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乙级联赛-北京大学2021春季联赛

tamoadmin

1.彼得堡、圣彼得堡分别是哪国的城市?

2.中国女子排球联赛的发展

3.围棋中蕴含的文化

彼得堡、圣彼得堡分别是哪国的城市?

北京大学乙级联赛-北京大学2021春季联赛

彼得堡和圣彼得堡是同一座城市,彼得堡是圣彼得堡的简称,是俄罗斯的城市。

圣彼得堡(彼得堡)简介:

圣彼得堡,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涅瓦河口,处于北纬59°55' ,东经30°25',是俄罗斯的中央直辖市,列宁格勒州的首府,俄罗斯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全俄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是世界上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中位置最北的一个,又被称为俄罗斯的"北方首都"。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面积143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06平方公里。

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市名源自耶稣的弟子圣徒彼得。1712年彼得大帝迁都到彼得堡,一直到1918年的20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都是俄罗斯文化,政治,经济的中心。1924年为纪念列宁而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又恢复原名为圣彼得堡。圣彼得堡和历史中心古迹群构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圣彼得堡市在俄罗斯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座大型综合性工业城市。圣彼得堡经常被称为俄罗斯最西方化的城市,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窗口,许多外国领事馆、跨国公司、银行和其他业务据点均位于圣彼得堡,也是一座科学技术和工业高度发展的国际化城市。

中国女子排球联赛的发展

一、中国排球运动的兴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不断地向中国渗透,作为文化现象的体育也不例外。西方不少的竞技运动项目逐步在中国开展起来,排球运动就是这些竞技运动项目中的一种。据一些体育史学家考证,排球运动是在1905年传入中国的。排球运动刚传入我国时,它的最初名字叫“队球”。我国首先开展这项活动是在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华南地区:1905年,排球运动首先在广州南武中学和香港皇仁书院开展。1913年远东运动会参赛选手许民辉(广东籍)积极推广排球。将这项活动向郊县城乡推广。一年后,排球运动已成了广东广大青年农民、职工都喜爱的活动,该省几十个县广泛开展、组织竞赛,发展速度惊人。在这个基础上涌现出了不少的著名排球运动员和著名排球队,并组织起了体育协会——广东排球联合会。

华东地区:上海是开展排球运动比较早的城市之一。1908年,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派遣爱克斯纳(M·J·Exner)医生来华担任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部主任,他在青年会体育训练班上讲授和介绍了包括排球在内的多种体育运动项目。从1912年至1924年,基督教青年会通过举办体育干事训练班来推广排球运动,12年间,先后培养了9批体育教师和干部,其中一部分人后来成了各地推广排球运动的骨干。

华东地区排球运动开展较好的地区,除上海外,还有地处祖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福州市基督教青年会干事潘竹孙是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学员。他将所学到的排球知识、技术和练习方法带回了福建,为福建排球运动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华北地区:早在1910年前就有少数教会学校开展排球活动,但尚未成为竞赛项目。直到1914年第二届华北运动会在北京天坛举行时,才正式设立排球的竞赛项目。

华北运动会自第二届首设排球竞赛后,一度在比赛中取消排球项目达十年之久,直到1924年第十一届时才恢复排球比赛,华北排球运动发展之迟缓,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华北排球运动的开展已经不局限于几个大城市了。排球运动传到了山东半岛的烟台、青岛等地,这些地区也组织了许多比赛,为排球运动的推广普及作出了贡献。

二、六人制排球的实行

1900年-1910年,排球运动先后传入亚洲的印度、中国、日本、菲律宾等国。由于当时亚洲各国室内运动场馆远不如美国,来亚洲的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干事们根据亚洲的具体情况,介绍、传授了在室外开展的十六人制排球。亚洲前三届远东运动会排球比赛都是用的十六人制比赛。1919年第三届远东运动会后,比赛规则有了较大的修改,将十六人制改为十二人制,场地由90×45英尺缩小为80×40英尺。1927年又将十二人制改为九人制。九人制排球一直延续到1949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九人制排球一直流行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

在50年代,世界最高水平的排球赛都是用六人制比赛。例如: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一届男子排球世界锦标赛,世界青年联欢节和世界大会全都是用六人制比赛。为了适应国际比赛的需要,中国开始学六人制排球技术和比赛规则。1950年7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清华大学举办了全国体育工作者暑学习会。在学习会上,北京大学林启武教授向全国体育工作者介绍了六人制排球比赛的规则与办法。参加学习会的100多人经过学习、领会对六人制排球产生了兴趣,并且掌握了初步的知识。这些学习班学员都成了开展六人制排球的“火种”。同年8月,虞积刚、阎维仁在《新体育》杂志上撰文,详细介绍了六人制排球的比赛规则及简单的攻、防战术。1951年5月,林启武教授又撰文叙述了六人制排球的特点及打法。中国排球界在初步了解六人制排球的基础上,立即把注意力集中在六人制排球与九人制排球的不同点上。由于两者规则有很多不同,技术打法差异也很大,因而探讨规则、研究技术成为这个阶段各种学习活动的中心内容。这对中国当时学习六人制排球以及从九人制排球过渡到六人制排球是不无作用的。排球界很快进入了边学习、边实践的阶段。

三、建立等级制度及培训教练员

为了提高中国的排球运动水平,在50年代初,中国提出了全面向苏联学习的口号。苏联推行的体育制度是当时中国学习与借鉴的重要方面之一。具体地说,就是学习与借鉴苏联运动竞赛的等级制度以及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等级制度,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这有利于调动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向高一级目标奋进。

1956年4月,国家体委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员、裁判员等级制度条例》(草案)。条例规定运动员等级分为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和运动员;裁判员等级分为国家级裁判员、一级裁判员、二级裁判员和裁判员。并规定了达到各种等级的具体条件、证章和证书。

1958年6月21日和1958年7月11日国家体委两次修定了等级制度,并制定了《排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具体地规定了各级运动员取得称号的标准。

1958年6月21日,国家体委首次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练员等级制度》(草案)(注:这个草案未能施行;1963年5月10日国家体委公布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练员等级制度》,也未能在实践中贯彻落实)。

总之,中国排球界在学习、借鉴苏联的经验方面和体育等级制度方面没有生搬硬套,而是吸取其精华。

四、加盟国际排联

新中国排球队参加了世界大会和青年联欢节等排球比赛活动之后,中国排球队朝气蓬勃的精神和独特的技术引起了国际排坛的注意。

1953年中国排球协会成立,张之槐任。1953年11月张之槐、马启伟以中国排球协会的名义参加了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国际排球联合会的行政会议。1954年1月11日,国际排球联合会正式承认并接纳中国排球协会为正式会员。1956年8月,由国际排联主办的男子第三届和女子第二届世界排球锦标赛在法国巴黎举行。国际排联正式向中国男、女排球队发出了邀请。

中国排协很重视这次学习、锻炼的机会,并于1956年2月通过选拔,组成了国家男、女排球代表队。代表队在上海、北京进行了集训,而且还在7月14日-8月9日访问了苏联、保加利亚和民主德国。在此期间男女队各进行了11场比赛。中国男女队还参加了在保加利亚举行的四国排球联赛。参加的国家有中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这些比赛是中国队准备参加巴黎锦标赛所进行的赛前锻炼。

8月30日至9月12日,17个国家的女子排球队和24个国家的男子排球队云集巴黎,参加了本届盛会。队数之多,是世界排球锦标赛历届之首。

五、发球革命和修改拦网规则

1957年,广东男排根据排球比赛的对抗规律和本队的具体条件,在当时举行的全国排球甲级联赛中,大胆地运用了勾手大力发球技术。在实践中,他们通过系统的、严格的训练,摸索出一套运用大力发球的规律。他们把发球与接发球的训练比例扩大到整个技术训练的60%左右,使发球与接发球技术的训练有了数量上的保证,因而在比赛中发球得分多,一传失误少,一次进攻占了很大的便宜。1957年广东男排由全国前6名以外的队,一跃而进入了前3名,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的勾手大力发球。1958年全国甲级联赛,广东男排又由1957年的第三名上升到第二名,大力发球仍是他们致胜的“法宝”。

在广东队的带动下,大力发球风靡全国,不仅甲级队普遍用,乙级队以及参加锦标赛的各队都开始广泛地运用;不仅男子队用,女子队也有不少队员用。这个时期来华访问的外国队都尝到了中国队大力发球抢攻的苦头,一场比赛他们的一传要丢18分左右,最多的高达25分。

当大力发球技术还在方兴未艾的时候,另一种攻击性很强的发球——上手飘球技术也出现了。中国最早运用这种新技术的是上海“红队”(即上海体院竞技指导科队)的龚俊平。当时,上海“红队”和上海“蓝队”都以大力发球见长,而上海红队除用大力发球之外,龚俊平的上手飘球也是红队得分的重要手段。当时虽然还没有人从理论上对这一技术进行总结和提炼,但在实践中已经感觉到了这种发球的威力。

总之,大力发球和上手飘球的出现对中国排球的技术、战术是一次推动,或者说是一种技术革命。它使排球各项技术间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

1964年,国际排联在日本东京举行会议,修改了有关“拦网”的规则。修改后的规则条文为:“当一方扣球前,另一方前排队员身体任何部分越过球网上沿以上的垂直平面触球,即为过网触球犯规,但当一方队员扣球或吊球后,另一方拦网队员过网触球不算犯规。”这明确地规定了在对方扣球后拦网手可以过网拦球。

这个变化对于拦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转变。在此之前,拦网手无论在扣球前还是在扣球后,都绝不允许过网。因此,拦网的手型是手腕后仰在网侧形成一个与网子平行的平面来阻挡对方的扣球。所以,人们仅仅把拦网看作是防守的第一道防线。修改后的规则允许拦网手过网拦击,完全改变了拦网技术单纯防御的性质。队员可以通过拦网将对方的扣球拦死在对方的场地内而得分或得发球权。

围棋中蕴含的文化

围棋中蕴含的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当代中国社会在使用?文化?这个概念时主要强调三个主要特征:历史性、群体性、影响性。围棋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同时具备了这三点主要特征。

 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黑白世界?的围棋,是我国古人所喜爱的竞技活动,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棋类。围棋,在我国古代称为?弈?,在整个古代棋类中可以说是棋之鼻祖,相传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世本》所言,围棋为尧所造。晋张华在《博物志》中亦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

 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了。三国时的曹操、孙策、陆逊等都是疆场和棋枰两个战场上的佼佼者。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棋经》载明当时的围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

 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的兴起,导致文人学士以尚清谈为荣,因而弈风更盛,下围棋被称为?手谈?。统治者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对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与棋艺相当的?品格?(等级)。当时的棋艺分为九品,现在围棋分为?九段?即源于此。

 唐宋时期,对弈之风遍及全国。这时的围棋,已不仅在于它的军事价值,而主要在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智慧。弈棋与弹琴、写诗、绘画被人们引为风雅之事,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项目。唐代?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是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标志。所谓棋待诏,就是唐翰林院中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专业棋手。当时,供奉内廷的棋待诏,都是从众多的棋手中经严格考核后入选的。他们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艺,故有?国手?之称。从唐代始,昌盛的围棋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渐走出国门。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团将围棋带回,围棋很快在日本流传。除了日本,朝鲜半岛上的百济、高丽、新罗也同中国有来往。《新唐书?东夷传》中就记述了唐代围棋高手杨季鹰与新罗棋手对弈的情形,说明当时新罗的围棋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明清两代,棋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现之一就是流派纷起。各门派风格各异,布局攻守侧重不同,但皆为当时名手。在他们的带动下,长期为士大夫垄断的围棋,开始在市民阶层中发展起来,并涌现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们通过频繁的民间比赛活动,使得围棋游艺更进一步得到了普及。满族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吸收与提倡,也使围棋游艺活动在清代得到了高度发展,名手辈出,棋苑空前繁盛。其中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四人被称为?四大家?。四人中,施、范二人的?当湖十局?下得惊心动魄,成为流传千古的精妙之作。

 纵观我国古代围棋,从产生至发展、提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涌现出许多围棋高手,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理论知识,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遗产。陈毅同志多次说过:?国运衰,棋运亦衰,国运盛,棋运亦盛。?从晚清至解放前这段时期我国围棋随着国力的衰弱也落伍了,棋坛出现了衰落萧条的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百废待兴。在党和人民的关怀下,围棋这门古老的思维竞技艺术焕发了青春。院副总理陈毅同志特别对?中国绝技?的围棋予以高度的评价,并积极倡导。 粉碎?四人帮?之后,院副总理方毅同志继陈老总之后担任了围棋协会名誉。国家发展中明确提出了围棋要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把围棋列入国家发展之内,建国以来还是第一次。新时期的昌盛国运,造就出新一代风流人物。以聂卫平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棋手显露出耀眼的锋芒,特别是在1985年的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力挽狂澜,一举击败了日本三位超一流棋手,为中国队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日围棋擂台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围棋界人士及广大爱好者们,也振奋了全国人民关心祖国体育,奋发自强的赤诚之心。

 目前在中国,围棋人口有3000万之多,而且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近些年来,中国棋手先后在应氏杯、三星杯、LG杯、CSK杯、亚洲杯和春兰杯等数项国际大赛中折桂。国内围棋甲级,乙级,丙级职业联赛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围棋协会主办的围棋比赛一年要有160余次,职业大赛有倡棋杯、NEC杯等,业余大赛有晚报杯、大连美罗杯等国内顶级赛事。一个体育单项协会举办的比赛这么多,是其他体育项目所没有的。在我国围棋有两个专门的电道,一天二十四小时播放围棋节目,这也是其他体育项目所没有的。近几年来,围棋网站在我国更具规模,如清风,弈城,新浪,联众,TOM等围棋网站,每个网站在线人数都有数千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网上对弈,而围棋网站的经济效益也在逐年增加。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西大学等几十所大学都开设了围棋选修课,马晓春九段还被聘为陕西师范大学的围棋兼职教授。在中小学生课外活动中很多都以围棋作为主要项目,青年人不仅把围棋当作一种业余爱好,更把它当作一种训练思维,提高智力的运动。

 现在学围棋的人越来越多,老人在学,幼儿园的小孩子也在学;中国人在学,全世界的人都在学。据博弈教育网估计,全国各地已开办各类正规的围棋培训场所有近千家,近万名职业棋手和业余棋手从事围棋教育工作,参加学棋的少年儿童有数百万人。围棋的发展状况愈显强势,展示了围棋运动无比广阔的前景。

 围棋的历史性、影响性、群体性,使围棋具备了文化的基本特征,使之成为围棋文化。围棋文化的内涵包括了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个维度,即围棋文化的结构应是一个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综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一)围棋的物质文化层面

 围棋的物质文化层面是围棋文化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围棋文化物质形态的重要标志。围棋的物质文化是一种?物化的知识力量?。 围棋的棋盘和棋子是构成围棋物质文化的基本元素。

 围棋棋盘由361个交叉点组成,表示农历的361天。棋盘分为四部分,就是四季;每一个部分都有90个交叉点,代表一个季度三个月的90天。棋盘的中央是太极,棋子的黑白两色表示阴阳。围棋盘上有九个星,最中间的称?天元?,?元?是第一的意思,?天元?意为天空最高点。围棋的棋子、棋盘含有?天圆地方?的思想。棋子是圆的,所谓?天圆而动?;棋盘是方的,所谓?地方而静?。

 在我国,相传是尧发明的围棋实际是《河图》的产物,

 我国的《河图》是文字产生前记号文化的最高代表作,在伏羲时代就被尊为神物,结合《河图》中蕴涵的多方面内容分析,其应有万年左右的历史。由于《河图》的影响,出现在围棋盘上的宇宙观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华夏早期文明中的许多事物的发明之中。

 早在公元595年古人就用瓷来烧制围棋盘。千百年来,人们用各种材质来制造围棋的棋子,如:玛瑙、瓷器、玉。中国历史上流传最为久远的棋子是云南围棋子,简称云子。云子的祖先是永子,永子原产于云南永昌郡(今保山市)。据记载,永子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受到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的`厚爱;也是进献皇帝的贡品,有?永昌之棋甲天下?之美称。云子质地细腻,色泽柔和,坚而不脆,沉而不滑。白子洁白似玉,黑子乌黑透碧,看上去很像天然玉石琢磨而成。

 (二)围棋的制度文化层面

 围棋的制度文化层面是围棋在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权利、义务的综合,是约束围棋存在与发展的规范、规则,同时也表现为围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观念、习惯等等。从文化的角度看,围棋的制度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连续性。

 以职业选手选拔为例,早在南北朝时期,上层统治者均好弈棋,他们以棋设官,建立了?棋品?制度,将棋艺分为九品,《南史?柳恽传》载:?梁武帝好弈,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见棋类活动之普遍。唐代?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是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标志。随着?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棋手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现代中国围棋职业棋手的选拔制度更为严格,要成为职业围棋手,首先要参加全国定段赛,通过定段才能成为职业初段,才能迈入职业围棋的门槛。 每年一度的全国围棋定段赛被称为?围棋高考?,比赛时间与高考之期相近,但围棋定段赛的竞争比高考则激烈得多,成功定段者将从此成为职业棋手,有如?鲤鱼跃龙门?。对于职业棋手的选拔,台湾的院生制度、韩国的研究生学历制度、日本的内弟子制度都各有千秋,各成体系。

 (三)围棋的行为文化层面

 围棋的行为文化层面是围棋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即由习惯性定式的礼俗构成的文化层。围棋行为文化的存在不是个性化的,而是模式化的。它们在实践上体现出传承性,在空间上体现出传播性。

 下围棋时有很多习惯性定式的礼仪规定,比如:对局前猜先时,下手方应请上手方抓白子,自己则取出1枚(或2枚)黑子,表示白子若是单数则已方执黑:若是双数已方执白(取2枚则相反)。比赛前的猜先,则应由卫冕者、段位高者、年长者来抓子;黑棋的第一手棋如果是占角的话,则应下在右上角,把距离对方右手最近的左上角留给对方,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对局前下手方应主动整理棋具,晚辈、下手方、挑战者都主动用白布擦拭棋盘,这不仅体现了对对手的尊重,更重要的是把自己放到了一个学生的位置上,谦虚谨慎本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在围棋上这种美德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下围棋还有其他很多礼仪规定,当然,这不是法律,没有强制的约束力,但是恰恰是没有强制力才更能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修养。

 (四)围棋的精神文化层面

 围棋的精神文化层面是人们在围棋运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这是围棋文化的核心。围棋文化更多地体现于精神方面,对中国围棋文化的探讨,也偏重于从精神方面,提示围棋与人生,围棋与哲学,围棋与民族心理的关系。

 围棋与人生

 一局棋就是一段浓缩的人生。少年读书求学,犹如布局奠定基础;踏上社会工作生活,世事沧桑,恰似步入中盘,棋局纷繁;进入老年就如收官,一生的历程到此就将盖棺定论。

 下棋取得优势时,既不能得意忘形,也不可固步自封。劣势时切不可自暴自弃,要积蓄力量,耐心等待机会翻盘。人生也是如此,顺利时要居安思危,随时准备接受命运的考验;身处逆境时,更不能灰心丧气,要积极进取,顽强拼搏,以登上成功的顶峰。

 围棋讲求诚信,即落子无悔,不管走的好还是走的差, 都是自己走的,自己要负责,正如人生不能重来一样,一步走错了,自己要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错误,机会还会有的,但是要更加努力才能把失误弥补回来。

 围棋是一项内涵丰富、棋理深奥的体育项目。唐代著名国手王积薪曾著有?围棋十诀?。?围棋十诀?:一、不得贪胜;二、入界宜缓;三、攻彼顾我;四、弃子争先;五、舍小救大;六、逢危须弃;七、慎勿轻速;八、动须相应;九、彼强自保;十、势孤取和。自古以来,?围棋十诀?为棋家奉为金科玉律,同时它也是我们人生的座右铭。围棋中包涵着很多的人生理念,同样在很多处世哲理中也都能找到围棋的影子,都可以用棋理来诠释。围棋对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棋艺与人生的共同完美。

 围棋与民族心理

 围棋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民族心理。中国人崇尚中庸精神,适应性强,是现实主义者,表现在围棋上就很注重实地, 以中国流为代表,形成了?求实?的棋风;日本人对什么都细心和耐心,潜心研究棋艺, 总结成了各种定式和布局,形成了?求道?的棋风;韩国棋手很顽强, 学棋刻苦,不拘一格,乱中取胜,经常上演?翻盘?戏,可谓?求乱?的棋风。

 围棋与哲学

 围棋在魏晋时期,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游戏了,而是一种哲学活动,悟道活动,对弈折射出棋手的生命哲学,也表现着棋手苦涩悲凉的思索。围棋黑白二子象征日月阴阳昼夜;圆形棋子象征天象苍穹,棋盘四角可比地象四方;棋局搏杀,沧海桑田;棋盘胜负,世事纷争;诸如此类种种,皆可拟世事,让人自己去悟道,去品世。

 围棋包含着浓郁的东方哲学。吴清源说过:?与其说围棋是竞争和胜负,不如说围棋是和谐?。吴先生在围棋艺术中提出?调和?的理论,主张在棋局中取得平衡,道出了东方哲学中庸之道的精髓。东方人持中庸之道者众,讲究把握分寸。表现在围棋上,不能一味进攻或是防守,要攻守兼备,张弛有度。表现在精神思想上,人的最佳精神状态是不卑不亢,缺少自信是?卑?,过于自信是?亢?。这些都体现了传统的东方哲学思想。

 围棋文化的四个维度,向我们展现了围棋文化中所特有的中国特色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中国古代有四明为世界所瞩目,但如果中国没有这些发明,世界其他国家可能迟早也能把它们发明出来。但是,如果中国不发明围棋,那世界上或许就永远不会有围棋这项运动了,因为围棋体现了太多中国人的思想和智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