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女乒和男乒的差距这么大?
2.打乒乓球1小时、1天、1周、1年后, 身体的变化有何不同?
3.教教我乒乓球削球,万分感谢
4.国家乒乓球运动员林晨
5.如何用气让乒乓球弹出去200米
为什么女乒和男乒的差距这么大?
大家好!
主持人:各位朋友大家好!这里是由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网,华奥星空和搜狐体育共同为您制作的体育明星视频访谈节目。5月21号第49届世乒赛将在萨格勒布拉开,我们今天请来的嘉宾是国家体育总局乒羽运动管理中心的主任,随着世乒赛的时间越来越临近,媒体对它关注的热度也是越来越高。前几天你在成都说我们所有的备战都是按照计划在进行,您能不能说一下我们现在进行到计划当中的哪一部分了,具体情况怎么样?
刘凤岩:这个计划是几个月的计划,作为阶段性的任务,今年的世界锦标赛是备战08的一个战役,从去年亚运会阶段性任务结束以后,实际上就进入了备战今年世乒赛的准备阶段,前后大概需要五、六个月的时间。去年亚运会结束的比较晚,12月份结束以后进行了总结,向总局领导进行了汇报,总结了亚运会的得失,重点找了我们在亚运会比赛当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利用今年世乒赛之前,这几个月进行重点解决。
刘凤岩:有几个阶段,一个是进行了冬训,男队在北京,女队在中山进行了为期一个月左右的冬训,结合不同的运动员存在不同的问题进行解决,打一些训练的基础。然后参加了四站公开赛,公开赛也是通过冬训以后调整了一下,解决了问题再到公开赛里检验一下,公开赛回来以后开始陆续的,包括我们搞的三站直通萨格勒布比赛,把原来我们对战期间对内进行的比赛公开在老百姓面前,吸取了去年直通布莱梅的经验,过去这么多年都是自己内部在打,竞争也是很激烈。后来觉得这么一个好的竞争激烈的比赛,高水平的比赛不要浪费资源,让老百姓或者是球迷通过转播看到你们内部是怎么竞争的,这有利于宣传这个项目,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我们跟中央台合作,把内部选拔赛通过电视媒体公开了,这种形式也是整个备战当中重要的部分。这都是交叉进行的,这种选拔也是在冬训当中,有的是在最后,四到五月份最后一个月的封闭训练,男队在厦门,这个阶段也进行了一些内部的选拔,进行了一些比赛。这几个措施都是为了备战世乒赛做准备,包括封闭训练后期,两个队都分别进行了公开的热身赛,在当地女子在正定,男子在厦门,通过热身赛也是让运动员全面热身,适应比赛节奏的需要。
刘凤岩:通过这个阶段,几个月的准备,应该说我们很有针对性的解决了一些问题,在技术上解决了我们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运动员不同的特点去解决。另外进一步对对手进行了了解,比赛过程当中,有时候晚上搞一些业务学习,我们收集了对手大量的资料,通过科研人员给我们整理出来一些有价值的分析对策,运动员要对重点国外运动员进行研究,研究完他们的特点,白天训练当中还要有针对性的加强这方面训练,实战角度提高我们对付主要选手的能力。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和对内的比赛,应该说提高了我们技战术的水平,解决了我们存在的问题,并不是说存在的彻底,那么好,但是从技术细节上我们有一些新的,小的变化,你要是自己不变,别人研究我们,已经适应我们了,我们没有新东西,别人适应我们的情况下就会被动,我们还是要有一点新的东西,你适应我旧的东西了,但是新的不一定适应,大赛里面我们还会有超出对手的长处,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刘凤岩:心理上我们也有一定的提高,我们配备了科研人员解决了主战队员心理压力的问题,不同的场合,落后的情况,领先的情况,输球是技术问题还是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通过心理导师跟运动员谈,进行引导,像公开的选拔赛,内部的选拔赛通过电视直播给全国的关注也是给他们的一种压力。过去对内比赛没有观众,打好打赖别人不知道,压力相对来说小,现在电视直播,他知道领导,家人都在看着,不能轻易输球,这种压力也是对他的锻炼,这种形式还是不错,身体、技战术、心理都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现在进入备战结束阶段,回北京还有几天的调整,有一些混双,原来男女一直分开练,这几天要重点配对一下。12号提前到欧洲奥地利,这个地方离萨格勒布坐汽车是两个多小时的行程,气侯、地理条件都比较接近,到那儿一个是倒时差,适应一下当地的情况,赛前那个地方比较安静,再进一步的调整一下自己各方面的状态,然后就进入比赛阶段了,大概赛前备战情况还是比较好的。
主持人:大部队的队员和教练明天就要出征去欧洲了,先在奥地利做一下热身和适应,刚才你也提到了萨格勒布和奥地利非常近,但是观众对这个地方并不是特别熟悉,您去过这个地方吗?
刘凤岩:萨格勒布我没去过,过去这个地方的比赛比较少,它应该是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城市,现在改名叫克罗地亚,南斯拉夫历史上也是乒乓球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在那儿以前搞过世界锦标赛,我们有些运动员还去过那儿。
主持人:相信您最近这段时间跟运动员,教练员在一起的时间特别多,就您接触的状况来看,您觉得现在运动员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能不能评价一下,他们现在是什么样的情况?
刘凤岩:整体来讲,通过备战这些天我们的调整,整个队伍士气比较高涨,精神面貌也是比较好,队伍的思想作风也很过硬。因为乒乓球队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几十年下来,队伍的管理、教育抓得很紧,现在又有一个很好的内部竞争环境,尤其是我们年轻的运动员,技术水平提高速度很快。对内备战训练期间,男女队各将近30人左右,20人左右打对内比赛的时候对主力队员都有一些冲击,还有一些年轻运动员胜主力队员的情况很多。主力队员在这种情况下谁也不敢掉以轻心,他们也有这种危机感,促使他在训练当中更投入,更好的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促使他进一步提高。年轻运动员我们通过公开选拔给了他们一些机会,他觉得自己要抓住这些机会,所以很投入,全力去打。这种竞争机制促使我们的队伍,大家既是竞争对手,但是队伍更加团结,都是为了这个集体互相拼搏,训练,整个队伍的管理、教育抓得更好,整个队伍的风气,大家都是一心一意的备战,队伍的精神面貌也不错,结合了我们队伍的需要,我们请了于丹教授给我们讲,北方交大的教授讲《孙子兵法》。这些知识使运动员提高了他们的知识面,融会贯通,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融合在我们平时的教育、管理、训练当中,对于运动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更好的理解技术,在比赛当中发挥正常水平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我觉得我们队伍整体来讲,现在精神面貌和心理的准备都很充足,自信心都很强。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萨格勒布是一次以前很少见到的尝试,直通赛的方式,假设一下我们这次比赛不是通过这种方式,而是教练员内定的方式,最后出来两份名单之间会有多大出入吗?
刘凤岩:应该出入不太大,这个队伍常年在训练,比如说男队一线队伍在二、三十人左右,每年大概都有十几站,二十几站的比赛,国际比赛,国内比赛,这些运动员都有一个国际排名,可以体现出他们的一些水平,但不能代表全部。有些队员参加比赛的次数比较少,或者正赶上这一段时间有病排名掉下来了。包括对内的训练,对内的排名,对国际比赛的时候,我们队员的发挥,对国际主要对手的渗滤,是对我们运动员综合评价的主要标准。即使没有内部的比赛,对于我们自己的队员,作为一个集体,作为一个队,作为一个教练来讲肯定会有基本的估计,哪些是主力。像我们原来常说的男子六大主力,王励勤、马琳、王皓、陈玘、马龙等是参加去年团体比赛的主要阵容女子也是这样,张怡宁(wiki)、王楠、郭焱等。除此以外还有一个主力层,跟他们比较接近的,基本阵容是这样,如果教练出名单的恩话,顶多在12名的名单里面,最后一、两名,两、三名里面有一些大的变化,在教练员的视野里哪些运动员发挥的特别突出,抓住了机会,冒出来了,比如说女线的姚彦今年刚从乒乓球二队进入一队的,就参加了竞争,抓住了机会把自己的水平打出来了,不仅获得了参赛的资格,而且获得了单打的资格,这是很难的。单打12个人里面只有7个人,单打对运动员锻炼的机会比较大,价值体现不一样,如果教练员定,就定不到她,通过公开、公平的竞争上来了,无可厚非,必须得让她参加单打。确实我们有这种机会,机会把握在自己手里,只要自己努力,我们就有机会代表祖国去参加重要的比赛,体现自己的价值。总体来讲,这个名单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个别运动员可能会有出入。
主持人:经过这个过程,运动员他们的感受,心理和精神面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刘凤岩:应该是利大于弊,世界锦标赛男女是12个,再多几个人家没有限制,只是在参加单打最多7个,双打最多3对,如果我们派16个人也可以,单打、双打另外派人人家也不管,我们觉得这个名单比较符合目前我们完成任务的需要,定在这个位置上。世界锦标赛的名单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大的,机会还是比较多。
主持人:刚才你也谈到了具体队员,现在请你点评一下队内的主要队员,我们知道男子单打这一块儿是分量最重,也是最难拿到的一块儿,现在这几个主力队员中最让您放心的主力队员是谁?
刘凤岩:现在五个单项来讲,男子单打水平最高,代表了乒乓球运动的最高水平,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手最多。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主要对手,夺取金牌的阻力和困难相对其他几个项目是最大的,欧洲、亚洲都有一些顶级的选手,有一些顶级选手跟我们以往的比赛当中都互有胜负。没有一个运动员完全有把握次次全赢,以往虽然我们都赢了,不是这次运动会这个赢,就是下次运动会那个赢,或者马琳赢,或者王励勤赢,或者王皓赢,运动员的状态和发挥都很关键。男子项目这几个顶级运动员都有问鼎的实力和机会,通过这一段的训练,他们的技战术能不能在原来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和提高,适应对手,研究对手上是不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掌握了对手,有破他们的一些办法。另外在比赛当中,能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正位置,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水平,使自己在大的比赛重压下,技战术风格不打折扣,或者打折扣很少,只要正常发挥了自己的水平,我们这几个顶尖运动员,马琳,王励勤,王皓,马龙,郝帅都有可能笑到最后,关键看谁能发挥的更好,从始至终一场场完成的最好。有一场发挥不好都不行,必须场场发挥出色,一个优秀运动员能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在一个大赛中每一场都让自己准备的很充分,精力很集中,对待不同的选手技战术运用的很合理,这是考验一个运动员是不是一个超级选手,顶级运动员最好的机会。
主持人:国外的这几个选手呢,像波尔等?
刘凤岩:还有一些选手,欧洲也有,韩国的,台北的,男子起码得有十五、六个,在大家互有胜负的级别上有这么多。
主持人:这些选手就他们近期的状态还有比赛情况来看,谁的威胁性比较大一些?
刘凤岩: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的上半年,一个是波尔比较好,还有一个萨姆索洛夫比较好,还有一个是吴尚银,这几个还可以,另外香港的李静表现也不错,我们是互有胜负的,也是我们主要的对手。我们现在为了备战,队里面做了很多准备,不仅是这几个主力,如果把精力都盯在这几个队员上,别人放松了研究,也可能你准备不足,那些人并不差,我们准备的面还应该相对比较大。
主持人:您刚才还提到了一位小将马龙,他也是去年团体赛的成员,他的年龄很小,才18岁,前几天刘国梁指导评价他是2007年最大的惊喜,您能不能具体的评价一下这个小队员?
刘凤岩:马龙的年龄比较小,但是比较老成,技术风格比较好,但是特长不是太突出,前两年看到他也不错,在国内比赛崭露头角,有一定的冲击力,年龄小,力量、速度受到极限,跟几个顶级运动员打的时候,对别人的威胁和冲击力还不够。这一、两年通过我们的集训,大运动量的训练,和他本人的提高,这个孩子愿意动脑筋,愿意琢磨,进步比较快,他的力量由于力量的增长也涨了一些,在原来的基础上攻击力比较大,在国内、国际比赛中逐渐显露出他的实力。另外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心态相对比较平稳,起伏小,有利于他在大赛中发挥他的水平,这个教练员综合评价他,看这一、两年的进步比较快,对他还是寄予很高的希望,希望他在年轻层运动员里面尽快的再进步,完善自己,在现在打法基础上更加突出自己的特点,有杀手锏,在将来乒坛上会有一位非常优秀的选手。
主持人:说到男双,刘国梁也说过他觉得最稳定的是陈玘和马琳。
刘凤岩:这一对配对相对来说比较老,2004年奥运会的时候就是他们俩配对的,2004年奥运会之前他们俩一直配对,参加国际比赛当中基本上没输过球。奥运会之前球迷都知道,奥运会那时候只能参加两对双打,因为我们有三对双打,孔令辉和王皓对内比赛成绩比较突出,定下来了,另外两对内部之间又进行了一场PK,最后马琳这一对战胜了王励勤这一对,从那个时候一直到现在都是他们在配对,两个人比较熟,配合相对来说比较默契。马琳控制球比较好,陈玘性格也是敢拼敢打,有杀手锏,他们俩打一个是配对比较老,历史综合成绩也不错,这一对相对更突出一点。前一段封闭训练,准备的时候男双一直在配,在摸,看谁更合适,最后定下来王励勤跟王皓配,他们配的比较少,还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前面练了一段时间了,队内进行一些比赛,希望他们能够在最后的阶段调整好,在比赛当中有超常的发挥。马龙和郝帅是一对年轻的选手,技术风格、打法各方面还不错,也有一定的冲击力,一左一右球都是不错,参加大赛的经验可能少一些,配合的时间短一些,但是从培养年轻选手的角度,也让他们配对,通过世界大赛对他们也是一个锻炼,也是一个考验。
主持人:王励勤双打搭档换了好几个人,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是不是跟明年的奥运会有关系?
刘凤岩:对,双打我们反复的配对,也想在这个过程当中摸索一下,谁配的更合适,明年奥运会可能作为一些参考,明年奥运会还是有一个团体,团体里面必须每一场都有双打,双打三个人可能都要互相配,如果固定一对的话,目标太明显,人家可能会集中精力研究你,你就会很被动,三个人如果都能够配,我觉得出场阵容就很灵活了,可能出一个王励勤打两场单打,马琳或者是王皓另外几个人配双打再打单打,这样的话,这三个人必须得互相能够配对,随时应付各个国家的选手。尽管奥运会的阵容还没有定,但是主力层里还是要互相让他们熟悉,配合进行锻炼,包括大赛中进行锻炼。
主持人:我们再说说女子,3月份我们采访张怡宁她说她在练新的技术,今年上半年她的状态会有一些小小的波动或者起伏,现在我们队内有没有采取一些措施,保证她现在的状态,不影响她在这次世乒赛当中的发挥呢?
刘凤岩:她的技术风格相对来说都是比较稳定的,起伏比较小的运动员,对内比赛、对外比赛偶尔输一、两场球是正常状态,出于我们对她的高标准、严要求,作为一号队员不允许轻易输球,心理上的优势要站住,不能给人家机会和希望,另外你从奥运会任务完成来讲,一号主力必须发挥核心的作用,平常的训练和比赛当中也要这样要求自己。但是运动员也是人,从心理、身体各方面,不同的时期会有一些变化,不太适应或者训练比较累,比较疲劳,状态不是很好,或者某一场比赛自己重视不够,准备不充分,精力不集中偶尔会有始无,这都是很正常的。对于她来讲输几场球,两场没有拿到冠军,我们也很重视,还是要结合她比赛当中出现的问题,包括是不是思想上的问题,准备不足的问题,包括技术上,你是主力,对内这些队友也研究你,外国人也研究你,把你作为主要目标,你是不是要增加新的东西,原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东西,新的变化,让别人很难适应你,这些方面还是做了一些工作,现在状态各方面应该说还是不错。
主持人:另外一位老将王楠也是大家很关心的,她参加的项目总是任务最重的一个,亚运会她参加四个项目,今年她要参加三项,大家对她的体能会有一点点担心?
刘凤岩:体能问题不算太大,尤其是大赛,比赛时间安排比较松,比对内PK强度要小得多了,大赛对运动员的考验就是心理压力比较大,状态调整很重要,身体机能,体力上的适应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我们的训练,包括王楠,尽管她是老运动员,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队里的一些训练,她都跟运动员能一起坚持下来,体能上还是有保持的,应对比赛应该是没问题的。
主持人:最后请您说一下小将郭跃,在直通萨格勒布比赛当中抢眼的表现,还有他的打法风格,朋友们都非常喜欢,觉得他很有进攻性,他现在的劲头是不是也很足呢?
刘凤岩:这个运动员很有自己的特点,他也是年龄比较小的,88年出生的运动员,属于冒头比较早的运动员,2000年就冒头了,技术风格很有自己的特点,有进攻性,脑子非常聪明,比赛当中适应能力比较强,变化比较多,这个年龄在队里成为主力肯定有他自己的特点,他能站住脚。由于年轻,他可能在思想方法上,正确对待自己上,盲目乐观骄傲,针对这些问题队里及时对他进行了帮助,这一个阶段他能够正确对待自己以后,训练、比赛更加投入了,要求更高了,这方面思想上有一些新的变化以后,反而使他的技术更加稳定,所以他在对内的比赛一直打的比较好,两站都是打了第一名。另外参加了几站公开赛也都是拿的冠军。他现在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这半年来讲,应该说发挥是比较突出的一名运动员,所以大家对他也是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继续努力,为我们的乒乓球运动挑更重的担子。
主持人:作为这样一个小运动员,心理方面还不是特别的稳,特别成熟,他需要跨越的最大障碍是他自己吗?
刘凤岩:应该是他自己,从技战术方面已经具备了世界顶级运动员的基础,并不是说到此为止了,还有需要继续提高,继续完善的地方。他这个人如果能成为世界顶级运动员,有更加突出的表现,还是要超越自我,自己把握好自己的命运,关键是在思想上怎么样正确的对待自己,把握自己,一定不能盲目乐观,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要在训练上严格要求自己,生活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训练和比赛上,这样才能够扎扎实实的,而不是很浮躁的。如果你现在很年轻,取得了一点成绩,就盲目乐观骄傲,或者思想作风,纪律各方面就松驰了,你就会昙花一现,别人就会超过你了。所以我们对这样年轻运动员往往是教育管理更加严格,希望他更加健康的成长,少走弯路,思想一旦有一些不好的苗头,及时教育批评,集中精力解决自己技战术各个方面的问题。
主持人:谢谢刘主任今天抽时间给我们详细的点评了这些选手,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先在这里祝愿中国乒乓球队在不久的将来能带回最好的成绩,希望您到时再来作客畅谈一下,谢谢您,朋友们再见!
打乒乓球1小时、1天、1周、1年后, 身体的变化有何不同?
美国的研究发现,每周打上三至五次锻炼(每次只需30分钟),就能使寿命延长6年,如若再增添几次抗阻力训练,不但能延年益寿,而且还会使人显得更加年轻。
打一小时乒乓球
能有效地防治感冒、流感之类的疾病
锻炼能提升免疫球蛋白水平,这种蛋白质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功能和预防感染的作用。研究发现,凡是能让人出汗的运动,都会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在24小时之内保持勃勃生机。乒乓球就是一种这样的运动!
愉悦心境
一些具有愉悦心境的化学物质(比如5-羟色胺、多巴胺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等),在锻炼之后会在大脑内保持很高的浓度,并且持续几小时之久。最近研究发现,从事间歇式运动的一组女性,与按照常规练习步骤的锻炼者相比,心情会更加愉悦。乒乓球就属于间歇式运动的一种!
燃烧热量
锻炼会燃烧热量,但是在锻炼之后热量仍在燃烧中。在锻炼期间每燃烧100千卡热量,运动结束后还会燃烧15千卡。也就是说,如果你打一小时乒乓球,不但打球过程中会燃烧300千卡热量,而且在打完球之后仍能燃烧45千卡。为了加速热量燃烧,每周至少还要做两次体能训练。体能训练能够提升身体新陈代谢机能,从而使燃烧热量的时间延长38小时之久。
打一天乒乓球
心脏更加健康
每参加一次中等强度的锻炼,血压水平会持续降低16小时之久。研究发现,中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对于维护心脏健康尤为有益。与常规的散步活动相比,更有利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显然,乒乓球就属于中高强度的运动。
提高学习效率
充分的锻炼会给大脑补充更多的血液与氧气,故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在锻炼过后头脑更加敏锐,思路更加清晰。所以说,打完乒乓球之后是从事记忆与解决难题的绝佳时机。
打一周乒乓球
降低患糖尿病风险
随着锻炼的不断进行,身体对胰岛素变得更加敏感。这样的结果是,血糖水平在逐步下降,患糖尿病的危险离你越来越远。
增强身体耐力
研究发现,每次运动有4至7次冲刺练习(每次30秒钟)的人,其耐力在两周之内增加了一倍。除此之外,变换运动方式还能燃烧更多脂肪,从而加速瘦身进程。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健身好处,建议你经常改变一下运动方式,怎么改?打乒乓球啊,乒乓球的步法移动,基本等同于冲刺练习了。
打乒乓球成为一种习惯之后
体格越来越强壮
随着打乒乓球的不断进行,肌肉的耐力已逐步提高。这时候,你可以尝试挑战一些多球练习和全台走位,过程要循序渐进,不宜操之过急。等适应了新的运动量之后,再考虑逐渐增加运动负荷!
腹部脂肪开始瓦解
打上一个月的乒乓球,臃肿的赘肉就开始消融,肌肉组织开始增加。研究发现,一组体重超标者在参加完为期4周的中等强度有氧锻炼计划之后,腹部脂肪减少了12%。
激发大脑活力
从事健身锻炼能够激发大脑内具有促进生长作用的蛋白质的活性,从而有利于形成新的脑细胞。所以,运动量越大,大脑的智能就越强。要想达到健脑益智的目的,每周至少从事三次30分钟的有氧锻炼。
打一年乒乓球以后
体能渐入佳境
打乒乓球8?12周后,身体的耐力与有氧运动水平会提高25%以上。一年下来,体能会增加一倍以上,心脏的泵血效率得以极大提高。举例来说,假如一年前心脏在静息状态下每分钟跳动80次,一年后每分钟会跳动70次或者以下。心脏的负担越轻,身体就越健康。
脂肪已无处藏身
打上一年乒乓球,身体分解脂肪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这就是说,你的身体已经变得如同一台?燃脂机器?,24小时不停地工作,从而把多余的赘肉统统燃烧掉。为了保持旺盛的新陈代谢机能,可以增加一些运动强度,以便燃烧更多热量。
降低癌症危险
美国一项针对14800名女性的研究发现,与不爱活动的女性相比,那些常年健身的女性,于乳腺癌的风险下降了55%;从事中等强度锻炼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降低了33%。除此之外,打乒乓球还有助于防治子宫内膜癌、肺癌、卵巢癌等疾病。
延年益寿
打乒乓球能够消除对人体具有危害作用的自由基,从而延缓人体衰老进程,令人健康长寿。
教教我乒乓球削球,万分感谢
削球型打法
乒乓球运动打法类型的一种。指站位中远台,以削球等多种技术的组合与变化为主,并配合反攻得分的打法。技术特点是“转、稳、低、变、攻”。分为以削为主、削中反攻、削挡拱攻结合、攻削结合等多种打法。
削球
乒乓球运动技术名词。是用于对付各种攻球和拉球的一种下旋球技术。主要用于中远台或远台。分正手削球和反手削球两种。正手削球的动作要点是:左脚在前,两脚间距较大,膝关节弯曲,身体重心较低。击球时,在腰部转动的同时上臂带动前臂向左前下方挥拍。拍面后仰,在下降后期摩擦球的中下部。球拍触球的瞬间,应配合作手腕下切和前臂旋外的动作,以增强旋转,调节弧线。击球后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并迅速还原。反手削球的动作要点是:击球前右脚稍前站立,两脚间距较大,膝关节弯曲,身体重心基本置于左脚。腰部向左转,手臂向左上方引拍约与肩同高。击球时,在腰部转动的同时上臂带动前臂向右前下方挥拍。拍面后仰,在下降后期摩擦球的中下部。触球瞬间手腕下切,并辅以前臂旋外的动作,以调节弧线,增强旋转。击球后身体重心移至右脚,并迅速还原。特点是动作幅度较大,弧线低,旋转变化多,易于控制落点,能够破坏干扰对方的攻势,也能为削中反攻等创造条件。
反手削球:两脚开立,右脚在前,两膝微屈,上体略向左旋转,重心支撑点在左脚上,引拍至左肩侧。击球时,上臂带动下臂挥动,拍面后仰,手腕跟着前臂用力方向转动,在来球下降期摩擦球的中下部,将球削出,重心支撑脚移到右脚。击球后,迅速还原,准备下次击球。
反手近削:两脚开立,右脚稍前,两膝微屈,身体里台稍近并略向左转。手臂自然弯曲,向左上方引拍约与肩平,拍面稍后仰。击球时,手臂迅速向右前下方挥动,以前臂和手腕用力为主,在来球高点期摩擦球的中部或中下部,将球削出。
接短球:离台较远时,上前接短球时要使用交叉步,一般以右脚在前、上体略前倾移近球台,手臂伸进台内将球击回。如来球稍高,要迅速上前反攻。
削弧圈球: 削加转弧圈球时,拍面近乎垂直,向下的力量要大于向前的力量。对方来球旋转约强,,越要用力把球压低。一般在下降期击球。削前冲弧圈球时,上臂动作较小,前臂发力,手腕固定,拍面稍向后仰,从后上方向前下方削出,动作短促有力。一般在下降期击球。在向下用力削球以抵消来球的冲击力的同时,还应适应增加前送的力量。
削追身球:来球在身体中间偏右时,要迅速向左让位,用正手回接。右脚后撤一步,身体立即右转并收腹,重心支撑点放在右脚,手臂靠近身体,钱币向后上提气。击球时,前臂和手腕向前下方用力,并配合外旋动作使拍面后仰,将球削出。
正手近削:两脚几乎与台平行站立,身体离台稍近。击球时,稍向右转,右脚拉后半步,手臂自然弯曲,引拍约与肩平,拍面稍向后仰,前臂用力向左前下方切削,手腕配合下压,一般在来球高点期摩擦球的中部或中下部。
正手远削:两脚开立,右脚在后,身体立台1m以外,两膝弯曲,上体稍向右转,重心支撑点在右脚上。手臂自然弯曲,引拍至右肩侧。击球时,手臂向左前下方挥动,拍面后仰,手腕在拍与球接触的一瞬间转动,在来球下降期摩擦球的中下部。击球后,迅速还原,准备下次击球。
虽然削球打法有转与不转的扰乱技术,但利用稳削制造强烈的下旋旋转籍以制约对手的进攻却是削球打法立足的根本。所以,旋转的强弱是削球技术科研的重点。理想化的论点认为,既然弧圈球有强烈的上旋,那么反向的削球应该能达到下旋的同样转速。
这里有这样一份实验报告:九十年代初,以国家队的王浩和国青队的丁松这两位当时的顶尖削球手为实验对象,他们加转削弧圈的平均转速为83.3转/秒和103.0转/秒,最高转速是106.9转/秒和120.7转/秒,接近正胶的弧圈转速(平均121.6,最高136.8),但大大低于反胶弧圈转速(平均137.2,最高155.0)。
理论上讲,削球旋转不会强于弧圈。这里有三个原因,第一,削球离台远,有相当一部分作用力用于球的平动,这样会分散用于转动的力量;第二,由于离台远,速度相对较慢,球到对方台面时,转速已不如出手时;第三,削球与空气阻力作用后,球体下部产生的压力大于上部(弧圈正好相反),所以下旋旋转越强,越容易形成高球或出界。
以上的实验证明,在同等条件下,削球的下旋与弧圈球的上旋相对抗,存在着一定的先天不足。目前来看,削球还无法突破这种理论的"瓶颈"。
负重行远路
现代的削球打法已远远超越了"稳削"的范畴,日渐趋于攻削各半甚至攻球比例居多的局面。由此对削球手的全面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大大延长了削球手的培养周期。
这首先体现在训练的种类和数量上。一个削球手既要练稳削,又要练反攻;既要在中远台能守得住,还要在中近台能上手;防守的步法要练,进攻的步法也要练;转与不转要练,追着削与顶着削也要练;前冲弧圈、高吊弧圈、反拉弧圈一样也不能少;正手的快攻、反手的弹打,一些连攻球手都不易熟练掌握的技术(像前三板)都对削球手有着接近甚至同样的要求。只有做到这些,削球手才不至于淹没在攻球手"弧圈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朱世赫的技术就体现了现代削球的训练广度。
其次是训练的难度。攻与削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无论是板形、发力还是步法,两者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把这两种方式揉为一体,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而且不是每一个削球手都能做到。这不比攻球手,只需按照一种方式训练。所以削球手大多选择攻与削的一端,像松下浩二的稳守、侯英超的弃守转攻。但从效果看,他们显然不符合先进削球打法的高端要求。
另外,削球打法出成绩的年龄相对较晚,这是由攻守平衡的心理特征决定的。一般来说,20多岁正是好时候,人相对成熟了,对球的理解也到位了,像丁松1995年都24岁了才一举成名。由此看来,削球手练得多,练得难,出成绩还晚,确实比攻球手苦多了。
跟着攻球走
削球打法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它必然要随着攻球的技术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在攻球面前,削球永远是被动的,它首先要适应攻球的节奏,才能进而去破坏攻球的节奏。所以,削球的基本特征是后发制人,同下棋的后手方一样,有一个被动防御到反先的过程。
从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总是当攻球技术前进了一块,削球技术才亦步亦趋地跟上来。海绵拍的出现,促使削球手退到了中远台,并采用转与不转来破坏凶狠的进攻;弧圈球的产生,促成两面不同性能胶皮以及倒板技术的运用;弧圈球的进一步发展,逼迫削球手大大增加攻球的比例……
尽管如此,当一个削球手面对熟悉的队友或对手时,还是难免陷入被动的泥潭,有时甚至要寄希望于对手的低迷状态和失误,这也是削球手队内比赛成绩不佳的重要原因。在双方都没有什么秘密可言的时候,谁主动谁上风,与攻球手相比,削球手先天不足,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削球手的最佳定位是--秘密武器。这极大地打击了削球手的训练热情,压缩了削球手的生存空间,同时对基层削球打法的培养产生了不良影响。
规则与器材
熟知乒乓球历史的朋友会发现一个现象,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国际乒联每次关于规则与器材的变更,削球打法几乎都是不同程度的受害者。这并不是国际乒联有意打击削球手,而是体现了体育运动一个积极的主旨--鼓励进攻。
这其中关于球拍两面颜色的规定即是典型,它直接限制了倒板削球的发挥空间。后来国际乒联又出台了关于海绵胶皮厚度以及颗粒胶高度等规定,直接淘汰了一批削球手已熟练掌握的器材。到了大球时代,曾有人认为大球降低了球速和旋转,有利于削球,结果实践证明,这是一把双刃剑,大球同样降低了削球手回接球的速度与旋转,而且由于攻球手针对大球提高了攻球的力量,又提高了削球控制的难度,实际上削球手一点便宜没占着。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乒乓器材向着"更高、更快、更强"更有利于攻球的方向飞速前进。无论是海绵、底板还是胶皮,都倾向于更爆、更冲、更有弹性,更加强调力量与速度,尤其是快干胶水的广泛应用,使弧圈球发展到了一种令人恐怖的高度,给削球打法带来了无可逃避的威胁。
外篇:秘密武器"失效"
关于极力扶植削球打法的论调中,其重要的论据是削球手作为"秘密武器"为中国乒乓球做出的巨大贡献。实际上,"秘密武器"已是一本老皇历,它在如今的世界乒坛已趋消亡。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削球手作为"秘密武器",为中国队屡建奇功。27届世乒赛张燮林神削技惊四座,弄得日本人在他面前跟不会打球似的;28届世乒赛女团决赛林慧卿、郑敏之横空出世,此前一直不上场留待专门对付日本队,结果为中国队首捧考比伦杯;梁戈亮、陆元盛、黄亮,乃至后来的陈新华、丁松,都堪称"秘密武器"的范本。
早先长胶是其它国家所没有的。为了出其不意,使用长胶的球员(主要是削球手)较少参加国际比赛,队内甚至一度规定仅有少数主力能用长胶。过去中国与其它国家交往不多,资讯科技也不够发达,所以削球手能做到保密。如今,世界大赛需要排名,比赛少了可能失去参赛资格,不可能让削球手一直"雪藏",加之先进设备(数码摄像机)的使用,想保密难上加难。所以,秘密武器这一情况基本上已不存在了。
秘密武器在当时十分有效,但它的负面作用也十分明显。诸葛亮的空城计只能唱一回,秘密武器也大多昙花一现。曝光以后,削球手可能威风不再,甚至早早结束乒乓生涯,对于此前隐忍而为、默默苦练的削球手而言,这并不公平。每个球员心中都有一个久居巅峰的美梦,而秘密武器的使命,往往是一战成功后便退出历史舞台。更有甚者,当"秘密"尚未成为"武器",便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消失在乒坛。当年,姚振绪苦练削球,准备成为继张燮林后又一"秘密武器",孰料""爆发,中国乒乓也暂时与世界乒坛绝缘,大好身手竟无施展余地,对于姚指导来说,实乃人生一大憾事。
有人认为朱世赫是韩国的秘密武器,实际上他不是什么"秘密",早就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只是未引起充分的重视。明年卡塔尔团体赛,可以预见朱世赫这个所谓的"秘密武器"的失效。
国家乒乓球运动员林晨
林晨是江苏扬州人,1989年出生。
当初是和张继科、马龙、许昕等人同时进的国家队,在国家队一共呆了三年。
后来回到江苏中超电缆队参加比赛,水平比较稳定,擅长双打。
如何用气让乒乓球弹出去200米
如果只是乒乓球的话,可能性不大。乒乓球很轻,只有2.7克,而正常条件下空气阻力很大。即便是使用高压气体喷射让乒乓球获得较大的初速度,飞出去200米也是很困难的,因为空气阻力会抵消球的能量,而球的质量小要获得较大能量,速度要非常快(有可能球在那种压力下会破裂)。但是如果乒乓球灌满水增加重量的话,就很容易实现了。实际上高压气就是这种原理,子弹的速度很快(超过音速),而体积小空气阻力很小,在这种情况下子弹飞行的距离也不过几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