余高手。对于专业训练过退役的不包括在内。

我觉得可以用幼儿园和博士生水平差距,来比喻这种差距。

乒乓球是一项技巧性非常强,包括手上的,步伐上的,战术套路上的等等,同时又是高度熟练并且始终能处于高强度训练状态的运动。

民间高手的训练时间相对于国手,自然是天壤之别。前者一般都有自己的工作,打球只是业余爱好,或许有一些超级爱好者,在球上投入的时间比较多。但是和国手也是没法比较的。国手无论是国家队训练,还是平时在各俱乐部训练都是有,系统的,大训练量。

乒乓球的各项技术水平,相差巨大。发接发,搓,拉,摆,弧圈,切,挡,等等。同样的技术,质量相差太大。最基本的一个下旋球,国手的转速要远大于民间。其他同样。所有业余层面能够风生水起的技术,在国手面前,都很幼稚。

步伐。都说步伐是乒乓球的生命。步伐民间更是没法和国手比。战术素养也是无法相提并论。国手除了有专门负责的教练根据他的打发制订相应的技战术设计,同时经过多年的高强度大赛,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成熟体系。民间高手一般来说都是靠自己多年业余比赛的自我积累,但距离国家层面的教练团队的水平有多远,我们自己去想吧。

有一句话叫别拿自己的爱好挑战别人的饭碗。国手层面的水平,尤其是中国国手层面的水平,更是无法想象的。经常有见到国手和民间高手交流赛,国手根本不用劲,单纯一个放高球就放死了,如果拉开架势打,基本一分也得不了。

别不服气,国手,就是这么牛。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训练方式不断科学化、正规化、系统化,乒乓球民间高手与国手的差距也是越来越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手和民间高手还是差不多的,区别在于国手的成绩起伏小,训练能得到保障,年轻一些。民间高手经验好,球路差异化大。在工人文化宫、东单经常都能看到国手与民间高手对垒,互有胜负。这么说吧,庄则栋进入国家队的第一年,可能还打不了当时的宋之瑞、李博达,但后续肯定就是反超了。

北京五位民间球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基本上国手优势就更大一些,不过民间高手还是能打。北京球王王秀昌就经常击败国字号,那个时候还多半都是颗粒快攻,大家能力、技术差不多。甚至一些女子国字号,碰到王秀昌很难打。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国手的优势基本就无可撼动了,省市队现役对阵民间高手都能占据上风,不过唯独对阵民间长胶怪球手的时候,有些不一样。因为长胶在专业队体系中基本很难见到,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之后,所以民间长胶高手往往对阵女子国家队选手还是可以打打,不过这种也只能保证第一次有点胜机,多打几次,长胶自然一点秘密都没有了。

摘自开球网积分排行榜

用开球网积分换算,民间高手顶级水平也就2300分,而省市队主力都有2500,国字号都是2700以上了。差距200分大概有3个球的差距,大家基本就了解了。

不知道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同意我观点的请点赞,不同意的可以在下方评论,说出您的想法。

差多少没有这样的尺子,记得大概是2000年的时候,在cctv杯乒乓球擂台赛沧州赛场中,那天来的是孔令辉对谭瑞午,王楠对张瑞,比赛间隙,有几个业余选手接孔令辉的发球,记得好像是孔令辉告诉对手了发的是下旋球,结果接发球还是接不好,差距还是很大的。

差距非常大。有人这样比喻这种差距:国手用菜刀,业余选手都赢不了。以前中国的乒乓球擂台赛就有这样的环节,国手不旋转,不进攻,不放高球的情况下,业余高手都赢不了。可见这样的比喻并不过分。

从专业方面分析,差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身体差距。运动员通过专业系统科学的训练,身体素质不是一般人可以相比的。这个在运动员击球力量以及移动上都能体现出来。业余运动员在步伐到位的情况下,出球的速度和旋转对专业运动员没有任何威胁。同样,同样的球速,业余选手可能步伐不到位,造成被动,但专业运动员就能步伐到位,主动进攻。

二,技术稳定性。对于每项技术,有的业余运动员可以掌握的非常好,但说到技术的稳定性,就和专业运动员有非常大的差距。专业运动员经过常年积累,在没有压迫的情况下,击球非常稳定准确,几乎不会出现失误,这是业余选手没办法相比的。

三,技术的连贯性。专业运动员经过各种套路的训练,击球的连贯性和技术的衔接上都要流畅自然,比赛中能够连续击出高质量的回球,从而赢得比赛。

四,前三拍能力。

五,自我调节能力。

总之,业余选手与专业选手的差距是全方位的,业余爱好者可以不断总结,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不断提高球技!

差距肯定很大,但也有例外。北京黄老邪九十年代在儿研所对阵国家女队李佳,上百人观战。当时还是21分制,结果2:1战胜李佳,被传为业余胜国手的佳话。当专业几板发力打不死长胶的防守,由攻转搓时,就给了长胶撇、抹、拱、带、攻的机会。那场球让北京球迷印象深刻津津乐道。

开国元勋中,谁是铁杆足球迷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近日出台,中国足球史上的最大改革启动,人们期待这个寄托无数人梦想的项目浴火重生。

足球的魅力,不同凡响。开国元勋中就有众多足球迷。与平常人一样,他们因足球之兴而喜,也因足球之衰而悲。对于中国足球腾飞,他们曾寄予厚望。

当过守门员

文/金灿

1955年的一个秋日,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要进行北京联队与苏联泽尼特足球队的比赛。比赛开始前,场内突然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原来,来到了比赛场地。建国以后,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更很少看体育比赛,尤其没有看过足球比赛。早年便主张中国人要“文明其心灵,野蛮其体魄”,人们都知道他喜欢游泳,也知道他打乒乓球,其实他也喜欢踢足球。

当年与对阵踢球的陈子展回忆:润之在长沙第一师范上学时就踢过足球,他的位置是守门员。上个世纪初,中国人个子远没有现在高,湖南人又没有北方人高,像这样1.80米多高的简直是鹤立鸡群了,想必他当初在门前一站,对手的前锋一定会感受到震慑力。陈子展还说,踢球时认真、勇敢,守球门时沉着冷静,两眼紧盯着来球,射来的球大多能被他接住。队员们很佩服他,称他是“足球健将”。

1955年的这一天,饶有兴致地观看了比赛。当事者史万春当时是国家队队长。赛前他们知道,苏联泽尼特足球队是该国甲级联赛第四名,水平高于我们。那天先农坛体育场座无虚席、人山人海,中国队员拼尽全力才没有让对方将拉开。后来史万春感到观众席上有些骚动,他知道是来了。

下半场,中国队以1比2落后,我国朝鲜族运动员金龙湖带球刚过中场,看到对方门将站位比较靠前,一记远射把扳平,队员们兴奋极了。史万春说,“我一直想看一看,但激烈的比赛让我不敢看,直到进球欢呼的片刻,我才向台看去。只见笑了,也和观众一起为我们鼓掌。”

虽然因为实力差距,中国队还是输掉了比赛,但比赛结束后,领队马上通知中国队队员,要等待的接见。穿着灰色的风衣,稳步向球场走来。他先与客队握手,之后,便走向中国队,国家队教练李凤楼和队长史万春首先迎了上去,用浓重的湖南口音连说几句:“打得好!打得好!”

同年,南斯拉夫足球队在获得了奥运会冠军后,来中国访问比赛。中国足球队其时刚从匈牙利“上学”归来不久,自然不是奥运会冠军南斯拉夫足球队的对手,结果输得很惨。但赛后,却热情地接见了南斯拉夫队,并发出了一个关于中国足球的预言:“我们今天输给你们,明天输给你们,但13年之后要赢你们!”

独爱海派足球

文/吴驷

众所周知,酷爱足球,但很多人不知道他和上海足球的缘分。喜欢上海队踢球的路子,他曾赞赏上海队:“方向对了!”

当然喜欢上海足球还是上世纪60年代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是上海足球的盛世,曾经出现四支甲级队参加全国比赛的盛况。

1962年上海足球队在北京与劲旅吉林队激战,到现场观战。上海队胜出后,评论了这场比赛:吉林队确实勇猛,有时却没有章法,不如上海队踢得巧。

那时候,经常来看上海足球队的比赛,对上海队员也赞誉有加:技术好,战术活,队员年纪轻,有前途。他强调:上海队配合好,方向对头。是坚定的技术流,放在今日,他老人家没准就会迷上巴塞、迷上梅西。有一次上海队与罗马尼亚军队足球队比赛,球赛刚开始,就直言:上海队技术、战术都比罗马尼亚差,光靠拼,怎么能赢呢?我看今天就要输。”

1965年,第二届全国运动会上,上海足球队在北京参加决赛。几乎每次都到现场观战。上海队在决赛阶段主要和风格粗犷的北方劲旅激战。上海队3比3平河北队,而以6比0大胜吉林队,以2比1赢辽宁队,最后获得亚军。全运会期间,还特地找了当时在北京参加中央会议的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丕显说:“我最喜欢看上海足球队的比赛,你们上海打得灵活,好看。你是上海第一书记,你要关心这个队,你回去要搞好这个队……”

可惜,在“”中上海各级足球队都受到冲击,实力下降明显。1980年上海队降入乙级。降级后方纫秋出任主教练,1983年上海队才夺得第五届全运会冠军。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上海队变成了申花队,由徐根宝教练执导。

1992年徐根宝带领国奥队在吉隆坡与韩国队生死一战,上演了“黑色九分钟”,国奥队崩盘。而此时此刻正在电视前和全国球迷一起目睹了这痛心的一幕。

建国以来,中国足坛最杰出的球星之一要属上海出身的张宏根。1954年张宏根留学匈牙利,接受著名教练尤瑟夫的指导。当时,匈牙利足球队是全球最好的球队之一,最出名的球员是前锋普斯卡什和中锋南蒂。尤瑟夫对领队柯伦说:“张宏根就是南蒂,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国足球的希望。”

1955年中国队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在与波兰队的比赛中,张宏根离球门30米的地方射门,打入一球,技惊四座。时任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长贺龙高兴地说:“足球队应该多出几个张宏根这样的球员。”

然而,后来的伤病使他不到30岁就挂靴了。15年复出时听体委汇报工作,一些老运动员一起前往。见到了张宏根就问:“张宏根,你的脚好了吗?”

最高级别的足球团长

文/李彦

1957年6月2日,中国队首次冲击世界杯,周恩来出现在先农坛体育场的台上。那天,陈毅、贺龙和聂荣臻元帅也都到了现场,另一位超级球迷因为没在北京而未能前往。

周恩来很喜欢足球,1912年,他随伯父去沈阳,在学校里就踢过球。他曾说,作为南方人,要通过锻炼变得像北方人一样健壮,踢足球是锻炼的重要方式。周恩来在南开大学读书时,还带领足球队与北京清华大学球队比赛。

周恩来多次观看足球比赛,1960年他率领400多人的代表团访问缅甸,随行的还有中国八一足球队,这无疑是中国足球史上级别最高的足球团团长了。

那天,陈毅元帅也在台上。1960年的一个大风天,一群少年球迷到先农坛观看一场北京工人队的比赛,因为比赛不精彩,观众席上稀稀落落。人们却惊喜地发现陈毅元帅戴着墨镜坐在场边的一张椅子上——连乙级队的比赛都看,可见他的球瘾之大。

陈毅对体育运动的爱好,除了围棋,就是足球。青年时代他曾是一位驰骋球场的猛将。他在成都上中学时,一直是学校足球队的中锋,他那一脚熟练又准确的射门,常常赢得球场上的一阵阵欢呼和掌声。他率领球队经常参加四川省的比赛,战胜过许多大专院校和外国人在成都组织的球队,一度以高超的球技蜚声蓉城。他是四川省足坛上的“五虎将”之一,观众们都熟悉这个穿“4号”球衣满场飞的中锋,亲切地喊他“陈四号”。

解放后,中国八一足球队曾经在一场比赛里5比0大胜缅甸队,陈毅曾对当时的“国脚”姜杰祥说过这样的话,中国队赢豆腐队不算本事,能赢强队才算厉害!后来,巴西马杜雷拉队访华,在比赛中,身为左后卫的姜杰祥屡次奋不顾身封堵对方炮弹般的射门,竟然被球击中晕倒在地,被抬下场后几分钟才清醒过来。陈毅对他说,虽然打平了,但是很有骨气,踢得好。

贺龙也是名“段位”很高的球迷。他对中国足球事业不仅关心,有时甚至到了事必躬亲、耳提面命的程度。中国足球队到匈牙利留学就是他一手促成的,在临行前,他意味深长地对运动员讲,你们一个人一年的费用需要几百个农民辛勤劳动一整年,你们要对得起他们啊。1964年,中国队输给了来访的巴基斯坦队,舆论一片哗然。当时担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毫不客气,当即解散了这支国家队,并督促管理部门尽快把足球搞上去。贺龙的“三大球不上去,我死不瞑目”的誓言曾激励了几代运动员。

体育运动职业化程度的高低是靠什么来衡量的?

职业体育是指商业化、市场化了的体育活动。职业体育以竞技体育赛事的运作和推广为核心,通过赛事门票、广告、转播等方式在市场上吸引投资和获得商业收入。职业体育由专业体育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推广,由以参与体育赛事为职业的运动员。

职业体育,亦称商业体育,是一种追求竞技比赛票房价值、以商业牟利为目的竞技体育活动。职业体育与业余体育相对立。职业体育,曾经受到奥林匹克运动业余原则的排斥。在欧美西方国家,职业体育相当发达,在足球、橄榄球、网球、篮球、拳击、田径、等项目上,均有职业体育俱乐部、职业球队或职业运动员。

职业体育与业余体育的区别:

(一)参加者是否以此为生。

(二)看其是否将运动训练目标作为运动训练的发端。

中国职业体育经历了萌芽期、动荡期,如今正逐渐的走向成熟和理性的阶段。

1992年,在“胆子要再大一点,步子要迈得更快一点”的指示下,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前身)在北京召开“红山口会议”。

1993年冬天,8支被称为俱乐部队的甲级队在广东集中进行了一次奇怪的比赛。然而,整个赛事仅卖出可怜的8张票。

1994年,由某跨国烟草公司赞助的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大连、沈阳等12个城市粉墨登场,以此为标志,拉开了中国体育职业化的大幕。从经济下的只讲投入不讲经济回报,到一步迈向市场经济,中国足球无疑迈出了“惊险的一跃”。

中国人在摸爬滚打中已经摸出了职业体育的内涵:一,职业体育以职业俱乐部为实体,职业俱乐部依市场经济规律运作,以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为目的;二,职业体育以竞赛作为主产品;三,职业运动员以某一体育项目为谋生手段,运动员劳动力资本可以作为商品进行转换;四,职业体育具有商品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中国体育改革之前,中国和原苏联及东欧国家一样,有专业体育而无职业体育。有人做过一个比较:同为国家队队长,戚务生要从三国时代开始踢球,才能够赚到德国队队长贝肯鲍尔那么多钱。由于后顾有忧,高水平运动员往往在运动高峰时便人心思动,退役而去。加之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以后,为了集中优势兵力夺金牌,国家体委制定了“金牌战略”,投资大、收益小的大球类项目首先被列为削减项目。由于这些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三大球失去了在亚洲的领先地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中国足球屡战屡败,国奥队、国家队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屡屡受挫,无数个“黑色三分钟”、“黑色九分钟”、“逢韩必败”、让国人对中国竞技体育非常失望。

为了扭转这个局面,1994年,中国足球率先踏上职业化道路,随后,篮球、排球、乒乓球、围棋也纷纷进行职业化改革,中国体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职业化给中国体育带来了无限的繁荣:一,协会走上实体化道路,俱乐部体制基本形成。二,职业联赛已经形成规模化的专业市场,社会资金逐渐流向足球市场,整体上改善了体育运动的发展环境。经营中国职业甲A职业联赛的IMG与中国足协的第二个五年协议标的额接近一亿元人民币,ISL与中国足协签定的六年合作协议标的额约三亿元。三,商业化的经营机制已经初具雏形。职业化推动了体育经营市场和产业结构体系的形成,俱乐部自身经营素质和造血机能有了一定改善,其经营活动已经覆盖到比赛门票、广告、转会、商业比赛、电视转播和商务经营。

关于足球的一切

英格兰是现代足球的起源地,也是现代足球得以发展的摇篮。 关于现代足球起源和发展,有过许多类似考古学的调查,因为这都是距今两百年前的事了。调查者中不乏好大喜功者,也有被狭隘的民族主义蒙蔽判断力者,于是关于“现代足球起源于十三世纪”的说法,始终在英国流传。这种说法,不过是笑话而已,在那个时代,的确也有过一种古老的足球:在英格兰东南沿海地区,两个邻近的乡村,会每年聚会一次,两村老**孺在旷野上追逐一只球来争夺本村的荣誉,但这不是现代足球。 真正的起源,和这项运动所需要的政治、经济和人文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到十九世纪初,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经济上进入了大生产时代,大量农村失业人口进入城市,城市迅速扩大,同时影响力阔及全球的英国贸易,也催生了一个能以很高效率在全球范围内传递资讯的信息网。 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一些伦敦周边贵族私立学校的孩子们,开始在课余时间进行足球游戏。学校十分鼓励学生们参与团队体育运动,为的是强健其体魄,也为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此时的足球运动根本没有什么规则可言,手抱脚踢,大家在阴雨下泥地里奔突暴走,展现着青春的力量。 孩子们从这些学校毕业后,大部分都直接进入牛剑(Oxbridge,牛津和剑桥)深造,于是两所最高学府里,文明的未来社会栋梁们,也在课余时间用这种野蛮的游戏来享受生活中的另一面。足球对他们来说是和平时期的战争,是展示雄性魅力的游戏。在那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任何新奇事物都会激起广泛关注,何况这项运动诞生于牛剑。 现代足球可谓从校园诞生,在工矿得到发展,从一个贵族青少年的业余游戏,变成劳工阶层的闲暇。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在伯明翰、曼彻斯特和谢菲尔德等工业基地城市里,成百上千的工人们开始了他们的足球游戏。原本的意图,有的是想在冬季工休时对抗英格兰阴寒的天气,有的是想以此暂时从极度压抑的工作环境中得到解脱。最终获得最大利益的却是这项运动本身。 足球像野火一样,席卷英格兰的所有工业城市,迅速波及北部的苏格兰、西南的威尔士,以及临近的爱尔兰。这时,牵涉到足球生死存亡的第一个大考验出现了:该按照什么规则来玩这个游戏? 在牛剑校园里,足球可以手抱脚踢,球员彼此间可以发生强烈的肌体冲撞,而游戏的场地也没有什么限制,只要是一块平地就行。但是当这项运动越来越普及,不仅参与者自得其乐,旁观者也如临其境时,规则的重要性便凸现了出来。尤其是在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球队之间的自发比赛里,由于大家平时玩耍的规则不同,于是比赛就失去了公平竞技的基础,而英国人最重视的美德之一,便是费尔泼赖(Fair Play)。 能解决这个难题的,当然不是在煤矿里终年不见天日的矿工,也不是在曼彻斯特纺织厂里埋头于震耳欲聋机器声中的纺纱工。1848年,剑桥的足球爱好者们推出了一个“剑桥足球法典”,对于现代足球的基本游戏规则,做了一个初浅的界定。法典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把现代足球和橄榄球进行了区分:用脚踢的是足球,手脚并用的是橄榄球。此后百余年来,直到今日,竞赛足球的规则还在不断地被修改,但是作为一项高度组织化的团队运动,剑桥法典给现代足球指出了一条明路。 规则确定后,颇有些纲举目张的作用,足球运动发展得就更迅速了,特别是在人口密度极大又缺乏其它方式的大型新兴工业城市。在曼彻斯特、谢菲尔德、伯明翰、纽卡斯尔、格拉斯哥、利物浦和伦敦这些地区,城市人口猛然暴涨,人们之间缺乏交流,也缺少能促进社区交流的社交形式,于是一场足球赛,特别是一场能代表社团之间、厂矿之间或学校之间荣誉和友谊的足球赛,便往往是千百人聚会社交的好机会。人以类聚,顺其自然地,因足球而结缘的足球俱乐部便出现了。 1855年,世界上第一个足球俱乐部,谢菲尔德足球俱乐部组成,此后各种足球俱乐部在各地纷纷出现。由于谢菲尔德足球俱乐部在二次大战之后消亡,现存最古老的足球俱乐部是1862年成立的诺茨郡(现英乙),虽然该俱乐部联赛成绩平平,却培养了许多球星,最近一位便是15岁便闻名英伦的杰梅因·彭南特,阿森纳主帅旺热以200万英镑买走这位16岁的中场天才,至今仍是英国18岁以下球员的转会纪录。 其它一些老牌俱乐部还包括:诞生于1863年的斯托克城(现英甲)、1865年组建、曾两夺欧洲冠军杯的诺丁汉森林(现英甲)、1866年成立的切斯特菲尔德(现英乙)和1867年成立的谢菲尔德星期三队(现英乙)。 足球俱乐部的数量越来越多,彼此之间的友谊赛也就越来越多,由于这些俱乐部组成的背景或者是同一地区、同一行业或同一宗教社区,因此友谊赛也有着不同地区、行业的支持者,争夺的往往是本地区、本社群的荣耀,这就使观众对这项本就十分刺激的运动更加向往。即便比赛持续增多,可是足球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者,比赛没有规律性,仍然无法满足观众饥渴的需求。于是一些俱乐部之间开始组织一个统一协调的机构,1863年,世界上最古老的足球管理机构:英格兰足球总会(Football Association)成立。 英足总成立之初,加盟的俱乐部只有8家,并没有什么全国性的影响,直到足总开始系统组织比赛,尤其在1872年举办英格兰足总挑战(F A Challenge Cup)杯比赛时,足总才声名远播,这项赛事便是今天的足总杯,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足球赛事。 1872年参加首届足总杯的只有15支球队,决赛中博尔顿队1比0小胜工程师队夺冠,成为现代足球历史上的第一支冠军球队。在足总杯早期,这项赛事影响力并不是十分大,博尔顿在前7届足总杯5次夺冠。到了二十一世纪,每年参加足总杯的球队都在600支以上。 足总杯的强大魅力和巨大悬念,仍然无法满足英国人对足球的狂热,于是一种终年进行的足球联赛有了市场需求,足总的组织作用到此时有了更大的用处。1888年,7家俱乐部在伦敦开会,商讨足球联赛方案,很快他们就拟订了方案。参加这种全国性足球联赛的俱乐部,大多来自英格兰中部和北部的工业基地,这也体现了当时英国足球作为劳工阶层运动的特性。1888—1889赛季是英格兰甲级联赛的处子赛季,普莱斯顿俱乐部以整个赛季不败的成绩夺取了联赛和足总杯双料冠军,不过当时联赛参赛队只有12支。到1892年,由于众多俱乐部的存在,而且甲级联赛无法覆盖英格兰大部分地区,英足总又在甲级联赛之下补建一个乙级联赛。1920年,丙级联赛出现,1958年,丁级联赛建立,至此英格兰足球的四级联赛体系已经十分完整。 另一场革命发生于九十年代初,其标志是英超的出现。从俱乐部成绩和升降级关系来看,英超和以前的英甲相同,实际上英超是英国社会剧烈转型的必然结果,它有一个重要特征:即社会的高度商业化。英超的诞生,跟一些英格兰足球豪门不满于跟弱小俱乐部平均分配商业收入相关,他们需要一个更完善的体制,来尽可能地挖掘俱乐部商业潜力,扩大俱乐部品牌的全球影响力,因此英超是英国足球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产物,也是目前世界各国足球联赛中商业化程度最高者。 还有两项杯赛为英格兰足球的组成部分。1908年,慈善盾杯成为了每个赛季之前的开场戏。最开始的慈善盾杯是足总组织的邀请赛,旨在让各球队在热身的同时,将比赛收入捐给社会慈善组织。后来这项赛事变成了前一赛季联赛冠军和杯赛冠军在新赛季开始前的一次较量。2003年,这项赛事更名为社区盾杯。1960年,英足总又创办了联赛杯。此项杯赛和足总杯的区别在于,它只准许在英格兰四级职业联赛中的92个俱乐部参赛,获胜者将得到下赛季欧洲联盟杯的参赛资格。 从一张地图上,很难分析清楚现代足球从起源发展至今,在英国两百年来留下的种种痕迹,不过从英格兰足球地图上,我们至少可以看到英国足球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英格兰足球重镇的分布形态。 英国现在的92个职业足球俱乐部,大部分分布在工业革命时期的新兴工业城市及周边地区,差不多每一个当时的工业重地,都有一个甚至更多的驰名久远的足球俱乐部:曼彻斯特有曼城、曼联,利物浦有利物浦、埃弗顿,谢菲尔德有谢菲尔德星期三和谢菲尔德联队,伯明翰有伯明翰和阿斯顿维拉,纽卡斯尔有纽卡斯尔联队和桑德兰队,南安普顿有南安普敦队和普茨矛斯队。伦敦因为其首都的特殊地位,拥有的职业俱乐部亦为英伦之最,城中许多著名俱乐部,也和工业革命有关:阿森纳本是泰晤士河南岸军工厂沃尔维起的工人俱乐部,最初由诺丁汉森林队的两个球员组建而成;切尔西是伦敦南部的工人俱乐部,西汉姆联和米尔沃尔亦同。 这种现代工业催生现代足球俱乐部的现象,在英格兰之外也处处可见,例如工业重地格拉斯哥有流浪者和凯尔特人双雄,威尔士的卡迪夫,甚至还有英国人在海外传播足球过程中建立的许多俱乐部。 足球俱乐部的分布,从足球地图上可以得出清晰的结果:主要集中于英格兰中部和西北部这两个传统工业地区,围绕着伯明翰和曼彻斯特两个中心城市。此外伦敦和纽卡斯尔一南一北两个城市周边,也有不少足球俱乐部,可这两个地区的足球文化和足球传统,就不如中部和西北部那样集中和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