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协u23联赛半决赛结果-中国足协u23联赛半决赛

tamoadmin

1.中国足协新政u23球员是什么意思

2.2021国安在U23的位置上有什么可以选择的余地?

3.足协这么喜欢u23,不能踏实搞个u23联赛吗

4.不谈也罢:中国足球为什么踢不出去

中国足协新政u23球员是什么意思

中国足协u23联赛半决赛结果-中国足协u23联赛半决赛

中国足协新政u23球员是亚足联U23锦标赛的中的球员,所有球员的实际年龄有不大于23岁的限制,旨在培养和锻炼新人,发掘更好的苗子,建立人才梯队。

中国足协强行推出了U23球员上场政策。一个赛季下来,只有部分俱乐部较好的贯彻执行,而另一部分俱乐部钻了政策的漏洞。

为避免新赛季出现过早换下U23球员的状况,足协推出U23球员政策的“加强版”,征求意见稿的内容是:规定每支球队必须在18人名单中报3位U23球员,其中1人必须首发,且规定一场比赛中必须保证有1名U23球员在场上。

不过,也有声音反映,这样的弥补政策依旧不够严格,新赛季中超或将在政策上向U23球员更加倾斜,届时登场的U23球员恐怕就不止一个人。

扩展资料:

中超U23新政下部分球员的发展现状:

在中超冬季转会窗的最后几日,各家中超俱乐部都逐渐官宣了自己的新援。2018年2月的最后几日里,几乎每一天都可以看到几条甚至十几条的中超重磅转会消息。

叮叮当当的通知铃声折射着欢迎新援的掌声,但是在每一家俱乐部的上空,同样响彻着驱逐的号令。

伴随着“U23政策”的进一步收紧,23岁以下的年轻球员们再一次成为了转会市场上的主角。但是随着新赛季开打,很多人也将不再拥有“U23”这个称号,他们的名字也随着黯淡。褪去光环之后,那些曾经的“U23”都去了哪?

不再是U23的廖均健加盟武汉卓尔

刷完任务,你可以走了

上赛季效力于申花的徐骏敏一共为球队首发14次,出场15次,但整个赛季加起来,仅仅打了581分钟比赛。

申花对他的定位很简单:“U23首发”这个成就刷到了,可以下去了,如今不能“刷任务”了,就应该走人了。

在2017年的冬天,徐骏敏转会同城对手、中甲球队上海申鑫。

有的球员,在“U23”行列中也属于备胎。失去了这一身份之后,他们也就立刻没有了在中超立足的资本。

由于U23国脚高准翼发挥稳定,华夏幸福的另一位U23后卫廖均健多数时间跟随预备队比赛,并在半程后被租给了重庆力帆。失去U23身份之后,廖均健更是没有机会,被再度租给了武汉卓尔。

廖均健在省港杯足球赛上的队友叶楚贵同样也被租借到了中甲,虽然曾贵为中乙金靴,但是叶楚贵在富力的地位一直尴尬。前有中超MVP扎哈维与国脚肖智,后有U23小将向柏旭,叶楚贵即便回归也很难有机会。

百度百科—亚足联U23锦标赛

新华网—足协酝酿新政帮扶U23球员

2021国安在U23的位置上有什么可以选择的余地?

说了好几天国安更名的事情,今天咱们说一点球队建设上的事情,这件事情恐怕比选谁当教练更重要,那就是国安的U23。

从目前情况来看,U23政策在新赛季继续执行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虽然这个政策极不合理,但以中国足协的揍性,越是不合理的规则越要坚持,所以国安必须要考虑这个问题。联赛第二阶段,国安就因为U23问题而吃了大亏,甚至可以说,U23问题是国安被恒大淘汰出局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联赛第二阶段侯永永受伤后,国安可用的U23球员只有张玉宁和郭全博,而郭全博还是一名门将,最后张玉宁不得不打满全部首发,且大部分比赛还要踢到最后时刻,导致他的状态和体能越来越差。而当热内西奥想要通过换人来改变比赛局势的时候,张玉宁还无法被换下,外援们也无法被换下,结果就是没法换人。

经过中国足协的一顿操作中国联赛里的U23球员,成了比门将还金贵,还不能碰的位置

张玉宁和郭全博全都不再是U23适龄球员,国安一线队中的U23适龄球员只有侯永永、刘国博和文达三人,他们中只有侯永永有一定的比赛经验和能力,但侯永永的位置又和比埃拉、奥古斯托、张稀哲等人重叠,他若站稳一个主力位置,估计最后牺牲的还是张稀哲。

这样的尴尬就是,国安最强本土必须要为一个U23名额而沦为替补,这样的国安是不完整的国安,也是不可能在成绩上有任何突破的国安,别说热内西奥,你就是让克鲁伊夫复活,让特拉帕托尼返老还童也做不到。

至于刘国博和文达,他们的能力想必通过足协杯等一些比赛也让球迷看到了,都不仅仅是嫩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法用。尤其是刘国博,除了腿长腰细之外,完全看不出发展的前景。国安的U23问题,将成为明年球队的关键。

今年足协杯国安派出预备队出战,您能看出他们当中明年谁有作为首发U23的潜质吗?

而在足协杯赛场上打出惊人表现的国安预备队中,李博希、李京润等球员倒是有潜质进入一线队,但他们要么也是中前场球员,要么是不太敢用的中卫位置,说白了还是跟国安现有的优势位置重叠的厉害,而且也不太敢用。

至于国青队的那批球员,说实话,他们还不到20岁,年龄尚小。

国安方面曾表示要引进U23球员,这话说的容易,问题是,当全世界都知道你国安没有U23球员储备的时候,肯定会狮子大张口的要价,而且就算是钱的问题解决了,买谁,买哪个位置,仍旧是需要研究的。

国安此前几年的U23球员,基本上都是从现有的U23球员中选择一个实力最强的上场,无论是巴顿还是韦世豪,无论是郭全博还是张玉宁或者王子铭,都是如此。这样的好处是,U23球员不会成为球队的漏洞。

但仔细回想一下,这样的做法是否太过保守。因为即便U23球员不会成为球队漏洞,但他大概率还是会成为球队短板。而因为以「选择最好的U23上场」的角度来说,如果这名U23球员的位置和球队中其他有优势位置重叠的话,那么其实是削弱了国安的实力。

比如,2018年的时候,国安引进了韦世豪,绝对算是当时U23球员里实力数一数二的。可是,韦世豪能踢的那几场比赛,恰好是张稀哲停赛的时间段。后来,韦世豪吃黄牌太多停赛,巴顿顶替了他,待张稀哲解禁复出以后,韦世豪和巴顿就都没有了机会,为了给张稀哲腾位置,施密特使用了郭全博。

其实,这个转变就能看到国安在使用U23球员时的思路。设坚持继续使用韦世豪,而让张稀哲打替补,门将还是侯森,那对国安到底是好是坏呢?其实并没有好处。因为张稀哲是本土球员中实力最强的,相当于国安拆掉了本土最强,让给U23,虽然韦世豪不会成为漏洞,但国安的优势也并未发挥出来。

而郭全博的使用其实是另一种思路。即让全队最好的球员先站在场上,然后从比较弱的位置里选择一个和U23球员实力相差最小的位置,使用U23球员。

把门将位置留给U23球员,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对比较明智的选择。以当时国安的阵容来说,边后卫姜涛、中后卫张瑀、门将侯森是实力相对来说最薄弱的,但右后卫位置国安就没有替补,更别说U23球员,中后卫的位置也没有U23球员储备,所以最后选择的是郭全博顶替侯森的位置。这样,国安的中前场能够把优势发挥出来,来弥补U23门将的不足。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说,国安今年的U23使用也存在这个问题,是让侯永永直接顶替张稀哲,还是找到国安最薄弱的位置,让U23球员来踢,或者说引进这个位置的U23球员

很显然,后者对国安的帮助会更大。

明年U23位置不可能仅依靠侯永永来撑满全部比赛

还是在有可能牺牲张稀哲位置的情况下

那么,国安目前的阵容里,哪个位置比较薄弱呢?很显然还是在中后场。按照年龄来看,王刚、池忠国、于洋和侯森都已经31岁,明年将32岁,他们都可能会进入到缓慢的下滑期。但这里面,侯森今年的状态很好,表现也非常出色,一度入选国家队的呼声很高。于洋的表现也很稳定,并且还能够有指挥后防的任务和精神属性。门将和中卫的位置相对来说对年龄和体能的要求又比较宽松。因此,国安整体阵容里,最有可能在明年成为短板的就是池忠国的后腰位置和王刚的右后卫位置。

池忠国的位置有李可和费尔南多可以踢,况且防守型后腰还是比较重要的,关系着球队的攻防体系,因此这个位置也不太敢让年轻球员上位。所以,最后剩下的就是王刚所在的右后卫的位置上。

王刚自从加盟国安后表现比在鲁能和人和的时候好很多,也一度成为国家队主力,他主要是助攻能力强,进攻犀利,但防守位置感不好,传球不够准确。关键是,王刚的这个踢法,对身体要求比较高,虽然这两年来看年过三十的王刚没有出现严重下滑,但明年就32的他是不太可能再有提高的。

而且,边后卫位置相对来说没有中卫和后腰那么要命,如果使用年轻球员就算是稍微嫩一点,也能够通过其他位置的队友来弥补。

中超最后进入决赛的两支球队江苏苏宁易购和广州恒大淘宝都是使用了U23的边后卫,江苏这边是出生于1998年的阿布都海米提,广州这边是吴少聪。

所以,无论从主力队员的年龄和特点,从状态和身体,还是从人员储备来说,国安都应该把U23球员放在边后卫的位置上。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看U23的边后卫都有哪些人?国安一线队里的侯永永、刘国博和文达都不是边后卫,预备队里的边后卫徐冬冬、和晓强都出生于2001年,年龄太小。因此,想要内部挖潜是有些难度的。那么引进呢?

搜索本赛季中超联赛各队出生于1998年和1999年的球员名单会发现,有一定出场机会的边后卫也并不多。他们包括大连人的何宇鹏,江苏苏宁的高天意和阿布都海米提,上海申花的温姓小将,还有重庆力帆的迪力木拉提。球员里面,国安能够运作的也就是何宇鹏和迪力木拉提的可能性较大。

如果再把触角伸向中甲,还有几名在本赛季担任主力的U23后卫,比如北体大的叶立江、新疆天山雪豹的拜拜提·木拉提、内蒙古草上飞的王文轩。

由此可见,国安在转会期能够运作的U23边后卫其实并不多,而来了之后能够有实力在国安打上主力的,也只有重庆队的迪力木拉提。

当然,国安还可以发挥一下李明总经理在海外的人脉关系,争取为国安在U23储备上多招揽一些人才,否则的话,明年的首发阵容还是只能用侯永永取代张稀哲,再凑合一年呗。

足协这么喜欢u23,不能踏实搞个u23联赛吗

搞个U23联赛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对于U23球员来讲,应该和一线队一起比赛、训练,才能适应高水平比赛,迅速提高自己。如果仅和同龄人一起比赛,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欧洲很多球员在18左右就可以代表豪门出场了。另外,U23联赛可能缺乏关注度,也很难发展下去。

不谈也罢:中国足球为什么踢不出去

次世界杯上,俄罗斯著名媒体《Newizv》这样评价中国球迷和中国足球。据其报道,本次世界杯有超过4万中国球迷购买了俄罗斯世界杯的门票,可见中国足球的群众基础还是很强的。

第二,中国的足球俱乐部大多数是由私人公司控股,有其自身的问题。

第三,中国足协改革联赛,限制外援,推行U23政策,这样的行政手段对足球的发展未必有好处。

仅仅是体制或足协的问题吗?一定也不尽然。今天,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来谈一谈中国足球为什么踢不出去?

在大多数的中国人眼中,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外国。在大多数人的内心,中国与外国比较的结果:一个是我们要赢,一个是起码我们不能输。凭什么呀?

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也不过是其中之一,为什么我们样样都要强过他国?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值得永世讴歌,但事实是我们只是这个地球村里普通的一个成员国。

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不擅长的,比如体能。

我们的球员大部分体能在一场球赛中能跑50000-90000米左右,而世界一般的职业球员能跑100000米左右,有的顶级球员能跑120000米,我们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这说到底是人种上的差异,我们在这方面是弱项。我们参加一个本身在身高、体重、技能上均不如人的比赛,不赢也没什么太大的意外,相反赢了倒是意外了。

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类型,一个亚热带地理位置的中国,我们的人种属性是偏中性的,我们比不上亚寒带、寒带人种的强壮,我们比热带的人要强壮些,这是根本的决定所在。

望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