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亚冠联赛2区什么意思
2.亚洲冠军联赛,足球达人进
3.中国足球曾经最好时期是什么时候?
亚冠联赛2区什么意思
亚冠联赛2区通常指的是亚洲足球水平的第二档次的球队参加的亚冠联赛。
亚冠联赛共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次为亚洲足球发达国家或地区,如中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第二档次为亚洲足球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如伊朗、阿联酋、伊拉克、乌兹别克斯坦、卡塔尔和约旦等,第三档次为亚洲足球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如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叙利亚等。
亚洲冠军联赛,足球达人进
日本 韩国 都是联赛前三名和杯赛冠军 日本天皇杯 韩国足协杯 如果出现重合 就选杯赛亚军 杯赛亚军还是前三名 就选联赛第四
中国因为足协杯终止了 才取前四的 据说明年恢复足协杯 那也就只有联赛前三和足协杯冠军才能参加亚冠了
朝鲜的联赛 因为没有通过亚足联的评估 所以不能打亚冠
现在只有14个国家可以参加亚冠
2008年11月26号,亚足联明确了2009年新赛制的亚冠联赛的名额分配,根据亚足联对各国联赛的最终评估结果,14个国家获得了参加明年亚冠联赛的资格,其中10个国家有直接入围的资格,另四个国家获得了预选赛资格,评估的前五名为:日本(470分)、韩国(441分)、中国(431分)、沙特(385分)、阿联酋(356分)。 中国同日本、韩国、沙特、伊朗五国都获得了4个直接入围名额,无疑增加了中超联赛的竞争性,不过要想保证2010年还有四个名额,2009年四个中超球队必须表现出色,澳大利亚由于其联赛只有8支球队,2009年才获得2个亚冠名额(亚足联规定参加亚冠的球队数量不得超过本国顶级联赛球队数量的三分之一),而澳洲人正准备扩军联赛,加上他们在亚冠中的出色表现,预计过几年他们的名额会有所增加,到时候削去的可能会是中超的名额。 与几个月前公布的2009亚冠分配制度相比,有如下变化: 西亚区中阿联酋的四个直接入围名额变为三个直接入围,一个预选赛名额;卡塔尔和乌兹别克斯坦各获得了两个直接参赛名额,此前亚足联只给他们各一个预选赛名额,这应该是他们联赛积极改进的结果;印度的一个直接入围名额变成一个预选赛名额,他们将与阿联酋球队、亚足联杯亚军争夺一张亚冠入场券;叙利亚、约旦、科威特三国足协未及时上交有关文件,被取消了2009年亚冠资格,之前叙利亚有一个预选赛名额,约旦和科威特各有一个正赛名额;东亚区的名额分配未有大变化,只是给印尼增加了一个预选赛名额,这样印尼有一个正赛名额和一个预选赛名额,泰国、越南、新加坡、亚足联杯亚军四个球队的胜者将于印尼球队争夺一张亚冠小组赛名入场券。
中国足球曾经最好时期是什么时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足球的黄金时代。
众所周知,现代足球运动的鼻祖是英国。中国的土地上最早出现的足球运动就是由鸦片战争后的英国水兵带来的。香港也因此成了中国现代足球的桥头堡。由香港至内地,外国人最多的广东和上海也是足球运动最为普及的地方。
我国现代足球第一次国际比赛是1906年,在北京东单附近的足球场上进行的,由通州协和书院足球队对英国兵足球队,结果协和书院足球队以2:0获得胜利,并荣获”九龙杯”。在此以后,通州协和书院足球队和北京江文书院足球队多次击败了美兵、法兵、德兵等足球队,大大鼓舞了我国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并推动足球运动在华人中的开展。
1908年,成立了我国现代足球运动的第一个组织——南华足球会。同年,上海和香港两地共同发起举行埠际足球比赛,这是我国城市间足球比赛的开端。
1911年,中国、日本、菲律宾三国发起成立了“远东运动协会”。最后两届又先后有印度、印尼和越南参加,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洲际国际竞赛,也成为了“亚运会”的前身。当时的运动会内容还比较简单,足球成了远东运动会为数不多的比赛项目之一。1913年到1934年前,远东运动会共举办了10届足球比赛。除第一届屈居亚军外(比赛球队只有两只),在21年间中国队共获9届足球冠军。当时与日本队的比赛,经常打出赢四五个球的大比分,压得日本足球几十年抬不起头,日本媒体纷纷报道感慨:“既生瑜,何生亮。”
1923年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在日本大阪举办。日本人想借东道主之利洗雪前耻。不料18岁小将李惠堂加入中国国家队,中国队实力大增。中日决战中,中国队五比一再次横扫日本队。又惊又气的日本媒体,纷纷印发号外,沮丧之情溢于言表。上海的《申报》将日本媒体的号外传回国内,把标题翻为“中国足球铁军,堂堂十年连胜”,大胜日本的喜讯流传甚广,使中国足球队在亚洲体坛内获得“铁军”的称号。李惠堂的加盟大大提高了中国队的实力,中国足球此后披荆斩棘,迎来了黄金时代。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
李惠堂(1905-1979),字光梁,号鲁卫,中国著名足球运动员。李惠堂在各类比赛中破门1000多次,获国内国际各种奖章近百枚,奖杯120多个。1923年被评为“亚洲球王”。
李惠堂1905年出生于香港。父亲李浩如系广东省五华县人。李惠堂4岁那年,随母亲回到家乡五华县锡坑乡老楼村居住。在那里,这个天性喜爱足球的孩子,把家门口的狗洞当成了练习射门的目标。1921年,李惠堂考入足球运动比较普及的皇仁书院,接受了比较系统的足球训练。
1922年,年仅17岁的李惠堂被选入香港最有名气的足球劲旅———南华队,出任主力前锋。他身高1.8米,速度快,动作敏捷,控球技术尤为出色。球在他的脚下,对方两三个人围上去也难抢走。他的射门技术更是令人叫绝,不管什么位置、什么角度,都能左右开弓,球出如矢,力拔千钧。他的倒地卧射更是一大绝招。
1922年夏天,李惠堂代表南华队参加香港甲级足球联赛,因其球艺娴熟刁钻,出神入化,常有惊人之举,香港球迷称之为球怪。1923年5月,李惠堂第一次随中国足球队参加日本大阪举行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中国队获冠军。18岁的李惠堂在4场比赛中初露锋芒,名声大振。从此开始了他献身足球的光荣生涯。
1925年后,李惠堂在上海迎来自己的巅峰时刻,由于球艺出众,22岁即被上海复旦大学足球队聘为教练。随后,又参加上海乐华足球队,战绩显赫。1926年,李惠堂率乐华足球队参加上海举行的“史考托杯”足球赛,以4∶1的悬殊比分大胜蝉联9届冠军的英国猎克斯队,首开上海华人足球队击败外国球队的纪录,使李惠堂威望大增。
1927年,李惠堂所在的球队如日中天,相继荣获西联甲组联赛、首届高级杯赛和中联甲组联赛的冠军,李惠堂成为大名鼎鼎的“一代球王”。同年,李惠堂率乐华队在远征东南亚国家中,屡建奇功,特别是率队出战菲律宾,战绩出色,满载而归。
1939年,李惠堂随香港南华队远征南洋,在和马来西亚槟城联军队的首战中,南华队以11比0大胜。在此役中,34岁的李惠堂雄姿依旧,频频运球过人开弓劲射,独入7球。
1946年,41岁的李惠堂“挂靴”退役。在长达25年的足坛生涯重,李惠堂获得过包括“亚洲球王”在内的50多个荣誉称号和120多枚奖章。曾4次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获足球冠军。1966年他担任亚洲足球协会和世界足球协会的副会长。1976年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他被评为世界五名球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