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奥运火炬传递,要途经中国哪些城市?
2.历届奥运会圣火点燃的方式是怎样的?
3.大师的网红地标变自杀地,究竟错在哪儿?
4.奥运倒计时100天实地探营:伦敦碗看上去还是个工地
奥运火炬传递,要途经中国哪些城市?
2008年火炬传递分境外传递和境内传递两部分,原计划顺序和城市为: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伊斯坦布尔(土耳其)-圣彼得堡(俄罗斯)-伦敦(英国)-巴黎(法国)-旧金山(美国)-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达累斯萨拉姆(坦桑尼亚)-马斯喀特(阿曼)-伊斯兰堡(巴基斯坦)-新德里(印度)-曼谷(泰国)-吉隆坡(马来西亚)-雅加达(印度尼西亚)-堪培拉(澳大利亚)-长野(日本)-首尔(韩国)-平壤(朝鲜)-胡志明市(越南)-香港-澳门—海南省(三亚、五指山、万宁、海口)—广东省(广州、深圳、惠州、汕头)—福建省(福州、泉州、厦门、龙岩)—江西省(瑞金、井冈山、南昌)—浙江省(温州、宁波、杭州、绍兴、嘉兴)—上海市—江苏省(苏州、南通、泰州、扬州、南京)—安徽省(合肥、淮南、芜湖、绩溪、黄山)—湖北省(武汉、宜昌、荆州)—湖南省(岳阳、长沙、韶山)—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南宁、百色)—云南省(昆明、丽江、香格里拉)—贵州省(贵阳、凯里、遵义)—重庆市—四川省(广安、绵阳、广汉、乐山、自贡、宜宾、成都)—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拉萨)—青海省(格尔木、青海湖、西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喀什、石河子、昌吉)—甘肃省(敦煌、嘉峪关、酒泉、天水、兰州)—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吴忠、银川)—陕西省(延安、杨凌、咸阳、西安)—山西省(运城、平遥、太原、大同)—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包头、赤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吉林省(松原、长春、吉林、延吉)—辽宁省(沈阳、鞍山、大连)—山东省(青岛、临沂、曲阜、泰安、济南)—河南省(开封、郑州、洛阳、安阳)—河北省(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天津市—北京市。
北京奥运会圣火在澳门传递后,将抵达海南省,开始境内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传递。奥运圣火将传遍辽阔的中华大地,并抵达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最终于2008年8月8日到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会场,点燃奥运会主火炬塔。境内传递天数为97天,传递113个城市和地区,总里程为4万公里,平均每天运行425公里。
2012年 伦敦奥运会火炬传递全长约8000英里(约12800公里),于5月19日开始,从英格兰最西南端的海角兰兹角开始传递,历时70天左右,由8000名火炬手完成,每天大约有115人参与。途经1000多个社区,奥运圣火将于6月6日抵达爱尔兰首都都柏林。
历届奥运会圣火点燃的方式是怎样的?
历届奥运会圣火点燃方式:
1、1956年 墨尔本 奥运圣火首度照亮南半球
第16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56年11月22日在澳大利亚首都墨尔本召开,这是第一次由南半球的国家来承办奥运会。本届奥运会最令人难忘的就是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联合参赛,他们在《欢乐颂》的伴奏下,使用有五环标志的黑、红、黄三色旗为团旗共同入场。
2、1964年 东京 奥运火炬首次在亚洲点燃
10月10日,第18届奥运会在日本东京开幕。此前一周一直阴霾的天气在当天突然转好。美国甚至发射了“辛克姆”卫星向全世界转播奥运盛况,这在历史上还是首次。 本届奥运会进行了盛大的火炬接力跑活动。8月21日火炬于奥林匹亚点燃,9月9日空运到日本鹿儿岛,然后分四路传递。四条路线全长84公里。最后点燃奥林匹 克火焰的是日本19岁的早稻田大学学生坂井义则。他出生于广岛爆炸那天(1945年8月6日)。奥林匹克火焰是和平的象征,由坂井点燃火焰,其用意 是非常明显的。
3、1976年 蒙特利尔 卫星传递奥运圣火
运动会于7月17日正式开幕。本届奥林匹克火焰传递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作法。7月13日于奥林 匹亚点燃,火种传到雅典后,不象以往用轮船、飞机或接力传递,而是利用卫星激光技术传到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当时在希腊点燃的圣火通过一个捕捉离子化火焰微 粒的传感器传送到地球另一端的渥太华,通过对卫星传过来的脉冲信号进行解码而复制了奥运圣火。 火炬接力只进行了5天,1200多名火炬手参加了传递活动。为了表示对奥运圣火发源地的崇敬,使用了橄榄油作为火炬的燃料,并第一次由一对男女手举火炬跑入奥运会场共同点燃火炬塔。图为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开幕式上斯蒂芬和桑德拉点燃火炬塔。这种传递方式看似新颖,但在后来却受到了诸多非议。后来的历届奥运会再也没有沿袭这一做法。
4、2000年 悉尼 奥运圣火水下传递
本届奥运会在火炬传递路线的设计上可谓独具匠心,赛会组织者充分的利用了海、陆、空等各种传递方式,奥运会的火炬甚至还被潜水员带到了海底进行水下传递。
5、2004年 雅典 五洲共享奥运荣耀
奥运会开幕前的圣火传递开创了多项第一。为了纪念奥运会重新回到故乡,组委会对火炬传递路线进行了 精心设计。本次奥运会火炬首次传遍了全世界的五大洲,并首次到达了非洲和南美洲,使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机会参与并体验这一盛大活动。圣火传遍历史上举办过 夏季奥运会的所有城市,使这些城市有机会再次亲眼目睹奥运圣火,再次体验到奥运会带来的快乐。
现代的奥林匹克火炬在奥运会开幕数月之前从希腊的奥利匹克发源地奥林匹亚采集。 11位女教士(演员扮演) 从凹面镜聚光采集圣火。
火炬接下来便通过接力传递到下一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虽然传统上传递只能步行,但是现在使用交通工具也是允许的。火炬传递者来自不同领域,包括运动员和名人,也有一些不知名的人参与其中。
奥林匹克火炬传递在奥运会开幕式举行时结束。最后一位传递者总是很神秘,通常是举办国的体育界名人。最后一位传递者会以独特的方式点燃位于体育场上方的主火炬台。奥运圣火在奥运会开始的那天点燃,结束的那天熄灭。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恢复后,1912年顾拜旦提出了点燃奥林匹克圣火的建议,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1928年奥运会开始,施行点燃奥运会火焰的仪式,恢复古奥运会的这种传统。冬季奥运会于1952年开始点燃“圣火”。
古代奥运会召开前,依照宗教规定人们聚集在奥林匹亚宙斯神庙前,举行庄严肃穆的仪式,从祭坛点燃火炬,然后奔赴希腊各个城邦。火炬手高举火炬,一边奔跑,一 边呼喊:停止一切战争,参加运动会!火炬像一道严格的命令,有至高无上的的权力,火炬到哪里,哪里的战火就熄灭了。即使是在激烈厮杀的城邦也都纷纷放下武 器,神圣休战开始了。希腊又恢复了和平的生活,人们忘记了仇恨, 忘记了战争, 都奔向奥林匹亚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
古希腊在每届奥运会举行以前,人们都要高举着在赫拉神庙前点燃的火炬, 奔赴各个城邦,去传递停战的神谕和奥运会召开的消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立以后,最初并没有承继这个传统。直到1920年安特卫普第7届奥运会上, 为了悼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去的人们,主办者在主会场点燃了象征和平的火炬,但没有进行火炬传递活动, 火种也不是从奥林匹亚采集的。1934年,国际奥委会在雅典正式做出决定,在奥运会期间, 从开幕到闭幕,主会场要燃烧奥林匹克圣火,并且火种必须采自奥林匹亚, 以火炬接力的形式传到奥运会主办城市。从此,圣火传递成为每一届奥运会必不可少的仪式。
6、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由德国田径运动员希尔根点燃圣火。
因为这一届是现代奥运会首次举办火炬接力活动,所以顾拜旦亲临点火仪式,并发表了演 说。这次火炬接力穿越了希腊、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德国7个国家,全程3075公里,由3075名各国运动员每人持火炬跑 1公里,经过11个昼夜将火种送到了柏林的奥林匹克体育场。
7、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上,芬兰长跑界的两位老将努尔米和科勒赫迈宁分享了点燃圣火的荣耀。努尔米手持火炬跑进体育场,首先点燃设在场地上的圣火台,然后将火炬交给64岁的科勒赫迈宁。当他以矫健的步伐登上83米高的火炬台点燃圣火时,整个体育场掌声雷动。
8、1964年,日本人别出心裁,点燃圣火的是一位19岁的小伙子坂井义则, 他出生于1945年8月6日,正是美国用轰炸广岛的那一天。
9、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上,一位女性第一次承担了这项使命, 她就是年仅20岁的田径运动员德索特洛。
10、1984年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尤伯罗斯大胆地将商业运作的方法用到了火炬接力活动中。这次火炬接力横跨美国50个州,共15000公里。与以往不同 的是,任何赞助3000美元的个人、地区、团体或公司都可以指定一个人持火炬跑1英里。圣火接力于5月8日在美国本土开始,第一棒由吉姆·索普的孙子比 尔·索普完成, 7月28日奥运会开幕时, 由杰西·欧文斯的外孙女吉娜·亨普希尔持火炬跑进主会场,然后将火炬交给罗马奥运会十项全能冠军约翰逊, 由他点燃了玫瑰碗体育场的圣火。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 患有帕金森氏综合症的拳王阿里, 用他颤微微的双手点燃了火炬, 也点燃了全场观众的热情。他们用欢呼声表达着对这位传奇人物的崇敬和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爱。
11、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式上,点燃火炬台的是曾获奥运奖牌现身为残疾的雷波洛,他坐在轮椅上用圣火引燃箭头,然后准确地射向70米远、21米的圣火台,熊熊圣火瞬间腾跃燃烧,全世界的观众都为西班牙人这一奇特的点火创意赞叹不已。
12、2008年北京奥运会
李宁乘秋千慢慢升起,进入空中,预示着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最终实现。李宁空中传递火炬时,灯光打在他的身上,宛如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夸父追日”的再现,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他脚下不断伸延的祥云画卷,预示着中华民族对幸福祥和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身后不断出现的世界、中国各地火炬传递的画面展示了世界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欢乐祥和。李宁身在秋千,脚下却不断生风,那脚步不就是伟大祖国30年改革开放的印证吗?不就是华夏儿女百年梦圆奥运的象征吗?李宁点燃圣火的刹那间,也就点燃了各国运动员心中对奥运的激情之火,也点燃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心中之火。火炬传递又历史画卷而起,至历史画卷而终,完美演绎了“善始善终”这一传统理念,也预示着本届奥运会必将去的辉煌胜利。
大师的网红地标变自杀地,究竟错在哪儿?
2021年开年,当第三个年轻人选择来此地跳楼结束生命,纽约当红的打卡地标The Vessel宣布无限期关停。
充满科幻感的蜂窝设计,无限延伸的楼梯,INS上相关标签多达近20万。
早在2019年建成初,这座位于哈德逊广场的大型楼梯就是不少游客必去之地。
楼高16层,近50米,置身其中,甚至能俯瞰不远处哈德逊河、曼哈顿高空美景。
据纽约时报报道,悲剧发生的两年前就曾有游客和专家担心, The Vessel缺乏保护的设计可能会带来安全风险 。
但这份“安全预警”却随着无数人潮被淹没,直到一年内三个年轻人生命消逝,这个设计师口中充满乐趣的社交场所,才被广泛关注起来来。
年轻人蜂拥的网红地标
对于The Vessel的设计者,你可能不会陌生。他就是全球目前最炙手可热的建筑师Thomas Heatherwick。
39岁时,Thomas击败了素有“建筑界的女魔头”的扎哈·哈迪德,赢得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的设计权。
上海世博会英国馆
同时上海苏州河畔的魔幻新地标1000棵树、英国伦敦奥运会主火炬台(204朵铜花瓣)等标志性建筑皆是出自他之手。
摄影@Qingyan Zhu
被誉为建筑界达芬奇的Thomas,设计作品常常跳脱出“建筑仅仅是建筑”的局限,拥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据Thomas解释,The Vessel并不是一个板的静态雕塑,而应该是一个充满乐趣的社交场所。
作为有史以来最复杂的钢结构建筑之一,The Vessel噱头十足,远看像一颗“大松果”。
这座 巨形 观景楼梯由8层重叠交织、互通的楼梯和平台构成,抛光铜色,流光溢彩,可谓赚足眼球。
建筑灵感源于印度阶梯井形式,包含154段首尾连接的楼梯,2500多级台阶,将井底的人一步步向上吸引…….
俯冲向下看去,给人视觉、心理上强烈冲击。
整个哈德逊广场耗资250亿美元,是美国 历史 上最大的混合用途私人开发项目。
花费两亿美金的The Vessel则免费对外开放,除了流量担当,同时也是纽约当地人爬楼健身、聚会场所。
内部路线就像一个层层叠叠的山峰,有一公里长,游客们可以来此攀爬、 探索 、远眺。
虽然项目背景提到“ 健康 都市”、“公民优先”,但设有的3部电梯只为老人和残障人士提供。
拥有无数楼梯的The Vessel,对于孩子、或者推幼儿车的成人其实并不方便。
The Vessel电梯
项目吸引的还是喜欢赶潮流、爬楼的年轻人。2020年初,第一位在The Vessel自杀的是来自新泽西州的大学新生。
第二起发生在去年12月,一名患有抑郁症的24岁女孩自杀,紧接着几周后,又一名来自圣安东尼奥自杀的21岁男子直接跳下去,结束了自己生命。
接连3起事故发生后,哈德逊广场的开发商终于宣布The Vessel将“无限期关闭”,直到商讨出最佳对策为止。
“我早知道这座建筑会有自杀问题”
The Vessel 悲剧发生前,其实就有质疑声传出来了。《建筑师报》前副主编Audrey Wachs提出:
“当人们爬上建筑时时,尽管栏杆高度一直保持在人腰部上方,但人只要站在 是高 处时,就会有跳下的倾向。”
被人诟病的还有漩涡式造型以及炫目效果,有人曾表示身处The Vessel 内部,会产生严重的眩晕感与不稳定感。
建筑色彩是一种公共色彩,建筑心理学研究中,色彩的变化,会导致强烈的心理暗示。 尤其当被鲜艳建筑包围时,人们情绪往往伴有冲动感。反之亦然。
例如英国伦敦的菲里埃大桥桥身曾是黑色,经常有人跳桥投水自杀。后来伦敦市政府干脆听取医学专家建议,将桥身从黑色粉刷为蓝色,跳楼自杀的人数顿减了56.4%。
当建筑影响情绪时,针对年轻人,这些因素都会进一步放大。
瑞典查尔默斯理工大学的夏洛塔·托德留斯提出,年轻人的自杀往往非常冲动,具有突发性。
“他们可能并不想真正去,只是想让一些事情暂停下来。这可能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的事情,也可能是一些在有经历的成年人看来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例如与伴侣分手、与父母吵架、考试没考好,或者被人说闲话”。
The Vessel引起巨大的争议就在于此。虽然打造了一个令无数年轻人趋之若鹜的网红建筑,但并没制造一个真正有效的刹车阀门。
美国预防自杀基金会研究副总裁吉尔·哈卡维·弗里德曼博士对建筑师和建筑商提出建议:“ 在设计建筑物时应该考虑预防自杀,因为人们永远不知道谁可能有危险 。”
所以高空建筑中,无论多么微小的 防预 措施,可能都会影响那些想要自杀的年轻人瞬间决策。
“被浪漫化”的网红自杀圣地
世界上像The Vessel这样,被人们主动选择自杀的建筑并不少。
给出的网红自杀圣地排名中,中国南京长江大桥受欢迎程度排名第一位。
其中最有名的阻止案例,是志愿者在南京长江大桥的栏杆上写的一行字,“马达加斯加的首都在哪里”。
他们希望用这个问题让跳桥的人短暂抽离出来,重新思考,留下缓冲时间。
还有金门大桥也是全世界最热门的自杀圣地之一。
金门大桥被誉为20世纪桥梁工程的一项奇迹。全长约2.7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孔吊桥之一。
当人们走在这座雄伟壮丽的大桥上时,会被酷似仙境的美景震撼,进一步唤醒心底自杀的倾向。
而从227米(745英尺)最高的桥面上跳下几秒后,大多数人都来不及反悔,就会被极速江水冲走,当即丧生。
值得强调的是,无论是南京大桥还是金门大桥,都是一个时代过去的地标符号,预见性远不及现在。
在纽约已经拥有帝国大厦、世界贸易中心等众多高空打卡地标后,The Vessel更应该吸取教训、注重设施安全,而不是仅仅只追求轰动效果。
希望无论是建筑商还是建筑师,都能将 健康 、安全作为是城市建筑的基石。毕竟建筑服务的最终目的永远都是人。
奥运倒计时100天实地探营:伦敦碗看上去还是个工地
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给英国人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但那可能都是对于官方而言。在已经有两届奥运会历史的伦敦,人们对梅开三度究竟有多期待?本报奥运探营小分队在倒计时100天前进行了一次实地探访。
宋灵妍、夏小雯、刘今,都是在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杭州留学生,另一名男生林铭德来自香港。宋灵妍还将在今年夏天为伦敦奥运会提供志愿者服务。身在异国他乡,亲临这样的全球盛会,几位同学却都有一样的感觉:与同一个时间节点的北京奥运会相比,气氛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对一座已有两次举办经历的城市来说,也许伦敦人早已学会了用成熟的心态、宠辱不惊地看待奥运会。
“伦敦碗”,看上去还是个大工地
主会场“伦敦碗”可以说是本届奥运会的核心建筑,因下窄上宽酷似汤碗而得名。我们带着极大的期待去参观这个想象中的伟大建筑,但见到后却有些失望。本应是三面环水的巨型会场,在场外大片尚在施工的工地映衬中显得并没有想象中的巍峨。运送土石方的卡车依然在忙碌着,很多荒地仍裸露着,未做整修。偌大的场地,一个红色塔状造型的建筑物格外吸引眼球。这会不会就是开幕式点燃圣火的奥运火炬塔呢?目前当然还不得而知。
第一次身临如此宏大的场馆群,我们终于不幸迷路了,但这与场馆附近的路标方向牌未安装齐全不无关系。幸好一位正在施工的工人热情地帮我们指路。这位老兄负责的是“伦敦碗”附近的道路维修工作,作为一名亲身参与的建筑工人,他向我们表达了对奥运会的期待,并祝愿我们行程愉快。
本来很想看看“伦敦碗”的亮点,即它与众不同的“遗产”设计理念:有2.5万个座椅设计在地平面下,5.5万个座椅则设成临时看台,奥运结束后,临时看台被拆除,主会场可作为社区体育场继续使用。但由于主会场禁止游人参观,我们还是被铁丝墙挡在了外面,只好沿着公路远距离瞻仰。
不见“伦敦欢迎你”,也无奥运纪念品店
处于伦敦市中心的国王十字火车站,已有160年的历史。西侧紧靠着国际列车的终点站,从这里搭“欧洲之星”去巴黎,只要两个半小时。这样一个交通枢纽,整个车站却既看不到“伦敦奥运欢迎你”的标语,也不见奥运纪念品特许店的影子。
国王十字圣潘可拉斯地铁站是伦敦通过线路数最多、也是伦敦地铁最繁忙的车站。但直到两周前伦敦市政府决定用奥运历史上著名选手名字来命名地铁站,这个城市的重要窗口才有了奥运痕迹。
在伦敦繁华的牛津商业街,鲁尼、梅西的新款球衣看上去比印有“我爱伦敦”字样的纪念T恤更热卖,据说整个伦敦只有10家奥运纪念品专卖店,但在北京,这个数字是600多家。伦敦真的对奥运会缺乏热情吗?
原先的贫民区建起了欧洲第一购物中心
“伦敦碗”和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以及奥运村坐落在伦敦东区的斯特拉福特地区。伦敦东区,一直以来就被看成是贫民区甚至是危险区的存在,就是伦敦本地人也不敢轻易踏足。东区居民大多是苦力出身的穷人和外来移民。从小受柯南·道尔先生和他笔下的福尔摩斯先生的影响,还没来到英国前,伦敦东区在我印象里就是雾都最危险的地方。
不过如今的东区变化却已翻天覆地。专门为伦敦奥运会而建造的购物中心、大型超级市场以及**院等等早就跃跃欲试,运动场馆周边的商业中心堪称欣欣向荣。其中最大的也是现在欧洲第一购物中心Westfield去年夏天开业之时,人流之多甚至挤破了商场的玻璃。购物中心里囊括了各类大中小品牌,不论是世界大牌奢侈品,还是许多平价品牌应有尽有,还有各类休闲娱乐,英国老字号餐厅等等。为了专门配合奥运,购物中心更是给出了一天10镑上限的停车费优惠,而在一般的伦敦商场,停一天最起码超过20镑。这个商场宣称,它的目标消费者除了英国本地人和游客,还将吸引各国奥运明星前来光顾。
正如伦敦前任市长利文斯通所言,奥运会将给破败的伦敦东区带来发展、投资和重生。
球迷父子说 不希望奥运会妨碍他们看英超
斯坦福桥是英超切尔西俱乐部的主场,上轮切尔西与维冈竞技队比赛,大批蓝军球迷汇集于此,正井然有序地入场。一对父子球迷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David年约40岁,是位设计师,儿子Angus10岁左右,还在上小学。父子两人都是切尔西的铁杆粉丝。当我们提到即将到来的奥运会时,这位父亲很认真地回答:“我觉得奥运会真的花费太高了,它需要很多方面的合作,太复杂,这样会消耗更多的资源。”作为普通的伦敦市民,他们真的认为奥运会将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吗?David笑着点了点头,“当然,”他说,“因为奥运会,下赛季英超肯定要推迟了,我们还是希望能按正常的生活节奏看英超。”
在英国,足球是无可争议的第一运动,光在伦敦,就有切尔西、阿森纳等五支英超队。每当有英超比赛,伦敦就如过节一般。这一幕,让我们不禁联想,到了奥运会那天,场面会比现在更壮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