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章mv伦敦奥运会-勋章 伦桑

tamoadmin

1.推荐一些有故事的歌曲

2.奥运会的全部资料

3.她是英国最丑的保姆,上过这五堂课,变得的貌美如花......

4.麦当娜、泰勒和高圆圆追捧的“星二代”,为啥热衷人造皮毛?

推荐一些有故事的歌曲

勋章mv伦敦奥运会-勋章 伦桑

歌曲一:《Hey,Jude》

披头士的这首歌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尤其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万人齐唱《Hey,JUDE》,也流露出大不列颠民族对披头士这国宝级乐队的热爱。

《Hey jude》是保罗·迈卡西尼(披头士乐队成员,贝斯乐手及主唱)为一个五岁孩子写的歌。这个男孩叫朱利安(Julian),是约翰·列侬(披头士乐队成员,节奏吉他手及主唱) 与前妻Cynthia的儿子。

1986年,约翰·列侬开始和Yoko Ono同居,他与前妻Cynthia的婚姻也到了崩溃的边缘。作为队友和朋友的保罗一直非常喜爱列侬的儿子朱利安,他担心大人的婚变会给小孩子带来心理上的阴影。他曾说:“我总是为父母离异的孩子感到难过。大人们也许没什么,但是孩子……”同时,他也想要安慰一下Cynthia。于是有一天,他去了Cynthia的家里,还给她带了一枝红玫瑰,开玩笑对她说:“Cyn,你说咱俩结婚怎么样?”说完两人同时大笑起来,Cynthia从他的玩笑中感受到了温暖和关心。

保罗在车里为朱利安写下了这首Hey Jude (Hey, Julian),当时的朱利安并不知道。直到二十年后,朱利安才明白这首歌是写给自己的。他一直很喜爱爸爸的这个朋友,像一个叔叔一样的保罗。

约翰·列侬也非常喜欢这首歌,第一次听到,他就觉得,噢,这首歌是写给我的!保罗说“嘿,约翰!,去吧,离开我们和Yoko在一起吧”他似乎又在说“嘿,约翰!不要离开!”

这首歌的原名是Hey Julian,后来改为Hey Jules, 最终变成Hey Jude,Jude这个名字比前两者都要响亮,一直传唱至今。

歌曲二:《光辉岁月》

这首歌不用说了,呵呵......楼主超级喜欢,BEYOND乐队的歌,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一想起那个熟悉的旋律,还有歌词: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可惜啊,天妒英才,家驹那么早就离世了。

《光辉岁月》这首歌是在非洲访曼德拉回来之后写下的。

注意啦,以前听不懂粤语,好多人都出糗,曾经还有个朋友说那个情歌《光辉岁月》真好听,当时就被雷到了。千万别把《光辉岁月》和那些无病呻吟的流行情歌弄一块儿去了。

曼德拉,南非黑人领袖,全名: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一个大酋长家庭,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当过律师。曼德拉性格刚强,崇敬民族英雄。他是家中长子,因而被指定为酋长继承人。但他表示:“决不愿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而要“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

1944年曼德拉参加南非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1948年当选为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1950年任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1952年先后任非国大执委、德兰士瓦省、全国副。同年年底,他成功地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为此,南非当局曾两次发出不准他参加公众集会的禁令。

1961年6月曼德拉创建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任总司令。1962年8月,曼德拉被捕入狱,当时他年仅43岁,南非以政治煽动和非法越境罪判处他5年监禁。

1964年6月,他又被指控犯有以阴谋颠覆罪而改判为无期徒刑,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铁窗生涯,在狱中长达27个春秋,他备受迫害和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

1990年2月11日,南非当局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被迫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同年3月,他被非国大全国执委任命为副、代行职务,1991年7月当选为。1994年4月,非国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同年5月,曼德拉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19年12月,曼德拉辞去非国大一职,并表示不再参加1999年6月的总统竞选。

BEYOND是一支关注社会的乐队。20世纪50年代以来,反种族歧视、争取民主和平的政治运动在世界蓬勃发展。这些进步性的运动难免会遭到一些小的失败,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就被关押长达15年只久,经过艰苦的斗争在1988年出狱。

BEYOND乐队在访过曼德拉之后,于1988年创作了这首《光辉岁月》,正是歌颂了曼德拉伟大而辉煌的一生,也表达了他们自已对种族歧视的厌恨.

在歌词中就有: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肤色斗争中,年月把拥有变作失去,疲惫的双眼带着希望......

歌曲三:《小薇》

你也可以说这首歌不是经典,但是当年它触动了多少人的心是毋庸质疑的。红遍大江南北。旋律和歌词看似简单,但就是这样朴素无华的音乐,才更能打动人。

关于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流传的版本好像还是蛮多的。歌曲的主角小薇确有其人。其中一个故事简述简述再简述出来是这样的:

一位大陆老板在东南亚谈生意,一次去饭店用餐叫来服务员准备点菜(具体细节俺也不清楚,大致是的,呵呵......),服务员拿来菜单递给老板,老板没注意到,因为他的目光完全集中在眼前这个可爱的服务员女孩身上了,那一刻,老板似乎觉得眼前这个女孩注定将占据他内心所有空间,因为他感觉自己已经爱上了她,仿佛就是上天注定的,一见钟情。用餐完毕,老板特地找到经理询问了女孩的信息,知道了大家都叫女孩小薇。老板因为有公务在身,很遗憾的不能逗留太久,就记下了饭店的地址和小薇这个名字。

也不知是过了多长时间,当老板已经有时间处理私事时,他便决定去找当初那个让他一眼倾心的女孩子,可此时,小薇已经不在那个饭店了。情到深处相思苦,当那个叫做小薇的女孩子完全从他的世界消失后,他才知道什么叫做痛。

后来老板想起看到小薇时的点点滴滴,写下了这首歌《小薇》。

第二个版本的故事似乎可靠一些,演唱者黄品源在一档访谈节目里也提起过,大概是这样的:

一位马来西亚的修车厂老板喜欢上了一个名叫的女孩,但是他从来没有对女孩表白过,不知道何种原因,他没有勇气公开这份爱。也是很久以后,小薇从他的世界里消失不见了,永远的消失不见。他这时才感觉到懊悔,但是一切都已经无可挽回。爱太深,已经不能自拔,修车厂老板终于决定要去寻找那个女孩子,但是他不得不放弃他修车厂

的工作,他痛下决心,卖掉了修车厂的一切,并从卖的这些钱中抽出一大部分买了全套的专业音响以及录音设备。老板给他的爱人写下了《小薇》这首歌,并且自己编曲、自己录音,制作成CD,用小车拖着音响满大街放这首歌,希望有那么一天小薇能够听到,并且回到他的身边。但是一直到最后,女孩都没能出现过。后来歌曲传到了一位音乐制作人耳中,这位音乐制作人让自己团队对其进行了重新编曲制作,并让歌手黄品源来演唱。

歌曲四:《水手》

身残志坚的创作型歌手,郑智化所作。

这首歌恐怕真的是影响了几代人,记得我小学就听过。

郑智化,上个世纪9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华语人文歌手之一,在诸多70和80年代生人中,郑智化则更多的意味着是一个另类、反叛、孤傲的代名词。在谈及《水手》这首歌的创作时,郑智化自己是这样说的:

“《水手》这首歌我想应该在九二年、九三年影响过很多人。很多人都以为说我是有个什么伟大的创意或者怎么样写成,没有。《水手》是我在浴缸里写成的。(有些搞笑,呵呵......)大家觉得很好玩,因为我很喜欢泡澡,这么泡着就有很多幻想。我坐过船,曾经看过,大家应该也看过,海浪都是风很大。我看过一个更恐怖的景象,就是在上,那个没有波浪的海,很可怕,像个镜子,这样看,宁静到可怕。反正那时候我觉得它隐藏着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因为那时候在船上看到很多的水手,他们整个的生命力让我感动。所以那时候就在浴缸里想,把这一段串起来,就写成了《水手》这首歌。”

连我都没想到,一曲影响了几代人的《水手》,竟然是郑智化在泡澡的时候写得,想起来的确有些好玩,但这首歌绝对是经典。

歌曲五《小芳》

这首歌会让人想到很凄美的爱情故事,不是吗?作者李春波,真可谓是触到了那一代人内心最柔弱的弦......

《小芳》这首歌,写得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一个下乡插队到内蒙古的知青,和当地一个女孩子之间的爱情故事。是不是那个女孩子的名字就叫小芳呢?可能性不大。作者李春波好像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过,小芳只是一个塑造的形象,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人物,她善良、美丽,代表了那个年代乡下姑娘的一个群体。

当年的下乡知青,正值年轻气盛、风华正茂,很多人也都到了结婚成家的年龄。于是在生活中慢慢和当地姑娘产生了感情。他们或许也曾感受到爱情的甜蜜,但现实总不尽人意,知青下乡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他们要回归到自己的城市。毕竟哪里才是他们的未来,谁又愿意一辈子守着贫穷落后的乡村呢?

于是离别,终将,也只能是着一段段爱情的归宿......当我们听着这首歌,已经能够触摸到那种离别的痛,“在离开村子的那个晚上,我和你来到小河旁,从未流过的泪水,随着小河淌......”

李春波在谈到《小芳》的创作思路时说:“那一代人没有权没有势,先后经历了下乡、下海、下岗。在上山下乡的特殊生存环境里,造就了他们独立的生存意识。知青成为如今社会的中流砥柱,社会文化与思潮影响了那一代人。90年代初,我的知青作品是对文化的回顾。10年的导演经历沉淀下来之后,我进行反思和总结,我想表现出的是知青特有的气质。大环境、大背景、小人物、小故事。”

从歌曲中我们也能察觉到一些凄凉,故事的女主角所忍受的悲痛有谁能懂?

每个人的心里或许都有自己的答案......

歌曲八:《What Are Words》(什么是诺言)

一首很好听的英文歌《What Are Words》(什么是诺言)。

这首歌是美国第十季绝种好男人中Chris Medina的单曲专辑,虽然止步24强,但是这首曲子却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令人感动的不仅是歌曲本身,还有歌词背后的爱情故事。

Chris Medina曾经是星巴克的服务员,他向和她相恋8年的女孩求婚并且最后在一起了。但是后来那个美丽的女孩因为事故使脑部受到重创,康复后智力只有2岁,生活完全不能够自理,但Chris仍然不离不弃。 后来Chris参加了美国偶像,为的就是想赚到更多的钱让妻子受到更好的治疗过上更好的生活,虽然最后还是止步于全国24强,但 What are words 这首歌已经牢牢地印在人们的心里 。

歌曲九:《Seasons in the sun》

故事发生在50年代的美国。主角名字不详,就以A、B、C代替吧。

这是一个小镇,淳朴、简单。 A和C,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但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两人。 A是校橄榄球队的队长,英俊、潇洒,是个在学校颇有人气的男孩。 C,腼腆、巧手,总是独来独往,却偏偏和A是好友。 A和C是铁哥们,直到B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

B,啦啦队队长,像是天生为了A而设计的。50年代的美国,啦啦队队长和橄榄球队队长就好像是现在的校花、校草,他们理所当然的坠入爱河。而C,就如大家所想的那样,对于B始终抱有暗恋之情。然而,B是不会注意到他的,她灿烂、耀眼,是浩瀚天宇中的流星,她注定需要夜空的深邃来陪伴,才能绽放最耀眼的光芒,而不是一颗闪烁的恒星。

故事继续着,1956年,A、C和B,毕业了。那个年代,高中毕业便意味着进入社会。而A和B,在众人的祝福声中结为连理。

B经营着一家杂货店,小镇中唯一卖东西的点,这是她的嫁妆。A是个壮汉,当起了卡车司机,行走于美国各大洲,为家人奔波。

C依然暗恋着B,苦苦地,不为任何目的地,始终如一地暗恋着。他成了一个木匠,当然,因为他手巧。 A常不在家,C便担起了男人的义务。办货、修补……一来二去,情愫默默地在两人中蔓延开来。这注定是个悲剧。看到这里谁都能猜到,这个悲剧,源于过分的信任妻子、信任好友。

B和C的关系发展迅速,C成了B家里的常客,尤其在A离开的时候 1959年冬天,美国遭遇了罕见的暴风雪高速封路了,A出车没多久就决定返回。

那个时侯,通讯确实不发达,没有人知道A要回来,尤其是B和C。

A震惊了,当A推开门他看到的是凌乱的衣物,他看到的是好友和他的妻子在床上世界,在那一瞬间他崩溃了!曾经的幸福美满,良友、娇妻,还有可爱的女儿…… 一切的一切,都在这个冬天结束。他疯了,举起了手中的枪……

两条人命,换来一个......

A于1960年2月12日被处以电刑。行刑前3天,他得到了一张白纸,用来书写最后的遗言。

于是,有了这首《Seasons in the Sun》

歌曲十《《《《《《《 Beat It 》》》》》》

这首歌到底有多经典就不用我说了。

它的创作是因为里根。

里根总统执政时,看到当时新一辈的孩子们很多打架斗殴,不学无术,甚至等等,几乎成了垮掉的一代。总统考虑到当年杰克逊在年轻人心中影响力之大,于是找到杰克逊来创作一首歌,希望能通过杰克逊的歌来打动年轻人的心,算是挽救新一辈吧。

于是杰克逊就创作了这首歌曲,歌词是打架的歌词,但这是一种反衬。因为这首歌,里根总统在白宫授予杰克逊总统勋章开感谢他做出的努力。

关于这首《Beat It》杰克逊在他的自传里(moonwalk)里是怎样说的:

在写《避开》(Beat It)以前,我就想过我要创作一首能让我愿意到街上去买的摇滚歌曲,但它又要不同于一般的摇滚歌曲,像当时收音机里常播放的最佳歌曲四十首。

写《Beat It》时,我脑海中一直想着学校的孩子们,我一直就喜爱为孩子们创作歌曲,为他们写歌,了解他们的所好,是很有趣的,他们是要求非常高的听众,你可不能糊弄他们。到现在,对我来说,他们仍是最重要的听众,因为我对他们的反应的确很介意,如果他们喜欢一首歌曲,那么它一定很棒,用不着再去看什么评选结果。

在《Beat It》中,我想告诉大家,如果我陷入了困境我会怎样去做。这是一个教训,它告诉我们应该憎恶并放弃暴力,对这点我深信不疑。《Beat It》告诉孩子们要机警,避免麻烦,我的意思不是说别人打了你的右脸,你再把左脸转过去让人打,我是说,除非你被逼到墙角别无选择了最好避免暴力的发生,赶快溜之大吉。如果你打架受伤甚至死了,那你什么也没得到,反而什么都失去了,你是个失败者,怎么有脸面对那些爱你的人们呢?这就是《Beat It》的含意,我认为,真正勇敢而又聪明的人是能和平解决问题的人,他们用的是能和平解决问题的人,他们用的是智慧,而不是暴力。

满意请纳,其实还有很多,如果需要请追问

奥运会的全部资料

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奥运会,它包括夏奥会,冬奥会,残奥会,青奥会和特奥会。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包含多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国际性运动会,每四年举行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公元前776年),因举办地在奥林匹亚而得名。19世纪末由法国的顾拜旦男爵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1896年开始奥林匹克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曾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断过三次,分别是在公元1916、1940和1944年),会期不超过16天。由于1924年开始设立了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会习惯上又称为“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现在已经成为了和平与友谊的象征。奥运的精神是世代相传的,永不停息的。

奥林匹克运动会精神

《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对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和理解。

其次,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竞技运动的公平与公正。

正如已故美国著名黑人田径运动员杰西.欧文斯所说“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

奥林匹克运动会格言和名言

“更快、更高、更强”这一格言是亨利·马丁·迪东提出的迪东是顾拜旦的好友。1891年他在巴黎创办了一所体育学校。1895年他把上述格言作为该校的校训。顾拜旦对此非常赞赏,也得到当时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称道。以后经顾拜旦提议,并在1913年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批准,将上述格言正式写入《奥林匹克宪章》。 1920年在第6次国际奥林匹克代表大会上又通过了把“更快、更高、更强”作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会徽构成部分的决定,这一格言便正式成为奥林匹克标志的一部分。“更快、更高、更强”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和不畏艰险、敢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在比赛场上,面对强手,发扬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对自己则是永不满足,不断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实现新的目标,达到新的境界。对自然要敢于征服,克服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限制,挣脱自然对我们的束缚而取得更大的自由。顾拜旦本人在推崇“更快、更高、更强”的同时,又大力主张把“团结、和平、进步”作为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最根本的目标。“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现今已不仅是奥林匹克运动以及世界体坛的宗旨,而且还成了全人类所需要、向往和追求的共同目标。

“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这是顾拜旦于1908年7月24日,在伦敦举行第4届奥运会期间英国所举行的招待宴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所引用在圣保罗组织的运动员颁发仪式上宾夕法尼亚主教的一段话:“对奥林匹克运动会来说,参与比取胜更重要。”顾拜旦引用了这句话后还作了精辟的解释:“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和更落落大方。这是我们国际奥委会的指导思想。

奥运会比赛项目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项目

奥运会比赛项目有:

田径 篮球 足球

摔跤 柔道 举重

射击 射箭 击剑

赛艇 马术 拳击

手球 网球 棒球

皮划艇 乒乓球 曲棍球

自行车 帆船帆板

体操 (含艺术体操)

排球 (含沙滩排球)

游泳 (含跳水、水球、花样游泳)

铁人三项 现代五项 。

一个项目如果要设置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必须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只有在至少四个洲75个以上国家开展的男子体育运动项目/分项和至少在三个洲40个以上国家开展的女子体育运动项目/分项才能被列为夏季奥运会比赛项目。

只有在至少三个洲25个以上国家中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才能被列为冬季奥运会比赛项目。

奥运会中运动小项是运动项目或分项中的一项比赛,在奥运会中需要产生名次,并颁发奖章和奖状以作为奖励。运动小项在被列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之前,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是在世界范围内有足够的开展这个项目的人数和地域,并且已经举行过至少两次洲际锦标赛。主要依赖机械动力推进的项目、分项和小项不能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除正式比赛项目外,国际奥委会还授权东道国,可将本国开展较为普及的非奥运会正式项目的1~3个列为当届奥运会的表演赛,其他国家亦可派队参加。作为非正式比赛,获胜者不发给奖牌。

奖励:国际奥委会强调比赛只是个人和各队之间的竞争,不是国与国之间体育实力的较量。国际奥委会公布的只是比赛成绩,无各国得奖情况。但东道国、新闻界以及各国奥委会都进行这方面的统计,并按奖牌或分数排列总的名次。在奖励方面,也着重在精神上和名誉上。国际奥委会认为,精神奖励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在奥运会上获胜的前三名选手,只分别授予金、银、铜,铁质奖章,不发给任何物质奖励。

古代奥运会自公元前776年于希腊的奥林匹亚举行以来,已经有1200年的历史。最早是一种宗教仪式,逐渐演变成体育活动,当时的比赛项目有五项全能(包含铁饼、标枪、跳远、赛跑;摔跤和拳击)、赛跑、拳击、摔跤、拳击角力(拳击和摔跤的混合运动)、四轮马车赛跑和骑马。古代奥运会体现了人们和平的愿望,在奥运期间,交战双方会休战,但是,古代奥运会最终还是因为战争而停止。

奥林匹克的复兴始自1896年,在奥运祖师顾拜旦的努力下,当时在希腊的雅典举办了第一次现代奥运会,有来自14个国家的245名运动员参加。此后,参赛运动员、参赛国家和比赛项目与日俱增,在2000年澳大利亚的悉尼奥运会上,有来自199个国家的10,000多名运动员参赛。成为全球最盛大的聚会,奥运会提出的“更快、更高、更强”精神,体现了现代人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

冬季体育项目最早在1908年添加到奥运会中,当时是花样滑冰运动。冰球项目自1920年加入。在1924年,冬奥会第一次在法国的查米尼斯单独举行。自1994年起,冬奥会定于不和夏季奥运会同年举行,因此目前奥运会为每两年一届,冬奥会和夏季奥运会交替进行。

古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竞技比赛项目主要是田径,后来逐渐增加了摔跤、五项全能、拳击、、角斗,以及战车赛、武装赛跑等等,最多时达23项。大多数比赛项目为现代运动项目的原始雏形,比赛规则简单,任意性很大,一些项目如最富有古希腊运动特色的角斗在现代运动中已经绝迹。

场地跑古代奥运会最早设立的竞赛项目,也是从第1届到第13届运动会上的唯一竞赛项目,距离是192.27米,这正好是运动场的长度。后来有了中跑和长跑,距离是192.27米的倍数。当时跑道无分道标志,运动场的边界铺以石块,就是起跑线,起跑姿势千姿百态,比赛时也只是比个先后,不计时间。古希腊人爱好跑步,在奥林匹亚阿尔菲斯河岸的岩壁上保留着古希腊人的一段格言:"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五项全能是运动会上的综合性比赛项目,与现代田径全能运动的比赛方法大不相同。例如,古代五项全能比赛有笛子伴奏,运动员路过时手持哑铃,铁饼实为石饼,标枪为当时的实用武器。前4项的竞技场内进行,摔跤则在神庙旁进行。摔跤参赛者必须是前4项的优胜者,摔跤必须获得第一名才能成为五项全能运动的冠军。在古代奥运会中,斯巴达人一直在这个项目上占优势,几乎包揽了历届的冠军。

角斗是古代希腊盛行的一种拳击和摔跤相结合的体育竞技项目,比赛十分激烈,常常吸引众多的观众。

在古代奥运会期间,少年比赛项目是从第37届才开始设立的,年龄的界限并不明确,比赛项目也只限于场地跑、摔跤、五项全能、拳击、角斗也曾举行过几次,但不持久。

此外,尚有精彩的文艺比赛举行,参加者为诗人、作家、艺术家和演说家等。文艺比赛是从公元前444年的第84届古奥运会开始的,当时被誉为希腊"历史之父"的格罗多特宣读了他的名作《历史》中的某些章节,歌颂了公元前490年在马拉松河谷战役中大败波斯军队的希腊战士,最终赢得首次文艺比赛的桂冠。艺术比赛也有奖励,甚至比体育比赛的奖励高,如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征服希腊后的一届奥运会曾将属于体育比赛的奖励全部奖给了诗人。

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地信息

历届夏季奥运会举办地

届次 举行地点 年 份

1 雅典?希腊 1896

2 巴黎?法国 1900

3 圣路易斯?美国 1904

4 伦敦?英国 1908

5 斯德哥尔摩?瑞典 1912

6 柏林?德国 1916 (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未办)

7 安特卫普?比利时 1920

8 巴黎?法国 1924

9 阿姆斯特丹?荷兰 1928

10 洛杉矶?美国 1932

11 柏林?德国 1936

12 赫尔辛基?芬兰 1940(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未办)

13 伦敦?英国 1944 (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未办)

14 伦敦?英国 1948

15 赫尔辛基?芬兰 1952

16 墨尔本?澳大利亚 1956

17 罗马?意大利 1960

18 东京?日本 1964

19 墨西哥城?墨西哥 1968

20 慕尼黑?原西德 12

21 蒙特利尔?加拿大 16

22 莫斯科?原苏联 1980

23 洛杉矶?美国

24 汉城(首尔)韩国 1988

25 巴塞罗那?西班牙 1992

26 亚特兰大?美国 1996

27 悉尼?澳大利亚 2000

28 雅典?希腊 2004

29 北京 中国 2008

30 伦敦 英国 2012

历届冬奥会举办地

届次 举行地点 年 份

第1届 法国 夏蒙尼 1924

第2届 瑞士 圣莫里茨 1928

第3届 美国 普莱西德湖 1932

第4届 德国 加米施(帕滕基兴) 1936

第5届 瑞士 圣莫里茨 1948

第6届 挪威 奥斯陆 1952

第7届 意大利 科蒂纳丹佩佐 1956

第8届 美国 斯阔谷 1960

第9届 奥地利 因斯布鲁克 1964

第10届 法国 格勒诺布尔 1968

第11届 日本 札幌 12

第12届 奥地利 因斯布鲁克 16

第13届 美国 普莱西德湖 1980

第14届 南斯 拉夫萨拉热窝

第15届 加拿大 卡尔加里 1988

第16届 法国 阿尔贝维尔 1992

第17届 挪威 利勒哈默尔 1994

第18届 日本 长野 1998

第19届 美国 盐湖城 2002

第20届 意大利 都灵 2006

第21届 加拿大 温哥华 2010

第22届 俄罗斯 索契 2014

历届国际奥委会

首任

国际奥委会首任德米特留斯·维凯拉斯(Demetrius Vikelas 、希腊、1835—1908)是希腊诗人和教育家,维凯拉斯1835年生于希腊锡拉,作为泛希腊俱乐部会员,代表希腊参加了1894年顾拜旦主持召开的国际奥委会巴黎大会。会上,他积极支持希腊主办首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因此,根据当时的规定,国际奥委会应该是奥运会举办国家的人,会后被选为第一任国际奥委会,从1894年任职到1896年。

第二任

第二届国际奥委会皮埃尔·顾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法国)顾拜旦的故居在法国的诺曼底省的米尔维勒城堡,古堡的门口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现代奥运之父、教育家、历史学家皮埃尔.顾拜旦:1863—1937。

第三任

第三届国际奥委会亨利·德·巴耶-拉图尔(Henri de Baillet-Latour , 1876—1942、比利时),这位国际奥委会第三任(1925-1942)出生于比利时贵族家庭,社会活动家和奥林匹克运动积极支持者,是顾拜旦的密友。

第四任

国际奥委会第四任西格弗里德.埃德斯特伦(Sigfried Edstrom , 1870—1964、瑞典)。国际奥委会第四任(1946-1952)是一位瑞典体育活动家。曾就读于美国、瑞士,担任过动力工程师。喜爱田径运动,大学时期曾创瑞典国家短跑纪录。

第五任

国际奥委会第五任艾弗里·布伦戴奇(Arery Brundage , 1887—15、美国)。国际奥委会第五任(1952 -12)是美国体育活动家。喜爱田径运动,曾参加 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获得田径比赛五项全能第五名。1914年、1916年、1918年三次获美国田径全能冠军。

第六任

国际奥委会第六任迈克尔·莫里斯·基拉宁(Mihael Morris Killanin, 1914—1999、爱尔兰)。 国际奥委会第六任(12 -1980)是爱尔兰记者、体育活动家。曾在英国《每日快报》、《每日邮报》等报刊任职。1937-1938年以军事通讯记者身份到中国及亚洲其它国家做战地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事文艺创作和**导演,出过不少优秀作品。后投身体育事业,1950 年任爱尔兰奥委会。

第七任

国际奥委会第七任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 Juan Antonio Samaranch ,1920- 、西班牙), 是西班牙“凯沙”公司的董事长、体育活动家和外交家。

第八任

第八任国际奥委会罗格(1942-),国际奥委会现任(2001—,比利时人)。罗格年轻时就表现出极高的体育天赋,曾是比利时橄榄球队的一员,又曾夺得帆船项目的一次世界冠军、两次世界亚军,参加过1968年、12年和16年三届奥运会。

她是英国最丑的保姆,上过这五堂课,变得的貌美如花......

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她......

她在英国家喻户晓,声名远播。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有一个章节,熟悉的**人物在欢呼声中登场,其中打着黑伞穿着黑衣从天而降的女人就是她——魔法保姆麦克菲。

她神秘莫测,没有人知道她从何处来,又要往何处去。

她身材臃肿,面貌丑陋,鸡皮鹤发,脸上长满了斑点,豆大的黑痣,蒜头鼻,外加一颗龅牙,真是丑的吓人,丑出了天际。

介绍自己的时候,她总是说“我是Nanny McPhee,小写的c,大写的P”。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魔幻。

她有一根奇形怪状的拐杖,可不要小瞧了这根拐杖,它是根魔杖,当这根魔杖重重的敲向地面的时候,就会有神奇的事情发生。

保姆是她的工作,但她对受聘的家庭却分毫不取。

她工作原则很特别:

“当你们不想要我但需要我的时候,我会留下;

当你们想要我而不再需要我的时候,我会离开。”

更令人的惊奇的是,麦克菲总会在需要她的时间和地点出现。

这次她出现在了格林太太的家门口。

二战正酣,英国乡下的农场里,格林太太焦头烂额,一筹莫展。

征召入伍的丈夫的最后一封来信是三个月之前;

家里三个孩子诺曼、梅格茜和文森特虽然懂事,却难逃小孩心性,时时调皮捣蛋,令她费劲心神;

家里的农场面临收割,正等着卖小猪的钱租拖拉机;

小叔子菲尔欠下了赌债,现金吃紧,不择手段地劝格林太太卖出农场,那样的话,她和孩子将无家可归,格林太太极力拒绝,却不堪其扰;

更头疼的是,她那两个在城里锦衣玉食养大的外甥和外甥女,西里尔和西莉亚,为了躲避伦敦的战火,搬到她家长住。这对养尊处优的兄妹与格林太太的三个孩子格格不入,双方一见面便厮打成一团;

面对一片狼藉,格林太太欲哭无泪,失控的局势让她快要崩溃了。

这个时候,传来了敲门声。

电闪雷鸣中,麦克菲从天而降。

仅仅扫了一眼处在敌对状态的孩子们,麦克菲立刻就明白了这个家需要她的帮助。

她要给孩子们上五堂课。

第一课就从 停止打架 开始。

此时,五个孩子缠斗正酣。四个大孩子捉对厮杀,最小的孩子文森特正拿着球棒乱打。

麦克菲镇定自若地发话“你们赶快停手,上楼去睡觉。”

当然,没有人听她的,继续打。

继续砸。

看来得使出绝招了。

只见麦克菲从黑黑的大围裙里亮出手杖,轻轻提起,重重落下。

电光火石之间,孩子们还不知道他们的命运已经改变。

他们现在只能自己打自己了。揪耳朵、拽头发、摔跟头、撞脑袋......嗷......嗷......

文森特则举着棒子朝家里的贵重物品一路砸下去,所过之处一片狼藉。

全体停不下来。

自己打自己的滋味可不好受,所有人都尝到了自己行为的后果,孩子们开始求饶。

麦克菲有个条件。

什么?道歉?怎么可能!

既然不道歉,事情只能糟糕下去了。文森特的球棒指向了爸爸的那捆来信,眼看着就要把信札扫到炉火里烧掉了!

这是格林一家最珍视的东西,格林家的孩子这下急了,纷纷道歉。

只剩下两个城里来的兄妹了, 在大家的不断恳求下,他们终于先后道了歉。

可这时文森特已经控制不住球棒,爸爸的信札飞向了火焰......

天哪!难道最糟糕的事情就要发生了么?

这个瞬间,麦克菲的拐杖又重重地落下......

一切都恢复了原样,除了目瞪口呆的孩子们。

醒过神来的孩子们依序上楼去睡觉了,有秩序有礼貌,格林太太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第一课,停止打架,完成了。

第二课 ?学会分享

可是只有三张床,五个孩子,怎么睡呢?

格林家的孩子谁都不愿意与表哥表姐分享自己的床,他们宁愿和小羊、奶牛、小象共眠。

好吧,麦克菲的魔杖又出动了。农场里的小羊、母牛,还有一头小象来到房间。

孩子们如愿以偿地和动物们分享床铺,当然还有他们的兄弟姐妹们。

第二课学会分享,完成了。

而麦克菲也在一点一点的变美。

第三课 互相帮助

菲尔偷偷放跑了格林家最值钱的小猪仔,企图逼迫急等着钱用的格林夫人卖掉农场。

孩子们知道只有卖了小猪才能有钱租拖拉机收割麦子,才能维持农场生计,失去了小猪,意味着会失去农场,也意味着格林家将无处生活。

在麦克菲的推动下,5个孩子一起出去寻找,当然,养尊处优的西里尔和西莉亚是很不情愿的。

很快,他们就抓到了两头小猪。

看到孩子们之间还别别扭扭,麦克菲觉得不能太轻易让他们完成这项任务,于是再次施法。

小猪们又跑脱了,不过这次小猪们要做些不同凡响的事,比如:

爬树做自由体操。

或者花样游泳。

孩子们既惊讶又开心。

他们策划了一个抓获小猪的方案。

成功抓回了小猪,菲尔的小阴谋破产了。

再次抓小猪的过程,孩子们团结合作,互相帮助,大家关系融洽了许多。

第三课,完成了。

第四课 学会勇敢

菲尔伪造了格林先生在战场上阵亡的电报,每一个人都沉浸在了悲哀当中,除了诺曼。

因为他坚信自己的父亲仍然活着,他决定和西里尔一起去伦敦,查明他父亲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当然,随行的还有麦克菲。他们组成了“伦敦小分队”。

而格林太太在丈夫阵亡这个噩耗的打击下,决定卖出农场。梅格茜和西里亚一边极力劝阻她,一边拖时间等待诺曼他们回来。

在西里尔父亲的帮助下,诺曼终于查明了自己的爸爸是“失踪”,并不是“阵亡”,带着这个“好消息”,他们拼命往回赶。而格林太太再也坚持不住,开始在卖农场的合同上,一笔一画的签字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未爆的掉到了格林家的农场里。

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

为了保住农场,赶回来的伦敦小分队和大家一起,都冲到旁边,设法拆除它。

经过一番曲折,在即将爆炸前的一瞬间,终于被拆除了!

而麦克菲,利用爆炸的风力,巧施魔法,完成了农场里的收割。

看,格林家丰收了!

在大家一片欢腾之中,麦克菲知道第四课也完成了。

她把象征着勇气、亲切、决心、想象力、热情、能力、信念飞跃的勋章送给了大家,悄悄离去。

第五课 坚持信念

格林太太和孩子们怎舍得麦克菲离去,他们拼命奔跑着追逐麦克菲的背影,希望能留下她。

可是别忘了,麦克菲的原则是什么?

“当你们不想要我但需要我的时候,我会留下;当你们想要我而不再需要我的时候,我会离开。”

格林太太和孩子们不再需要麦克菲了,因为格林先生回家了!

坚持信念,使三兄妹盼回了自己日夜思念的父亲,让母亲盼回了自己心爱的人。

给格林家的五堂课至此都上完了。

她回眸微笑,转过身,向下一个需要她的地方走去。

此时的麦克菲,是如此惊艳!

这就是英国**《魔法保姆麦克菲2》所讲述的故事。

魔法保姆,不光是她会施魔法,更重要的是她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才是真正的“魔法”。

父母们面临相同的教育难题时,通常上是怎么做的呢?

听之任之?讲道理?训斥?喊叫?处罚?殴打孩子?

不管是骄纵还是惩罚,都走向了教育的两个极端,对孩子都不好,也不管用。就像**里,如果有用的话,格林太太就不会快要崩溃了。

麦克菲是怎么做的?

她的做法,真真值得我们借鉴。

和善而坚定

鲁道夫 德雷克斯告诉我们,“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教育情境的需要。

面对孩子们制造的一片混乱,而且完全不听指令,麦克菲一直保持友善尊重的态度,并坚持对孩子们的要求。

试想一下,麦克菲也像通常父母们那样,隐忍——训斥——发作,就会又回到声嘶力竭、束手无策、两败俱伤的老路上去。

避免说教

习惯性的说教,往往会得到孩子们以反叛或抵制为回应。所以,要避免由我们来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应该怎么办。

看来,麦克菲深谙说教的坏处,她的话很少。权威需要简短,少说更有效。

陪伴而不是协助

在后面的课程中,很多情况下,麦克菲可以使用她的魔法,她可以敲敲拐杖,帮助找回跑掉的小猪,可以帮诺曼寻找爸爸的下落,也可以解开。

但她没有那么做,那样培养不出独立自主的孩子。

她做的是陪伴。

在爱与陪伴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孩子们独立思考,自己拿主意,锻炼出行动力,体验独立的力量,如此这般下去,他们知道如何坦然面对自己、面对他人,他们会克服恐惧,获得真实而强大的内心力量。

她在电闪雷鸣中来,在阳光明媚中走;在人们敌对的目光中出现,在依依不舍的泪光中离去;她丑陋无比而来,她美丽惊艳而去;她化解矛盾和烦恼,带来顿悟和方法;她挥挥手转身离去,因为她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自己的魔法麦克菲。

麦当娜、泰勒和高圆圆追捧的“星二代”,为啥热衷人造皮毛?

Taylor Swift新专辑《evermore》你听了吗?《willow》和《champagne problem》都不错!

令我意外的是除了音乐和歌词上的讨论,专辑宣传片里的一件格妮大衣火了,据说该照片一上线,网上商场就宣布已告罄。

翻牌子一看是霉霉老朋友Stella McCartney,Stella McCartney不但是为人熟知的品牌,还是Taylor合作多年的好朋友,19年联名合作Stella Taylor Swift合作,灵感来自专辑《Lover》,天马行空,甜蜜复古、青春炫彩。

穿着拍杂志都算是惯常操作了,霉霉私下里一袋子一袋子地买Stella McCartney。

说起这位Taylor挚爱多年的品牌在欧美美誉度非常高,深受好莱坞名流认可,身为女性设计师,崇尚环保主义,从不使用动物皮毛,服装材质全部可 再 生质地,自己终生坚持素食。

堪称特立独行的Stella McCartney是一枚不折不扣的星二代,爸爸是披头士乐队贝斯手Paul McCartney,母亲Linda和父亲一样热爱音乐和艺术,曾经和父亲组乐队巡回演出,Stella从小跟着父母跑遍全世界,而后台的演出服意外激发了Stella的艺术天赋。

15岁的时候,Stella设计并制作了一件夹克,优渥的家境让她得到了拜师Christian Lacroix的机会。

Christian Lacroix是法国著名的服装设计师,名气和才华兼具,拜师期间为Stella高级设计技艺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后顺利考入设计顶尖学府中央圣马丁学院,学习之外她还跑到百货公司当公关,去Vogue杂志实习,摸清了服装 时尚 产业的各个环节。

在Stella的毕业大秀上“星二代”的名号 再 也藏不住了,Stella的毕业秀,不仅有做亲爸Paul为她谱曲做秀场音乐,还有超模Kate Moss、Naomi Campbell、Yasmin Le Bon助阵,整场秀的服饰都被英国精品店买下。

后来接受访的时候,Stella坦言,毕业秀引发的轰动带给她巨大名气,这对她的同学来说很不公平,Kate Moss、Naomi Campbell在Stella眼里并不是超模,而是多年的好朋友,她们来助阵更多的是情谊。

父母的光环也确实为她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和环境,但她从小到大有意低调为之,也确实和高调的星二派不同。

年仅25岁的Stella接替老佛爷Karl得到了Chloé担任创意总监一职,业内人士认为,大家想要的并不是Stella McCartney,而是这个名字背后的热度和名气,还揶揄她是Stella Steal (偷窃者)。

在接受《纽约时报》访时撂下一句,“我知道他们都只想借我打开年轻人市场而已,但我会用实力证明,自己不仅懂年轻人,还懂专业和传统。”

从1998年春夏系列开始,她 在 Chloé奢华浪漫中注入了青春甜美的元素,招徕了一批新鲜的拥护者。

在她的秀场上不但有好友超模,还有父亲和朋友坐在观众席上齐齐举着数字10倾力支持。

当时Stella完成了年轻女装副线See By Chloé的设计后,大众正以为她将扩展赛道高歌猛进的时候,选择离开了品牌。

这位系出名门的天才少女决定独立追求梦想。同名品牌处女秀2002 春夏系列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设计中充斥着低俗的俚语和廉价的随意感。

而后渐入佳境,终于日渐形成了一套属于的风格,Stella McCartney的设计属于都市独立女性,它简约大方,却又带点天真浪漫。

印象最深的是星星元素,还有松糕鞋。

Stella McCartney的粉丝星光熠熠,2011年的Met Ball上,麦当娜水蓝色礼服后面裙摆上缀满了星星,成为历年中颇为经典的造型。

连麦当娜结婚礼服也是委托给Stella完成的。

凯特·布兰切特在戛纳红毯的粉色西服套装,收腰和V领设计都凸显了大魔王的好身材。

西班牙王后莱蒂齐亚这条优雅的红色披风长裙,也是Stella McCartney的设计。

Stella McCartney在英国地位非常高,或许一方面是因为她父亲的国民乐队成员的身份,另一方面是Stella优质女性设计师的标签,都让她深受各方追捧。

嫁入英国王室的美国演员Megan也选择Stella McCartney

Megan和王子Harris的婚礼堪比Stella McCartney的秀场,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是粉色双层连衣裙。

Stella McCartney的风格确实非常符合这位英国籍的黎巴嫩女性律师,也被拍到过。

能想到的国内女星中,高圆圆绝对排第一,高圆圆和赵又廷在北京举办的回门宴上穿的流苏长裙来自设计师本人的定制,是国内首次定制合作,而且仅次于麦当娜,初代街拍女王的地位真心非同凡响。

我最喜欢的还是Stella做的女性西服,柔美的颜色和轻快的剪裁总能让人变得既有气场又有温柔。

//

2012年,她还得到授命为伦敦奥运会英国国家代表队设计了比赛服,这种国家级别的认可让她获得了女王亲自颁发的大英帝国勋章。

之所以得到如此青睐,除了“英国”、“女性”、“独立”、“才华”...这些显而易见的标签,Stella McCartney一直坚持环保理念,提倡材质的可循环可 再 生。

除了身体力行终身吃素,不用动物皮毛之外,还积极研究各种新型环保材料,就像是拼接人造皮毛也可以在不虐待动物的情况下制作出来。

Stella从小和父母生活在英国苏塞克斯郡的有机农场,崇尚自然、关爱动物、热爱环境,并且不惜成本去践行。

“I don’t want people to buy my stuff because they know it’s not leather, I just want them to want the boots.”

对于顾客来说嘛,Stella还是希望为了美观和实用而购物,并非道德,这一点还是蛮大气的。

2019年,Stella还从父亲的The Beatles音乐《**潜水艇》中受到启发推出#All Together Now#特别系列,第一次高调地用星二代身份带货。

看来真的不 再 介意公众指摘了,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END-

文: 林曦Alice, 探索 时尚 美学,记录灵感生活,本文收录于公众号「曦有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