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奈的中超联赛
2.各大联赛阿迪耐克赞助越来越少了,这怎么回事
3.小贝亮了中超球衣毁了 媒疑:中超何时才能真正职业
4.英超和中超是什么意思?
无奈的中超联赛
不,是冠名!!!
耐克即将冠名中超三年 06赛季赞助定为1000万美元
美国著名体育品牌耐克(NIKE)冠名中超马上就成为事实,目前耐克已经为下周三的签约仪式派发请柬。耐克冠名中超三年,其中06赛季赞助款为1000万美元,之后两年赞助款逐年递增。
昨天,耐克以1000万美元(合人民币约8000万元)冠名中超消息传出后,随之而来的是相关新闻漫天飞,甚至有消息说耐克仅仅是赞助中超联赛而非冠名。但是,昨天记者从各种渠道了解到,耐克公司在不同场合、通过不同方式,已经证实了冠名2006年中超联赛的事实,并已表示将在下周三正式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有消息灵通人士昨天透露,耐克公司昨天已经开始向相关人士发送这次新闻发布会的请柬了。
对耐克冠名中超一事,中国足协方面昨天解释说目前冠名还没有最后确定,但并没有否定耐克赞助中超的事实。由于足协与耐克方面还没有正式签约,因此足协方面对消息提前出台相当谨慎。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华奥星空昨天最早发布了有关“耐克冠名中超”的消息,昨天中国足协已经请求他们,撤下与冠名相关的所有新闻。不过,耐克方面却并没有如此忌讳。同样是昨天,国内一些著名的门户网站,也得到了耐克关于冠名今年中超的确认电话。显然,从这种种迹象来看,耐克冠名中超已成定局。
中国足协此次与耐克进行合作,意味着中国足球得到世界最著名的两大体育品牌的赞助——耐克赞助中超联赛,阿迪达斯则一直在赞助中国之队。在香河中超委员会上,各位老总也都得知中超主冠名商基本确定,2006赛季中超不会再“裸奔”了,这对中超各家俱乐部来说也算是一个利好消息。
各大联赛阿迪耐克赞助越来越少了,这怎么回事
飞火流星、团队之星、普天同庆、桑巴荣耀、电视之星······又一个世界杯年到来之际,这些熟悉的名字,是否又让思绪穿越回了某个遥远的夏天?或许相比日常的联赛,每届世界杯的比赛用球名称,更为脍炙人口。
阿迪达斯发布的世界杯比赛用球,已经在漫长的岁月里,与世界杯这个庞大的文化符号融为一体。然而除了名称和花纹,你是否真正注意过比赛用球背后赞助商的变化呢?
事实上,主流联赛的比赛用球,早已不再是阿迪达斯和耐克一统天下的盛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新兴品牌加入了比赛用球的竞争。
盘点:五大联赛用球哪家强?
6月16日,英超官方发布了2022-23赛季的比赛用球。这款足球的设计灵感,来自英超元年的1992-93赛季,为英超30周年纪念特别款——不仅复刻了上世纪90年代的球面图案设计,还在图案上加入皇冠和“30”的字样,在细节上遍布仪式感。
这也是耐克携手英超的第22个年头。1992年至2000年,英超联赛的比赛用球由本土运动品牌Mitre赞助提供。如今,这家本土运动品牌,依然是英冠、英甲、英乙等联赛以及足总杯和联赛杯的比赛用球提供方。
2000年之后,耐克成为英超联赛比赛用球官方赞助商。二十余年的时间,英超比赛用球在配色上更为大胆,在设计上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时代内涵。
根据英超官方的表述,2021-22赛季的比赛用球不规则黑色条纹搭配亮橙色圆点的涂装设计,是为了凸显“英超联赛吸引、召唤和将五湖四海的球迷们连为一体的雄心壮志”。
在赛季的不同时间节点,耐克会发布不同的比赛用球:赛季初的标准款;进入冬季之后,更亮眼外观与视觉标识度的冬季比赛用球;进入收官阶段的冲刺时刻专用球。
5月25日,西甲官方公布了2022-23赛季比赛用球。这颗全新官方比赛球以白色为底色,辅以黑色、蓝色等鲜艳的配色,加上涂鸦泼墨风格的设计,拥有强有力的视觉效果,其设计灵感源自于万花筒的神奇视觉效果。
2019年6月30日,西甲联赛与耐克的23年合作到期。在此之后,西甲联赛的比赛用球转由彪马进行赞助。
彪马接手后,西甲联赛的比赛用球在球面设计和配色上显得更为前卫大胆。过去两个赛季,彪马都为西甲联赛设计了两款官方比赛用球,分别在不同比赛场合使用。
其中,颜色相对保守的白色用球,将在大部分比赛中使用;颜色鲜艳的特别款,将用于国家德比、同城德比以及其他焦点赛事,给本就激烈的比赛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5月19日,德甲官方公布了新赛季德甲、德乙联赛比赛用球。这款足球的突出亮点,在于以球迷为设计灵感——球面上的图案,是带有围巾和旗帜元素的彩色球迷剪影,象征球迷们每个周末在德甲以及德乙赛场上所释放的激情。
此外,色彩斑斓的图案,同样象征着征战德甲和德乙联赛俱乐部所拥有的多元化特征。
018-19赛季起,Derbystar取代阿迪达斯,成为德甲与德乙联赛官方比赛球供应商。
和阿迪达斯采用的依托热黏合拼接工艺制作的足球相比,Derbystar生产的足球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其采用纯手工缝制。
德国足球联盟发言人表示,“Derbystar长期以来代表着比赛球的最高质量”,这也是他们选择Derbystar作为全新合作伙伴的一大重要原因。早在 1970-71 赛季,Derbystar就已成为多家德甲俱乐部的合作伙伴。 1979-80 赛季,这家成立于1968年的运动品牌,更是为全部 360 场德甲比赛提供了比赛用球。
5月20日,法甲官方发布新赛季比赛用球。这款比赛用球,由法国连锁 体育 用品零售商迪卡侬旗下的团队运动品牌KIPSTA授权发布。
在球面设计上,颇具动感的图案,体现了法甲联赛作为法国足球最高水平的赛事所拥有的高水平与观赏性,以及“激烈与竞争”的核心价值观。值得一提的是,组成图案的蓝、白、红三色源自法国国旗,提醒人们——这是来自法国的企业首次为法国顶级联赛提供官方比赛球。
这是法甲联赛近年来第二次更换比赛用球赞助商。2017年上半年,阿迪达斯结束与法甲联赛合作。2017-18赛季至2021-22赛季,德国足球装备品牌Uhlsports代替阿迪达斯成为了法甲比赛用球赞助商。
截稿前,意甲联赛官方尚未发布新赛季的比赛用球。不过新赛季,意甲比赛用球也将正式走进“彪马时代”。今年3月7日,彪马与意甲联赛达成合作协议,自2022/23赛季起,彪马成为意甲职业联盟官方技术合作伙伴,并将成为意甲联赛、青年联赛、意大利杯、意大利超级杯以及意甲电竞赛事的官方比赛球赞助商。
至于杯赛,欧联杯与欧协杯官方比赛用球由日本知名球类制造商摩腾(Molten)提供。
欧冠联赛,以及欧国联、欧洲杯、世界杯等重大国家队赛事的比赛用球,依然是阿迪达斯的天下。南美解放者杯和南美杯,以及美洲杯,还有中超联赛,则依然是耐克的势力范围。
梳理欧洲五大联赛的比赛用球赞助商变迁,不难发现,耐克和阿迪达斯的垄断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以彪马为代表的新锐势力,正在加入比赛用球这片蓝海的争夺。
耐克的骄傲自大与固步自封,或许是他们失去信任的一大原因。2019年,西甲联赛决定更换比赛用球赞助商时,西班牙媒体《阿斯报》报道称,西甲联盟对耐克提供的官方比赛用球不甚满意。
因为西甲联赛的比赛球在外观上与英超和意甲比赛球太过相似,用球设计基本上采用同一个基础模板,再对颜色和联赛标志进行更改,很难展现出西甲的独特性。 而彪马则承诺,为西甲联赛提供的比赛球将拥有独特的设计。
阿迪达斯在足球市场的“收缩”,更多是出于战略性的。近年来,阿迪达斯风光不再,一直挣扎于各种危机和困难之中。2015年前后,阿迪达斯曾经历业绩困境期。
当时,公司对外表示, 希望将更多资源从联赛合作转移至球队和球员身上, “进一步加强与国际顶级球队,以及年轻有为的运动员合作。”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在2017年,阿迪达斯放弃了与德甲联赛以及法甲联赛的赞助合作。阿迪达斯对外公布的财报也显示,足球品类的业绩增长,出现了明显的后劲不足。
耐克积重难返,阿迪达斯增长乏力,这客观上给了其他品牌加入竞争的空间。
以彪马为例,近年来,这一品牌大举入局足球版图,以10年6.5亿英镑的天价合同拿下曼城的球衣赞助、携手意甲联盟进行技术合作、签约内马尔等举措,都体现了其“分一杯羹”的品牌决心。
KIPSTA与迪卡侬,也希望以赞助法甲和法乙比赛用球为跳板,更好地进军职业足球领域。
不仅如此,KIPSTA和迪卡侬,还将市场版图瞄准了比利时联赛。本赛季起,迪卡侬将与比利时职业联赛进行为期5个赛季的合作。
这究竟是 体育 品牌百花齐放的光明未来,还是昙花一现的短暂盛世呢?只有时间能揭晓最终的答案。
小贝亮了中超球衣毁了 媒疑:中超何时才能真正职业
小贝任中超形象大使
两个关于中超的消息在昨天成为坊间议论热点。
一个颇有些振奋人心:大卫·贝克汉姆将成为中超联赛的国际形象大使。这位全球关注度最高,口碑甚佳的足球明星,将通过一系列媒体曝光、肖像与广告使用,来向全世界推广中超联赛。作为这次代言活动的背后推动者,央视IMG是美国国际管理集团(IMG)的合作者,同时也是中超公司的合作者。促成这次贝克汉姆代言中超的目的,是想推广中超的海外版权。当然,因为与欧冠比赛时间冲突,贝克汉姆不会出现在新赛季的中超开幕式上,其广告与肖像也不会出现在国内联赛赛场,但不排除他会参与到一些中国青少年足球的公益活动中。
另一个则源于草根球迷阶层对中超球衣的吐槽:耐克公司昨天正式公布了中超16支球队的主场球衣。尽管耐克方面强调球衣的科技含量与环保材质,同时表示球衣设计汲取了代表城市底蕴和球队文化的经典元素,但显然略显单调的球衣设计让众多球迷不买账,频频在微博和各种论坛上吐槽。甚至连辽宁队队长肇俊哲也公开在微博上表示,对辽宁队的球衣设计感到不满,虽然很快肇俊哲就删除了微博并自嘲“对事不对人,可还是得罪了人,好吧我闭嘴三天”,但这多少反映了外界对中超球队球衣设计的不满。
当然近期围绕中超,绝不仅仅只是这两个话题。包括足协最终对中国足坛反赌扫黑风暴的行业处罚、李章洙前往大连疑似谈判执教阿尔滨、青岛中能核心球员郑龙千万身价转会贵州人和,甚至包括广州恒大与韩国媒体关于“恒大因球员酗酒取消热身赛”的口水战,都算得上是围绕中超新赛季开幕之前的热门话题。而所有的一切,不管是正面抑或是负面消息,投射出中超品牌建设的现状。
中超公司经营大一统
2009年,耐克正式与中国足协达成协议,至少在未来五年,甚至是十年内,所有中超俱乐部都将使用耐克品牌的球衣和比赛用球,耐克同时还承担所有中超俱乐部的服装装备。而当时主政中国足协的南勇,曾因为这个据称十年价值两亿美元的大单而被视为揽到一份大政绩。
但现在看来,显然中国足协的管理层低估了中超联赛的发展步伐。以平均数计算,耐克每年用不到2000万美元就“买断”了中超最大的商业平台,这其中还未考虑一直让各俱乐部怨声载道的“服装装备性价比极低”的因素(耐克提供的装备,全部按照市场价计算,如果各俱乐部自行采买,至少可以获得3折甚至更高的折扣,且相当一部分装备质量都难让人满意,耐克部分高端高质量商品,从来不在提供范围之内),所以这份看上去很美的商业大合同,执行到本赛季正好是第5个赛季,但已经遭到广泛的诟病,所谓“设计单调缺少个性”等外界吐槽,多少只是业内人士包括各中超俱乐部对这份劣质合同不满的发泄。
事实上在中超公司治下,为中超联赛这块招牌创造的价值实在有限。以2011赛季为例,各俱乐部的分红为310万元,与各俱乐部的实际投入相比绝对是杯水车薪。中超公司宣称整个2011赛季的收益为9000多万人民币,而俱乐部分成只占到50%左右。考虑到中超公司的人力成本(不少人员都是中国足协工作人员)和运营成本极低,俱乐部的分红比例本身就极不公平。更重要的是,在整个中超联赛各俱乐部一个赛季投入达到二、三十亿的情况下,中超公司每年的营收只有不足亿元,其市场运作能力实在堪忧,况且在过去的两个赛季,大连万达集团成为中超冠名赞助商,每年贡献超过2000万冠名费,这笔进账甚至与中超公司无关。
作为中国足协(足管中心)占有34%股份的中超公司,实际上掌握了中超联赛绝对的话语权。其余16家俱乐部各自仅拥有4%股份,理论上看似乎有“联合逼宫”的能量,但实际上以现行的中国足球管理体制,在管办分离无法实现,职业联盟遥不可期的情况下,中超俱乐部很难有自决权,只能坐视中超联赛这块未来极可能的“金字招牌”,在庸碌乃至贪婪的中超公司掌控下,继续蒙尘。
职业规范化集体缺失
让贝克汉姆代言中超的海外版权,算得上积极尝试。但对中超的品牌塑造来看,上赛季上海申花的“球星闹剧”,最终德罗巴与阿内尔卡与申花方面的不欢而散,恐怕是十次“小贝代言”也无法挽回的品牌声望损失。因为上海申花一次无厘头到丑陋的炒作,对中超品牌的伤害可想而知。
虽然朱骏这样的中超投资者属于“我的老板是极品”的范畴,但事实上目前中超联赛由上至下,从联盟管理(中超公司)到俱乐部运营,到媒体报道,甚至是球迷群体的行为,都存在职业规范化的缺失。
以媒体为例,今日中国的媒体影响力与覆盖力,早已超越中国足球的水准,向世界最先进水平看齐。但在整个媒体运营中,依然存在不少负面炒作甚至是杜撰编造。在当事人(中超俱乐部或球员)自身意识落后,不知如何妥善解决的情况下,这样的虚假负面报道的能量很容易放射,造成对中超品牌的伤害。
而在中国独有的内部与外部舆论环境下,注定了很多负面事件都会成为后续大书特书的事件,特别是国外媒体,对类似球迷骚乱、球星丑闻更愿意进一步发酵。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中国足球总是身处风口浪尖热闹无比,但实际造成的品牌伤害却很难弥合。
球会品牌意识集体落后
在中超公司的把持下,留给中超各俱乐部的商业运作空间的确很小,包括赛场广告出售,也受到此前一直广受质疑的“雷曼光电”事件的制约,被中超公司拿走了各赛场广告中最优质的资源。但即便如此,中超各俱乐部自身也存在极大问题,最明显之处也在于市场意识的淡漠和品牌打造的不重视。
记者数年前曾经与一家中超俱乐部管理层有过接触,当时闲聊间提及“品牌”,曾建议俱乐部向各大中小学渗透,不定时让球员走到校园与青少年互动,邀请学生到俱乐部观摩训练和体验生活,以此培养自己的球迷群体和打造品牌。但俱乐部管理层竟然以一句“我们人手不够”和“担心影响球员训练比赛”为由婉拒。
事实上,所有中超俱乐部,在类似公益活动和品牌塑造中极少见诸报端,俱乐部内部更无人专门负责公关和品牌事宜。在大多数中超俱乐部管理层看来,让媒体少报道球队负面新闻,已经是“品牌打造”的主要内容,却极少想到从正面主动塑造自己的品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中超品牌正面效应的“积少成多”。
类似小贝推广中超海外版权,向外界推介中超联赛,固然是个噱头。但从更高视野看,中超联赛,如果能做好浩瀚巨大的国内市场,能够让国内商家的热情停留在中超联赛之上,就已经可以在现有层次上以几何级膨胀———众所周知,现在全球最大的市场就在中国,这甚至是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全球主题,足球也概莫能外。如果我们有一个组织健康有序、盈利结构合理、比赛精彩刺激的中超联赛,现在不足亿元的赛季营收,会变成一个超级笑话。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从大环境还是逻辑层面,这样的美好愿景,中超联赛迟早有一天会从容抵达,而时间表,则掌握在所有与中超联赛、与中国足球有关的你我他手中。
英超和中超是什么意思?
英超
☆基本资料☆
全 称: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 FA Premier League 运动项目:足球 成立年份:1992年 参赛队数:20队 所属国家:英格兰 夺冠之最:曼联(11次) 赞助商:巴克莱银行(2004至今)
[编辑本段]☆简要介绍☆
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FA Premier League),2004年巴克莱银行成为英超的赞助商,冠名为巴克莱超级足球联赛(Barclays English Premier League),通常简称英超,是英格兰足总属下的职业足球联赛。由超级联盟负责具体运作。英格兰超级联赛成立于1992年2月20日,其前身是英格兰甲级联赛,是英格兰联赛系统的最高等级联赛。现时英超联赛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体育赛事之一。巴克莱银行与超级联赛签署价值6580万英镑赞助合约延长3年到2010年。 第一场英超比赛是1992年8月15日举行,由谢菲尔德联的布莱恩 戴尼射入英超第一球,英格兰超级联赛现有20支球队,成立至今以曼联战绩最佳。截至2009/10赛季,英超只有四队曾经夺得冠军:曼联11次夺得冠军;切尔西3次夺冠;阿森纳3次夺冠;布莱克本1次夺冠。
[编辑本段]☆联赛赛制☆
联赛采取主客场双循环赛制比赛,每支队伍与各球队对赛两次,主客各一次。由1995/96赛季开始参赛球队由22队减至20队,每支球队共进行38场赛事,主场和客场比赛各有19场。每场胜方可得3分,平局各得1分,负方得0分,按各队于联赛所得的积分排列。 如球队在联赛结束时积分相同,则需顺序按以下方法排列名次: 1、比较球队的联赛净胜球数 2、比较球队的联赛进球数 如上述方法都不能决定球队的排名且涉及到联赛冠军及降级名额,则两队于中立场进行一场附加赛决出胜负,其他则按有关队伍作相同排名。 完成所有赛事后总积分最高的队伍可以夺得联赛冠军,而总积分最低的3队球队会降级至冠军联赛。同时,冠军联赛首2名肯定获得下一赛季的升级名额,而冠军联赛的第3至第6名4支球队会采取两回合主客场淘汰制的升班附加赛,由第3名对第6名,第4名对第5名,经抽签决定哪队首先作主场,最后2支胜方队伍会在中立球场进行一场比赛,胜方可获升级。
[编辑本段]☆欧洲赛事☆
以下为英超球会参加欧洲赛事名额分配规则: 欧洲冠军联赛 联赛排名前三的球队直接进入小组赛阶段 联赛第四名参加第四轮资格赛(资格赛决胜轮),胜出者进入小组赛阶段,落败者参加欧足联欧洲联赛小组赛。 欧足联欧洲联赛 联赛第五名:可参加第四轮资格赛(资格赛决胜轮) 英格兰足总杯冠军:可参加第四轮资格赛(资格赛决胜轮)。如足总杯冠军已经夺取参加欧冠的名额,该名额由亚军队伍取代,万一亚军队伍亦取得参加欧冠的名额的话,最后则由联赛第6名队伍补上。 英格兰联赛杯冠军:可参加第三轮资格赛。如联赛杯冠军已经夺取参加欧冠的名额,该名额由联赛第6名队伍补上,如果联赛第6名队伍填补英格兰足总杯冠军的位置,最后由联赛第7名队伍取代。
中超
[编辑本段]中超联赛(CSL) (原甲A联赛)
中国足球超级联赛(CHINA FOOTBALL ASSOCIATION SUPER LEAGUE),英文简称为CSL。 (原甲A联赛) 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始于2004年,是中国职业足球运动的顶级赛事,脱胎自1994年开始的中国足球甲级A组联赛。第一届计划有12支球队参加,首两届暂停降级制度,于2006年球恢复升降级制度(但由于四川冠城解散及上海申花与上海联城合并,故只实行“升二降一”,即从中甲中升两队,降一队至中甲)。2008年赛季起正式恢复到原先计划的“升二降二”制度。在中超成立之初,由于硬件设施不能达到中国足协所制定的中超准入标准,辽宁队的参赛资格曾引起过很大争议。2006年4月,为进一步完善中国足球产业的市场化进程,中国足球协会与所有中超联赛参赛俱乐部共同出资成立了中超联赛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