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金牌得主背后的故事(要感人的,越感人越好,还要带有文学色彩)
2.李晓丹的运动经历
3.2008奥运冠军名单
中国金牌得主背后的故事(要感人的,越感人越好,还要带有文学色彩)
陈燮霞:奥运会前险落选
2007年,25岁的她才崭露头角。今年4月的全国举重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陈燮霞以挺举117公斤、总成绩213公斤夺得两金。可就在奥运会开赛前,中国举重队在奥运会举重场馆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体育馆进行了一次真刀真枪的测试。
队友杨炼在比赛中发挥出色,以总成绩219公斤超过了她自己在2006年多美尼加世界锦标赛上创造的217公斤世界记录。在此之前陈燮霞还在一次训练中意外受伤,外界纷纷传闻陈燮霞奥运会资格将被队友杨炼取代。这使得陈燮霞承受了巨大压力,不过她不久就恢复了健康,最终入选了本次奥运会。
2 庞伟:接过王义夫的枪
2002年,练习射击的第二年,庞伟在全国青少年射击比赛一举夺冠吸引了现任国家射击队总教练王义夫的目光。为此,惜才的王义夫专程前往保定以优厚待遇邀请庞伟加入自己当时所在的清华大学射击队。不过,庞伟最终加入了河北省射击队,跟随教练张胜阁。
2005年,全国奥运会选拔新丁备战,19岁的庞伟凭借优秀的技法入选国家队,与王义夫再续前缘。多哈亚运会上,庞伟一枪打掉了本应到手的金牌。外界质疑顿时四起,此时正是王义夫站出来为他说话。对他而言,22岁便能夺下奥运会的金牌,我们相信在射击的道路上他能走得更远,王义夫的这支接力棒或许并没有给错。
3 郭文珺:金牌是她的“寻父启事”
年6月,郭文珺出生。在她很小时,父母就离异了,郭文珺跟爸爸郭京生一起生活。为了将女儿拉扯大,郭京生辞职下海做生意。父女俩相依为命的感情,也成了郭文珺生命的支柱。
19年10月,郭文珺被选入西安市军体校跟随黄彦华教练学射击。1999年4月,黄彦华带郭文珺去成都参加四城会预赛,比赛结束后,黄彦华的妻子告诉他一个惊人的消息:在他和郭文珺去成都的当晚,郭京生到家里来郑重的请她转告:“我要出远门,女儿就交给黄教练了。”说完,郭京生只给女儿留下了一条围巾,就消失在了夜色中。
2003年五城会,刚刚接触射击不久的郭文珺“名落孙山”;2004年整整一年,郭文珺没有参加全国比赛;2005年,郭文珺状态不错,但却无缘参加十运会。一系列的打击之下,失望透顶的郭文珺萌生了退役的念头,出外打了近一年的工。离队休息的那年,在家没事的郭文珺外出打工,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家乡西安的商场里卖体育服装。2006年9月,郭文珺终于重新握起了心爱的。多哈亚运会前的国家队选拔赛中,郭文珺一鸣惊人,以领先奥运冠军陶璐娜13环之多的优异成绩,顺利入选国家队。
北京奥运会前,黄彦华对弟子用了激将法,“奥运会马上到了,你要是拿了金牌,这就是最好的寻人启事,你爸爸说不定就来找你了。”就这样,拥有“特别动力”的郭文珺经过一番令人窒息的激烈争夺,终于将金牌挂到了自己胸前。
4 冼东妹:为复出俩月减重11.3公斤
今年1月27日,冼东妹生下了女儿慧慧。看着宝宝一天天长大,日子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三个月。就在人们以为她将继续享受天伦之乐时,冼东妹却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大决定——为北京奥运会重出江湖。而在重新投入柔道训练之前,她必须在两个月内减重11公斤。原本一贯的减重训练是以耐力跑为主,目的在于利用排汗来消耗多余的脂肪。但因为之前常年累月的比赛,冼东妹双膝都有不同程度的伤,特别是之前做过手术的左膝更是镶了3颗钢钉在里头。为了减少对双膝的压力,东妹的减重训练增加了踩功率车。
为了能尽快地找回状态,在饮食方面更是对自己“毫不留情”。两个月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难以置信的数字——51.7公斤。两个月减掉11.3公斤,连东妹自己也说,这是她柔道生涯当中最疯狂的一次减重。
4 火亮:曾因个小被拒
1989年出生的火亮小学一年级就想跳水,但被上海跳水队拒绝了——因为矮。直到现在,火亮仍然是国家队最矮的男选手之一,但是动作的难度系数他却是全队第一。
5 仲满:一场篮球赛产生的冠军
仲满的家在江苏海安大公镇仲洋村,取名“满”字是因为仲满生于小满那天。刚进学校时,仲满因为优秀的身体条件被挑选去练田径。除了平时训练外,身材修长的他也经常被“拉壮丁”客串篮球队员。
19年夏天,一次校园篮球比赛,仲满又一次被借调去打篮球。比赛刚结束,就被击剑教练黄保华拦住了。黄教练最终说服仲满放弃田径而选择当时相对冷门的击剑。“黄指导电话里告诉我有一个好苗子,我就请他看看,结果头一回见面我就认定要收下了。”回忆起11年前与爱徒见面时的场景,江苏击剑队教头张双喜记忆犹新。从此,仲满走上了击剑的道路。
6 廖辉:想学体操“误练”举重
廖辉是湖北仙桃人,仙桃人称“中国体育之乡”,体操名将李小双、杨威都是仙桃人。耳濡目染,小廖辉开始梦想成为体操运动员,7岁时自己跑到体校报名练体操,可惜没有被选中,却被仙桃举重队教练甘永奎相中。刚进体校练了一年,廖辉就拿了个省运会亚军并在2000年进入湖北省队。2004年,转到解放军队训练的廖辉正式入伍,成为一名军人。
从解放军队到国家队,廖辉用了三年时间,在这三年里,他从一个全国青年冠军成为全国锦标赛的第四名,终于在2007年5月走进国家队的大门。
7 刘春红:哥哥辍学成就妹妹练举重
1994年5月,招远体校老师郭炳训到刘春红所在的小学招生,发现了刘春红。生性好学要强的刘春红在柔道队进步很快,但郭教练发现她的身体特征进行柔道运动比较吃亏,郭炳训便把刘春红送到烟台体校举重队。被迫“转行”之后,刘春红进步飞快。
由于家境贫寒,刘春红的母亲马云敏想让刘春红回家务农,但刘春红和老师都不同意。刘春红14岁那年,18岁的哥哥刘纯强被选送到烟台体校学柔道,但需要3万元学费。为了让刘纯强上学,父母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卖掉房子和家里唯一值钱的牛,另一个就是让刘春红离开举重队。这时候,哥哥刘纯强自动选择了放弃,也成全了今天拿到两块奥运金牌的妹妹。
8 刘子歌:最爱听易中天讲三国
在队友和教练的眼里,在游泳池中威风八面的刘子歌,平时却是个性格内向、刻苦好学的“乖乖女”。由于远离家乡,加上训练艰苦,教练要求很高,性格内向的刘子歌常常感觉到压力很大。刘子歌没有手机、电脑,训练之余,也没有普通女孩子的活动,很少买化妆品和时尚衣服,偶尔在周日下午去吃个水煮鱼,便是她最大的休闲了。平日里队友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聊着聊着就会不由自主说到训练上去。但在看一档电视时,刘子歌会十分专注,那就是易中天讲三国的节目。
9 杜丽:童年不幸曾三度改姓
或许很少有人知道,杜丽本不姓杜,原名石芳芳,后又改名齐芳芳,最后才改名杜丽。究其原因,缘于杜丽童年时代其母亲的一场婚变。杜丽母亲离婚一年后,认识了杜丽的继父杜兆祥,当时杜丽不同意母亲再婚,她害怕自己再次遇见一个“恶爸爸”。但是杜兆祥经常给杜丽讲一些警察抓坏人的故事,逐渐让杜丽对警察这一职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杜丽默认了这个新爸爸。杜丽12岁那年,齐元珍和杜兆祥结婚,杜兆祥也把杜丽原先的“齐芳芳”改为“杜丽”。
10 张娟娟:神箭手扔铅球出身
小学五年级时,张娟娟被莱西体校录取,教练选她去掷铁饼。练铁饼时间不长,教射击的高秀英教练就问张娟娟是否愿意改行,尚不知道射击是怎么回事的张娟娟就稀里糊涂答应了。当时张娟娟练的是移动靶,练习没多久之后,因为赶上移动靶项目要被取消,觉得继续练习下去没什么前途的张娟娟将项目改成了射箭,那年她14岁。初期练习射箭,张娟娟连弓的影子都看不到,每天都是用一根皮条在练力量。后来皮条换成了价值1万多块钱的弓,怀着珍惜的心情张娟娟试着拉弓,无奈因为力度和技巧都不到位只得放弃。但是在教练正确的指导下,张娟娟逐渐迷上了射箭。
1996年,学射箭一年多的张娟娟参加了山东省射箭比赛,那次比赛一共设10个奖项,结果张娟娟一人就包揽了8个。2001年,张娟娟出色的表现引起了国家队教练的注意,杨昌勋成为张娟娟在国家队的主管教练。同年,仅仅参加过省级比赛的张娟娟就被派遣参加9月份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射箭锦标赛,张娟娟作为小字辈,却和队友一起夺得了团体赛的金牌,打破了逢韩不胜的历史。
11 杨秀丽:从陪练到冠军
1996年孙福明夺得奥运冠军时,杨秀丽还不知道“柔道”会跟自己有什么关系。结果不到两年,杨秀丽就成了孙福明的队友、师妹。雅典奥运会举行时,她的身份是辽宁女子柔道队员秦东亚的陪练。
辽宁女柔队员没有从雅典带回金牌,“柔道教父”刘永福决心在北京奥运会上把金牌夺回来。杨秀丽此时脱颖而出,她基本包揽了2005年所有国内比赛的第一名,让中国女子柔道78公斤级进入了属于她的时代。
李晓丹的运动经历
9岁 省队磨炼
山西省体育职业学院的乒乓球训练馆不大,却摆着20张球台,对高手来说实在是太挤了,打远台的时候难免担心会不会被身后的隔离栏绊倒。幸好,在这里训练的是30多个孩子,他们还不到担心的时候。悦耳的“乒乒乓乓”声中,他们在这里打磨着自己与山西乒乓球的未来。
1999年,李晓丹来这里的时候,训练馆还没有这么挤。卜教练的第一批弟子只有十来个人,球台也不到10张。那批队员,都是1989年和1990年出生的。“在这批同龄人中,李晓丹的水平一开始根本显不出。”直到几个月后,卜教练才开始关注这个“水平一般”的小姑娘。
一天的训练课结束后,卜教练回到宿舍休息,想喝水的时候才发现水杯落在训练馆中了。训练馆静悄悄的,卜教练走进去几步才发现,角落里有一个小姑娘正在一次次地挥拍。她就是李晓丹,因为觉得自己没有掌握当天学的发球技术,怕在姐妹面前丢脸,就偷偷留在馆里加练。
10年之后,想起这段往事,卜教练的表情依然是震惊。“学乒乓球的都是有天赋的孩子,也都喜欢打球。我们队里‘加班’的孩子不少,但大部分的人是喜欢打球,训练课后再拉上队友打几局。可是,我那次返回训练馆的时候,已经过了半个多小时了,你想想,一个9岁的小女孩一个人磨炼枯燥的挥拍动作,这已经不仅仅是喜欢了。”
那不是惟一的一次,之后的10年,卜教练无数次看到李晓丹在训练课后、在周末加练。10年时间,小女孩成了小姑娘,个子长高了,球技也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13岁 联赛跌宕
山西乒乓球队中,1989年出生的孩子已经是老将。没有传帮带,孩子们的成长速度难免会慢些;没有老球员,孩子们却能得到更多的磨炼机会。
2003年,进行了4年专业训练的李晓丹就已经走上了国内赛场。2004年,从甲A降级;2005年,由甲B冲上甲A;2007年,冲入乒超。几年的时间里,李晓丹随山西乒乓球队几经沉浮。
让时光回到2007年10月11日,山西女队在这一天迎来冲超的生死战。对手是重庆队,一年前,正是他们在半决赛惊醒了山西队的冲超梦。
第一局,山西派出“奇兵”李晓丹迎战重庆的第一单打李楠。本是田忌的桥段,17岁的小姑娘却给了大家一个惊喜,3:2险胜!惊喜过后是惊险,山西一号单打武杨在单打、双打中连续告负。第四场由谁出战刘纯,直接关系一个赛季的成败。卜教练衡量再三,做出决定:“你上!”对面的李晓丹没有一丝犹豫,点点头,执拍上阵。“奇兵”再次奏效,3:1再下一城。随着决胜局杨飞飞的胜利,山西冲超成功。
庆祝胜利前,卜教练先抹了一把额头上的冷汗。派出李晓丹本是无奈之举,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个小姑娘在关键时刻能够如此稳健。“只是看她状态好、信心足,队里又实在没有其他人,只好让她上去赌一赌。”
杀入乒超,李晓丹的机会反而少了些。球队为了保级,引入了姜华珺、冯亚兰等名将。2008年的乒超,李晓丹仅出战6场,3胜3负。在有限的机会中,李晓丹却找到了提升自己的另一个契机。在训练馆墙上贴着的《2008年年度总结》中,李晓丹说:“在乒超赛场上,我逐渐适应了大赛气氛,学会了如何面对摄像机和观众。”
敢于担当、善于总结,难怪这个小姑娘能紧紧地抓住难得的机会。
16岁 国乒潜修
冲超生死关头敢于临危受命,绝不是天生的,这与李晓丹在国家队的一段卧薪尝胆的经历有关。
在国内赛场拼杀了不到3年,李晓丹已经引起了不少圈内人的关注。2006年5月15日,她被选入国家队二队。这在山西乒乓球队也算是一件大喜事。然而,她在国家队走得并不顺畅。
入选国家队,16岁的小姑娘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压力影响心态,心态制约技术,迎接国家队新秀的是一记闷棍——近半年的时间里,她在青少年调赛和联赛中几乎没有赢过球!那是李晓丹练习乒乓球后最艰难的一段日子。
李晓丹受不了了,一个周末给卜教练打来了电话。“我真的很想表现自己,可越想表现越打不好球……”略带哽咽的声音,让卜教练心中一阵刺痛。他了解这种心态,可任何一个运动员都要进行这样的蜕变才能成才。“我没说什么,只能鼓励她多提高实力,把自己的目标放远些。这种蜕变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
2006年年底,李晓丹终于找回了自己。当时,李晓丹成了名将阎森退役后的第一批弟子,随后,国家队在黄石进行了集训。半天军训半天训练,磨炼了她的意志,摆正了她的心态;阎森则加强了她的短板——正手技术。从半年不赢球到队内的大循环赛第一,再到2007年的亚洲少年赛单打冠军,李晓丹开始在二队崭露头角。
2008年年底,李晓丹进入一队。
此后就是让不少人惊叹的跳。进入一队两个月后,李晓丹就成为“大黑马”,在“直通横滨”第一阶段选拔赛中排名第五,更打破了张怡宁的不败金身;3月,中山选拔赛中,取得5胜1负的骄人成绩,以第二名的身份锁定世乒赛资格;同样在3月,第一次出战国际大赛,李晓丹夺得德国公开赛女双冠军,还杀入女单四强,这是参加此次比赛众小将的最好成绩。
19岁 机遇降临
与好成绩相伴的是来自各方的赞扬,而对年少成名的运动员来说,赞扬有时候比批评更加可怕。好在,李晓丹吸取了三年前的教训,这一次没有太大的压力。
第一阶段“直通横滨”选拔赛后,已经有媒体给她冠上了“黑马”、“新星”的名头;中山选拔赛后,李晓丹已经成了国乒的“重点培养对象”;德国公开赛后,又是一次热捧。
与媒体的热捧相比更有价值的是专业人士的肯定。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直言,李晓丹速度快,爆发力好,身材高,很有优势。国家女队主教练施之皓对她的评价也很高:“李晓丹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技战术有新意,斗志也很顽强。”
赞扬如潮,李晓丹却仅有一句话应对。“能在进入国家一队第一年就获得参加世乒赛资格,我觉得很幸福。但是要在强大的中国队站稳脚跟,就得抓住任何一次机会。”而获得世乒赛参赛资格之后,李晓丹也仅给卜教练发了一条短信:“卜教练,我获得参加世锦赛资格了。”一条“快讯”,连个感叹号都没用。显然,那一段近半年不赢球的岁月,已经给了小姑娘足够的教训和经验。
和爱徒一样,卜教练同样把机会放在首位:“国家乒乓球队里高手如云,能不能有成就,就看她能不能把握住机会。只要出现机会就要拼命抓住。”
机会却并不好抓。世乒赛中,李晓丹将与邱贻可搭档混双,据卜教练所知,两人以前从来没有配合过。第一次出战世乒赛,第一次与邱贻可配合,对山西小将来说,又是一次艰难的考验。
19岁的李晓丹即将背负着山西乒乓球的希望走上世乒赛赛场,省体育职业学院里,还有30多个孩子背负着山西乒乓球的希望挥拍、挥汗。对于一个省的乒乓球希望来说,30个孩子太少了。卜教练还是从中看到了一些希望:“刘颖、崔晨雪、施晓雨……都是1994年左右出生的,很有潜力。”
20岁 勇创佳绩
主题:超越对手,勇创佳绩,突破难点,勇攀高峰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2008奥运冠军名单
姓名:刘春红 性别:女 体重:70公斤 级别:69公斤 教育背景:大专 个人爱好:音乐、看书 父亲:刘宣尧 母亲:马云敏 哥哥:刘纯强 注册单位:山东 成绩:北京奥运会女子69公斤级金牌 [编辑本段]成长历程 ●别说我没提醒过你 刘春红练举重是“半路出家”。11岁那年的一天,学校里来了业余体校的教练。跑啊、跳啊,在简单的身体素质测试后,春红被选中了。 “我妈以前在学校里也是文体委员,多少练过一些,她告诉我说练体育很苦的,你真的要去吗?我说去呗,我妈就说那你就去吧,不过练得苦了累了,可别说我当初没有提醒过你!”虽然当年刘春红的母亲有些“危言耸听”,但在女儿坚定地走上了这条路之后,他们就给予了她全心全意的支持。 ●从小就有股倔劲儿 举重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人的战争,看不到硝烟,也闻不到火药味,更没有火星撞地球式的四射。一下一下举起又放下的杠铃,看起来是那么枯燥乏味。 和杠铃摸爬滚打了10年的刘春红却没这样想。“我从没觉得枯燥。刚去烟台体校时,20公斤的横杆儿我都抓不起来,队里面厉害的人很多。我就想着一个一个把她们都撵上,不过最后还是有一个练75公斤的我没撵上!” 也许正是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头成就了春红,“练习的时候,你长人家也长,只有自己不断努力、不断提高才能赢别人!” ●要创造自己的事业 十几二十岁的女孩儿,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就算天天和冰冷的杠铃打交道,也不妨碍她追求绚烂的生活。 春红喜欢画,不过,她只有两本教画的书,而她的作品也都是从那上面照着画下来的。除此之外,武侠和唱歌也曾点缀她的生活。 “教练说在运动期间要留运动头,要全心全意地训练,不能想其他的。”不过,女孩子爱美是天性,春红的眉毛其实是修过的。她笑着说:“教练有时候看到,就会‘嗯——你们谁的眼眉又细了?’” 尽管没有普通女孩那样快乐而娇艳的青春,但春红一点儿都不后悔。她对于青春的定义,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成熟和理性:“我觉得要是现在让我去谈恋爱、打扮、游戏,那样的青春过得一点儿成就感都没有。我要创造一番自己的事业!” 运动经历刘春红1995年被招远体校的老师挑选入队训练柔道。1996年在烟台体校由柔道改练举重,1998年进入山东省举重队,2002年入选国家队。刘春红力量大、技术全面,从小爱好画卡通画,成为举重界的趣谈。2003年世锦赛包揽69公斤级三枚金牌,2004年夺得雅典奥运会举重女子69公斤级金牌。2006年当选第十六届“山东十大杰出青年”。2008年作为山东省举重摔跤柔道运动管理中心运动员兼教练的刘春红光荣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8年12月荣获第19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编辑本段]主要成绩 2001年 第9届全运会69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冠军; 2002年 釜山亚运会69公斤级总成绩冠军; 2003年 世界锦标赛69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冠军; 2003年 亚洲锦标赛69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冠军; 2004年 亚洲锦标赛69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冠军; 2004年 雅典奥运会金牌; 2006年 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女子75公斤级比赛中包揽抓举、挺举和总成绩的3块金牌; 2006年 举重世锦赛(多米尼加)在女子69公斤级比赛中肘部受伤,最终只获得了抓举银牌; 2007年 世界举重锦标赛女子69公斤级抓举冠军,并获得总成绩亚军和挺举亚军; 2008年 北京奥运会金牌。 2009年 十运会女子69公斤级举重金牌 [编辑本段]主要纪录 2001年 全运会69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三项全国纪录,122.5/155/277.5; 2002年 亚运会69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三项世界纪录,115.5/148/262.5; 2003年 亚锦赛69公斤级抓举/总成绩两项世界纪录,117.5/265; 2003年 世锦赛69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三项世界纪录,120/150/270 ; 2008年 北京奥运会69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三项世界纪录,128/15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