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足球历史上最优秀的25名球员有哪些
2.萨勒尼塔纳队在意大利哪个城市?
3.排球教练郎平的励志故事
世界足球历史上最优秀的25名球员有哪些
世界足球历史上最优秀的25名球员有哪些
知名度除了小贝有人能和大罗比? 你NC吧? 在足球场上的实力 他们两个不是一个时代的。。 不好说。 但在知名度上来说马拉多纳差太多。。 罗纳尔多的知名度已经超越了足球界,98-03年中 全世界有几个人不知道罗纳尔多? 包括从不看足球的。
历史上最优秀的篮球与足球运动员老大,你在搞什么啊?
本届世界杯最优秀的球员有哪些梅西 哥们 我在做任务 纳我的吧 谢谢!拜托了!
AC米兰史上最优秀的球员是?AC米兰俱乐部成立至今已过了100多年,期间有过无数优秀的球员,其中堪称最优秀的有5位:
保罗-马尔蒂尼,效力时间:1985到2009年
24年的光阴,马尔蒂尼将自己的职业生涯与AC米兰紧紧地联络在了一起。一连串的个人记录、一大堆的冠军荣誉,这位红黑队长是AC米兰的更是足坛的。24年里,他的队友更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依然不变的,是马尔蒂尼一直都身披着红黑剑条衫。而如今,无论是他的前辈、队友还是后生,都必然会为他的表示称赞与敬佩。
弗朗哥-巴雷西,效力时间:17到1996年
对于所有的米兰球迷来说,巴雷西是整整90年代AC米兰真正的旗帜和领袖。巴雷西和马尔蒂尼是AC米兰历史上的两大忠魂,作为马尔蒂尼的前任,巴雷西将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都交给了这支球队,直到19年退役并将队长袖标交给马尔蒂尼时,他所身披的6号米兰球衣也被俱乐部永久封存。
詹尼-里维拉,效力时间:1960到19年
义大利50到60年代最著名的中场选手,外号“金童子”“米兰之子”,年仅15岁就被米兰发现,重金从亚历山德罗俱乐部收购而来。16岁开始在米兰出场比赛。他为米兰效力了整整20个赛季,联赛出场510次,攻入122球,获得1个欧洲足球先生,1个洲际杯,2个冠军杯,2个优胜者杯,3个联赛冠军,4个足协杯冠军,在俱乐部百年庆典评选20世纪最佳球员。
贡纳尔-诺达尔,效力时间:1948到1956年
诺达尔是瑞典三驾马成员之一,他效力AC米兰期间共为球队打入225球粒进球,至今仍是米兰历史进球纪录保持者。诺达尔共为米兰效力8个赛季,5次穿上意甲金靴,尤其是1049-50赛季创造的38场联赛进35球的记录至今无人可敌。
范-巴斯滕,效力时间:1987到1993年
荷兰三剑客之一,作为AC米兰球员,芭蕾王子范巴斯滕是一代人心中的完美前锋,他不但随红黑军团获得过丰田杯、冠军杯、欧洲优胜者杯、意甲联赛、义大利杯、义大利超级杯等一系列荣誉,并且还获得过两次意甲金靴、一次世界足球先生。三次欧洲足球先生。若不是天妒英才,英年早退,巴斯滕还会在米兰有更辉煌的成就。
世界历史上最优秀的狙击手是谁?相信普通人对狙击手的了解都是从《兵临城下》这部**中来的。狙击手之战是二战时发生在苏军军士长瓦西里和德军上校、同时也是德击手学校校长的汉斯·托瓦德之间。最后是瓦西里赢得了这场对决,瓦西里.扎伊夫是卫国战争中一位家喻户晓的英雄。在整个战役期间,瓦西里用其射击绝技,不仅完美地完成了狙击手的训练任务,而且还奇迹般地击毙了400名德国兵。战役结束后,他的事迹迅速传遍了全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苏联英雄”。但不久,瓦西里便在一次意外中因触动了地雷而炸瞎了双眼。要不然他的成绩远不止400人这个水平,而汉斯·托瓦德的原型就是埃尔温.柯尼格少校,他在二战中战绩也是400人,在狙击手排行中和瓦西里.扎伊夫并列第11。在**中他死在了瓦西里的手里,这就验证了狙击手的法则:高手也无法永远保持不败,能够败在一流对手之手,恐怕是狙击手最好的归宿了。但真正的埃尔温.柯尼格少校是不可能犯那样的的低阶错误的,究竟死于谁手,无从得知。
史上最优秀的自传有哪些赫尔岑自传 高尔基自传 普希金自传 甘地自传 歌德自传 邓肯女士自传 卢梭自传 海伦。凯勒自传 约翰·穆勒自传
历史上最优秀的球员是贝利还是马拉多纳?大众评选马拉多纳 国际足联评选贝利
巴萨历史最优秀球员有哪些?克鲁伊夫、马拉多纳、罗马里奥、罗纳尔多、里瓦尔多,萨维奥拉、里克尔梅 ,亨利,埃托奥,现在有梅西 ,哈维,伊涅斯塔,伊布,普约尔,皮克,比利亚巴萨还想法布雷加斯也加入球队。
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Futbol Club Barcelona),简称巴萨(Barca),是一家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市的足球俱乐部,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传统豪门之一。1899年11月29日由瑞士人胡安·甘伯创立。
世界足球历史上最多净胜球数世界杯单场最高进球:
12球 奥地利-瑞士 :7-5 1954年
11球 巴西-波兰 :6-5 1938年
11球 匈牙利-FR德国 :8-3 1954年
11球 匈牙利-萨尔瓦多 :10-1 1982年
10球 法国-巴拉圭 :7-3 1958年
再看下面这条:
澳大利亚31比0胜美属萨莫阿(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
2001年4月11日,澳大利亚队在两天前刚刚在汤加队身上狂戳了22个洞,创造了国际足球赛事最悬殊纪录后,再度令世人震惊了一次。他们在与美属萨摩亚队的比赛中打进了31个进球,国际足联在第二天确认了这项纪录。美属萨摩亚在国际足联排名中列最后一位(第203位),该国95%的球员没有美国护照,因而没有参赛资格,国家队平均年龄只有19岁,最小的仅15岁。上半时澳大利亚以16比0领先,下半时快结束时,记分牌操作员多算了一个球,为32比0,但国际足联经稽核后确认为31比0。
还有更悬的
历史上最悬殊的纪录
149比0
萨勒尼塔纳队在意大利哪个城市?
萨莱尼塔纳足球俱乐部( Unione Sportiva Salernitana 1919) 是意大利的一家足球俱乐部。主场设在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区城市萨莱诺。俱乐部成立于1919年。成立后俱乐部大多时间都参加乙级和丙级的赛事。俱乐部将参加2009-10赛季的意乙联赛。在2008年4月27日,俱乐部获得了丙1级联赛的冠军,从而得以参加2009-10赛季的意乙联赛。萨莱尼塔纳足球俱乐部在1947-48赛季和1998-99赛季曾两次参加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2015年升入意乙联赛。2021年05月10日,意乙联赛常规赛最后一轮结束,萨莱尼塔纳客场3-0大胜佩斯卡拉,时隔22年重返意甲联赛?[3]?。
谈起萨莱尼塔纳的历史,的确没有任何值得人骄傲的地方,唯一值得自豪的地方就是该队曾两次打入甲级。萨莱尼塔纳于1919年成立,成立第二年就参加了当时的联赛,不过在六场比赛中全部失利,次年,12场比赛再次全部失利。1922年,该队和奥达克斯正式合并,组建成为萨莱尼塔纳?奥达克斯运动协 会,不过这场结合最终以失败告终。1938年,经过不懈的努力,萨莱尼塔纳终于打进乙级,不过一个赛季后便宣告降级。1943年,萨莱尼塔纳再次升入乙级,不过由于二战的全面爆发,这次升级一次拖到1946年才完成,战争过后,萨莱尼塔纳面貌一新,不仅更换了法西斯的名字,还把颜色从蓝色改成了深红色,1947年,萨莱尼塔纳再接再厉,一鼓作气打上意甲,这也是萨莱诺人最光辉的时刻。虽然缺乏资金购买新球员,但萨莱尼塔纳却表现出了顽强的意 志,直到倒数第三轮还保持着保级的希望,不过由于裁判的照顾,同样受到降级威胁的罗马最终1比0战胜了萨莱尼塔纳,正是这场关键的比赛将萨莱尼塔纳送回了乙级。遭此重创后,萨莱尼塔纳再也未能重新振作,不过在1950-1990这四十年中,该队却创造了多项意大利联赛纪录:1950年,埃肯(Bullent Eken)加盟萨莱尼塔纳,成立第一名效力于意大利联赛的土耳其球员;而来自阿森纳的英格兰人希登(Rudy Hidden)和乌拉圭教练普里塞利(Ettore Puricelli)也成为首批登陆意大利的外籍教练。1990年,萨莱尼塔纳再次杀回乙级,并搬进了新的体育场,不过很快就降回了丙1联赛。1993年,在少帅罗 西(Delio Rossi)的率领下,萨莱尼塔纳通过附加赛杀回乙级。1994年,萨莱尼塔纳拥有了新的赞助商,充裕的资金也使球队有能力改善阵容,从而获得联 赛第五,险些升级成功。1998年,萨莱尼塔纳以领先第二名8分的优势在半个世纪后重返意甲,主力前锋迪瓦约打进21球。升级后,萨莱尼塔纳体会到了意甲的残酷,该队在刚开始的七周一场未胜,直到加图索从苏格兰格拉斯哥流浪者加盟,局面才有所改观。可加图索和迪瓦约并不能改变萨莱尼塔纳整体嬴弱的表现,赛季结束后,萨莱尼塔纳以最后一名降级。
在这个赛季中,还发生了一件趣事,由于球队成绩极差,俱乐部解雇了教练罗西,不料这一举措引起了当地球迷的强烈不满。当俱乐部宣布奥多担任新任教练时,球迷的愤怒达到了极点,他们占领了新闻发布会的现场。球迷的举动并不奇怪,罗西尽管带队成绩不佳,但与球迷的关系出奇的好,以至一些球迷成了他的忠实的追随者,当这些人听到罗西被解职的消息后愤怒异常,当俱乐部阿里贝尔尼宣布决定时,球迷冲进发布室,挥舞旗帜并抛撒宣传单,而主 席阿里贝尔尼被挤到了房间的一角,伤了腿,只好慌忙出逃。13日罗西在球迷的欢呼中又出现在球队的训练场,而新上任的奥多则尴尬地离开了萨莱尼塔纳,老板阿尔贝尔尼也无颜继续领导俱乐部,他卖掉所持俱乐部股份,宣布再也不迈进萨莱诺市。球迷的行为虽然有些过格,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抛 开罗西不说,新任教头奥多的水平就非常让人怀疑,他几乎没有在意大水平球队执教的经验,大多时间在乙级和丙级队中混,只是在雷贾纳时有过一点意甲执教的经历,但该队最后降级。受到此事影响,萨莱尼塔纳俱乐部总经理门内也已经辞职。
12/13赛季,球队在意大利丙级联赛比赛。
2011年2月12日 萨莱尼塔纳被美国人收购,约瑟夫·卡拉成为
这家来自坎帕尼亚的俱乐部被美国卡拉集团公司收购
今天将会官方宣布“我们希望把俱乐部带到一个高度上去”
2021年10月18日,与意大利籍主帅科兰托诺签约至2022年6月,若能带队实现保级可以选择续约一年。
排球教练郎平的励志故事
排球教练郎平的励志故事
许多人都有关注奥运会,对于奥运会也有比较深的认识。有些人则对奥运会一点兴趣都没有,但不管如何,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祖国就好。以下是我整理的排球教练郎平的励志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排球教练郎平的励志故事 篇1
2015年郎平终可一偿夙愿,20年等一冠,她更值得。作为运动员,“铁榔头”毋庸置疑地被公认为中国女排实现5连冠的功臣。退役后转型当教练,她在1995年回国执掌低谷中的中国女排。在北京奥运周期,她出任过美国女排主教练4年之久。2013年,她再次临危受命,扛起带领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争夺奖牌的重担。从1995年到2015年,郎平那近乎完美的教练生涯中,世界三大赛还欠她一枚正名的金牌。
郎平出生于1960年12月10日,那是一个寒冻大地的冬日。由于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家”与“小家”的经济条件都很差。襁褓时期的郎平,身体虚弱,母亲常用小米粥来补充她的营养需求,没有给过她特别的优待。对于这段生活,她的母亲坦然地认为:“那时的生活就是那样,没什么值得奇怪的。”母亲这种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艰苦生活的思想,对郎平日后的成长影响颇深。
郎平7岁那年,迈进了小学的门坎儿。在北京市朝阳区东光路小学,开始了她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涯。说起郎平的性格,既有生长在北方的父亲那种豪爽和奔放,又有来自南方的母亲那种恬静和细腻。这种优良性格使她“动”起来像个男孩子一样勇敢顽强,“静”下来又能比一般女孩子更为文静。
有一回,几个男孩子要和她比赛上树,看谁爬得高。别的女孩子听了都咋舌,可她却不服气地抬头看了看树的高度,然后毫不犹豫地硬是爬上去了,令伙伴们佩服不已。郎平的父亲是个体育迷,一有机会,他就带着女儿到住家附近的北京工人体育馆去看比赛。父亲对体育的酷爱,影响着郎平。在郎平少年时代的记忆里,排球给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随着岁月的改变,郎平的个头儿越长越高了。站在同龄人当中,她犹如“鹤立鸡群”,非常突出。18年,郎平参加全国排球甲级队联赛,崭露头角,被袁伟民教练看中,进了国家队。经过刻苦磨练,她成为“世界三大扣球手之一”。出色的高位拦网和落地开花的扣杀技术,让世人为之惊讶。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我这孩子并不比别的孩子笨,就是没耐性,做事总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该知道,做事是否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属于心理活动中的意志品质问题。意志是否坚强,对长大后学习、工作的成败都有重要的影响。
排球教练郎平的励志故事 篇2奥运会结束后,郎平离开了美国女排,去往土耳其执教。2009年,郎平回国执教广州恒大女排。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郎平看到中国女排败给日本被挤出四强,当中国记者让她谈一谈时,她顿时泣不成声。
2013年4月,郎平临危受命接手青黄不接的女排,这是一个并不讨喜的位置。在此前的亚锦赛上,女排创造了亚洲第四的最差战绩。
这两年,在这支90后甚至95后占据大半江山的球队,郎平是当之无愧的主心骨,55岁的她既是教练也是母亲。
在场上她言传身教。腰椎不好的她走起路来略显蹒跚,但一旦要讲解技战术,还是选择亲自上阵,哪怕训练课后,自己也要花上半小时做理疗。
在场下,她更是对队员体贴入微,鼓励年轻的队员有自己个性,也会自己掏钱给队员买蛋baifen,包春节红包,“论年纪,她们就像我的女儿一般,所以我还承担着母亲的责任。”
这位队员口中的“女神”,平时是排球联赛中最忙碌的人,她曾经在短短三天内连飞3个城市,只为了观察队员的状态。平日里,她还要搜集队员、对手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和康复理疗专家交流队员的治疗恢复方法。
她的工作热情连助理教练安家杰都感叹,“她对工作有一种饥饿感,投入起来连队员们都感到惊讶‘郎导忙起来像是30岁’。”短短2年,郎平就像工作狂一般打造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世界冠军球队。
除了冠军,郎平还赋予了女排精神新含义
中国女排精神,曾以不惧艰险,不怕牺牲,为国拼命为精神内涵,那些个体价值服从于集体价值,那些超越身体极限的精神品质,被当成是经验在各个领域推广。
作为那一代女排精神的践行者和传道士,郎平的身体至今仍残留着那个时候的“馈赠”:无论是球员还是教练,她曾出现过多次晕倒在现场的事例,医生甚至做出过“三十岁年龄,六十岁骨头”的诊断。
在目前的中国女排,那些泯灭个性的魔鬼训练法则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润物细无声中的表达。在比赛中,郎平从来不会大声呵斥队员,而是鼓励队员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她通过对高科技的利用,以及自己的表率引导队员。
伤病方面也是如此。2004年赵蕊蕊受伤后,相关方面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游说团,给赵蕊蕊灌输需要尽快恢复回到赛场的理念,希望赵蕊蕊能再次上场比赛。于是,赵蕊蕊终于创造了骨折病人的生理奇迹:2004年奥运会,雅典第一战,赵蕊蕊披挂上场,但仅仅5分钟之后便“咔嚓倒地”。
但这次,尽管惠若琪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她也表达了继续参与比赛的意愿,但在检查后,郎平等还是作出了她不随队参赛,留京观察的决定。有关方面甚至为此调整了比赛成绩要求,而“以人为本”等词汇,也第一次出现在官员们的口中。
郎平对于中国现实和国际规则和熟稔,使得她得以再次铸就中国女排的辉煌,让中国女排在最困境时期再次腾飞:因为熟稔,她得以获取到最大限度的自由环境,充分施展其魔术般的双手,对现有体制进行解剖甚至改良。而正是在这种自由的空气中,女排姑娘们也得以一步步成长,得以在大赛中磨练自己,而不是在日复一日的严苛训练中磨灭个性。
排球教练郎平的励志故事 篇3有人说,没有郎平,就没有这支“长脸”的中国女排。是的,在中国体育史上,几乎从来没有一个人能连续30多年受大众喜爱。她在球员时代的五连冠带领中国女排走上世界之巅;执教以后再次率领中国女排重回排坛顶峰……
全部街道都回响着她的传说
1981年11月16日傍晚,学校停课、工厂停工,连乌鸦也停止聒噪,整个国家似乎都停滞下来。
全国人民守在黑白电视机和收音机前,此时,第三届女排世界杯的决赛正在进行,中国队对阵东道主日本队。
在主场球迷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中,一个叫郎平的北京女孩扣下了世界冠军,中国女排3:2艰难获胜。
中国女排7战7胜,首夺世界冠军,实现三大球历史突破。
整个中国沸腾了,人群聚拢在天安门广场,彻夜高呼“中国万岁!女排万岁!”
据说比赛颁奖典礼还没结束,国家体委、全国体育总会、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单位的贺电就已达球队。
《人日报》12月5日报道说,当时中国女排收到的贺信、贺电和各种纪念品达3万件,而这当中,有3000多件都是“点名”送给郎平的。山西太原机械学院全体师生甚至送来了一块近两米长的横匾,写着“振兴中华”四个贴金大字。
次日,国内几乎全部报纸头版头条都在报道女排夺冠。《人日报》头版:《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评论员写道,“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
她是“世界第一主攻手”,球迷口中的“铁榔头”
“打球已经完全不是我们自己个人的事情、个人的行为,而是国家大事,我自己都不属于自己。女排是一面旗帜。女排的气势,振兴了一个时代,她是80年代的象征。”
女排的灵魂人物,郎平曾在自传《岁月》中这样写道。
据统计,7场比赛,中国队共扣球1116次,其中郎平一人扣球407次,得到79分,扣球命中率接近50%。球迷们亲切地称她为“铁榔头”,她扣球的英姿甚至被画成印上了邮票。
世界第一主攻手的名号得来不虚。当时的郎平展现了逆天的身体素质,后辈至今只能望其项背。
她力量无穷:深蹲达到180KG,和男子散打王柳海龙旗鼓相当。前女排主教练陈忠和甚至说,郎平的扣球和男子运动员没什么区别;她体能无解:单场比赛最多扣杀96次,整整是别人的两倍。要知道伦敦奥运会时,惠若琪扣了50次,一旁的解说就惊叹说:“这简直是惊人的次数。”而这样的次数只是郎平的平均水平。
她背负10亿人期许,不断书写
年的洛杉矶奥运会,郎平的神话彻底达到了巅峰。
尽管小组赛1:3不敌美国女排,尽管背负着巨大压力,但郎平还是率领中国女排勇夺桂冠。
夺冠的那一刻,全部人都沸腾了。
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女排在决赛中以3比0战胜东道主美国队,夺得金牌,赢得三连冠傲人成绩。
这一刻,郎平真的不是一个人在打球。在她的背后,肩负了10亿人的目光和期盼。
1985年11月17日,中国队以3比1战胜古巴队后,郎平激动地高高跳起。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句响彻天空的庆祝口号,跟郎平一样,在中国体育史上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传说还在继续。队员时代,她包揽了三大赛的冠军MVP(1982世锦赛,奥运会,1985世界杯),短短五年就带领中国女排实现了五连冠的壮举。
退役后自费赴美求学,从“一无全部”重新来过
顶着冠军的光环,郎平退役后本可在系统内取得一份不错的工作。但郎平却选择一条不同的路,到北师大学习英语,之后又自费赴美留学。
在美国留学的时候,郎平过得十分节俭,为了省钱甚至每天都吃同样廉价的三明治。由于签证性质的.原由,郎平不能在美国打工赚钱,所以只能在学校里做排球教练,以此来抵扣她的学费。后来,为了赚钱付学费,郎平不得不到意大利摩德纳队打球赚钱。
对于这段“留洋”经历,她在自传里这样写道:
1986年,我正式退役了,先去北师大学英语,半年后,有一个机会,我决定公派自费去美国留学。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只想出去一两年,学学语言、开开眼界。另一个原由是,在中国女排这些年,得到很多荣誉,人们对女排队员几乎是家喻户晓。虽然退役了,可我不能像普通人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老是被别人注意,身不由己,连上个街买东西,都受拘束。
有一次,我想去看**,买了票,故意迟到几分钟,等黑灯了,开演了,我们才找到位子坐下,没想到刚坐下,也许是我们俩的个子太高,还是被几个观众发现了,“郎平,郎平”地叫起来,这一叫,整个剧场都不安宁了,我一看情况不妙,赶紧撤。
可是,很多人不理解我的“撤”,他们总觉得,“女排”是中国的象征,我是典型的“民族英雄”,似乎不应该加入这股“出国潮”。也有人挽留我:“你是世界冠军,你是有功之臣,国家不会亏待你的。”
我觉得自己似乎被误解了,我不是怕“亏待”,我就是觉得,国家和人民待我太好,我不能再躺在“冠军”的奖杯上吃一辈子老本,不能天天坐在荣誉上。“世界冠军”只说明我的过去,而一旦从女排的队伍中退下来,我什么都不是,我得重新学习本领,我得重新开始生活,必须把自己看成“一无全部”。
一无全部的“国际农民”到美国后,因为我拿的是公派自费的签证,所以不能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因为不能工作,我就只能把朋友家当作公家食堂,我吃饱了肚子,吃饿了心。以前都是高高在上的,现在,一下子落到最底层,还得靠人家借我汽车、给我买衣服,我全部的优势一时都没有了,心里很难平衡。
后来,我慢慢地想通了,我来美国学习,就是要掌握自己过去没有的东西,开始新的奋斗。我在大学排球队做助教。学校给我的待遇是,可以免费读书。但说是做助教,其实就是在哄着一些水平很差的队员。一开始,我心里很难接受:我是世界冠军队队员,跑到这儿来哄一群几乎不会打球的大学生,位置整个是颠倒。但我不得不说服自己:不想颠倒,回中国去,你来美国,就是找“颠倒”来的。
那时的我特别穷,白天读书时的那顿午饭,我不舍得去学校食堂或麦当劳吃,就自己做三明治带饭,去超市买点沙拉酱、洋、西红柿、火腿,再买两片面包一夹,这样,花五六美元,一顿快餐的钱,我可以吃一个星期。但吃到后来,见到三明治就想吐。
为了经济独立,我又去意大利的俱乐部打球赚钱。一年后,我的签证因为这段工作经历,变为“工作签证”,在美国可以办绿卡了。而更令人欣慰的是,我以560分的托福成绩通过了语言关,而且,经过严格的考试成为新墨西哥大学体育管理专业的研究生。
这段8年的海外生活经历,历练了我的心智,我已经把自己这个“世界冠军”一脚一脚地踩到地上了,踩得很踏实。
如果我没有经历过出国后“一文不名、一无全部”的生活,没有这些起起落落、沉沉浮浮的经历,我的人生不会有第二次起航。
为把中国女排拉出低谷,她心力交瘁
1995 年,中国女排陷入低谷,郎平“临危受命”,回国担任女排主教练,她抛家别女一个人回到北京。
回国执教,不仅薪水不高,风险和压力都是巨大的,工作也特别辛苦,已签订的多项合同都取消了,丰厚的待遇和优裕的生活条件都没有了。还要长期面对同丈夫、女儿两地分居之苦。郎平说:“要是为了钱、为了工资,我就不回来了!”
她在自己的自传《燃情岁月》中有着更为详细的描述。
1994年11月,我带八佰伴世界明星队打完最后一场比赛,中国排协打电话给我,要我从香港拐一下北京再回美国,说有事情商量。到北京的当天晚上,伟民(前国家女排主教练)找我谈了女排的情况,我们确实都不忍心看着中国女排落到世界第八而一蹶不振。
伟民说,女排最缺乏的是一种精神,是教练的凝聚力,要用一种人格的力量来调动运动员,而时间又特别紧迫,离亚特兰大奥运会只有一年半时间,不允许再慢慢启动了。他对我有信心,希望我考虑,能否回来执教。我也知道,伟民教练一般是不求人的。1995年初,中国排协召开全国教练会议,决定更换中国女排的主教练,大家也提了人选,又一次想到了我。于是,排球协会一个电传接一个电传地发到我工作的新墨西哥大学,球类司司长也给我发来电传,有一句话打动了我:“郎平,祖国真的需要你!”确实,最后使我下决心的就是这句话。
当时有美国朋友劝我:你在国家队那么多年,干得那么苦,压力太大,而且,你家庭情况不好,孩子那么小,你怎么能回去呢?再说,你还有那么多的合同,这样大的牺牲值得吗?这些利弊得失,我自己全都想到了。回国、执教,这个动作确实非同小可,也许,会又一次改变我的生活和命运。
执教工作困难之多,也可想而知。但我更清楚,女排在中国人心目中有一种很特殊的位置,女排打球已经超越了排球、超越了体育本身。虽然,我离开国家队那么多年了,但大家还是想着我,尤其在女排最困难的时候,要把这副担子交给我,这是一种信任和托付。
坐在回国的飞机上,想着想着,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大大的疑问:郎平,你胆子够大的,回去接这样一支队伍,你哪来的勇气?但我绝不盲目、绝不冲动,比较详细地阐述了我的执教想法,有一个基本精神:坚定信念,卧薪尝胆。
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又在考虑训练,下飞机时,我有点晕晕乎乎的,头也没梳,稍微理了理。走到机舱门口,我只看到机场上有那么多人,有扛着摄像机的,有端着照相机的,有举灯的,灯都打得特别亮,我还回头看,心想,肯定有什么贵宾坐在这架飞机上。没等我想明白,这些人黑压压一片全冲我来了。好,我还迷迷糊糊呢,十几个话筒伸了过来,一个接一个地提问,我都不知道听谁的好,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前拥后挤的,远远地,我只看了我妈和我爸一眼,他们就被人群挤没了,我也被两个警卫“架”到警卫室,海关都没过,只好走“后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