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荣耀与梦想”的文章
2.我现在急需一个关于奥运主题的剧本。。长短不限谢谢啊
3.天津的奥运三问是哪三问
4.奥运三问是哪三问?
关于“荣耀与梦想”的文章
1.奥运的光荣与梦想
奥运是什么?在我的眼里,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人类之间的战争,就其本质目的来说,并不在于,而在于使敌方屈服,这一点,在奥运会上得以充分实现。人类作为一种高级动物,本来就有着协作与好战的双重属性,否则,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但愿奥运能成为人类竟争与好胜的最终战场,而使真正的血腥战争得以消亡。
奥运是人类体能的博览会。似海豚,奥运会上有着那么多优美的泳姿;似猎豹,百米冲刺风驰电掣;似雄鹰,体操、跳水志在长空。美中不足的是,人类最大的潜能---发明、制造与利用工具的能力未能成为奥运会的竞技项目。
奥运是一个舞台,展现着力量、意志、技巧和自然的美,以及生理上的极限,赢得了数以亿记观众的青睐。人们为胜利所鼓舞,为失误而遗憾,为参与而自豪。每一枚奖牌,其份量均超过奥斯卡、金熊的奖杯。
奥运是人生的缩影。冠军是的,在通往冠军的金字塔下,多少无名英雄为之而奋力攀登;冠军是短暂的,今日的冠军,明日可能名落孙山;冠军是相对的,某一项目的冠军,在其它方面很有可能是低能儿;冠军是荣耀的,但在他高唱国歌、热泪盈眶之时,想到的并不是未来怎样辉煌,而是回想到了数年来伤病的困扰和艰苦的训练;冠军是可贵的,在他的身上,有着多少不屈不挠、挑战自我、勇攀高峰的精神。
奥运是人类的圣会。除了它,人类的哪一项社会活动能在如此公正、详和、欢庆的气氛中进行!我祝愿奥运精神永驻人间,给世界带来和平、带来欢乐、带来繁荣、带来希望。
奥运精神更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全世界都在沸腾。奥运占据了我的业余生活,每四年我都要放纵一下自己,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盯着屏幕搜索,饭可以不做,有什么吃什么,家务活可以不干,干脆等到奥运节目结束后再干。
每天最不想见而又必须见的"白主持",叫我"爱"、"恨"有加。他的文思泉涌、灵牙俐齿使我这种也靠嘴吃饭的人感到绝望。他的每次近乎完美的评论,让我觉得他离我太远,超过了奥林匹克,倒是宁辛亲切的笑容,激动的泪花让我体会到了发自内心的真诚与真实。
赛场上的奥运健儿让我们真正领会了奥林匹克精神。勇敢、顽强不足以概括高凌、张军的一往无前;自信、稳健不能揭示熊倪、伏明霞的心路历程。他们十几年不懈追求的目标给我们的一生做出回答。这是超越个人的力量,这是超越同界的竞争,奥林匹克精神带来了心灵的净化和全世界的合音。
虽然殊酷的竞争溶入了运动员太多的汗水、泪水和血水,虽然我几次由客厅躲进了卧室、躲进了阳台,直到国歌奏响时才溜出来,但我希望圣火永不熄灭,希望全世界的人们都处在祥和之中。
当我们在生活中浮躁、疲惫或心灰意冷时,四年一次的奥运是催进剂,它激动人心、催人奋进,它伴随着我们渡过一个又一个的四年,它代表着全人类向最高境界的不懈追求。
多少个风风火火的日子
多少次风风雨雨的磨练
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等待
多少次朝朝暮暮的期盼
让我们放飞梦想
更真 更纯 更美
让我们追求卓越
更快 更高 更强
多少个甜甜蜜蜜的祝福
多少次默默无闻的注目
多少个感人肺腑的话语
多少次震撼人心的呐喊
让我们喜迎彩虹
更真 更纯 更美
让我们走向辉煌
更快 更高 更强
啊 世界因为我们而精彩
世界因为我们而骄傲
〈迎奥运〉
奥运是什么?在我的眼里,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人类之间的战争,就其本质目的来说,并不在于,而在于使敌方屈服,这一点,在奥运会上得以充分实现。人类作为一种高级动物,本来就有着协作与好战的双重属性,否则,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但愿奥运能成为人类竟争与好胜的最终战场,而使真正的血腥战争得以消亡。
奥运是人类体能的博览会。似海豚,奥运会上有着那么多优美的泳姿;似猎豹,百米冲刺风驰电掣;似雄鹰,体操、跳水志在长空。美中不足的是,人类最大的潜能---发明、制造与利用工具的能力未能成为奥运会的竞技项目。
奥运是一个舞台,展现着力量、意志、技巧和自然的美,以及生理上的极限,赢得了数以亿记观众的青睐。人们为胜利所鼓舞,为失误而遗憾,为参与而自豪。每一枚奖牌,其份量均超过奥斯卡、金熊的奖杯。
奥运是人生的缩影。冠军是的,在通往冠军的金字塔下,多少无名英雄为之而奋力攀登;冠军是短暂的,今日的冠军,明日可能名落孙山;冠军是相对的,某一项目的冠军,在其它方面很有可能是低能儿;冠军是荣耀的,但在他高唱国歌、热泪盈眶之时,想到的并不是未来怎样辉煌,而是回想到了数年来伤病的困扰和艰苦的训练;冠军是可贵的,在他的身上,有着多少不屈不挠、挑战自我、勇攀高峰的精神。
奥运是人类的圣会。除了它,人类的哪一项社会活动能在如此公正、详和、欢庆的气氛中进行!我祝愿奥运精神永驻人间,给世界带来和平、带来欢乐、带来繁荣、带来希望。
奥运精神更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全世界都在沸腾。奥运占据了我的业余生活,每四年我都要放纵一下自己,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盯着屏幕搜索,饭可以不做,有什么吃什么,家务活可以不干,干脆等到奥运节目结束后再干。
每天最不想见而又必须见的"白主持",叫我"爱"、"恨"有加。他的文思泉涌、灵牙俐齿使我这种也靠嘴吃饭的人感到绝望。他的每次近乎完美的评论,让我觉得他离我太远,超过了奥林匹克,倒是宁辛亲切的笑容,激动的泪花让我体会到了发自内心的真诚与真实。
赛场上的奥运健儿让我们真正领会了奥林匹克精神。勇敢、顽强不足以概括高凌、张军的一往无前;自信、稳健不能揭示熊倪、伏明霞的心路历程。他们十几年不懈追求的目标给我们的一生做出回答。这是超越个人的力量,这是超越同界的竞争,奥林匹克精神带来了心灵的净化和全世界的合音。
虽然殊酷的竞争溶入了运动员太多的汗水、泪水和血水,虽然我几次由客厅躲进了卧室、躲进了阳台,直到国歌奏响时才溜出来,但我希望圣火永不熄灭,希望全世界的人们都处在祥和之中。
当我们在生活中浮躁、疲惫或心灰意冷时,四年一次的奥运是催进剂,它激动人心、催人奋进,它伴随着我们渡过一个又一个的四年,它代表着全人类向最高境界的不懈追求。
这只是我的愚见,希望能帮助到您,谢谢!
北京 奥运!奥运 北京!
当萨马兰奇缓步走到台前,当萨马兰奇轻轻开启封着的装有申奥城市的信封,当萨马兰奇慢慢地吐出"bei jing"两个单词。北京沸腾了,中国沸腾了。这一瞬间变的如此辉煌!
开心、开心、我们真开心!北京赢了,北京成功了!在紧张的气氛中,在欢声笑语中,在鼓乐齐鸣中,在震耳的鞭炮声中,我们走向了成功!
很久以来,我一直关注"申奥行动".此次申奥与1993年申奥不同的是,从领导官员、从普通市民、从各行各业、从引导大家视听的媒体,大家都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冷静、坦然和从容。人们仍然按步就班地上班、上课、做工,马路上依然车水马龙,树荫下乘凉的老人安详地摇着扑扇,好玩的小孩子在阳光下嬉笑追逐。街道上也没有铺天盖地的申奥标志和招贴画,没有志在必得的标语和口号,空气中洋溢的气氛期待而又节制。
昨天,我们度过了这持久的期待中的最后一天。为了这一天,我们又等了八年。
这是一种历史的期待。当1894年法国人顾拜旦高举和平、友谊、公正、进步的旗帜倡办第一届现代奥运的时候;当1932年刘长春代表中国人民第一次站在奥运赛场上的时候;当年许海锋的一声清脆的枪响宣告中国体育历史性的突破的时候;当1993年从萨马兰奇嘴里吐出申奥城市是"悉尼"的时候;当2000年中国体育健儿们载得28枚金牌凯旋而归的时候,我们就有了一种期待--期待北京能举办新一届奥运会,使得我们不再隔洋相望"奥运精神",而让"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在我们心中展现、在我们手中飞起。不过期待中没有了以往的急功近利。
这也是一种理性的期待。八年了,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感受,我们不再会为了成功而兴奋燥热,不再会为了失败而苛求责难。这是一种积极地期待,我们不再追求形式上的证明,期待中我们一直在努力,努力的方向不再是单一的为了申奥,我们不再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维系在举办一届大型的体育赛事上。北京申奥,首都申奥,时隔八年;八年里我们在努力,我们在进步,我们的努力有了方向,我们的进步显而易见。我们需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我们也的的确确获得了力量、勇气、自信、成熟的心态。
7月13日,星期五,在下班之前,我约来了一些好友一同回家看申奥,一同感受申奥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当下班的终点敲响之时,我的心早已飞向了奥运,当我迫不及待的打开房门,还来不及拖鞋便将电视打开,正在播放加拿大多伦多的宣传片,还没到中国的陈述,这时朋友们已逐一到来。
7点钟北京的陈述开始了,萨马兰奇致开场词,北京奥申委代表团开始了申奥陈述,并伴随着北京奥申委壮观的申奥宣传片,整个宣传片朴实无华,就象我们的民族--庞大、宽容、开放。每个人此时都像心有灵犀一样不多说什么也不多做什么,大家都在默默地等待,等待那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好让自己的情感完全释放。
电视屏幕锁住了我们的视线,提紧了我们的心情。陈述结束了,我们开始了一个多小时的等待。
感觉记忆中的等待总是漫长的,然而这次的一个小时却在热烈的讨论和殷切的希望中很快便过去了,时针转到了十点钟,投票即将开始,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来到了。
第一轮大阪被淘汰,爆发出一阵短暂的欢呼。短暂的喜悦很快就被焦虑和担忧占据了,欢呼过后,大家开始讨论,"北京优势大吗?支持大阪的票数会投到北京这边吗?""如果说即使北京输了,最差也会输在第四轮,而且还不知道鹿死谁手呢?所以暂时不用担心。"正在大家互相安慰对方时,突然电视里的声音大了起来,所有的视线和注意力都立刻转移到电视这里:"快,第二轮出结果了"。正说着,电视里传出播音员"现在由萨马兰奇先生公布2008年申办奥运会城市。"萨马兰奇缓步走到台前,一声"bei jing"。我们知道北京赢得了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主办权!"哦---""YE--"我们互拥着、跳跃着、欢呼着,无以言表的喜悦,撞击着我的心灵,我们流泪了……
之后的一切举国上下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语言在这时已经变得枯竭。人们只是忘情的举着双手,高声叫着、喊着,相互拥抱着。香槟酒、气球、鲜花,还有洋溢在空气中的那种激动与自豪。八年的等待,八年的等待啊……
记住这一天,2001年7月13日;记住这一刻,北京时间22时08分。
2008年,我们相约北京!
每每欣赏奥运会徽章,我总是另外一种感觉,另一种心情。
在人们来看,奥运会是成功者的天堂,是英雄的乐园。其实奥运会不仅仅是鲜花和荣誉,不仅仅是金牌和掌声,不仅仅是成功和喜悦。然而也有失利的苦涩记忆,还有难以忘怀的酸楚经历,都同样筑起了奥运精神的长城。
(一)
四年前,在北方的一个小城,我与一位20多岁的北京国安退役队员不期而遇,在交流中我了解他一颗不平静的心。
他说:12年前我才刚刚8岁,到了上学的年龄,然而我喜欢运动,喜欢足球,进入体校,开始了体育的生活,多少个的节日都在运动场上渡过。当人家的孩子都在学知识,长身体的时刻,我却要放弃家庭的天伦之乐,放弃学习提高的机会,在运动场上拼搏。整整十年的训练,球艺有了大的长进,顺利的进入北京国安当上了一名职业球员,然而我的小伙伴大多被淘汰了,他们牺牲了青春,牺牲了学业,不就是为了奥运的光荣与梦想吗?然而命运之神仍没能放过我这个儿,一场比赛,我的大腿骨折,被运动场永远逐出场外,在哪痛苦的哪一刻,我的精神要崩溃了,运动场上是如此的残酷,运动场上如此的不尽人情,是多少人的牺牲者换取了金字塔上个别人的光环,可现在谁能理解我心中的痛?谁能帮助我走出人生的沼泽?
我能理解一个告别运动场的球员的心情,我能理解他们所付出的艰辛,我更能理解今后他们人生的曲折与蹉跎 。然而社会不能忘记他们,奥林匹克不能忘记他们。
(二)
山西太原,一位已30岁的热血青年,从运动的角度来讲按说已没有更多的和活力,没有更多的优势,然而他却有一个奥运梦,想在北京2008年的奥运会上参加马拉松比赛。为了完成这个梦想,他放弃了10年的工作岗位,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机会,放弃了与恋人的花前月下,毅然决然地来到北京,来到枯燥无味的运动场,面对每天五六个小时的超运动量训练,面对运动场上几乎比自己小一半的运动员,他没有丝毫的松懈,没有丝毫的怠慢。他说:为了这一天我已付出了十年的心血,无论是春夏秋冬,我都是光着膀子训练,这在常人来说确实不可思议,但我看准的道我一定要持之一恒地走下去,奥运将伴随我走过16年的见雨,这就是我的奥运情结。
一个36岁的奇人能否在奥运会上创造奇迹,这并不很重要,他孜孜以求的精神将是永恒的,将永远书写在奥运精神的丰碑上,将永运铬刻在29届奥运会会徽上。
(三)
6年前,十三岁孩子给我讲,他要报考"中国足球**",面对孩子单纯的想法和期求,我在想,可能是2000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未果,也可能是中国足球屡战屡败的刺激,也可能是奥运光荣与梦想的憧憬,他才会有这样的萌动。做为家长我们顺应了孩子,让他去圆自己的梦。告别了亲人,告别了同学,在几千公里的一片土地上播撒青春和汗水,然而体育道路是异常艰难,孩子们的付出,不一定能得到回报和收获。这样一个结果,叫人目不惨睹,1000多名小球员,只有4-5个走进职业俱乐部,其它人的梦想都化为泡影。当孩子挥泪告别球场的时候,只有一个国家二级运动员的证书记载着他昨天的风。为了高考,孩子拼了三年,摸拟成绩一直在达分边缘绯徊,我们还是充满希望。国家确定的奥运战略,北京市对运动员的高考加分标准是80.50.30。而落后地区的本省,对国家级二级运动员高考只加5分,叫人不可思议。就这区区5分也因为教育官员的官僚未记入档案,多么可怕的地区歧视。
上千人的牺牲代价换来了几个运动员的成名,上千万的个人投资换来了金字塔尖的成功,这就是竞技体育运动。看着奥运会徽章,我为成功着感到骄傲,同时也为失败者感到骄傲,虽败犹荣,他们才是奥林匹克的真心英雄,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理解。
在此,谨向所有奥运梦想和奥运情结的朋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每每欣赏奥运会徽章,我总是另外一种感觉,另一种心情。
在人们来看,奥运会是成功者的天堂,是英雄的乐园。其实奥运会不仅仅是鲜花和荣誉,不仅仅是金牌和掌声,不仅仅是成功和喜悦。然而也有失利的苦涩记忆,还有难以忘怀的酸楚经历,都同样筑起了奥运精神的长城。
(一)
四年前,在北方的一个小城,我与一位20多岁的北京国安退役队员不期而遇,在交流中我了解他一颗不平静的心。
他说:12年前我才刚刚8岁,到了上学的年龄,然而我喜欢运动,喜欢足球,进入体校,开始了体育的生活,多少个的节日都在运动场上渡过。当人家的孩子都在学知识,长身体的时刻,我却要放弃家庭的天伦之乐,放弃学习提高的机会,在运动场上拼搏。整整十年的训练,球艺有了大的长进,顺利的进入北京国安当上了一名职业球员,然而我的小伙伴大多被淘汰了,他们牺牲了青春,牺牲了学业,不就是为了奥运的光荣与梦想吗?然而命运之神仍没能放过我这个儿,一场比赛,我的大腿骨折,被运动场永远逐出场外,在哪痛苦的哪一刻,我的精神要崩溃了,运动场上是如此的残酷,运动场上如此的不尽人情,是多少人的牺牲者换取了金字塔上个别人的光环,可现在谁能理解我心中的痛?谁能帮助我走出人生的沼泽?
我能理解一个告别运动场的球员的心情,我能理解他们所付出的艰辛,我更能理解今后他们人生的曲折与蹉跎 。然而社会不能忘记他们,奥林匹克不能忘记他们。
(二)
山西太原,一位已30岁的热血青年,从运动的角度来讲按说已没有更多的和活力,没有更多的优势,然而他却有一个奥运梦,想在北京2008年的奥运会上参加马拉松比赛。为了完成这个梦想,他放弃了10年的工作岗位,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机会,放弃了与恋人的花前月下,毅然决然地来到北京,来到枯燥无味的运动场,面对每天五六个小时的超运动量训练,面对运动场上几乎比自己小一半的运动员,他没有丝毫的松懈,没有丝毫的怠慢。他说:为了这一天我已付出了十年的心血,无论是春夏秋冬,我都是光着膀子训练,这在常人来说确实不可思议,但我看准的道我一定要持之一恒地走下去,奥运将伴随我走过16年的见雨,这就是我的奥运情结。
一个36岁的奇人能否在奥运会上创造奇迹,这并不很重要,他孜孜以求的精神将是永恒的,将永远书写在奥运精神的丰碑上,将永运铬刻在29届奥运会会徽上。
(三)
6年前,十三岁孩子给我讲,他要报考"中国足球**",面对孩子单纯的想法和期求,我在想,可能是2000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未果,也可能是中国足球屡战屡败的刺激,也可能是奥运光荣与梦想的憧憬,他才会有这样的萌动。做为家长我们顺应了孩子,让他去圆自己的梦。告别了亲人,告别了同学,在几千公里的一片土地上播撒青春和汗水,然而体育道路是异常艰难,孩子们的付出,不一定能得到回报和收获。这样一个结果,叫人目不惨睹,1000多名小球员,只有4-5个走进职业俱乐部,其它人的梦想都化为泡影。当孩子挥泪告别球场的时候,只有一个国家二级运动员的证书记载着他昨天的风。为了高考,孩子拼了三年,摸拟成绩一直在达分边缘绯徊,我们还是充满希望。国家确定的奥运战略,北京市对运动员的高考加分标准是80.50.30。而落后地区的本省,对国家级二级运动员高考只加5分,叫人不可思议。就这区区5分也因为教育官员的官僚未记入档案,多么可怕的地区歧视。
上千人的牺牲代价换来了几个运动员的成名,上千万的个人投资换来了金字塔尖的成功,这就是竞技体育运动。看着奥运会徽章,我为成功着感到骄傲,同时也为失败者感到骄傲,虽败犹荣,他们才是奥林匹克的真心英雄,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理解。
在此,谨向所有奥运梦想和奥运情结的朋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
北京 奥运!奥运 北京!
当萨马兰奇缓步走到台前,当萨马兰奇轻轻开启封着的装有申奥城市的信封,当萨马兰奇慢慢地吐出"bei jing"两个单词。北京沸腾了,中国沸腾了。这一瞬间变的如此辉煌!
开心、开心、我们真开心!北京赢了,北京成功了!在紧张的气氛中,在欢声笑语中,在鼓乐齐鸣中,在震耳的鞭炮声中,我们走向了成功!
很久以来,我一直关注"申奥行动".此次申奥与1993年申奥不同的是,从领导官员、从普通市民、从各行各业、从引导大家视听的媒体,大家都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冷静、坦然和从容。人们仍然按步就班地上班、上课、做工,马路上依然车水马龙,树荫下乘凉的老人安详地摇着扑扇,好玩的小孩子在阳光下嬉笑追逐。街道上也没有铺天盖地的申奥标志和招贴画,没有志在必得的标语和口号,空气中洋溢的气氛期待而又节制。
昨天,我们度过了这持久的期待中的最后一天。为了这一天,我们又等了八年。
这是一种历史的期待。当1894年法国人顾拜旦高举和平、友谊、公正、进步的旗帜倡办第一届现代奥运的时候;当1932年刘长春代表中国人民第一次站在奥运赛场上的时候;当年许海锋的一声清脆的枪响宣告中国体育历史性的突破的时候;当1993年从萨马兰奇嘴里吐出申奥城市是"悉尼"的时候;当2000年中国体育健儿们载得28枚金牌凯旋而归的时候,我们就有了一种期待--期待北京能举办新一届奥运会,使得我们不再隔洋相望"奥运精神",而让"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在我们心中展现、在我们手中飞起。不过期待中没有了以往的急功近利。
这也是一种理性的期待。八年了,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感受,我们不再会为了成功而兴奋燥热,不再会为了失败而苛求责难。这是一种积极地期待,我们不再追求形式上的证明,期待中我们一直在努力,努力的方向不再是单一的为了申奥,我们不再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维系在举办一届大型的体育赛事上。北京申奥,首都申奥,时隔八年;八年里我们在努力,我们在进步,我们的努力有了方向,我们的进步显而易见。我们需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我们也的的确确获得了力量、勇气、自信、成熟的心态。
7月13日,星期五,在下班之前,我约来了一些好友一同回家看申奥,一同感受申奥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当下班的终点敲响之时,我的心早已飞向了奥运,当我迫不及待的打开房门,还来不及拖鞋便将电视打开,正在播放加拿大多伦多的宣传片,还没到中国的陈述,这时朋友们已逐一到来。
7点钟北京的陈述开始了,萨马兰奇致开场词,北京奥申委代表团开始了申奥陈述,并伴随着北京奥申委壮观的申奥宣传片,整个宣传片朴实无华,就象我们的民族--庞大、宽容、开放。每个人此时都像心有灵犀一样不多说什么也不多做什么,大家都在默默地等待,等待那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好让自己的情感完全释放。
电视屏幕锁住了我们的视线,提紧了我们的心情。陈述结束了,我们开始了一个多小时的等待。
感觉记忆中的等待总是漫长的,然而这次的一个小时却在热烈的讨论和殷切的希望中很快便过去了,时针转到了十点钟,投票即将开始,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来到了。
第一轮大阪被淘汰,爆发出一阵短暂的欢呼。短暂的喜悦很快就被焦虑和担忧占据了,欢呼过后,大家开始讨论,"北京优势大吗?支持大阪的票数会投到北京这边吗?""如果说即使北京输了,最差也会输在第四轮,而且还不知道鹿死谁手呢?所以暂时不用担心。"正在大家互相安慰对方时,突然电视里的声音大了起来,所有的视线和注意力都立刻转移到电视这里:"快,第二轮出结果了"。正说着,电视里传出播音员"现在由萨马兰奇先生公布2008年申办奥运会城市。"萨马兰奇缓步走到台前,一声"bei jing"。我们知道北京赢得了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主办权!"哦---""YE--"我们互拥着、跳跃着、欢呼着,无以言表的喜悦,撞击着我的心灵,我们流泪了……
之后的一切举国上下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语言在这时已经变得枯竭。人们只是忘情的举着双手,高声叫着、喊着,相互拥抱着。香槟酒、气球、鲜花,还有洋溢在空气中的那种激动与自豪。八年的等待,八年的等待啊……
记住这一天,2001年7月13日;记住这一刻,北京时间22时08分。
2008年,我们相约北京!
-------------------------------------------------
点奥运盛会 感悟人性本真
四年一度的奥运盛会,时隔108年后又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希腊。熊熊燃烧了十六天的雅典圣火熄灭后,爱琴海边人散曲不终--在这个本就盛产神话的人类古文明发祥地,又演绎和传诵开了许多现代版的神话--许多令记者、观众甚至运动员自己也匪夷所思、大出意料的悲喜剧结局……一番番津津乐道或不尽唏嘘之后,总觉得每次为之狂喜、惊呼、愤慨、叹息的真正意义,似乎并不在于发生了什么神奇,而是神奇出现后渐渐静下心来时的人们,真正往深层次里去想了些什么。
不管别人,反正我是起码明白了两点人性本真的内涵:
其一,心态。大概不是智能特别低下的人都清楚:任何人在任何一种事业的追求上,倾心付出了再大的执著和努力,其收获也将是酸甜苦涩味道不一的果实。因为在整个追求的过程中,势必会有许多可以受、但也未必受你支配的外因在起作用。某些特定环境下,甚至会起决定性的作用。仅就中国而言,有杜丽的嫣然一笑,有王义夫的老泪纵溢,有刘翔的横空出世,有朱启南的一枪成名,有李婷、孙甜甜的脱颖而出,有贾占波的天降馅饼,有张怡宁的霸气十足,更有女排的气壮山河;同样兴高烈中,也夹杂着游荡在心头的对女足玫瑰凋零的惆怅、对三剑客受欺蒙冤的愤懑、对王克楠失足一跳的惋惜、对何影含泪张弓的委屈、对占旭刚三举完败的痛心、对孙福明八年梦碎的酸楚……不管是喜是悲是怨是恨,不论是酸是甜还是实在难以吞咽的苦涩,对于任何竞技体育和竞争环境而言,按说都是极其正常的。不管当局者还是局外人,你有了这个心理承受准备,才不至于过分的对他们和自己以前曾经的付出庆幸、惋惜和懊悔,才不会对今后继续的付出奢求、懈怠或失望。才会挺直了自己的脊梁骨,拍拍胸膛说:成固可喜,败亦欣然。日落复有日出时,我以我心迎朝晖。只要已经付出了并且还去不懈的付出着,便有成功的希望、便是人生的本真,便不枉来此世上潇洒的走了一回!
于是乎便又引申出了第二点--风度。中国人古来爱以成败论英雄,"胜者王侯败者寇",也就遗传下来了一个赢起输不起的臭毛病。看看大小报纸、电视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事后诸葛亮们的高谈阔论吧--成固可喜,笑、哭、喊、蹦,喜到癫狂的程度也无妨。需要关注的只是人家由小到大,父母、老师、教练培育的点滴细节,甚或几张童真烂漫的照片。至于爱国拼搏精神亲情关怀爱情力量……更是拿来大加褒扬的论点论据了;败亦欣然?败者自己倒想欣而然之,倒想重新振作卧薪尝胆从头再来。别人却火冒三丈跳着脚不干了--别说具体的失误了,前因后果八竿子划拉不着的分析乃至揣测,都成了口诛笔伐、千夫所指的贬损理由。要说失误,谁比得上人家打错了靶子的埃蒙斯、趴在了栏下的.
我现在急需一个关于奥运主题的剧本。。长短不限谢谢啊
第一幕,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夕
[第一场]地点:东方报社;人物:记者甲,记者乙,记者丙
[灯光较昏暗]
[一张办公桌摆在舞台的中央,上面堆放着许多报纸和文件,丙坐在桌边埋头写着报道,写着写着手中的钢笔没了墨水,丙熟练地从桌上的墨水瓶中吸上墨水,然后接着写下去。]
[甲拿着一摞文件上]
甲:丙,你那篇报道怎样了?
丙(叹了口气):咳,莫提了,想想就来气!
甲:谁说不是呢。不肯派代表出席洛杉矶奥运会,说什么时间仓促、准备不足,分明是个借口。只怕是到头来,又给那帮洋鬼子笑话了,说咱们中国无人可用。
丙:嘘,这种话不要乱说,莫惹了麻烦。
甲(激动地):怕麻烦?怕麻烦我还会当记者?你说,这么多年来,只要和外国人打交道就是咱们吃亏,不但赔款,还要割地,咱们的主权早就残缺不全了!台湾丢了,香港丢了,这还不算,现在连东三省都到了日本人手下!非但不出兵,还阻止人民抵抗,眼睁睁地看着日本人抢夺我们的领土!难道这种事情只能一忍再忍,难道就不能出了这口气吗!
丙:这些事情,也就是咱们私低下说说,你出去可莫说。
甲:马上就是洛杉矶奥运会,好不容易有个机会,让世界看看中国的实力,可是却不肯派代表参加。就怕又被那些洋鬼子抓了把柄,闹出什么荒唐的乱子。
[甲、丙无奈地摇摇头,乙跑上]
乙:哎,们你听说了吗?东北伪满洲国竟然要派代表参加洛杉矶奥运会。
甲(吃惊):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消息?
乙:我也是刚刚知道的。
甲(愤怒地):这怎么可以!这分明是日本别有用心的阴谋!
乙:除了阴谋还能有什么!唉,只可惜你我无能,无法为国家出这口气啊!
丙:好了好了,气也没用,咱们不过是小小记者,又能怎样呢?
甲:怎样?当然是要派咱们自己的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我们报社是干什么的?吃得不就是这口饭。我现在就去写一篇报道,题目就叫《伪满洲国无权代表中华民族》。
[准备换场,乙、丙下。桌子撤到舞台右后方]
甲(独白):这就是中国,落后的中国。因为落后,没有人会瞧得起我们;因为落后,不论什么事情都没有我们说话的份。不仅没有国际地位,还屡遭侵略,甚至像奥运会这样平等公正的体育赛事都没有我们的发言权。这段屈辱的历史,什么时候才能到头啊!
[甲长叹一声,走到桌旁坐下,低头写报道。在下一场戏中,甲要一直保持这种姿势]
[第二场]地点:街上;人物:路人子,路人丑,报童寅
[寅上,肩上背着单肩挎的背包,里面装满了各种报纸;寅的左手夹着一沓报纸,右手拿着一份报纸,边走边叫卖]
寅:看报看报,伪满洲国欲派代表参加洛杉矶奥运会,被质疑国大无人,看报看报!
[寅叫卖时,子、丑上]
子:拿份报。
[寅递给甲一份报,甲接过报,给钱]
寅:谢谢先生。[边叫卖边下,声音渐弱]看报看报,伪满洲国欲派代表参加洛杉矶奥运会,被质疑国大无人,看报看报!
子(看了看报纸):你来看看(指着报纸对丑),日本人居然钻这个空子,要派代表参加奥运会。
丑:我看看(接过报纸看)。这怎么行,难道我们偌大一个国家,就没有一个运动员吗?
子:不是没有,是不肯派。(指报纸)看见没有,“国民明确表示,‘因时间仓促,无法充分准备,故放弃此次参赛机会,对此我们深表遗憾’。”
丑:这是什么话,现在这种情势,怎能赛前弃权?
子:这哪止弃权呦,这分明是把主权给丢了!
[子、丑下,甲从桌边站起,走到舞台中央]
甲(独白):谁说中国无人!在国人的强烈要求和许多爱国人士的支持下,我们自己的田径运动员终于乘上了驶向洛杉矶的威尔逊总统号邮船。这是中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他是祖国的骄傲,更是民族的希望。中华民族的奥运梦想从此开始。
[第三场]地点:东方报社;人物:记者甲,记者乙,记者丙
[丙走来]
甲:丙,你回来了,怎么样?
丙:还不知道呢,一会儿乙听到消息就来告诉咱们。
甲:人们对此事还真是重视,报道一出,舆论大哗呐!后来还是派了刘……刘什么来着?
丙:刘长春。
甲:对,刘长春。好名字,春天长在,够吉利。我听说,刘长春在国内比赛时的成绩已经与世界冠军相差无几,论实力,他完全具备世界水平,看来这次是有希望争口气了!
丙:难说,仓促赴美,前后折腾,肯定影响发挥。
甲:唉,说的是啊。听说他在船上漂了好些日子,一到美国就要开赛,也真难为人。
[乙走上]
甲(兴奋地):乙,你回来了,怎样?
乙(摇头):别提了,在预赛就淘汰了。
甲:为什么?真的是实力不够?
乙:咳,有什么办法!头天刚从船上下来,第二天就匆忙上阵,能有什么好成绩!
甲:太不公平了!
乙:谁说不是呢。
丙:行了行了,都这样了还说什么。本来就是匆忙派出的,没什么准备,能赶上参赛就不错了!若是当时再多折腾两天,连奥运会都赶不上,去了洛杉矶就等着看闭幕式了。
乙:现在可好,那些外国记者管我们叫“东亚病夫”!
甲:枉我中华堂堂大国,却在各个方面被人耻笑,可悲!
乙:有什么办法,事实摆在面前,我们输了。
甲: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们会拿到奥运会的金牌,让那些洋鬼子瞧瞧,谁是英雄,谁才是病夫!依我看,这一天不会太远的!
[乙丙下,甲走到舞台前面。后面将桌子的布景换成下一幕需要]
甲(独白):没错,这一天一定会到来!为了这个历史性的一天,中国等待了五十年;为了这个时代性的一天,中华民族的儿女企盼了五十年。五十年中,无论发生什么,无论改变什么,都不可能撼动我们的奥运梦想,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成功的一刻便终会到来!
[甲下]
第二幕,年,洛杉矶奥运会期间
地点:东方报社;人物:记者丁,遍及戊,记者己
[舞台灯光明亮起来]
[办公桌的布置与第一幕相差不大,只是上面多了一台电话机。戊坐在桌边,丁站在戊旁边,两人正在交谈]
己(举着照相机跑上):拍到了,拍到了,“钢铁厂生产干劲足,我国经济蓬勃发展”,我的拍摄水平可是一流的!
丁:得了吧,你要真是摄影高手,单位为什么不派你奥运会上访?
己(不服气地):那是为了照顾老李,它是长辈,资历比我深。我这是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好传统。
丁:你还嘴硬。
己:谁嘴硬了!我再不济也比你强,你拍的照片单位有几张用过?(向戊)老戊,你说是吧。
戊(笑):你们两位呐,就是年轻,火气旺。得啦,你们要真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女,就去看看奥运会的消息传回来没有。
丁:什么消息?
己:这都不知道?奥运会射击比赛的成绩现在应该已经出来了,还不问问去。
丁:真的?我这就问去!(转身欲走)
己(拦住丁):还是我去吧,看你什么都不懂,别把第一看成了第十一,把金牌当成了大怀表!(笑,走下)
戊(笑):小己真是风趣,伶牙俐齿的。你呀,总是说不过他。
丁(脸红):老戊,你说什么!
戊:怎么,在这一点上,你的确不如人家小己嘛。况且小己说得不错,你既不爱运动,又不关心体育赛事。小丁,你好赖也是个记者,奥运这么大的事,多关注一下。
丁(有点不好意思地):说的是……
[戊低头看稿子,沉默片刻]
己(人未到,声音先到):我们赢了!噢,我们赢了!
[己兴奋地冲上,挥舞着刚发回的新闻稿]
戊(站起来,关切地):怎么样?
己(叫喊着):许海峰,许海峰!他……(太激动一时喊破了嗓子,咳嗽两声)他赢了!
丁:你说清楚啊!
己:许海峰,冠军,金牌!(兴奋地来回走动)
戊(激动且不敢相信):真的?这是真的?
己:千真万确!!金牌,奥运金牌!
丁:快念念,快念念。
己(因跑得太急而喘了几口大气,这才开始念手中的新闻短讯):“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男子自选比赛上夺冠,这是我国选手获得的首枚奥运金牌。在颁奖仪式上,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亲自将金牌挂在许海峰胸前,并说:‘这是中国体育最伟大的一天。’”
戊:太好了,五十年前的失败,终于在今天找到了成功的结局。(上前两步,突然想起什么,又转回身来)快,赶紧动手,这必须是明天的头版头条!小己,你来写。(沉吟一下)就叫做《中国奥运史上首次夺金》。
己(高兴且干劲十足地):哎!
[丁、戊下]
己(独白):我们的奥运之路才刚刚迈出了很小的一步,还有更多的目标等待我们实现。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跻身金牌榜前列?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被世人公认为体育强国?最重要的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奥运会的主办国家?我想,不会太远了!很快,几乎就在一瞬之间,我们的梦想都会实现!
[己下]
第三幕,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前
地点:报社的一台电视机前;人物:记者A,记者B,报社主任C
[A、B坐在沙发上看电视,C上,走到A、B身侧]
A、B(看见C,微微起身):C主任。
C:恩(向A、B点头,A、B坐下),忙完了?(看了一眼电视机)
A(解释道):三篇稿子都写完了,所以……
C(笑笑,摆摆手):别紧张,我不是来批评你们上班时看电视。我呀,是来和你们一起看电视的。
B:主任为什么不回家去看?
C:在家里我是光棍一个,哪里有这里热闹呦。今天这么大的事,当然要和大家一起看呐。
[C话音未落,电视里就传出一些会场的人声。A指着电视屏幕,拉一拉身旁的B]
A:哎,开始了开始了。恩,这应该是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在莫斯科。
B:你了解可真深。
A:那当然, 98年开始申奥的时候我就在关注了,凡是跟这次北京申奥有关的事,没有我不知道的。
C:八年前,咱们两票差了悉尼,太遗憾了。
A:这一次一定要成功,不,是一定会成功!
电视:投票开始,现在可以投票了。
(电视声音要尽量模仿投票当天翻译与主持人的原声)
[A、B、C凝视电视画面,片刻沉默]
B(有点心急地):怎么半天还没结果?
A:嘘,认真看。
[片刻沉默]
B:怎么样了?
A:马上就要宣布第一轮投票结果了。
[片刻沉默]
电视:大阪已经被淘汰了,我们现在立即进行第二轮的投票。
[A、B、C稍松一口气,很快又紧张起来]
电视:那么……接下来的候选城市有:2、巴黎,3、伦敦,4、北京,5、伊斯坦布尔……
C(拍了一下脑袋):对,差点忘了最重要的事。A、B,快,别愣着了,开始准备报道,全国关注的大事,一定要在投票结果出来的第一时间发到报社的网站上去。
B:主任,还是惯例,一式准备一份?
A:当然是准备北京成功当选2008年奥运会主办国的稿子,这次投票,不可能失败!
B(不自信地):可是万一……有备才能无患嘛。
A:别那么没有信心!
C:好了,A,你来写北京成功当选的稿子, B,你去写北京与成功当选擦肩而过的稿子。
B:主任,不用了吧,他那篇稿子肯定发不出去。
C:先准备上吧,有备无患。
B(有点扫兴地):哦。
[A、B开始写稿子,片刻沉默]
电视:下一轮有效票102,弃权票0。那么需要的多数票是52票。好,那么我们进入下一轮。投票开始——
[A、B、C三人均抬头盯着电视]
电视:投票结束。
[C轻轻吐出一口气,A、B赶紧低头写稿子,长时间沉默]
[C紧张地盯着电视,A、B的效率提高,三人都处于紧张状态]
[电视里隐隐出现现场的嘈杂声,以及微微的谈笑声]
电视:现在萨马兰奇走向了台,马上就要宣布到底是哪个城市获得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最终的主办权。
C:(自言自语地)一定要成功啊!(向A、B)你们的稿子怎么样了?
B:差不多了……
A(边写边念最后的字):奥,运,梦,想。(满意地抬头)主任,写完了。
C:好,好。
电视:让我们倾听吧。
电视:(萨马兰奇)在我宣布投票结果之前,我想代表国际奥委会和整个奥林匹克运动感谢这五个候选城市,感谢它们做出了杰出的工作,感谢它们致力于奥林匹克运动。下面我要宣布投票结果——
[A、B、C凝视电视,屏住呼吸]
电视:29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是——北京。
[欢呼一片,“我们赢了,我们赢了!”]
A(立刻发出稿子):赢了!北京赢了!我们赢了!
C:快,整版新闻,明天的重头戏!
A、B:没问题,我们立刻开工!
[A做到桌旁写,B、C下。《We All Ready》音乐起,更换陈设]
第四幕,奥运会准备期间
[桌子上的书报文件和第二幕大致相同,只是上面的电话更现代化了,并且旁边还放着一部手机。墨水瓶早已不在,坐在桌旁的A使用一支中性笔写着报道。B走上]
B:A,又写什么呢?(念)《奥运圣火,点燃生活每个角落》。不对吧,火炬接力还没开始,你写这干什么?
A:我指的是奥运精神已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所体现。
[A、B望向舞台中央]
〔第一场〕地点:街头 人物:导演甲,演员乙,路人丙
[舞台的右前侧有一个垃圾桶]
[甲、乙走上。甲左手拿着一个剧本和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右手边说话边比划着]
甲:这个镜头在我们这个公益广告的中间部分,很短的一个小镜头。一会我扔一个空矿泉水瓶,你要在半空中接住,然后投到垃圾筒里,动作要有运动感,明白没有?
乙:明白。
甲:(退到舞台一侧)各部门准备,1、2、3,action!
[甲扔水瓶,乙走上去抱住]
甲:(上前)停!不对不对,要有动感,这样才能体现奥运的活力,要像打篮球那样。
乙:那……我再试试。
甲:(退到舞台一侧)1、2、3,action!
[甲扔水瓶,乙正欲上前接,丙冲上来一个漂亮的姿势抄过水瓶,顺手投入垃圾筒]
丙(对甲):嘿,大叔,不要乱扔垃圾(左手一指在身前摆动,表示“不”的意思)。奥运会就要来了,我们要文明——“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电视上那么多公益广告,大叔要认真看看嘛。
乙(不知所措地):导演,这……
甲(摆摆手,微笑着):太完美了,刚才的动作太棒了,就用它了!各部门收工,到下一个外景地点。(说着便匆忙走下)
丙(不解地):外景?什么,这是在干什么?
乙(微笑着拍拍丙的肩膀):没什么。兄弟,你的身手真不错。
丙(摸摸脑袋):过奖,过奖,大概是因为我比较爱打篮球。
[乙、丙下]
〔第二场〕地点:校园中 人物:学生甲,学生乙
[乙拿着书走上,甲从后跑步追上,拍上乙的后背。乙吓了一跳,向前倒了一下,站稳回头]
甲:乙,走,和我跑步去!
乙:你自己去吧,我没兴趣。
甲(拉住乙的胳膊):不行,跑步去,说好每天跑一圈的。
乙:谁说好了?我从来没答应过。
甲:学校鼓励咱们多锻炼,你有什么理由不去?
乙:不去不去,锻炼有什么用?我要回去写作业了。(转身欲走)
甲(拦住乙):不行,不许回去。
乙:干什么?
甲:和我跑步去!
乙:你饶了我吧。
甲:你这是什么话?咱们要做全民健身的先驱者,这是在迎奥运。迎奥运就是支持奥运,支持奥运就是支持体育事业,支持体育事业就是支持全人类的健康,支持全人类的健康就是……
乙:停,打住。我怕了你了。
甲:跑步去,快点,quick,quick!(从后面推着乙)
乙:好了,算是被你说服了。
甲:快走,快点。(推着乙下)
〔第三场〕地点:东方报社 人物:记者A 记者B
[A站起身来,走到舞台中央,B跟上]
A:你看,“环境好了,污染少了;微笑多了,骂声少了;帮助多了,自私少了;和睦多了,破坏少了。”多好!
B:嗯,不错,琅琅上口。
A(感慨地):一百年了。一百年前,《天津青年》给了中国三个问号:“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现在,这些问号已经全部变成感叹号了!1932,,2001,这些非比寻常的年份,定当被每一个中国人永远铭记于心。
B:从刘长春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真是太……太……
A:太什么?
B:沧海桑田?恍若隔世?
A:什么呀,那个叫“苦尽甘来”。不对,也不合适,应该说我们圆了百年的奥运梦想。
B:能不能有点新意?
A:梦想照进现实。
B:有没有别的词?
A(冲观众,像主持人一样地):敬请期待——2008年8月8日,奥运那一刻。
B(笑):其实说再多也没用,关键是看我们的表现。我们的表现就是北京的表现,就是中国的表现,就是奥运的表现。
A:对,北京加油,中国加油,奥运加油!
天津的奥运三问是哪三问
奥运三问
开放分类: 奥运、奥运会
1908年的一天,第6届田径运动会举行闭幕式时,任天津青年会代理总干事的饶伯森通过国际渠道得到了伦敦奥运会的幻灯片,并带到南开大学操场给学生放映了当时正在伦敦举行的第4届奥运会的盛况(也有人认为放幻灯者为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对于学生而言,“奥运会”这是一巨有强大冲击感的新事物,不久,这些受到震动与启发的学生投书《天津青年》杂志,发出了“奥运三问”:
1.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
2.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奥运金牌?
3.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
刘长春与第一问
[编辑本段]
1931年9月18日之后日本关东军占领了中国东北。然后又扶植起一个伪——“满洲国”,并迫切需要为匆匆登场的伪满洲国寻找一个貌似合法的政治身份,而奥运会无疑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平台。日本关东军多次威逼利诱刘长春,并在特务机关操纵的报纸上,连续5次刊载虚消息,妄称刘长春将代表所谓满洲国参加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
刘长春愤然疾呼:“苟余之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做马牛。”他公开声明将以中国运动员身份参赛。中国体育组织急电国际奥委会为刘长春报名。“少帅”张学良慷慨捐献8000银元,资助刘长春悲壮上路。
1932年7月30日,仅有6人临时组成的中国代表队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刘长春作为唯一的参赛选手,手擎国旗走在最前面。当时的美国媒体写道,刘长春,中国4亿人的唯一代表。
开幕式第2天,刘长春站在100米短跑预赛起跑线前。他身着“上白下黑”运动短装,这象征着已经沦陷的“白山黑水”,借以表达不忘国耻家仇。遗憾的是,由于旅途劳顿,刘长春放弃了400米跑;在100米、200米预赛中,分别获得第五名和第六名,未能进入决赛。
然而,历史却把这一瞬间永远定格:历经磨难参赛的刘长春不畏日军的威逼利诱,带着全中国人民不甘落后、不甘屈辱的决心,迈出了一个民族正式走进奥运赛场的第一步,传达出一个国家追赶世界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意志。
天津青年提出的“奥运三问”中的第一问: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算是有了一个答案。
许海峰与第二问
[编辑本段]
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在奥运会开赛的第一天,26岁的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这个曾经做过赤脚医生和供销社售货员的人,以566环的成绩,摘取了洛杉矶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这是中国的第一枚奥运金牌,是“零的突破”。
在天津学生提出“奥运三问”的76年以后,新中国回答了第2个问题,“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金牌?”
北京与第三问
[编辑本段]
1990年,在亚运会主场馆———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参观时,突然问陪同他参观的国家体委和北京市领导:“办了亚运会,还要办奥运会,举办奥运会对振奋民族精神、振兴经济都有好处,你们下决心了没有?”
1991年2月,中国开始了首次申办奥运的历程,但结局是北京以2票惜败。
1999年11月25日,北京市人民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了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第二次申办奥运的大幕正式拉开。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正式开幕,在这次会上,中国终于圆了自己的奥运梦。北京将于2008年举办第29届奥运会。
至此100年前天津青年的“奥运三问”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答案。
奥运三问是哪三问?
奥运三问
1908年的一天,天津第6届田径运动会举行闭幕式,时任天津青年会代理总干事的饶伯森通过国际渠道得到了伦敦奥运会的幻灯片,并带到南开操场给学生放映了当时正在伦敦举行的第4届奥运会的盛况(也有人认为放幻灯者为南开校长张伯苓)。对于学生而言, “奥运会”这是一巨有强大冲击感的新事物,不久,这些受到震动与启发的学生投书《天津青年》杂志,发出了“奥运三问”:
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
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奥运金牌?
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
1931年9月18日之后日本关东军占领了中国东北。然后又扶植起一个伪——“满洲国”,并迫切需要为匆匆登场的伪满洲国寻找一个貌似合法的政治身份,而奥运会无疑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平台。日本关东军多次威逼利诱刘长春,并在特务机关操纵的报纸上,连续5次刊载虚消息,妄称刘长春将代表所谓满洲国参加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
刘长春愤然疾呼:“苟余之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做马牛。”他公开声明将以中国运动员身份参赛。中国体育组织急电国际奥委会为刘长春报名。“少帅”张学良慷慨捐献8000银元,资助刘长春悲壮上路。
1932年7月30日,仅有6人临时组成的中国代表队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刘长春作为唯一的参赛选手,手擎国旗走在最前面。当时的美国媒体写道,刘长春,中国4亿人的唯一代表。
开幕式第2天,刘长春站在100米短跑预赛起跑线前。他身着“上白下黑”运动短装,这象征着已经沦陷的“白山黑水”,借以表达不忘国耻家仇。遗憾的是,由于旅途劳顿,刘长春放弃了400米跑;在100米、200米预赛中,分别获得第五名和第六名,未能进入决赛。
然而,历史却把这一瞬间永远定格:历经磨难参赛的刘长春不畏日军的威逼利诱,带着全中国人民不甘落后、不甘屈辱的决心,迈出了一个民族正式走进奥运赛场的第一步,传达出一个国家追赶世界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意志。
天津青年提出的“奥运三问”中的第一问: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算是有了一个答案。
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在奥运会开赛的第一天,26岁的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这个曾经做过赤脚医生和供销社售货员的人,以566环的成绩,摘取了洛杉矶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这是中国的第一枚奥运金牌,是“零的突破”。
在天津学生提出“奥运三问”的76年以后,新中国回答了第2个问题,“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金牌?”
1990年,在亚运会主场馆———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参观时,突然问陪同他参观的国家体委和北京市领导:“办了亚运会,还要办奥运会,举办奥运会对振奋民族精神、振兴经济都有好处,你们下决心了没有?”
1991年2月,中国开始了首次申办奥运的历程,但结局是北京以2票惜败。
1999年11月25日,北京市人民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了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第二次申办奥运的大幕正式拉开。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正式开幕,在这次会上,中国终于圆了自己的奥运梦。
至此92年前天津青年的“奥运三问”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