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体育场馆管理建议

tamoadmin

1.关于奥运场馆的后期利用的论文或资料

2.难道奥运场馆会空着吗

3.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的体育发展趋势会怎样?

4.奥运会的知识

关于奥运场馆的后期利用的论文或资料

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体育场馆管理建议

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后,巨额的场馆设施维护费用成为长野的大包袱;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部分场馆废弃,少数场馆进行拆除卖废旧建筑材料;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30多个奥运场馆,每年1亿多欧元的高昂维护费用让雅典叫苦不迭……

辉煌过后遭遇尴尬。几乎每次奥运会结束后,主办方都要为大量体育场馆的运营伤透脑筋,一些主办城市,甚至因此背负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奥运场馆赛后利用,成为世界性难题。

“鸟巢”“水立方”……一批梦幻般的奥运场馆,在这次堪称经典的盛会之后,命运究竟如何?场馆赛后利用,能否如同北京奥运会本身一样,成为又一次“中国式奇迹”。

综合新华社  

人多体育场地少成苦涩的“先天优势”

一个苦涩的“先天优势”使得北京在奥运场馆利用上占有先机——中国人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实在太少了。

根据2004年开始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结果,当时在北京,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2平方米,而在这2.2平方米中,还有很多场馆并不对外开放,当时的开放率仅为58%。

与此同时,日本的人均场地面积是19平方米。欧美体育大国的人均场地面积更高。尽管为了举办北京奥运会,北京市新增了12处场馆,建筑面积达到71.7万平方米,但除以巨大的人口基数,北京的人均场地面积增加得并不多。北京的人均场地面积在全国还是靠前的,全国人均场地面积仅有可怜的1.04平方米。因此,场馆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这,就是北京的苦涩的“先天优势”。

拆了浪费,留着更浪费

北京修建场馆前已有准备

拆,还是留?这是一个两难选择。一些主办城市在奥运结束后将不再具有更大利用价值的场馆和配套设施拆除,土地另行规划使用。拆了浪费,但是留着更浪费:毫无尽头的巨额维护、运转费用足以让一个城市不堪重负。所以,最好的选择是:主办城市越多利用已有设施,将来就会少负债。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前提:在场馆修建之前,就要做好奥运闭幕之后继续使用的规划。

北京就是这么做的——在奥运场馆建设的初期,就从整体布局、赛后利用、市民需求、社区配套和市场运营等方面予以充分考虑和统一规划。北京奥运会场馆在建设规划之别注意到兼顾集中与分散的原则。奥运会场馆主要集中在北京城市的北部和西部,共分为4个区域,包括一个中心区和三个分区。中心区位于奥林匹克公园内,3个分区分别是大学区、西部社区、北部风景旅游区。

可以说,“在北京高校新建一部分场馆,赛后成为大学生体育文化活动中心,满足学生在室内上体育课、开展大型活动的需求”以及“把一部分场馆建设在人口稠密、体育设施相对缺乏的大型社区”,成为北京奥运场馆规划的指导思想。4大区域中,北京奥运中心区作为场馆和设施最集中的区域,奥运会后将成为一个集展览、体育、休闲、商业等活动于一体的大型高品质区域。而大学区的场馆都坐落于各大高校校园内,赛后主要用于教学、训练、比赛等。

北京西部缺乏大型的体育设施,五棵松体育中心将很好地填补这个空白。五棵松场馆赛后将为周边社区的居民服务,有效缓解城市西部公共体育设施的紧张状况。至于北部风景旅游区的顺义水上中心和乡村场,由于水上、马术项目是旅游者十分喜爱的运动项目,因此,奥运会后该区域将成为很有特色的旅游场所。高校奥运场馆的建设是北京奥运会的一大亮点:乒乓球馆在北京大学、摔跤馆在中国农业大学、进行羽毛球和艺术体操比赛的体育馆在北京工业大学、柔道和跆拳道馆在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的高校成为北京奥运会的主要参与单位,有四所高校新建了奥运会比赛场馆,两所高校的体育馆经过改造成为比赛和训练场馆,首都数十万大学生从中直接受益——建在大学里面的体育场馆,根本不存在奥运会后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对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杜巍并不担忧,“筹备奥运会七年当中,大众参与体育的热情提高,体育人口在逐年增加,北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已经超过50%,北京将引导大众有偿进行体育消费。

在“水立方”冲浪

到“鸟巢”观光、购物

把奥运场馆尤其是主体育场建成城市新地标,是很多奥运主办城市的追求,为此不惜投入高额的建造费用。对此,国际奥委会罗格曾提出忠告:“大家总想修建宏大而昂贵的建筑。比赛时爆满,门票收入对主办者很重要。但是,我们应该仔细考虑一下,能否把比赛场地修建得恰如其分,在赛后仍能使用。”

“水立方”是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有关方面早在2006年初就开始制订奥运后的运营方案:划分为七大运营板块,包括商业楼、网球场、热身厅、戏水乐园,甚至还包括了商业区。为了适应赛后运营,“水立方”的1.7万个座位赛后将被拆除1.1万个,降低了维护成本,另一方面,剩下的6000个坐席也满足了国际泳联关于举办世界比赛的场馆必须拥有4000以上坐席的规定,使“水立方”继续保有举办大型游泳赛事的功能。

记者了解到,通过奥运赛后改建,“水立方”的竞赛功能面积届时将只占到总面积的21.4%左右,此后将是一个戏水乐园,运营的主体是人造冲浪海滩,围绕它的还有种类繁多的水上、健身、培训等设施,建成后将是北京最大型、最全面的市民水上游乐中心,为将来的市场化运营管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在设计时也充分考虑到了永久设施和临时设施的平衡,“鸟巢”共设10万个坐席,其中8万个是永久性的,另外2万个是奥运会期间临时增加的。根据规划,“鸟巢”所在的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赛后将成为一个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商务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以提高场馆使用效率。

事实上,作为闻名世界的建筑奇迹,“鸟巢”早在竣工前,光靠旅游就收益不少。在北京奥运会期间,“鸟巢”里面每天“高朋满座”,这其中不乏田径爱好者,但更多的人,还是来现场感受“鸟巢”。跟其他奥运主办城市相比,北京奥运会后场馆利用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国人日益高涨的旅游热情。光靠观光旅游,“鸟巢”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值得一提的是,像“鸟巢”、“水立方”等北京奥运会场馆,都有自己的业主。以“鸟巢”为例,2003年,中国中信集团联合体中标成为“鸟巢”项目法人合作方,与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共同组建国家体育场有限公司,负责国家体育场的融资、建设、管理、运营、维护和移交等各项工作,并享有授予的30年特许经营权。

与此前由缺乏专业经营人才的体育部门负责场馆赛后利用相比,把场馆交给企业,用30年的经营时间来完成它的回收,无疑是一大创举。  

视点

场馆利用不能盲目追求利润

辛华

奥运会后,由业主来经营场馆,是一大创新,但也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企业自然要追求利润,是否会将老百姓挡在场馆之外?

这首先要搞清一个概念:奥运场馆是经营性的,还是公益性的?

用北京奥组委官员魏纪中的话来说:奥运场馆毕竟是公共设施,在其中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像税费的减免、财政的投入,所以即使在建设中吸纳了民间资金,但奥运场馆仍然具有公益性的特质。所以奥运场馆经营的利润应该受到限制。

魏纪中曾表示,北京奥运场馆日后的经营可以参考国家大剧院的经验。国家大剧院也是一个投资很大的项目,但是由于的支持,国家拿出了大量的补贴,所以它可以推行一个合理的票价体系,能让大家买得起票。所以,奥运场馆应该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较低票价向百姓开放的。

因此,合理的收费与购买服务相结合,既能使企业经营场馆有利润,又不会群众健身“进场无门”——场馆赛后利用,最主要的还是“人”,如果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赛后场馆利用,终是一句空话。

同时,建在大学内的场馆,也面临一个如何向普通群众开放的问题。北京市体育局表示,北京将继续促进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这也是一个长期需要关注的问题。

奥运会赛后场馆利用,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虽然在北京奥运会场馆赛后利用方面做了大量与细致的工作,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将面临不少难题。直面困难、解决问题,在奥运场馆赛后有效利用方面探索出宝贵的经验来,这也是中国在北京奥运会后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继续贡献。

眼界

昔日奥运主体育场今何在

雅典:沾满尘土,成希腊财政黑洞

雅典奥运会场馆建设、奥运会运营和其他相关支出达120亿美元。由于奥运前,雅典对奥运场馆建设规划不够周全,尤其场馆的建设支出、场馆的赛后利用、场馆建设工期等方面存在很大隐患。奥运会结束后,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迟迟没有定论,这也导致了希腊目前每年仍需投入近1亿欧元的维护费。多年后,一座座漂亮的体育场馆沾满了尘土,无人问津,曾经被认为会是雅典奥运会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场馆成了财政上的巨大黑洞。

悉尼:6年组织38个项目比赛

悉尼奥运会后,悉尼奥运会的许多运动场馆都破产了。作为奥林匹克历史上容积最大的体育场,高昂的维护费让澳大利亚每年至少损失几千万澳元。为此,从2003年起,悉尼奥林匹克公园组织了38个项目的体育比赛,其中有400万观众到奥林匹克公园观看比赛,130万观众光顾主体育场观看比赛。奥运会后举办的橄榄球联赛单场观众纪录为109874人。目前每周3000人到高尔夫训练场参加健身活动,每周1600人到网球中心打网球,13500人参加250次学习游泳和田径赛事活动;奥林匹克公园还举办南半球规模最大的悉尼复活节展示,奥林匹克公园每年吸引550万人游客。

亚特兰大:变身棒球队训练基地

与洛杉矶不同,亚特兰大的体育场馆是在改造、拆除、重新利用的情况下焕发了新的生机。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主体育场亚特兰大奥林匹克体育场赛后的改造工程量相当之大,奥运会之后,一些比赛场地改造成职业赛事专用棒球场,成为亚特兰大棒球队的基地和训练基地,亚特兰大奥林匹克体育场赛后每年使用82次左右,基本上没有空置期。亚特兰大奥林匹克体育场由亚特兰大奥运会组委会出资2.89亿美元建造。在建设之初奥运会组委会与亚特兰大英雄队和亚特兰大市签订了一个协议,主要内容包括:奥运会主体育场由组委会出资兴建,奥运会结束以后运营管理权力移交给亚特兰大英雄队,由其运营30年以后产权移交给亚特兰大富尔顿县。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以后,奥运会主体育场的2/3被拆除,仅留1/3作为亚特兰大英雄队的比赛场馆。改造、拆除、重新利用使亚特兰大的运动场馆基本上得到了合理的应用。

汉城(首尔):改建为休闲中心

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韩国方面也将其改建为一个体育与文化相结合的休闲中心。

洛杉矶:成为橄榄球袭击者队主场

年洛杉矶奥运会之后,洛杉矶奥运会主要场馆设施都成为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比赛场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洛杉矶纪念体育场。纪念体育场在洛杉矶、加利福尼亚、美国甚至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年洛杉矶奥运会结束后纪念体育场成为洛杉矶一家职业橄榄球俱乐部袭击者队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橄榄球队的主场。

难道奥运场馆会空着吗

不会空着,会综合利用。

 就拿北京奥运会来说吧,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有36个比赛场馆和60多个训练场馆,36个场馆中有31个在北京,其中14个是新建场馆,14个是扩建场馆,还有8个临时场馆。前后不一的时间规划、截然不同的建造方式让北京和伦敦的奥运场馆无法进行简单的高下之判,相反北京奥运会场馆运营和利用,一直在自己的道路上行进,或许有成功的喜悦,也有逆境的诘难。

在这些奥运场馆中,鸟巢、水立方、自行车馆等大型场馆属于或国家体育总局主导运营;工人体育馆、首都体育馆这些通过奥运会扩建的场馆维系着原有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而当时的羽毛球、乒乓球等位于高校的场馆则都主要由高校负责运营维护;当然也有五棵松体育馆(万事达中心)这样由民营资产独自运营的场馆。

即便是奥运沙排馆这样的临时场馆也并未完全拆除,它依然在朝阳公园里被改造成沙滩主题乐园,同时场馆每年依然会承办世界级的沙排赛事。地处顺义的奥林匹克水上公园也还偶尔承担国家赛艇队训练和比赛的任务。

过去北京奥运会留下这些场馆作为遗产,而现在这些场馆成了中国体育乃至文体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全新起点。

在那些梦幻般的北京奥运场馆中,鸟巢在某种程度上是独一无二的。这座“国家体育场”名副其实,被视作国家和民族的骄傲根植在国人的神经里。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的体育发展趋势会怎样?

1,大众体育的发展。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战略完成向休闲和全民体育阶段转变是必要的、紧迫的。因为金牌本身并不必然意味着体育强国,国民身体素质的普遍增强才是体育之基。在北京奥运会金牌榜辉煌成就的背后,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大众体育方面的不足:2004年完成的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均占有体育场地1.04平方米,远远低于许多发达国家

2,快速发展边远贫困地区体育。2008年北京奥运会能给中国的经济、文化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巨大的变化,能够加速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奥运会的举办不但要提升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同时也要应加强对学校体育的重视以及对边远贫困地区的学校体育发展状况的研究。在西部大开发之即,借奥运之东风,改变、社会各界对体育的认识,加强对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视,通过的拨款或社会各界的资助解决边远贫困地区体育教学的经费问题,改善场地器材、设施条件,确保必要的体育经费。从根本上改变边远贫困地区学校体育状况,遏制“马太效应”在学校体育界的重演。为体育产业走向国际化,打造国际知名名牌提供平台

3,国际化发展。为体育产业走向国际化,打造国际知名名牌提供平台。承办奥运会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打造“国家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奥运会历来都是国内外体育用品企业的大比拼,一个体育用品企业只有使自己的公司形象和产品形象与奥运会相连接,它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知名企业。面对奥运会庞大的市场份额和众多跨国企业集团的竞争压力,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必须推出自己的民族品牌,力争较大的市场份额。而奥运会能给国内一批有实力的用品企业提供一个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营销舞台,借助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大力进行品牌营销,开发品牌深层次的文化、个性特征,并把这些品牌推向世界,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才能在不远的将来使中国的体育用品业由生产大国转变为综合实力雄厚、竞争力突出的强国。

4,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只有抓住中国入世和申奥成功的大好时机打破地域间和行业性的界限,放宽市场准入寻求和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以灵活多变的方式吸引外资,加大体育产业的开放力度,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奥运会的知识

1928年,国际奥委会批准我国派团参加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九届奥运会。当时,由于准备不足,我国只派了宋如海工人作为观察员出席而未参加比赛。在1949年以前,中国先后又参加了第10、11、14届奥运会,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没有取得比较好的体育成绩。

1949年以后,新中国的运动健儿先后参加了第15、23、24、25、26届夏季奥运会,并取得了比较辉煌的成绩。

第23届奥运会,许海峰为中国夺得了首枚金牌,实现我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这届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金牌和奖牌总数都名列第四名的好成绩,分别获得了15枚金牌、8枚银牌和9枚铜牌。

第25届奥运会,我国获得金牌16枚、银牌22枚、铜牌16枚,金牌和奖牌总数排世界第4名。

第26届奥运会,我国获得金牌16枚、银牌22枚、铜牌12枚,金牌和奖牌总数排世界第4名。

从1980年,我国先后参力口了13、14、15、16、17、18届冬季奥运会。

第16届冬奥会,我国选手叶乔波为中国赢得了首枚奖牌,实现了冬季奥运会奖牌“零”的突破。在这次冬奥会上,我国获得3枚银牌。

第17届冬奥会,我国获得银牌1枚,铜牌2枚。

第18届冬奥会,我国获得银牌6枚,铜牌2枚。

何谓《奥林匹克宪章》?

《奥林匹克宪章》亦称奥林匹克章程或规则,是国际奥委会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而制定的有关基本原则、规则和附则的法典。它指导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和运行,并规定奥运会的举办条件。第一部《奥林匹克宪章》是由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倡导人法国著名教育家顾拜旦倡议和主持制订,1894年6月在巴黎国际体育会议上正式通过的。一百年来,曾多次修改、补充,但其基本原则和精神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1989年《奥林匹克宪章》中译本开始在中国出版。现行的《奥林匹克宪章》,是1999年12月在瑞士洛桑由国际奥委会第110次全会通过的,1999年12月12日开始生效。

什么是奥林匹克运动?

奥林匹克运动,是以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目标的国际社会运动。它包括三大体系,即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以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各国或地区奥委会三大支柱为骨干的组织体系;以奥运会为周期的活动内容体系。

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的生活方式。

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神是什么?

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奥林匹克精神是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

奥林匹克格言和口号是什么?

奥林匹克格言,亦称奥林匹克座右铭或口号,系奥林匹克运动宗旨之一。奥林匹克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它是国际奥委会对所有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人们的号召,号召他们本着奥林匹克的精神奋力向上。这句格言是顾拜旦的一位密友迪东于1895年在其学生举行的一次户外活动上提出的,顾拜旦对此颇为赞赏,经他提议,1913年获国际奥委会正式批准,将其定为奥林匹克格言。1920年它又成为奥林匹克标志的一部分。

此外,奥林匹克运动还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这句名言来源于1908年在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一次宗教仪式上宾夕法尼亚主教的一段讲话。顾拜旦解释说:“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胜利,而是斗争,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

奥林匹克旗是什么样的?

奥林匹克旗,为白底无边,中央有五个相互套连的圆环,环的颜色自左至右为蓝、黄、黑、绿、红(也可用单色绘制),系1913年根据顾拜旦的构思而设计制作的。1914年为庆祝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0周年,在巴黎举行的奥林匹克代表大会上首次升起。历届奥运会闭幕式上都有会旗交接仪式。由本届奥运会主办城市的代表将旗交给国际奥委会,再由将旗递交下届主办城市的,然后将旗帜保存在市政大厅。奥运会升在运动会主会场上空的旗帜是一面代用品。

奥林匹克标志代表什么?

奥林匹克标志,由五个奥林匹克环组成,可以是一种颜色或几种颜色。若用颜色,五环的颜色规定为蓝、黄、黑、绿、红,环从左至右互相套接,上面是蓝、黑、红环,下面是黄、绿环。《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奥林匹克五环”是奥林匹克运动的象征,是国际奥委会的专用标志,未经国际奥委会许可,任何团体或个人不得将其用于广告或其他商业性活动。

奥林匹克会旗和标志的颜色,系顾拜旦以它们能概括各会员国国旗的颜色而选定的。但以后对这五种颜色又有其他解释。19年国际奥委会出版的《奥林匹克评论》(第四十期)强调,会旗和五个环的含义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聚一堂。

奥运圣火象征着什么?

奥运会期间在主会场燃烧的火焰即是奥林匹克圣火,象征着光明、团结、友谊、和平、正义。

圣火起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古希腊神普罗米修斯为解救饥寒交迫的人类,瞒着宙斯偷取火种带到人间,火一到人间就再也收不回去。宙斯只好规定,在燃起圣火之前,必须向他祭祀。根据这个神话,古奥运会在开幕前必须举行隆重的点火仪式,由祭司从圣坛上燃取奥林匹亚之火,所有运动员一齐向火炬奔跑,最先到达的三名运动员将高举火炬跑遍希腊,传谕停止一切战争,开始四年一度

的奥运会。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恢复后,1912年顾拜旦提出了点燃奥林匹克圣火的建议,1928年开始实施点燃奥林匹克圣火的仪式。 自1936年起,奥林匹克圣火开始从奥运会的故乡希腊奥林匹亚点燃火炬,然后将火炬接力传到主办国,并于奥运会开幕前一天到达举办城市,开幕式时进入会场,一般由东道国著名运动员点燃塔上焰火,直到闭幕时熄灭。

冬季奥运会于1952年开始点燃圣火。

国际奥委会是如何构成的?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10C),简称国际奥委会,总部设在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1894年成立时,总部设在法国巴黎,1915年4月10日总部迁入有“国际文化城”之称的洛桑。国际奥委会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权力机构。它是一个国际性的、非的、非营利性的组织,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指导者、捍卫者和仲裁人。国际奥委会具有法人地位,按照《奥林匹克宪章》领导奥林匹克运动。它根据《奥林匹克宪章》作出的决定是最终决定。国际奥委会的组织机构包括: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会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和专门委员会。

国际奥委会成员由国际奥委会委员、执委、副、组成。国际奥委会委员,截止到2000年2月为113人,分布于78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奥委会目前有11名执行委员,组成执委会,分别是:萨马兰奇(西班牙)、庞德(加拿大)、德弗兰茨(美国)、姆巴依(塞内加尔)、高斯帕(澳大利亚)、巴赫(德国)、猪谷千春(日本)、金云龙(韩国)、霍德勒(瑞士)、罗格(比利时)、何振梁(中国)。国际奥委会是萨马兰奇,现任副分别是:庞德、德弗兰茨、姆巴依、高斯帕。

奥林匹克是什么?

奥林匹克,后改名为奥林匹克伙伴,简称“TOP”,是国际奥委会经济来源之一。从70年代以来,出售奥运会电视转播权已经成为国际奥委会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最高的时候达到总收入的95%。在奥运会电视转播权销售的全部收入中,有83%来自美国电视网。为了改变经济上过分依赖电视转播权销售的状况,1983年,国际奥委会指定国际体育公司(1SL)为其销售奥林匹克标志的代理机构,确保获得赞助权的公司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使用奥林匹克标志的专有权和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奥林匹克标志进行商业宣传的权利。1985年ISL公司开始执行出售奥林匹克标志的第一个奥林匹克,与一些大的跨国公司签订赞助合同。此后,国际奥委会每四年与赞助公司签订一次赞助合同。 目前,已执行到第4个"TOP"。“TOP"的收入一半左右归奥运会组委会,另外一半给各国奥委会、国际奥委会和奥林匹克团结基金等。

奥林匹克团结基金是什么?

奥林匹克团结基金,主要来源是国际奥委会接受的捐赠和电视转播权销售收入的一部分。 目的是用来帮助被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国家奥委会,特别是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国家奥委会。国际奥委会通过奥林匹克团结基金,对各国的奥林匹克运动给予积极的援助。这种帮助取国际奥委会和国家奥委会共同商定活动的形式,如果有必要,还可以请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给予技术帮助。所有这些活动由奥林匹克团结基金委员会负责管理,该委员会的由国际奥委会担任。

中国奥委会是如何组建的?

1931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被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为其团体会员后,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就成为中国的国家奥委会二1949年10月下旬,在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基础上,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改组建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简称全国体总)。此后,各地陆续建立了体总的地方分会。全国体总对外代表中国的国家奥委会。19年后,全国体总和中国奥委会分立,钟师统当选为单设后的中国奥委会第一任。其后,李梦华、何振梁、伍绍祖先后曾担任过中国奥委会。现任中国奥委会是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

中国先后有几人出任过国际奥委会委员?

在1949年以前,中国有三人先后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王正廷(1922年当选,是当时中国体育***之一)、孔祥熙(1939年当选)、董守义(1947年当选,著名的体育教育家)。

70年代以后,中国先后又有4名体育界人士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徐亨(中国台北)、何振梁(1981年当选,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之一)、吴经国(中国台北)和吕圣荣(1996年当选,是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女委员)

奥运会已经举办了多少届,在哪些国家?

届 时间 地点 国家地区 运动员

1 1896 4.6 -4.15 希腊雅典 13 295

2 1900 5.20-10.28 法国巴黎 21 1077

3 1904 7.1 -11.23 美国圣路易 12 554

4 1908 4.27-10.31 英国伦敦 22 2034

5 1912 5.5 -7.22 瑞典斯德哥尔摩 28 2504

6 1916 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未举办

7 1920 4.20-9.12 比利时安特卫普 29 2591

8 1924 5.4 -7.27 法国巴黎 44 3075

9 1928 5.17-8.12 荷兰阿姆斯特丹 46 21

10 1932 7.30-8.14 美国洛杉矶 38 1331

11 1936 8.1 -8.16 德国柏林 49 3980

12 1940 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未举办

13 1944 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未举办

14 1948 7.29-8.14 英国伦敦 58 4062

15 1952 7 .19-8.3 芬兰赫尔辛基 69 5867

16 1956 11.22-12.8 6.10 -6.17 澳大利亚墨尔本瑞典斯德哥尔摩 6729 3342

17 1960 8.25-9.11 意大利罗马 84 5396

18 1964 10.10-11.10 日本东京 94 5586

19 1968 10.12-10.27 墨西哥墨西哥城 113 6626

20 12 8.26-9.11 德国慕尼黑 122 7894

21 16 7.17-8.1 加拿大蒙特利尔 88 6189

22 1980 7.19-8.3 苏联莫斯科 81 5923

23 7.28-8.12 美国洛杉矶 140 7055

24 1988 9.17-10.2 韩国汉城 160 9417

25 1992 7.25-8.9 西班牙塞罗那 172 10563

26 1996 7.19-8.4 美国亚特兰大 1 10788

27 2000 9.15-10.1 澳大利亚悉尼

28 2004 希腊雅典

29 2008 中国北京

中国人何时有了举办奥运会的想法?

中国人很早就有举办奥运会的想法,早在1908年,当时的《天津青年》在一篇题为《竞技运动》的文章里向国人提出了三个问题: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1945年,当时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重庆召开的第二届理监事会议上,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王正廷、著名体育家董守义等提出“请求第15届世界运动大会(1952)在我国举行案”,获得与会人员一致通过。但是在旧中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一决议最终流为一纸空文。

在八十年初,同志就表示,中国要申办奥运会。1990年7月,同志在视察亚运村时,再次强调中国要申办奥运会。

派一位选手,派一支队伍,我们早就实现了。实现在我国举办奥运会,也已成为一个民族的奥运情结!

我国参加了几届奥运会,成绩如何?

1928年,国际奥委会批准我国派团参加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九届奥运会。当时,由于准备不足,我国只派了宋如海工人作为观察员出席而未参加比赛。在1949年以前,中国先后又参加了第10、11、14届奥运会,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没有取得比较好的体育成绩。

1949年以后,新中国的运动健儿先后参加了第15、23、24、25、26届夏季奥运会,并取得了比较辉煌的成绩。

第23届奥运会,许海峰为中国夺得了首枚金牌,实现我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这届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金牌和奖牌总数都名列第四名的好成绩,分别获得了15枚金牌、8枚银牌和9枚铜牌。

第25届奥运会,我国获得金牌16枚、银牌22枚、铜牌16枚,金牌和奖牌总数排世界第4名。

第26届奥运会,我国获得金牌16枚、银牌22枚、铜牌12枚,金牌和奖牌总数排世界第4名。

从1980年,我国先后参力口了13、14、15、16、17、18届冬季奥运会。

第16届冬奥会,我国选手叶乔波为中国赢得了首枚奖牌,实现了冬季奥运会奖牌“零”的突破。在这次冬奥会上,我国获得3枚银牌。

第17届冬奥会,我国获得银牌1枚,铜牌2枚。

第18届冬奥会,我国获得银牌6枚,铜牌2枚。

中国运动员有多少个奥运会冠军?

从第23届奥运会开始,中国一共产生了55位奥运会冠军。

射击:许海峰、李玉伟、吴小旋、王义夫、张山、李对红、杨凌;

举重:曾国强、吴数德、陈伟强、姚景远、唐灵生、占旭刚;

体操:李宁、楼云、马燕红、陆莉、李小双;

排球:郎平、张蓉芳、杨锡兰、周晓兰、朱玲、梁艳、姜英、侯玉珠、苏慧娟、李延军、杨晓君、郑美珠;

跳水:周继红、许艳梅、高敏、伏明霞、孙淑伟、熊倪;

游泳:庄泳、钱红、林莉、杨文意、乐靖宜;

乒乓球:陈静、陈龙灿、韦晴光、邓亚萍、乔红、吕林、王涛、孔令辉、刘国梁;

田径:陈跃玲、王军霞;

柔道:庄晓岩、孙福明;

击剑:栾菊杰。

北京奥组委宣布“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One world、One dream)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中英文主题口号。

北京奥组委对这个主题口号进行了解读。“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价值观——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

北京奥组委认为这个主题口号深刻反映了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作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核心和灵魂的人文奥运所蕴含的和谐的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是我们的梦想和追求。“天人合一”、“和为贵”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关系的理想与追求。和平进步、和谐发展、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和美生活是全世界的共同理想。

这个主题口号文简意深,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主题口号表达了北京人民和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美好家园,同享文明成果,携手共创未来的崇高理想;表达了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正在大步走向现代化的伟大民族致力于和平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坚定信念;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