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州亚运会文艺节目都有哪些
2.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怎么没有听到粤语
3.求2010亚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所有歌曲,包括歌手名字。谢谢。
4.2010亚运会开幕式场面描写(一个场面),小学五年级作文第八单元!!急急急急急急~~
广州亚运会文艺节目都有哪些
大型开幕式文艺表演《起航》开始。节目分为序曲、上篇《大地之水》和《海洋之舟》、中篇《白云之帆》、下篇《花城之邀》四个篇章。其间,晚上8时52分左右,现场将插入一个特别节目——“绿色一分钟”城市行为艺术,由现场演员、观众、灯光和广州市民共同完成一个绿色环保节目。文艺演出节目总时长约1个小时。
亚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第一篇章是《大地之水》。在这个篇章中,《珠水神女》(吉林歌舞团表演)、《红棉背扇》(山东莱芜武校表演)等节目会相继演出。
第一幕是一片碧绿的芭蕉叶载着一位广州孩子,在“落雨大,水浸街”的童谣声中,开启了“亚洲和谐号”这艘巨轮的航程,配合屏幕上炫目的光影效果,舞台上梦幻般的喷泉,体现了宇宙是海,地球是船,亚洲是帆的象征意义。
随后,广州市市花——一朵朵红棉花瓣逐波而来,亭立水中,盛大开放,大型舞蹈表演扑面而来。宋祖英压轴演唱开幕式歌曲《微笑》。
谭晶、韦唯、容祖儿、陶喆以及来自韩国的金贤重,联袂演唱开幕式主题歌《日出东方》。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怎么没有听到粤语
呵呵,这是亚运会啊,不是广东省运会,亚运会是以国家的名义举办的,只是在广州举办而已,广东话是地方语言,怎么能登大雅之堂呢。其实开场那首童谣就是粤语的《落雨大》,这已经是展现过粤语了。再说懂粤语的就是广东一带的人,全国各地的老百姓都是不懂的,当然普通话要作为官方语言了。
求2010亚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所有歌曲,包括歌手名字。谢谢。
开幕式歌曲 童声演唱的广东童谣《落雨大》 宋祖英压轴演唱开幕式歌曲《微笑》。 谭晶、韦唯、容祖儿、陶喆以及来自韩国的金贤重,联袂演唱开幕式主题歌《日出东方》。 国际影星章子怡和著名钢琴家郎朗共同表演一段浪漫唯美的钢琴曲《时光》,先是两人分别独奏、独唱,最后共同合作,将古典音乐、流行文化巧妙融合,“发挥到极致”。 阿敏、孙楠联合演唱本届亚运会会歌《重逢》 闭幕式歌曲 1 广州童谣《月光光》 2 印度歌曲《蒙格尼》 3 日本歌曲《樱花》 4 哈萨克斯坦民歌《美丽的贾奈》 5 印度尼西亚民歌《星星索》 6 黎巴嫩歌曲《愉快的旅行》 7 蒙古歌曲《辽阔的草原》 8 《凯旋》(广州亚运会主题歌《日出东方》的粤语版)
2010亚运会开幕式场面描写(一个场面),小学五年级作文第八单元!!急急急急急急~~
刚刚在家里阳台看完亚运会开幕式。
我们把电视机扭向阳台方向,坐在阳台边看电视边看现场--我们的视野几乎覆盖整个六百多米高的电视塔“小蛮腰”和四百多米高的现代写字楼西塔,还放眼好几公里长激光四射色彩斑斓的风情珠江两岸,如梦如幻的都市风景尽收眼底。
在阳台上我们不经意地发现,我们总是比全亚洲的电视观众早几秒钟看到现场怒放的烟花,这下切实体会到了先睹为快的感觉,我越发感叹我家阳台的景观、我家的风水有多么的好!每次从电视上得知准备放烟花的时候我就赶紧提前打开录像机录像,把美景和家人的欢笑声保留起来。
电视里的开幕式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比北京奥运会还深刻,也许因为我是广州人,也许广州亚运会确实有她哪种不可复制的特点,还有堪称世界水平的创意。
水滴、水雾、水花、水浪,水上舞蹈、水上音乐、水上烟火、珠江巡游,不停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水舞台、水元素、水文化应该就是本届亚运会突出的亮点和特点吧。
岭南文化也很浓郁、突出。广东童谣《落雨大》的出现让我们感到精神一振,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看来我们真成了地道的老广了。圣火点燃的方式出乎意料,居然是用炮仗来点燃的,很简单、很传统,回味一下马上又觉得很温馨、很人性化,这其实也体现了广州这座城市的特点,和谐、很有人情味,广州人应该能够切实感受到亚运会给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天变蓝了,水变清了,地变绿了,房变靓了,还有不断新增的地铁、城市BRT、APM等等各种城市交通系统。
9点钟左右全体市民把房间里的绿色花卉放到阳台、露台、窗台、天面上,这个全民参与的1分钟城市绿色行为艺术很有创意,很有意义,广大市民不但是亚运开幕式的观众,同时还是亚运节目的参与者,我相信很多人会难以忘记的。
在技术创意上,最大的亮点无疑就是那四块巨型的风帆立面舞台了,我从来未曾见过这种立面舞台,前段时间我去过3次现场,都没想到演员会在竖起来的屏幕上面表演,今晚可真是大开眼界了,看着屏幕下面的演员拉着钢丝绳,真担心万一脱手屏幕上面的演员会怎么样,这恐怕是世界首创、是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吧。
最能体现广州人文精神的就是圣水盆到圣火盆的转化了。45位少女将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圣水”缓缓注入圣水盆,圣水被吸收后,圣水盆缓缓升起,最后融合45个国家和地区亚运精神的“圣火”就在这里熊熊燃起,这是一种和平和谐的愿望,也巧妙地表达了广州人水火都能交融的包容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