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格尔德·冯·伦德斯泰特的生平
2.莫斯科会战德军失败原因是什么?
3.二战时期德军的资料,概括一下,不要将领的资料
格尔德·冯·伦德斯泰特的生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陆军高级将领中有一位四起四落的人物,此人就是伦德斯泰特元帅。 格尔德·冯·伦德斯泰特(Gerd Von Rundstedt,1875—1953),1875年12月12日出生于有800多年从军历史的军人世家。祖先的戎马生涯和悲壮业绩,使少年伦德斯泰特的心灵中充满了有朝一日要指挥千军万马的憧憬。因此,中学毕业后,伦德斯泰特进入格罗斯利希特费尔德高级军校学习。1892年他进入第83步兵团,一年见习期满后即晋升为少尉。1903年进入军事学院深造,4年后毕业,调总参谋部工作。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曾任军参谋长。大战结束后,历任师长和军区司令等职。1932年10月就任驻柏林的第1集团军司令。1938年2月4日,借弗立契案对军队进行整肃,建立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亲自接掌了武装部队的指挥权。为了扫除障碍,下令解除包括伦德斯泰特在内的16名高级将领的指挥权,当时他已位居上将。 1939年夏,重新起用伦德斯泰特,任命他为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同年9月1日,发动对波兰的入侵,伦德斯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承担主要攻击任务。8日,伦德斯泰特麾下的赖歇瑙集团军飞速攻到华沙近郊。当时德国最高统帅部误认为大部分波军残部已经逃过维斯杜拉河,直接命令赖歇瑙集团军在华沙与散多梅希之间越过维斯杜拉河,以拦阻波军向东南部撤退。但是伦德斯泰特确信大部分波军仍在维斯杜拉河以西,经过争论,他的意见占了上风。于是赖歇瑙集团军掉头北上,在华沙以西布祖腊河一带建立了阻击线,结果绝大部分波军残部还没有来得及撤过维斯杜拉河就陷入重围,被德军消灭或俘虏。德国占领波兰后,伦德斯泰特获铁十字骑士勋章。 1939年10月,伦德斯泰特调任德国A集团军群司令。最初部署的进攻西欧的中,规定由博克指挥的B集团军群担任在比利时中部发动的主攻任务,而由伦德斯泰特指挥的A集团军群担任左翼穿过阿登山脉的山林地带的助攻任务。伦德斯泰特的参谋长曼斯坦因认为这一只不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史里芬的翻版,同盟国对此已经做好了迎击的准备,因此他提出把主攻方向转到阿登山脉的出奇制胜,获得了伦德斯泰特的支持。伦德斯泰特在数次向推荐把主攻方向转到阿登山脉的之后,终于获得主攻任务。 1940年5月10日,德军在西线发动攻势。伦德斯泰特指挥A集团军群的机械化先头部队经卢森堡和比利时,迅速越过79英里长的一段阿登山脉森林地带,打垮了一些微弱的抵抗,进入法国边境,第4天清晨就到达马斯河边。此后,A集团军群势如破竹,英法军队溃不成军。5月23日伦德斯泰特指挥古德里安装甲军前进到离英国远征军最后剩下的逃生港口敦刻尔克仅10英里,赖因哈特装甲军也进到运河一线,却突然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坐失歼灭约33万英法联军的大好战机。 此后,伦德斯泰特受命把北面合围的任务转交给博克,自己率军南进。6月9日,他率军在香巴尼突破口发动攻势,很快前进到马恩河畔的夏龙,然后掉头向东,越过朗格勒高原,到达贝藏松和瑞士国境,一举切断马奇诺防线全部法军的后路。6月22日,法国被迫败降。7月19日,伦德斯泰特被授予元帅军衔。 法国崩溃后,很快制定了入侵英国的“海狮”,中规定由伦德斯泰特指挥的A集团军群担任登陆作战的主攻任务。伦德斯泰特认为没有足够的海空力量,入侵英国完全是胡来,同时他还认为从来没有真正打算入侵英国。因此,伦德斯泰特始终把这个当做虚张声势。
1941年6月22日清晨,德国不宣而战,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在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脉之间,齐头并进,向苏联发起全线进攻。伦德斯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辖第6集团军、第11集团军、第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群),由第4航空队协同,以第聂伯河和基辅为目标,向苏军在喀尔巴阡山脉附近的加利西亚的利沃夫突出阵地发动突击。与伦德斯泰特对阵的是由苏军西南方向总司令布琼尼元帅指挥的西南方面军(辖第5集团军、第6集团军、第12集团军和第26集团军)。 伦德斯泰特充分利用其有限的兵力,以主力在左翼布格河一带发动主攻,这条进攻路线恰好位于苏军利沃夫突出阵地侧后方。在突然打击下,德军轻易突破苏军阵地,而苏军则无法展开反击,伦德斯泰特的部队只需向前不断推进,就能对喀尔巴阡山脉附近所有苏军的交通线形成威胁。但是,伦德斯泰特的部队虽然起步很快,仍然受到苏军不断的顽强阻击。7月19日,指派古德里安装甲集群掉头向南,帮助伦德斯泰特击败阻击他的苏军。8月21日,的指令称陆军在冬天到来之前,头等重要的大事不是攻克莫斯科,而是占领克里米亚半岛、顿涅茨河流域的工业和煤矿区,切断来自高加索油田的供应线。为扫清通往南方这些目标的道路,博克集团军群分派兵力,协助伦德斯泰特围歼在基辅抵抗的苏军。于是,在中央集团军群的协助下,伦德斯泰特围歼防守基辅的苏军,据称一举俘虏苏军60多万,取得了侵苏战争的空前胜利。 基辅合围战役之后,伦德斯泰特又指挥占领了克里米亚半岛和顿涅茨河流域,但由于缺少坦克部队,他向高加索发动的夺取油田的战略进攻连连受挫。他的部队虽经反复争夺,占领了重镇罗斯托夫,但已成强弩之末。在苏军的反击下,只坚守了五天,又被迫退出罗斯托夫。罗斯托夫的撤退是苏德战场上德军遭受到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古德里安后来评论说那是危机迫近的预兆。11月底,俄罗斯严冬降临,气候恶劣,道路都成了泥潭,日益增加的困难使伦德斯泰特向提出停止南下进攻高加索,将部队后撤退到较为有利的米乌斯河畔冬季防线,被断然拒绝。此后,伦德斯泰特再次申诉必须后撤、保存实力的理由,得到的只是“留驻原地,勿再后撤”的一纸电令。伦德斯泰特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表示不能服从这种命令,再次复电请求收回成命,否则务请另派他人接替指挥。立刻同意所请,将南方集团军群的指挥权交给赖歇瑙,并把伦德斯泰特编入预备役。不久,德军的战线就被苏军攻破,被迫退守米乌斯河畔冬季防线,只得承认后撤到有利防线的必要。
1942年3月,又重新起用伦德斯泰特,任命他为西线德军总司令。伦德斯泰特上任后,突施了“安东”,占领了法国尚未被德国控制的地区。 1943年以后,伦德斯泰特认为同盟国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由于缺乏来自英国的可靠情报,从传统的战略方针出发,伦德斯泰特判断英美军队可能从英伦海峡较狭窄的加来和第厄普之间发动登陆作战。他取的战略是等盟军登陆后,再发动强大的反击加以歼灭。但实际负责指挥英伦海峡沿岸部队的隆美尔对他的判断不以为然。隆美尔认为盟军可能性最大的是在冈城和瑟堡之间登陆,由于盟军掌握了制空权,可以有效地推迟和瓦解德军为反击而进行的集中,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盟军上岸以前,在海滩上把他们击溃。 就在德方忙于争论时,1944年6月6日,盟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诺曼底登陆作战。清晨2时,伦德斯泰特接到报告,但他认为这不是一场大规模行动,而是盟军声东击西的伎俩。4时,伦德斯泰特改变主意,向德国最高统帅部紧急要求调驻扎在巴黎附近的第1党卫装甲军反击登陆部队,但这一要求被拒绝。直至下午4时,才同意他调用后备部队的要求,但已丧失反击的最好战机。 由于无法阻挡盟军桥头堡的扩大,伦德斯泰特很快明白,要防守战线很长的西部防线已经毫无希望。绝望之余,伦德斯泰特认为已经到了把真相告诉的时候,故而恳请到法国来面谈。6月17日,伦德斯泰特到苏瓦松面见,力图使他了解形势的真相,将军队撤至盟军舰炮射程之外,但遭到的坚决反对,只好勉强执行命令。6月29日,伦德斯泰特再次吁请面对东西两线作战的现实,趁还有相当部分军队存在,设法结束战争。此后,盟军的桥头堡不断扩大,的最高统帅部向他征询今后的行动,伦德斯泰特直截了当地说:“除了结束战争,还能做什么?”认为伦德斯泰特已经失去了获胜的自信,遂于7月初解除他的指挥权,并令其退休。
七二O(谋杀)失败后,又任命伦德斯泰特为军事荣誉法庭执行法官,把有参与七二?嫌疑的军官全部革除军职,让他们成为平民移交给人民法庭处以极刑。 1944年8月底,西线德军已损失50万人和几乎全部坦克、重炮、载重汽车,齐格菲防线实际已无人防守。9月4日,万般无奈,又重新起用伦德斯泰特为西线德军总司令。 为了夺回西线德军主动权,提出发动阿登攻势,夺取艾森豪威尔主要供应基地,压迫英加军队沿比利时荷兰边界撤退,免除西部边界的威胁。伦德斯泰特认为要执行这个,现有的兵力兵器都实在太少了。于是他提出一个替代,一方面满足坚持进攻的愿望,同时缩小进攻规模,把攻势局限于除去美军在亚琛的突出地带,但他不能改变孤注一掷的决心。 12月15日,西线德军在亚琛前70英里战线上的阿登地区发动突然进攻,使盟军局部地区陷入混乱。但到24日晚,德军的攻势就被有效地遏制住了。 伦德斯泰特由于不同意这次反攻,因此只让他的部下尽力而为,而他的司令部只不过是传达指示的通讯站而已。攻势受阻之后,伦德斯泰特提出及时将德军从突出阵地撤出,被拒绝。不久,德军损兵折将12万人,被迫回到发动攻击的地点。 1945年2月,盟军开始进逼莱茵河,伦德斯泰特为了保存实力,提出将军队撤退到江面辽阔、水流湍急、难以强渡的莱茵河右岸,被拒绝。在盟军的攻击下,德军莱茵河守军死伤及被俘共35万,使西线德军事实上失去了防卫能力。德军的一再失败,使雷霆。取贯用手法,把责任全部推到伦德斯泰特身上。3月10日,第4次,也是最后一次将伦德斯泰特撤职。伦德斯泰特从此退役,回到巴特尔茨休养。
莫斯科会战德军失败原因是什么?
1941年6月至1941年12月间,德国和苏联卷入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鏖战,战争之惨烈前所未见,莫斯科会战是战争的高潮之一。当时世界上最训练有素的德国国防军试图打败苏联红军,为德国在东方赢得辽阔的版图,但是,苏德战争却以德国的惨败而告终。德国不但没能闪电般地占领苏联,反而遭到灾难性的失败,这一失败标志着第三帝国走向衰落的开端。本文将从德国在莫斯科会战前后所经历的事实,系统地剖析德军兵败莫斯科城下的原因。
一、苏德战争前德国的内政与外交
早在在国会竞选总理之前,及其纳粹党就千方百计地讨好德国陆军,希望在今后的一系列和阴谋中得到陆军的支持,但是德国陆军素来具有的职业独立性,使他们不愿意受到政治家的干涉,因此,当成为国家元首,并野心勃勃地梦想征服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时,陆军的将军们表示得很冷淡,他们即没有的狂妄野心,也不希望受这个“门外汉”的领导,但是后来出现了一系列即成的事实,德军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领兵不血刃,对波兰和挪威的胜利也是易如反掌,这些胜利使得陆军的将军们对的态度有所好转,并开始支持他。这种支持虽然为领导陆军扫清了某些障碍,但是冯·布劳希奇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的事实也表明,陆军失去了他们以往的职业独立性,陆军总司令部也成了发布命令的一个执行工具,这种一人独断专行的军事作风,在未来的大规模进攻作战中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严重的隐患。
在经济和工业生产方面,德国是一个严重缺乏的国家,让更为头疼的是,德军的进攻主要依赖于装甲部队的领先突击角色,但是以德国的工业能力再也无法将坦克的生产达到质的突破,按照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将军的要求,以德国在未来时间内所要达到的进攻目标,德国的军工厂需要将坦克产量提高到800-1000辆/月,最低的标准也不能低于600辆/月,然而在的强烈要求下,仍管军事工业的运作加了百分百的力气,也只能将坦克产量提高到230辆/月,而战前德国派到苏联的一个观察团却吃惊地发现,苏联仅一个坦克工厂在一天内所生产的坦克数量就达到了22辆,这种工业能力是德国望尘莫及的。而在燃料供给方面,德国已无法通过贸易手段购得大量的石油,最近的也是最容易的方案就是首先实现对巴尔干和南欧的控制,德国需要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每一滴石油以维持装甲和机械化部队的运行。这里要提到1941年春的巴尔干战役,意大利擅自对希腊开战,尽管德军的“马里塔”行动彻底肃清了英军在巴尔干地区的势力,保证了德国对该地区的控制和运输,但是,由于意大利军队的拙劣表现,使得德军进攻苏联的时间不得不推迟近一个月,这间接地为今后德军在对苏战争中无法在预定时间内完成目标埋下了伏笔。当然,我们说,这个不利因素是德国人始料未及的。
由于巴尔干和南欧地区对德军燃料供应的重要性,德军对该地区的原则是扶植傀儡为主,军事占领为辅,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得到为德军充当炮灰的仆丛国军队的战争支援。也同样利用一些与苏联接壤的小国与苏联的矛盾,将他们利用,成为自己的盟友,典型的例子是芬兰,严格来说,到了苏德战争后,芬兰的对苏战争与法西斯侵略没有必然联系,他们是真正的收复自己在1940年被苏军强占的领土。而对苏联本身,清楚,要想将闪电战达到最理想的条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麻痹苏联***的意志,使其放松警惕。德国不但与苏联签定了有效期10年的《互不侵犯条约》,而且还与苏联加强了双边互助贸易,这些措施,使斯大林直到战争开始前的最后一刻,仍然认为德国的威胁只不过是吓中唬人而已。
轴心国同盟方面,德国与意大利、日本的结盟在形式上虽然扩大了法西斯的力量,但是由于三个国家在总战略方针上没有达成默契,而意大利和日本和德国结盟,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德国的实力,加之意大利与日本自身军事实力上的不足,使他们从一开始就注定成为德国侵略战争中的累赘。在日本人眼里,他们的海军实力要比陆军更强大,更可靠,更有威慑力,而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更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日本连被芬兰打得一败涂地的苏联都无法取得任何优势,那么即使他们不怕苏联人,他们也很清楚自己的陆军不是苏联人的对手,因此日本放弃进攻苏联夺取西伯利亚的石油的是必然的,日本也必将放弃对德国侵苏战争的兵力支援。而意大利人的野心,就其军事实力来说,与其是野心,倒不如说是幻想,意大利军队在英国遭到沉重打击的情况下出击地中海和北非,在结结失败后不得不请求德国的支援,德军抽调了两个装甲师到了北非,也许兵力上的减少对德军的侵苏战争还不至于造成太多困难,然而少了一名优秀的将领,就无法估计将给德军的实力造成多么大的损力了,当然,这个将领就是埃尔温·隆美尔将军。
德国的失败不是少了2个装甲师,也不是因为缺少了隆美尔,他不是神.德军的失败在于战略目标的模糊.
1941年德军就有取胜的机会,问题是和军队对战略目标的选择不同.作为老板深知战略对国家和军队的重要性,因此不主张把兵力集中在中央集团军方向,而是集中在南线,占领乌克兰的产粮区,顿巴斯的煤炭产区和工业基地,进而兵进高加索,占领格罗茈尼和巴库的油田.而军队更注重莫斯科的战略地位,期望与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决战,占领莫斯科的荣誉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莫斯科是苏联的交通枢纽,占领莫斯科就等于将苏军分割成南北两个无法产生战略协调的部分.
这两个目标完成一个,苏联都将整体瘫痪,多少美援都没有用,很可能斯大林被迫与德国谈判,如果不是投降的话.问题的军队与在战略上的分歧给了苏联活命的机会.1941年夏,如果古德里安装甲军直取莫斯科,以当时德军进攻的势头相信苏联首都不过是囊中之物,占领莫斯科对于苏联将是致命的.但却命令古德里安向南旋转,归南集团军群建制,配合南集团军群进行了基铺会战.歼灭了苏军60万人.既然已经将战略目标放在南俄,古德里安就应该继续留在南集团军群,席卷顿巴斯盆地,直取罗斯托夫,进而占领高加索南麓,以当时德军的能力,这也不是问题.那么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对苏联也是致命的.可惜屈服于军队的压力,命令古德里安装甲军归还中央集团军群建制,重新向莫斯科方向进攻.但宝贵的时间已经丧失了,绵绵的秋雨和可怕的隆冬来临了.德军的进攻成了强弩之末,在中央方向,虽然在维亚茈马又歼灭了苏军60万人,但攻势不得不终止在莫斯科城下.而南线德军也只到罗斯托夫,无力前进了.客观的说,不能说的思维是错的,也不能说古德里安和布劳希奇是错的.错就错在没有一个战略行动是坚决的,在两个战略方向徘徊是兵家大忌!
1942年德军依然有取胜的机会,德军的实力虽然有所削弱,但意见是统一的,就是在南线用兵.德军首先粉碎了苏军在哈尔科夫的攻势,然后4个集团军(包括两个装甲集团军)发动了进攻.意图由左翼突破苏军防线,然后沿顿河南下,攻克伏尔加河上的斯大林格勒,在顿河和伏尔河之间的狭窄陆桥上建立一条防线,掩护右翼2个集团军南下高加所,占领苏联的产油区.这实际上也是两个战略目标,既首先控制伏尔加河这条重要水道,其次是控制苏联的石油命脉.实现一个都可以获得重大战略优势,苏联很可能因此一蹶不振.7月上旬德军在卡曼斯克地区歼灭大量苏军,如按原定直取斯大林格勒,该城市无兵可守其实是唾手可得.西特勒担心苏军向南撤退,增加日后攻取高加索的难度,命令左翼最具战斗力的第17装甲集团军向南首先夺取罗斯托夫,致使左翼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攻击前进的只有第6集团军,第6军兵力不足行动迟缓,而17军在罗斯托夫也扑了个空.如第17集团军不归还左翼b集团军群建制,继续配合a集团军群南下,至少夺取格罗茈尼和巴库是很有希望的.可惜又犯了去年同样的错误,在两个战略方向上丧失了现实感.命令第17军归还b集团军群建制,掉头继续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前进.此时已是9月间.苏军已经将撤退的兵力组织起来,并补充了战略预备队,在斯大林搁勒城下严阵以待.攻坚战已经不可避免.而右翼a集团军群也因为兵力不足顿兵高加索北麓,无力前进了.此后强攻斯大林格勒不过是绝望之下没有办法的办法,兵疲将沮,如何抵挡冬季苏军6个集团军的反击?
历史给了德国机会,这是德军士兵艰苦奋战取得的.而德国政治决策者在战略上犯了如此重大的错误,焉何不败?一次次机会抓不住,失败已经是必然.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不过是赌命,没有成功的可能,即使德军占领库尔斯棵和奥廖尔又如何?能挽救德国最后的失败吗?
抛开政治道义因素,德军毫无疑问是伟大军队,是谁葬送了它?
二、德军的武器配备及其在苏德战争前的军事行动
根据古德里安将军的设想,德军在未来战争中将具备两种不同用途的坦克,一种是装备反坦克炮的主战坦克,另一种是装备近、中距离射程榴弹炮的步兵支援坦克。这种设想最终形成潘泽尔III和潘泽尔IV型坦克。然而,由于《凡尔赛合约》的限制,德国不允许装备装甲车辆,使德国在坦克的设计上还处于不发达的程度,抛开无线电技术,就坦克的三项基本性能——火力、防护力、机动性而言,德国坦克,特别是在1941年以前,较比法国和苏联坦克在总体性能上要差许多,法国坦克虽然不重视机动性,但主力中型坦克索玛35的时速要在马克II型之上,法国还有查B重型坦克,而德国在重型坦克方面的发展更是一项空白。而苏联在坦克开发中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德国人遥不可及的,以BT系列的坦克为例,BT-7型坦克的最高时速达到了80公里/小时,其装备的45毫米炮可以与苏德战争前德国3号坦克装备的50毫米L-42炮相抗衡,虽然BT系列的坦克装备较薄,容易被击毁,但是相对而言,在同样的距离上,BT系列坦克同样可以击毁德国的3号坦克。当然,德国人更不知道苏联在1940年已经装备了更先进的KV系列坦克和T-34型坦克。
工业能力的有限,加之坦克生产方面的超负荷要求,使得德国坦克不仅生产速度慢,而且经常出现新的技术问题。潘泽尔III型坦克作为德国的主战坦克被研制出来,原本安装50毫米的L-42炮由于技术原因而被迫改装37毫米炮,威力减小了许多,更严生的是,就是正常的坦克生产也难以进行,最后只能择中生产一种火力强于1号坦克的潘泽尔II型坦克,2号坦克装备了一门20毫米炮,可以对空射击,其总重量只有13吨,原本是作为轻型侦察坦克研制的,没有人会想到这种坦克竟然成为德国闪击波兰和法国的主战坦克,虽然德军在整个对西欧的作战行动中牢牢把握着制空权,但德国坦克本身的弱点却明显暴露出来,即:装甲防护性不足,火炮威力欠佳。法兰西战役后,下定决心要强化潘泽尔III型坦克,将原来的37毫米炮改装成50毫米的L-60速,如果德军在对苏战争前的所有3号坦克都安装了这种炮,那么苏德战争的结局可能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了。但是,技术工程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然也有其个人对的反感因素,他们蒙蔽了的眼睛并擅自将L-60炮改装成L-42炮,这使得新加装了50毫米正面装甲的3号坦克显得强壮有余却威力不足。奇怪的是,一向易发神经质的对这个擅自的变动只是雷霆,却没有处理相应的责任人。
其它武器方面,德国在对苏战争中可以投入的作战飞机只有2400架而无法再增加了,而在法兰西战役中,德国空军投入的作战飞机高达4000架,即便是这样,德国坦克的损毁也达到了50%,我们不难想象以比法兰西战役中投入的战机数量的一半多一点的数量,要想在对付领土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的苏联时完成所有的对地面支援任务将是多么的困难和不现实。在反坦克武器方面,德军吸取了法兰西战役中的教训,设计出了威力更强的派克38反坦克炮,这种炮可以在500米的距离内在理想角度下击穿80毫米的装甲板,当然,照比它的老大哥88毫米防空炮还差得远,因为装备了威力强大的88毫米防空炮,理论上可以保证德军遇到任何苏军最新式的坦克都可以将其击毁。
1939年秋至1941年初夏,这段时间是第三帝国在军事上的发展时期,德国军队在欧洲大陆所向披靡,几乎没有遇到一个对手,但是,欧洲国家自中世纪以来有一个即成的事实:陆军强大的国家一定无法在海上称霸。在心中自然意识到德国要想从海上进攻英国,很可能会造成日德兰海战的结局,他所能做出的率先选择绝不是在英国登陆,要么以空军力量的打击使英国屈服,要么在法兰西战场就将英国的主力部队消灭。前者不可靠的地方在于,如果英国拒绝和谈,德国将永远无法通过空中力量打败英国,因为德国无法攻击到英国北部的兵工厂。后者虽然对英国本土没有给予任何打击,却能使英国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喘息,更无力向德国发动进攻。想尽早结束对英作战的理由是正确的,因为此时的苏联正在大力扩充军备,时间的一再拖延将使苏联的准备更加充分,到那时德军再想打败苏联就要困难得多。但是,自以为是的“民族优劣”信条却使他相信英国人是除德国外“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他幻想能与英国“共同称霸世界”,这个不可理喻的荒唐逻辑,使在敦刻尔克故意放走了33万英法联军,并在不列颠上空白白浪费掉了1700多架飞机。这个愚蠢的结果,是使英军保存了战斗力,却使德国能够投入到对苏战争中的飞机只相当于法兰西战役的一半,面对着拥有1万3千架作战飞机的苏联,德国飞行员的前景是努力所永远也无法看到的。
三、德国对苏战争前的军事部署及作战思想
巴尔干战役一结束,德军的装甲部队就开始朝东部进发,与已经在苏德边境就位的部队汇合,对苏作战开始的时间被重新定在6月22日。在其次大规模作战中,德军将75%的陆军总兵力投入到东线作战中,共305万人。但是,德国的全民总动员尚未开始。一个原因是,和陆军大本营过低地估计了苏联可以投入的兵力,他们认为苏联在境内部署了200个师,而实际上苏军在境内一共部署了超过360个师,当然,由于没有获取到准确的情报,使没有作出总动员的决定是情有可原的,不过,在法兰西战役中,尚且储备了45个师的兵力作为总预备队,而在对苏战争前夕,只储备了15个师的兵力,这表明在对苏作战的思想准备远远不够,导致后备兵力和某些特需补给严重不足,其中包括他拒绝为德军预备过冬补给的提案,这就产生了两个隐患,如果德军在对苏战争中因为兵力不足而在归定时间内达不到预定目标,则没有足够的兵力可以调集;如果德军在冬季到来之前不能完成对苏作战的决定性胜利,那么德国士兵就只能穿着单衣在恶劣的俄罗斯寒冬作战,其结果可想而知。再一次神经质地犯了严重错误,而这种错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否是德军所承受得起的,完全要凭天由命了。
对苏战争前,北非的战事已经开始,墨索里尼为了在德国发动对苏战争前抓住机会让帮自己解决意大利军队在战场上的不利形势,强烈要求调两个装甲师前往北非支援。由于即将所要发动的对苏战争,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来考虑其它战场的形势,更没有多余物资去支援他的盟友,但是这个盟友还是需要照顾一下的,尽管不情愿,还是调了两个装甲师前往北非帮助意大利人,但思想上的莫不关心并没有让进一步仔细考虑北非德军方面最高指挥官人选上的重要性,或者说,他没有更多考虑到这个决定是否会对即将进行的苏德战争造成影响。做为一名军人,应该清楚“强将手下无弱兵”的道理,此时此刻,苏德战争一触即发,在这种时刻,一名出色的指挥员将会给他的部队乃至整个战争带来胜利的砝码。埃尔温·隆美尔将军被调到了北非战场,我们无法评估如果这位将军在苏德战场任职会对战争造成某种程度的改变,不过,虽然北非这块土地使他在二战中拥有了国际的声誉,他本人也于1942年被晋升为元帅,但实际上隆美尔却由于被派到了莫不关心的地区作战,使他杰出的军事才能白白浪费,他的军事生涯由此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德军为进攻苏联,在总部署上分成三大集团军群,在北方和中央集群中,霍普纳、霍特和古德里安三位装甲集群司令都是精明强干、雷厉风行的优秀指挥官,而隶属于南方集群的第1装甲集群司令克莱斯特则是德军中思想最古板的一名陆军军官,他是步兵出身,对装甲部队向敌方纵深突破的能力表示怀疑,在法兰西战役期间,他下达的保守命令常常成为克莱斯特与古德里安争执的主要原因。让这位将军出任装甲集群司令,使南方集团军群的战术突破能力大为下降,使得这支拥有三支集团军群中最强大步兵的南方集团军群在开战后不久便几乎陷入了阵地战的泥潭。
就整个巴巴罗萨中,其主体为:北方集团军群合围波罗地海沿岸地区,中央集团军群通过合围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完成歼灭苏军在西线防御的主力,之后,两个集团军群将合力攻取列宁格勒,德军将占领一些重要的港口以维持补给,并完成北方作战。而南方集团军群则将自身兵力深入乌克兰,并沿第聂伯河挺进,之后向苏联西南方面军后背猛插并将其歼灭,之后南方集团军群将向高加索进击,主要目的是切断苏联主要的石油运输。也就是说,德军必希须在占领列宁格勒、斯摩棱斯克并由南方集团军群独立完成歼灭乌克兰苏军的前提下才能正式向莫斯科发动总攻。但是在具体的细节和在进攻中可能存在的新情况上,并没有从正面考虑问题,他只是说“是否以莫斯科为主攻方向,应当视情况而定”。这个简单的想法使其在苏德战争中一再轻率地改变主动方向,并放弃战略的优先位势。除了本人的原因外,巴巴罗萨本身就存在很多“想当然”的细节问题。如:强调一定要在第聂伯河和得维纳河以西将苏军主力歼灭之,但是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却没有明确指出在向西南纵深挺进时须跨越第聂伯河,很明显苏军不可能象被切蛋糕一样轻易让德军从第聂伯河截断其后路,因此,座落在第聂伯河上的基辅,要么将其攻去一半,并集结大量的部队以阻止苏军在河对岸实施反突击,要么跨越第聂伯河,以重兵向基辅进攻。从中可以看出,南方集团军群无论实施哪一种方案,都将无法达到预定,届时,德军也必然要从中央集团军群抽调侧翼部队给予支援,这就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被抽调南翼的中央集团军群又如何完成与北方集团军群合围列宁格勒的?结论只有一个:巴巴罗萨是一个草率的、不可操作的,德国在精心准备了一年之后,却要在最重要的环节上走一步,看一步了。
二战时期德军的资料,概括一下,不要将领的资料
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对纳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的战争,时间从1941年6月22日开始到1945年5月苏联攻占德国首都柏林为止。为了区分1812年~1813年俄国抵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俄语: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为爱国战争,中文为俄罗斯卫国战争),苏联将这场战争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俄语为: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为伟大的爱国战争,中文称为苏联卫国战争)。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德国于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补充: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赢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退出了一战。可是新生的苏维埃并不稳固,不久就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内战,英法等协约国也开 官方海报:祖国—母亲在召唤!始对苏俄进行大规模的武装干涉,但不久后,俄国境内的叛军和外国干涉军全面失败。虽如此,苏俄作为一战的准战败国,丧失了大量沙俄曾经占领的领土。加上内战以及外国势力的干涉,苏维埃成立初期的苏联显得极度虚弱。1922年,苏联成立,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依然对其取敌对态度。1925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掌握了苏联最高领导权,并通过残酷镇压异己来稳固自己的权力。但同时苏联也逐渐成为世界主要的工业强国,1930年代末,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了德国而达到了欧洲第一,但苏联的人民生活水平尚不及西方工业化国家。
当德国法西斯崛起之时,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就一直取措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等国家的绥靖政策除了维护自己利益免遭军事扩张势头正猛的德意志帝国损害以外,他们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将德国这股他们认为的祸水引向苏联。在欧战战云密布的时候,斯大林对英法的妥协极端失望,他宣布停止和英法等国的军事联盟谈判,转而和纳粹德意志帝国修好,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同时,德国因为避免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也要寻求先稳住苏联。这时,苏联和德国开始互相接近。这时的德意志帝国和苏联,欧洲这两个被西方社会认为是最强大的专制国家,虽然曾经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却因政治现实令他们双方抛弃了西方国家认为是无法逾越的意识形态的鸿沟,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苏联一直否认该协定书的存在),划分两国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以及东欧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这时,当时世界面积第三大的国家(当时面积最大国是大英帝国,面积第二大国是法国)、世界第二的工业国和德国媾和,让英法独自面对强悍的法西斯德国,只能吞咽自己绥靖政策种下的苦果。
在远东,沙俄曾和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为争夺两国发生了日俄战争,俄国战败,丧失了在东北的部分权益,割让南库页岛,失去了苦心经营很久的太平洋唯一的不冻港——旅顺。苏维埃成立之初,苏俄在远东的势力收缩,成立远东共和国,日本参与了对新生的武装干涉,并占领苏俄远东地区大片领土,但不久即被红军驱逐出境。自此,苏联和日本关系持续紧张。在和中国关系方面,列宁认为沙俄占领的中国领土应当归还中国,并许诺放弃沙俄夺取的一切中国领土和中国租界。但斯大林掌权后,苏联收回了这个承诺。1921年和1924年,唐努乌梁海和外蒙古脱离中国,苏联逐渐实际控制了这两个地区。1929年,中苏之间发生了中东路,导致中苏关系恶化。1931年,日军入侵中国东北,苏联保持中立。1937年中日之间正式开战后,中国请求国际援助,苏联认为其远东边境受到日本威胁,《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后苏联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并派遣航空兵参与中国对日作战,苏联成为抗战初期中国的主要援助国。1938年和1939年,苏日之间由于满洲国边境问题爆发张鼓峰和诺门坎,苏军全歼进犯日军。为了避免两面作战,1941年,苏联在苏德关系非常紧张的时候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该条约除了规定互不侵犯外,还互相承认了对方在外蒙古和满洲的现实利益,苏联中止了大部分对华的援助。
二十世纪30年代,阿道夫·(Adolf Hitler)领导的德国法西斯迅速崛起,而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取的绥靖政策则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势力。而此时的苏联,最高领袖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划分两国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以及东欧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德国的军队很快就席卷了中欧、西欧大陆、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德国控制了欧洲包括法国、波兰西部、荷兰、挪威等16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而这时的全世界,只有英国在独自和法西斯轴心国作战。
1930年代末的苏联,经过十几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但是生产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则远不如德国。另外,苏全国也刚从疯狂的肃反大清洗运动中慢慢恢复正常的国家秩序。在德军横扫欧洲之时,斯大林看到如此强大的德国必然会威胁到苏联的国家安全,便开始着手取防范德国的系列措施:将苏联的重工业和军工工业有地迁移到乌拉尔山(Урал)以东;对德国和谈,避免刺激德国;稳住东方的日本,和日本签署中立条约;建立“东方战线”,增加战略纵深等等。
在苏联的系列准备措施中,建立东方战线是最具争议的,在建立东方战线的进程中,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条款占领了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芬兰、罗马尼亚等国迅速地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还遭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谴责。且事实上东方战线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也极其有限。
德国方面,西线战事的顺利进行,只有英国凭借海洋的优势在拼死抵抗,让感到有机会腾出手来对付东边的大国苏联了,而德国的情报机构对苏联的错误判断,也让认为苏联是非常容易对付的国家,便开始着手制定入侵苏联的,代号:巴巴罗萨作战(Unternehmen Barbarossa)。
巴巴罗萨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闪电战”从数个方向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Москва)、苏联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宁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和基辅(Ки?в,Киев)等,把苏联红军的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Архангельск)、伏尔加河(Волга)、阿斯特拉罕(Астрахань)一线,并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从而击败苏联。
巴巴罗萨出台半年后,苏联还浑然不觉,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纪念国际劳动节,虽然英国等国和苏联间谍多次向斯大林汇报,德国将在1941年夏进攻苏联,但斯大林认为,英国和德国的战争见分晓之前,德国还没有能力进犯苏联。他甚至怀疑,这是英国间谍为了将苏联拉入对德作战的陷阱而捏造的。
另外,据俄罗斯学者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Борис Вадимович Соколов)出版的《二战秘密档案》(俄语版于2001年出版,中文翻译版于2005年出版)(?Разведка. Тайны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2001))一书中披露,斯大林还曾有一个进攻德国的“大雷雨”(Операция "Гроза"),该还比巴巴罗萨更早出台,只是由于苏联的战争准备还没有达到进攻的要求而被德国的巴巴罗萨先行一步。可见斯大林对德国的进攻是完全没有防备的。
但是,斯大林的判断错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战争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打响。
补充:
[编辑本段]初期军事实力对比 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
总兵力:德国730万、苏联537.3万
初期直接作战兵力:德国550万(含罗马尼亚、匈牙利和芬兰等国军队) 苏联268万
编制:德国190个师(包括19个坦克师,14个摩托化师)、苏联170个师另2个旅
坦克:德国4300辆、苏联新型坦克1475辆,大量旧式坦克
火炮:德国4.72万门(50毫米以上)、苏联3.75万门
作战飞机:德国4980架、苏联新型飞机1540架,大量旧式飞机
作战舰艇:德国192艘、苏联396艘
中期军事实力对比 德军
在1943年依然拥有一支非常庞大的军事力量。整个德国武装部队的总人数达到948万人。其中野战陆军425万、后备陆军等230万、空军170万、海军78万、武装党卫军45万。按4月1日统计,德军共有坦克和强击火炮5625辆。第1线飞机按3月1日的统计为6107架。不过在剔除了各种后备部队、大量在医院疗养的伤病员,海空军,以及占领区的维持部队后,德国可以用于东线的野战部队就远远没有那么多了。截至1943年7月初,德国及其盟军,在苏德战场一共拥有近400万正规陆军(200个德国师,40个盟军师),约4700辆坦克自行火炮,3665架飞机,约4万门火炮迫击炮。
苏军
自开战以来,苏联已经损失了1467万军队,其中不可恢复减员大约为800万-900万。但在1943年4月1日,对德作战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远东和南部边境地区戒备部队,仍然有841万3千人。到1943年7月,连同内地军区在内,整个苏联武装力量总数增加到了1000万人左右。除去戒备日本土耳其的庞大部队(4月份多达近200万人),红军野战部队主力都被用于对德作战。1943年7月1日,红军陆军和空军部队,一共在苏德战场展开了606万5千9百人(其中陆军大约是560-570万)。再加上海军等部队,红军对德作战军总数为661万2千人。1943年7月1日,对德作战红军装备如下:火炮迫击炮105000门(包括高,不包括50毫米迫击炮和火箭炮)。根据1943年初红炮型号分析,这10万门火炮中,76毫米炮约15000门,100毫米以上火炮约9000门,迫击炮约7万门。高约8000-9000门。坦克自行火炮10199辆(9831辆坦克,368辆自行火炮)。《苏联武装力量五十年》记载的数据有所不同,为坦克自行火炮9580辆,包括中重型6232辆,轻型3348辆。红军中重型坦克仅占总数的64%,远远低于德军92%的比率。不含在芬兰战线的311辆坦克,苏军作战军有坦克自行火炮9888辆,连同大本营预备队在内,则有12576辆。其中在6月30日可动为10060辆,可动率80%。低于德国装甲部队同期89%的可动率。作战飞机10252架(包括海军和远程航空兵),其中新式飞机8948架。直接配合前线作战的航空部队,拥有6831架飞机。远程航空兵飞机950架。大本营战略预备队7月增至111万1千人,16782门火炮和迫击炮,2688辆坦克和自行火炮,662架飞机。战略预备队的最高组织形式是草原军区。如前所述,该军区被配置在库尔斯克方向,构成纵深防御梯队。
补充:
德国进攻阶段 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30分,德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的漫长战线分为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德军向苏联境内推进。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围歼白俄罗斯(Белоруссия)的苏军,兵源达50个师另2个旅,进而进攻苏联的心脏莫斯科,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是29个师,任务是歼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进攻列宁格勒,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向基辅和整个乌克兰(Укра?на,Украина )总方向进攻,把乌克兰的苏军主力消灭在第聂伯河(Днепре,Дн?про)以西,兵源达57个师另13个旅。此外,还有直指北方的挪威和芬兰两个集团军,分别向摩尔曼斯克(Мурманск)和列宁格勒方向实施突击。
战争刚开始,苏联西部66个机场遭到猛烈轰炸,苏军半天之内就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800架未及起飞即被毁于机场,苏联西部城市、海空军基地、通讯设施,在德军航空兵袭击之下严重受损,边境军区指挥机构基本陷于瘫痪。德军在战争的第一天就前进了50至60公里。苏联国防委员会在战况不明的情况下,于当晚发布不切实际的命令,要求边境军区实施猛烈反击,消灭入侵之敌,这种盲目的指挥使前线战况更加恶化。
在战争的头一周,德军凭借突然进攻、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军队早已动员和集中并有作战经验等优势,打得极其顺手,中央集团军群已推进到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Минск),南方集团军群的前锋,已近至通向基辅的接近地,北方集团军群,已经渡过西德维纳河。
面对有备而来的德军,苏军猝不及防,苏联虽然取紧急措施,把前沿军区改为方面军,成立了苏军统帅部,但由于大量工作未能抢在战争爆发之前就绪,因而在战争开始时严重失利,由于苏军装备陈旧,指挥人员素质较差,对敌主攻方向判断失误等原因,致使战争初期,便有28个师被全歼,70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据战后西方公布的统计资料,在苏德战争的头18天,苏联损失2000列火车的,3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1500辆坦克,以及30万苏军被俘。
德军在占领明斯克后,7月15日,通过激烈战斗,攻占了苏联首都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Смоленск),合围了苏军十几个师,切断了苏联西部最重要的交通干线明斯克-莫斯科公路,并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司令部设在此地。而此时德军离莫斯科仅有380公里之遥了。
这时德军犯了一个可能是事关全局的错误,德军分调部分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主力进攻南方的基辅,以占领苏联的粮仓——乌克兰。基辅战役从盛夏打到秋初,苏军在基辅防御战中严重失利,不仅损失了前沿兵力,而且用于这个方向上的预备队也消耗殆尽,部署在基辅地域上的两个方面军中,有6个集团军被合围,西南方面军主官全部阵亡,尚有几个集团军的司令被俘,据德军方面宣布,德军围歼苏军66万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9月,北方集团军群已经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全部,进抵列宁格勒近郊,并联合芬兰军队完全封锁了列宁格勒,开始了持续达900天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德军虽然在南方和北方取得重大胜利,但在北路列宁格勒却没有完全得手,而中路却错过了进攻莫斯科的最好时机,也错过了一举击溃苏联的最佳机会。
9月底,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大举进攻莫斯科,这次进攻的代号是“台风”(Unternehmen Taifun)。德军用于台风行动莫斯科方向的兵力达180万,75个师,1700辆坦克,14000门火炮,1400架飞机。 1941年11月7日的红场阅兵苏军在莫斯科以西300余公里纵深内,建立了梯次配置的多道防御地带,有3个方面军和一个战役集群,125万兵源,共75个师,990辆坦克,7600门火炮,677架作战飞机担任防御,苏共、国防委员会、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作战组一概不离开莫斯科。最凶猛的进攻遇到了最顽强的抵抗,进入10月份后,苏联进入了秋冬时节,而这对苏军则非常有利。11月7日,冒着德军的炮火,斯大林坚持在红场举行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阅兵式,阅兵式后的苏军直接开赴前线。经过浴血奋战,苏军凭借极其坚强的抵抗和熟悉的自然条件,苏军顶住了德军进攻,并于1941年12月转入反攻。
1942年4月,莫斯科会战以苏军获得胜利而告终。此战宣示俄式“大炮兵主义”战胜德式“机甲化坦克部队”战法,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以及夙有“世界坦克战之父”美誉之德国名将古德里安上将为首的大批高级将领被调返回德国离开东战场,为“莫斯科攻防战”失败负责。苏军这时初步稳定了苏德战场局势,打乱了德国的“闪电战”。但苏联的反攻在德军的技术优势面前很快就失利了。 [编辑本段]战争转折阶段 在莫斯科会战失利后,德军将战略重点放在南线,集中力量进攻全苏最大的产油区——高加索油田。1942年6月德军攻占了苏联克里米亚地区黑海舰队的主港塞凡堡(Севастополь)(塞凡堡战役)。接着,挥师直指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企图从东南方向迂回莫斯科,并攻占外高加索的苏石油产地,切断苏南部地区与莫斯科的联系。苏军节节败退,被迫再次转入防御。6月28日,德军向顿河(Дон)大草原方向发动了规模巨大的夏季攻势,渡过了顿河河曲,攻占了罗斯托夫(Ростов-на-Дону)。
这时德军又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分兵进攻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第六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第四装甲军团进攻高加索油田。这时二战最为血腥的正面战役——斯大林格勒会战开始。
1942年,苏联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军工生产已经恢复并有一定发展,给军队提供的新式武器装备逐渐增多,敌后游击运动开展得更加广泛,同时苏联还得到美英战略物资和武器装备的援助。但是,在1942年初至1942年夏,苏军在苏德战场还未扭转颓势,而且战局却有利于德军一方。
1942年7月下旬,斯大林格勒会战打响。德国精锐的第六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推进,战役开始时,苏军在斯大林方向的防御力量薄弱,苏军在万般无奈之际,将两个正在组建的坦克集团军投入战斗,却被德军完全歼灭。7月底,德军将第四装甲军团从高加索油田边缘抽调来支援进攻斯大林格勒方向,德军的兵力有25万人,740辆坦克和1200架飞机的支援。而苏军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是在被德军完全击溃的的西南方面军基础上匆匆组建的,只有18个满员师和16个不满员师,作战部队为16万人,有近400辆坦克和600多架飞机。德军在战役之初进展顺利,虽然苏军顽强抵抗,德军还是突破苏军的层层防线,9月13日,德军突入市区。斯大林在这个危重的时刻特意打电话命令斯大林格勒市委、军工企业一个也不准后撤,要在战斗中继续组织生产。斯大林还有一句在当时非常著名的命令:“决不后退一步!”,命令担任斯大林方向的士兵和军官在危重时刻不允许后退,若后退则面对的是极其严厉的惩罚。这时,在斯大林格勒担任防御任务的还有苏联新组建的东南方面军。而自从德军进入斯大林格勒市区后,一场旷日持久且血雨腥风的巷战开始了。
苏军统帅部在斯大林和最高统帅助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总指挥朱可夫(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研究挽救斯大林格勒办法,他们认为只有用城市吸引住德军的重兵集团,再用强大的预备队合围德军第六集团军,该的代号为“天王星”(Операция “Уран")。但是天王星最快必须到11月中旬才能部署成功,也就是说,为执行天王星,斯大林格勒还得坚持2个月以上。而且防守人力薄弱的斯大林格勒来说,这是极端困难的。但是,苏军的抵抗却异常顽强,双方的战斗非常激烈,即使是对一个街区甚至一栋建筑的争夺,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至9月底,苏军固守的地段只有伏尔加河西岸的纵深不到1公里的狭长地带,但德军却一直不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并一直坚持到11月份。担任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军区司令崔可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Чуйков)在回答人们关于德军为什么不能占领斯大林格勒的问题时说:“敌人(德军)只能踏着我们的尸体前进,而苏军是杀不完的。”由于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为了在寒冬到来之前占领斯大林格勒,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战争进入白热化。
11月19日拂晓,苏军实施天王星,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大规模反攻,11月23日,苏军合围了德军第六集团军全部。命令德军“战斗到最后的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并命令曼施坦因(Erich von Manstein)将军率领的顿河集团军群的装甲重兵集团实施救援,但被苏军所阻。1943年1月10日,苏军发动总攻,至1943年2月2日,德军刚提升为元帅的第六集团军司令长官保卢斯投降,苏军完全歼灭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六集团军,从而根本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苏德战争出现了历史性转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而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成为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战役,双方共约有200万人在瓦砾中丧生,其中50万是平民 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步坦协同作战。
1943年是苏德战场转折性的一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继续向顿河上游、库尔斯克(Курск)方向和哈尔科夫方向发展进攻,收复了库尔斯克等地。同年1月,苏军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共900天的封锁,而在封锁列宁格勒期间,列宁格勒市民在寒冷、饥饿和德军的威胁下支撑了900天,城内约有一半的人死亡,被称为世界军事史的奇迹。与此同时,苏军在高加索方向转入进攻,至4月初收复了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区。
苏军在哈尔科夫地域的进攻作战失利,有几个集团军被全歼。1943年7月,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集中优势兵力,企图包围库尔斯克突出部的两个方面军的苏军,发起其在东线的最后一次进攻战——库尔斯克会战,德军给这次进攻战的代号为“堡垒”(Unternehmen Zitadelle)。
苏军在战役之前获得准确情报,而对库尔斯克突出部加强了防御,并在游击队的帮助下,扰乱德军的后勤保障系统。苏军用于库尔斯克防御决战的兵力有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133万余人,配备坦克和自行火炮3400余辆,此外还有作为总预备队草原方面军。德军用于库尔斯克方向的兵力达90万人,共50个师,并用其中29个师组成两大突击集团,从北面突击库尔斯克的15个师,而南面有14个师,两个突击集团配备有2700辆坦克。7月5日晨,库尔斯克决战打响,但在苏军极其顽强的防御面前,德军的进攻收效甚微。12日,双方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翼的门户奥博杨(Обоян)方向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普罗霍罗夫卡(Прохоровка)发生坦克遭遇战,双方各有1200辆坦克参战,各有大量飞机支援,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当滚滚的坦克铁流加上步兵、炮兵和航空兵汇合到一个小小村庄时,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坦克大会战爆发了。当日暮时分,苏军在这场决战中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近十多年的西方研究称德军实际上以较小的交换比在战术上击败了苏军,但此役确实将德军的进攻能量耗尽)。8月23日,苏军收复哈尔科夫,库尔斯克战役以苏军全面获胜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