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地数转”处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什么是土地违法行为
3.土地长期以即永久耕种是什么意思
4.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的土地分配方法是
5.土地流转后国家征用该地如何补偿
“一地数转”处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基本原则有必须要有承包合同,要有专业的见证人。
土地转让是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有偿或无偿地由甲转给乙的行为。在土地私有制条件下,土地买卖、土地出租等属于有偿转让;土地赠与、土地遗赠等属于无偿转让。实行永佃制时,土地所有权属于地主,农民依约获得永久的土地使用权,包括可以通过继承、出租、出卖的方式转让给他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后,国家禁止非法租赁、转让、买卖或变相买卖土地。
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土地转让指承包人自找对象,由第三者代替自己向发包人履行承包合同的行为。转让的合同内容虽无改变,但是变更了承包人,终结了原承包人与发包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确立了受让人与发包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时,承包方与第三者应订立书面协议。
什么是土地违法行为
法律主观: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土地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土地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使土地违法案件呈逐渐增多的态势。土地违法案件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土地管理法 》从土地违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和违法性质,将土地违法主要分为 非法批准征收 、占用土地,非法供地, 非法占用土地 , 非法转让土地 ,破坏耕地,侵占、挪用 征地补偿费 等几种。从上述违法行为的外在表现形式来看,土地违法行为的主体既有个人,也有单位。非法占用土地,是指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占用土地用于 非农业建设 的行为。非法占用土地的主体,一般为占用、使用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非法占用土地有几种表现形式:一是未经批准占用土地。通俗地说就是用地单位或者个人没有取得任何占用土地的批准文件就擅自占用土地的行为。本案例中某地该企业占用土地的行为即属于未经批准占用土地;二是用欺骗、隐瞒等手段骗取批准占用土地。用地单位或者个人虽然取得了合法的用地手续,但这种合法用地手续的取得是通过欺骗的手段,因此也是不合法的。三是少批多占。主要是指占用土地经过合法的批准,但超出了批准的面积使用土地的行为。四是批东建西、批甲占乙等其他形式。在判断本案该企业是否非法占用土地时,还涉及另一个问题,即荒地是不是就是无主土地,是不是就可以随意占用?首先《土地管理法》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是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都属于未利用地。可见,荒地属于未利用地的范畴。荒地按照所有权的性质又可以分为国有荒地和集体所有的荒地,即使有些国有荒地或者集体所有的荒地没有确定使用权人,也不能说荒地就是无主土地。 土地使用权 作为一种物权,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必须经过所有权人的同意,表现形式上就是要经过国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取得合法的用地手续。对于非法占用土地的处理,《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未经批准或者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对违法占用土地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 直接责任人 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见,对非法占用土地的处理分为几个层次:(一)对土地的处理:对非法占用的土地要责令退还。(二)对已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处理: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没收,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予以拆除。(三)对非法占用土地主体的处理:对非法占用土地的主体,可以并处罚款,《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的罚款额为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30元以下。同时,如果非法占用土地的主体是、部门或者是具有 国家工作人员 身份的人员,还要由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还规定,非法占地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按照《刑法》的规定,如果非法占用的是耕地并且数量较大,造成被占耕地大量毁坏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司法解释对“数量较大”和“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解释是非法占用基本农田五亩以上或者非法占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十亩以上属“数量较大”;非法占用耕地“造成耕地大量毁坏”是指在耕地上实施建窑、建坟、建房、挖沙、石、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非农业建设,造成基本农田五亩以上或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十亩以上种植条件严重毁坏或者严重污染。
法律客观:《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条 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自然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五条 违反本 法规 定,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石、矿、取土等,破坏种植条件的,或者因开发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的,由县级以上人民自然主管部门、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等按照职责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治理,可以并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拒不履行土地复垦义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自然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缴纳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可以处以罚款。 《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条 未经批准或者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自然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对非法占用土地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超过批准的数量占用土地,多占的土地以非法占用土地论处。 《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八条 农村村民未经批准或者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由县级以上人民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 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多占的土地以非法占用土地论处。 《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九条 无权批准征收、使用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非法批准占用土地的,超越批准权限非法批准占用土地的,不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批准用地的,或者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批准占用、征收土地的,其批准文件无效,对非法批准征收、使用土地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非法批准、使用的土地应当收回,有关当事人拒不归还的,以非法占用土地论处。 非法批准征收、使用土地,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土地管理法》第八十条 侵占、挪用被征收土地单位的 征地补偿费 用和其他有关费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一条 依法收回国有 土地使用权 当事人拒不交出土地的,临时使用土地期满拒不归还的,或者不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自然主管部门责令交还土地,处以罚款。 《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二条 擅自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通过出让、转让使用权或者出租等方式用于非农业建设,或者违反本法规定,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交由单位或者个人使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自然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 《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三条 依照本法规定,责令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立即停止施工,自行拆除;对继续施工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有权制止。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对责令限期拆除的 行政处罚 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自行拆除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 法院强制执行 ,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土地管理法》第八十四条 自然主管部门、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土地长期以即永久耕种是什么意思
土地长期以即永久耕种是什么意思
土地用途就是耕地,不可变更的意思。
一块土地无论耕种几年后,如果是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的,土地的使用权属于依法取得使用权的单位或者个人。
如果是未经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的,土地的使用权属于土地的所有者。即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属于国有,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下面是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九条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
耕种是什么意思耕耘种植,泛指农活、农业生产
农村土地耕种及管理权是什么意思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农民承包土地后不拥有土地的所有要,只拥有土地管理权和使用权。
农村土地可分为基本农田,一般耕地,建设用地。基本农田是不能改变用途的,只能耕种,在这种情况下,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是违法行为。
长期以来是什么意思很久;长时间这场辩论可以长期继续下去
土地纠纷中的长期转租是什么意思甲租用乙的土地,甲与乙签订的叫租赁合同;甲又把租来的土地转租给丙,则甲与丙签订的叫转租合同,长期转租就是说转租期比较长。
土地耕地型别是什么意思?
土地承包法中第二条 定义本法所称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你所说的耕地应该是专指能够耕作的土地,是根据土质等对耕地划分的等级型别.
期待永久是什么意思2001年8月3日发售的本作品是E的成名作,当时陷入到了绝境的E,抱着“如果这个作品不畅销的话,那么就是最后的作品了”的觉悟制作了这部作品。他们想要通过此作品引起大流行而使公司能继续存在的作品。而这部作品确实使公司起到了起死回生的效果。
于道次耕种菽粟 是什么意思“置屯田都尉二人,领客六百夫,于道次耕种菽粟,以给人牛之费。”(《三国志·魏志》卷十五,《梁习传》)
“道次”就是“沿路”的意思。“领着六百农夫在沿路种植菽和粟,用来供给人和牛食用之用”。
和煦催耕种的催是什么意思和煦催耕种的催是什么意思?
全句是:春风能解冻,和煦催耕种
意思是:春天能驱走冬天的寒冷,给万物带来生机;温和的阳光催促著农民去耕作
催:催促
辽宁省土地轮耕休耕是什么意思?不能一直耕种,就是休耕,而轮耕呢,则是跟车辆限号,一三五什么车可以走,二四六,什么车可以走的意思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的土地分配方法是
法律分析: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土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法律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第六条 除本法第九条乙项所规定者外,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人所有。
第九条 若干特殊的土地及财产之处理办法,规定如下:(甲)山林、水利、芦苇地、果园、池塘、荒地及其他可分土地,按普通土地的标准分配之。(乙)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矿山、大牧场、大荒地及湖沼等,归管理。(丙)名胜古迹,应妥为保护。被接收的有历史价值或学术价值的特殊的图书、古物、美术品等,应开具清单,呈交各地高级处理。(丁)武器及满足农民需要后余下的大宗货币、资财、粮食等物,应开具清单,呈交各地高级处理。
温馨提示
以上回答,仅为当前信息结合本人对法律的理解做出,请您谨慎进行参考!
如果您对该问题仍有疑问,建议您整理相关信息,同专业人士进行详细沟通。
土地流转后国家征用该地如何补偿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6条规定,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可以通过公开协商等方式实行承包经营。可见,荒山承包合同为土地承包合同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双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荒山承包问题,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属债权性质的合同。其作用有三:一是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便于当事人依照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二是承包方通过签订合同,取得承包地的承包经营权;三是作为解决承包合同纠纷的重要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2条规定:“承包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目前,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主要有债权说与物权说两种对立的观点。我们认为,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所确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对所承包的土地直接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因而是物权性质的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作用主要是保障承包人对发包人的土地进行使用和收益,因而应属于他物权中的用益物权。主要表现在: 第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权利,其内容不能由当事人通过承包合同任意创设。《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6条规定:“承包方享有下列权利:(1)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2)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上述权利完全是物权性质的权利。 第二,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排他的支配性,其保护带有明显的物权特征。《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在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擅自收回承包地、不得调整承包地,其保护带有物权的性质,任何组织和个人侵害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都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该法第54条规定:“发包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返还原物、恢复原状、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1)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产经营自主权;(2)违反本法规定收回、调整承包地;(3)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4)借少数服从多数,强迫承包方放弃或者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而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5)以划分‘口粮田’和‘责任田’等为由收回承包地搞招标承包;(6)将承包地收回折顶欠款;(7)剥夺、侵害妇女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8)其他侵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从以上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方式来看,我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已经完全具备了物权保护的特征,具有明显的物权属性。 第三,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流转,发包方不得干涉。《农村土地承包法》专节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该法第10条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第49条也规定,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的,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其他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是土地承包经营权题中应有之义,这说明,土地承包经营权已经具备了物权所具有的财产性和可转让性特征,是物权性质的权利。 三、甲村委解除合同构成权利滥用 我们认为,虽然甲村委在与孟某签订的荒山承包合同中明确约定,未经村委同意不得出租和转卖,且孟某将其承包经营的荒山出租并未取得甲村委的同意,孟某的转租行为已构成违约,但该转租行为并未导致甲村委与孟某签订的荒山承包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因而不符合合同法规定的合同解除条件。甲村委以孟某违约为由要求解除承包合同已构成权利滥用,根据禁止权利滥用的民法原则,其诉讼请求依法不应得到支持。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指行使权利不得违背权利应有的社会目的,也不得超越权利应有的界限。按照该原则,一切私权的行使须依诚实及信用方法为之,而不得违反公共利益或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否则将构成权利滥用而遭禁止。学说认为,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由判例发展而来,并被现代各国民事立法普遍接受。如《德国民法典》第226条规定:“权利行使不得专以损害他人为目的。”我国《民法通则》在文字上虽没有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直接表现,但从其整个精神看,无疑也十分强调禁止权利滥用。 关于权利滥用的认定标准,通说认为,是否构成权利滥用,应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加以考察。就主观方面而言,权利人的主观目的是为了损害他人。判断是否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应以社会一般观念认定。从客观上看,权利人的行为产生损人不利己的后果,或者权利人的行为损人很多,利己很少的,可认定滥用权利。 本案中,甲村委在孟某投入巨额资金对所承包的荒山进行开发后,又以孟某违约擅自转租土地为由要求解除承包合同,其主观上具有损害他人的目的,客观上该承包合同的解除,使村委获得的利益远远小与孟某由此造成的损失,并且与我国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精神相悖,不利于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不利于保护承包双方的合法权益,符合权利滥用的主客观标准,因此,其行为已构成权利滥用,依法不应予以支持。 四、法院裁决意见 经法院审理认为,原告甲村委作为发包方,对属于本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有权发包,故其与被告孟某通过公开协商方式签订的荒山承包合同,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任何一方都必须严格履行合同,不得任意解除合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条第1款规定“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第9条规定“国家保护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在原、被告双方签订的承包合同中,尽管约定被告对所承包的山坡只能绿化、增建旅游设施,未经村集体同意不得出租和转卖,但并未约定如被告违反该约定,发包方有权解除该合同。现被告虽然在承包经营期间与他人签订荒山转让出租合同,将其承包的荒山转租他人,但由于该荒山转租合同未实际履行,从而并未致使原、被告签订的荒山承包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故被告违约行为并不符合合同法规定的合同解除的条件。而且被告承包荒山后,对该荒山进行了巨额投资,如果解除该合同将使被告遭受难以弥补的巨大经济损失,有违民法公平原则,故原告要求解除该合同,理由不当,法院不予支持。依照《民法通则》第4条,《合同法》第94条,《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条第1款、第9条、第45条的规定,判决:驳回原告甲村委要求解除与被告孟某签订的荒山承包合同的诉讼请求。 注释我来评两句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评论 0 条评论人: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