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柳江中学的发展简史
2.山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
3.中央五台NBA解说员的身高
柳江中学的发展简史
时任校首:张兆凯(1951年—1953年2月任校长)、方木(1953年3月—1958年8月任代理校长)、覃仁光(1958年9月—1960年8月任党支部书记,主持学校全面工作)、吴敬久(1960年9月—1968年11月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1952年:实行春、秋两季招生。8月,学校附设简师班,招收县内知识青年63人入学。9月,柳州专区派尹祚斌任副校长,他是学校第一位党员。
1955年:暑,学校教职工集中到专区(宜山今宜州市)开展肃反运动。9月,学校开始推行《劳动卫国体育锻炼制度》,简称“劳卫制”。
1956年:9月始,招收2个高中班共100人,兼收来宾、柳城两县部分学生,学校办成完全中学。学校改名为“广西省柳江中学”。9月,学校正式建立卫生室。
1957年:2月,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党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之后,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一面读书,一面劳动。8月,学校教职工集中到宜山开展派斗争。同年,学校在水沟边建成教工宿舍一幢平房共10间,接上原有的12间共22间,故称“22家村”。
1958年:7月起,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开始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在教学上提出以“三结合”(结合政治、结合实际、结合生产劳动)为中心内容进行教学改革。同月,派斗争基本结束,学校一些领导、老师被定为极右分子、历史分子等,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彻底平反。10月,学校管理由省级派出机关专区管理转为县直接管理,经费也由县接负责。10月,在形势下,学校掀起大办工厂、农场的热潮。当年办起了铜线厂、氧化铁红厂、生物标本厂,其中生物标本厂制作的柳江人头模型标本最为有名,被选送北京参展。此外,氧化铁红厂的产品被选为维修北京天安门城墙的涂料。同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学校随之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中学”。
1959年:3月,整顿校办工厂、农场,学校只保留生物标本厂,其余全部撤销,农场进行整顿压缩。同年秋,县师范停办,县把原县师范的土地(包括拉堡中学、县轻工机械厂(已改建为吉安苑小区)、县防疫站、县建筑公司)全部拨给柳江中学管理,12年以后该部分土地逐渐被划拨出去。
1960年:9月,学校进行学制改革,与柳州铁一中挂钩,试用九年一贯制教材,与拉堡小学合并,试办“”学校。10月,由于学校工厂、农场办得出色以及柳江人头模型标本有名,彭占辉老师代表学校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并被评为广西劳动模范。
1961年:2月,根据中央批转文教小组《关于1961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教育工作安排的报告》,动员初中超龄生回乡参加劳动生产。7月,根据中央指示,停止九年一贯制和“”学校试验,拉堡小学分出自成学校。
1962年:上半年,根据上级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教育,号召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63年:3月,在号召下,全校师生掀起“向雷学习”的热潮。12月,对学校教职工实行精简。
1964年:3月,学校传达贯彻春节座谈会讲话精神和“学校课程和讲授、考试方法问题的指示”,提倡“少而精”的教学方法。4月,校长吴敬久、教师李以勇、教导干事胡太道到融安参加四清运动。
1965年:11月,掀起向王杰同志学习活动热潮,学习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同月,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7年:2月,学校大部分师生外出串联,部分留校学习“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和文化大革命“十六条”。3月,部分学生回校闹革命,批判“走资派”,并向教育行政夺权。10月,中央、院、中央、中央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部分学生陆续回校上课、闹革命。
1968年:2月,县城两派开始大规模武斗,学校也分成两派,成为武斗据点。9月,工宣队进驻学校,领导革命大批判,成立校革委会。10月,部分教师陆续被调到穿山乡“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改造”。
1969年:1月,学校第一批学生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3月,学校停办。9月,进德中学、成团中学、里雍中学合并到柳江中学。
10年:7月,上年合并到柳江中学的进德中学、成团中学、里雍中学又分开。同年,学校高中、初中的学制从三年制改为二年制。
11年:7月,10年在穿山办的“柳江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迁至柳江中学,一个学校挂两块牌子,既以“共大”名义招收学员,又以“柳江高中”(后又称“柳江‘五七’中学”),招收两个高中班学生。8月,中央批转姚文元、张春桥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教育工作,教师被污蔑为“臭老九”,“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教师被歧视。
12年:柳江中学原面向全县招生改为向进德公社以及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子弟招生,同时,县里还在柳江中学办师范4个班(只办一届)以及各种短期培训班。同年,贯彻周恩来总理关于“要重基础知识,注意学生学习质量”的指示精神,学校恢复了课堂教学秩序,恢复闭卷考试制度。
13年:柳州专区体校搬迁到柳江中学校园内(现学校北大门至新实验楼和东、西教学楼),经过几年建设,分别建了体育馆、游泳池、打靶场(现灯光球场)改造原足球场为标准足球场(柳江中学师生也参与了改造足球场的劳动)。当年秋季,学校办化学试剂厂和硫酸锌厂。同年,学校开展批判林彪极“左”路线的实质。
14年:2月,《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情况简报》发表后,学校学生利用大字报揭批学校修正主义“回潮”,由此教师不敢管学生,学生纪律松弛,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下降。9月,院科教组、财政部联合发出开门办学的通知,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校师生下到工厂、农村拜工农为师,以社会为课堂,以阶级斗争为教学内容,以劳动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同时,大力删、砍、补原有自治区编教材,造成学生知识缺漏,学习质量严重下降。
15年12月,《红旗》杂志发表北大、清华大学大批判组文章《教育革命的方向不容篡改》,学校掀起批判“右倾翻案风”黑浪。
1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学校结束“”。11月,《光明日报》发表教育部大批判组文章,揭发批判张春桥的“宁要一个没有文化的劳动者”的谬论,学校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端正。12月,学校开展揭发批判“四人帮”罪行。
17年:重新恢复工作,由于他的大力整顿,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出现了全新的面貌,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中被废弃的高考制度得到恢复。同年,工宣队撤出学校。 时任校首:韦秀章(18年4月—19年3月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方木(19年4月—1980年3月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罗世钦(18年7月—年8月任副校长,其中从1980年3月至年8月主持学校全面工作)、罗世钦(年9月—1989年9月任校长)。
1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并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此,扭转了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实行的“左”的政策,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从此科教文化事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7月,县确定柳江中学为柳江县重点中学,学校改名为“柳江县中学”。从这年起至1982年秋季招生前,学校只招收高中班。
19年:8月,上级指示学校所招新生全部实行三年制(10—17年所招初、高中新生为二年制)。同年秋,学校开办面包厂。
1980年,学校开始贯彻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委关于试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两个《暂行规定》。同年,陈恪恭同志带领学生种植校门至山的两排大榕树。
1981年:3月,开始贯彻学生守则,开展“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纪律) “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活动。11月,按上级指示精神,把“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教育作为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1982年:7月,刘惠曦同学以自治区第十九名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12月,用柳州专区奖励“理化生物教学有成绩”的经费建成实验楼(旧实验楼)。从1982年秋季至年春季,学校每年面向全县招重点初中2个班,年秋季停招。
1983年:3月,县教育局在柳江中学大门东侧(原柳江中学土地)建办公大楼和一幢职工公寓楼。4月,开展学习张海迪人残志坚活动,学习“张海迪读书长志气”的精神。10月,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进一步认清新形势,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年:4月,柳州地区体校搬出柳江中学,其所占用的土地和所建的体育馆、游泳池、打靶场(现灯光球场)、足球场及师生居住房全部移交柳江中学。秋季,学校建成第一幢六套三房一厅教工宿舍楼(因堡隆修建已拆迁)。同年,县教育局在柳江中学大门西侧(原柳江中学土地)建勤工俭学公司大楼。
1985年:1月,柳江县划为柳州市管辖,学校教学业务也直接由柳州市教育局领导。5月,《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新的办学宗旨:努力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8月,建成第一幢三层教学楼(现西教学楼)共12间教室,同月,受自治区体委委托在柳江中学举办全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同年,学校还投资3万元在来宾县百五乡建洗衣矿厂,洗选锰矿。校内还办起了蜂窝煤厂。
1986年:4月,第二幢三层教学楼(现东教学楼)竣工,共15间教室。8月,建成学校北大门。9月,学生潘金娥被北京大学录取。同年,学校还建成第一语音室。同年,学校获广西端正党风先进单位。
1987年:7月,最后一届初中生毕业,学校正式办成普通高中。8月,学校第一幢四层学生宿舍大楼(现第二栋学生公寓楼)建成,共576个铺位。同年秋季,开始评技术职称。同年,学校实行体制改革,成立学校办公室,把教导处分为教务处和政务处,一年后,又合并为教导处。
1988年:学校第二幢四层学生宿舍大楼(现第一栋学生公寓楼)建成,共576个铺位。县教育局在柳江中学内开办教育幼儿园。同年,学校开始招自费生(择校生),自费生独立编班。
1989年,在水沟边动工兴建一幢二单元三层三房一厅(共12套)教工宿舍楼(因堡隆修建已拆迁),第二年竣工。同年,学校投资100万元在穿山建成“柳州龙城化工总厂柳江分厂”。 当年9月,罗世钦校长调柳江县教师进修学校任校长,教导主任陈修明任柳江中学校长。 时任校首:陈修明(1989年9月—1992年11月任校长)、李泽伟(1992年12月—2002年1月任校长)。
1990年,是柳江中学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年,在县委、县的支持下,学校打破多年来用人传统,开始招聘引进外县籍大学本科毕业生,充实学校师资队伍,至今学校的教师有来自湖北、湖南、四川、贵州、江西、山东、广东、河南等省,县外籍教师达70%多。
1991年,学校在水沟边新建两幢三层二房一厅(共16套)教师公寓楼(因堡隆路修建已拆迁)。当年,陈修明同志调柳江县教育局任局长,同时兼任柳江中学校长,由党支部书记、副校长李泽伟同志主持学校全面工作。
1992年:4月,学校因工作需要设立校长办公室,由县教育局任命何运生同志为首任办公室主任。同年,根据自治区教育厅要求,学校开始实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在大办勤工俭学的大环境下,当年,学校办了玻璃钢厂。当年11月,投资138万元(国家教委、区教委、县分别拨款15万元、20万元、58万元,其余资金来自学校自筹和单位、个人捐助,其中露塘农场捐红砖40万块、百朋水泥厂捐水泥40吨)的教学综合楼开始动工兴建。当年11月,陈修明同志不再兼任柳江中学校长,由李泽伟同志任校长。同年,学校获广西中小学先进食堂。
1993年:7月,刘小光以高考总分全广西17名的成绩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9月,综合教学楼建成并交付使用。同年,柳江中学“教育预制构件厂”、“轴瓦厂”、“彩霞石艺工厂”建成投产。
1994年:由各单位捐资,学校建成有37台电脑的学生计算机教室。同年,学校拆除50年代建的学生饭堂,建成混凝土的学生大饭堂。同年7月,拆除“七家村”,并由教职工集资在原址上建成一幢三层(共6套,每套120平米)教工公寓楼(因堡隆路修建已拆迁)。同年,学校获全国青少年“中华魂”(我是中国人)读书教育活动优秀辅导奖。
1995年:2月,学校建成80个座位的第二语音教室(系当时全区普通高中学校最大的语音室)。同年,开始执行(3+2)的新高考制度。5月,学校男子篮球队代表柳州市参加广西中学生篮球运动会,获第五名。7月,教职工集资80多万元在教育幼儿园南面建一幢教工公寓楼(现第二栋教工公寓楼)。由于学校在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中,成绩突出,1995年全国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单位之一——团到学校考察指导。
1996年:投资126万元的现第三栋学生公寓楼,落成并交付使用。7月,开始贯彻实行高考标准分制,同月,韦立清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11月25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校庆,热烈庆祝柳江中学成立45周年。同年,学校编成《柳江中学校志》。
19年:7月,韦路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学校是广西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最早的学校之一,当年7月,学校参与国家教委心理健康教育“九·五”重点科研课题的子课题《不同民族学生心理问题的比较研究》的研究。12月,学校与广西师范大学外语系结对子,由其领导牵线搭桥,与桂林巴克兰国际商务外语学校建立友好关系并签定协议,由该校派外籍教师到柳江中学讲学,开始了外语特色教育,学校形成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学生的英语成绩有了明显突破。同年,拆除现东、西教学楼前50年代建的教室(危房),学校先后投资20万元在教学楼、综合楼前建花圃、凉亭、喷泉。同年,学校继1994年后,第四次获全国青少年“中华魂”读书活动优秀组织奖。
1998年:4月,美国亚西国际教育顾问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一行4人到学校考察,决定派外籍教师到柳江中学讲学、上课,至2001年,到柳江中学讲学、上课的外籍教师达200多人次。同年,学校教职工集资100多万元在教育幼儿园北面建一幢共24套,每套110多平米的教工公寓楼(现第一栋教工公寓楼)。同年,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成绩突出,学校被评为19—1998年度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标兵学校。同年,学校获广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广西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单位。
1999年:暑,学校成功举办了首届中美英语夏令营。8月,学校获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标兵单位,同月,为扩大招生需要,东、西两幢教学楼由三层升为四层,并投资8万元把教学综合楼前的篮球场(内操场)重新修建成米石球场。此外,8月起,学校参与了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学习策略》科研课题的研究。同年,学校教职工集资80多万元在学校西面拉进路建了30间门面(上下两层,每间约60—80平方米)。同年,继1998年之后,学校又被评为1998—1999年度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标兵学校。是年,教导处分为教务处、政教处,至此,学校设有校长办公室(后改为行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科研处、总务处共5个中层机构。此外,英语科研课题《用双重活动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入选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中心资助金项目,这是广西唯一一所普通高中获得该项资助金项目的学校。同年,学校获全国青少年(五十辉煌,新世纪畅想)读书活动优秀组织奖、柳州市1998—1999学年度教育教学工作一等奖。
2000年:4月,学校面向柳州市开展大型教改研讨课活动。聘请了广西师范大学黄麟生、吴同恕教授以及市教科所教研员等一批专家给学校参与教改课展示的教师评课。参加听课的教师有柳州高中、柳铁一中等市、县各中学领导、教师460多人。当年暑,学校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美英语夏令营。8月,投资126万元的第二幢学生公寓楼(6层300个床位)以及集资8万多元的学校小卖部(因堡隆路修建已拆迁)建成并交付使用。同年,学校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2001年:4月,柳州市教科所组织在我校举行全市大型科研现场会,全市中小学、中专等100多所学校的领导、教师近200人参加了现场会。同年,学校形成了第一部相对完善的《柳江中学规章制度》,并收集学校教职工论文,编撰成3册科研论文集。5月,学校顺利通过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立项评估。当年暑,学校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美英语夏令营。8月,投资99万元的两幢普通学生宿舍楼增添卫生间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至此,学生宿舍全部公寓化。同年,学校还投资40多万元进行水、电扩容工程,解决了长期困扰师生生活的老大难问题。11月25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校庆庆典活动,热烈庆祝柳江中学成立50周年。当年,学校参与了国家“十·五”规划课题“探究性阅读能力培养习惯养成与人的发展”课题研究实验。同年,学校19年开始的《不同民族学生心理问题的比较研究》科研课题结题,荣获全国科研成果一等奖。同年,学校获广西军(警)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柳州市2000—2001学年度素质教育工作一等奖。有李成国等7位教师的论文入选中科院心理所刘善循主编的《教育心理实验论文集》第六集。 校长:吕宇(2002年1月起担任校长职务)。
2002年:1月,李泽伟校长退休,吕宇同志接任校长。7月,学校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首次突破200人大关,达211人。同年,学校教育教学业绩被编入《共和国改革开放大纪实教育卷》。同年,学校获全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试验学校、广西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工作先进集体。
2003年: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开始探索教学法改革,引进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诱思探究学科教学法实验研究”,聘请该课题组负责人,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到校指导“诱思探究”教学活动。实行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学校教学成绩大幅度提高。当年,学校参加了中央教科所“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高中学段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4—7月,学校取各种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急性传染病“非典”,保证了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12月,学校顺利通过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评估。同年,学校获广西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先进集体、广西自治区文明庭院、柳州市2002年高考工作一等奖、柳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2004年:1月,自治区教育厅下文确认柳江中学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5月16日,全国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现场会在柳江中学召开。6月,学校高考本科上线人数第一次名列柳州第二。同年,学校获广西支教工作先进单位、广西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广西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同年,学校男篮代表柳州市参加“肯德基全国青少年三人制篮球冠军挑战赛”获广西赛区冠军、全国南部六省广州赛区第二名。
2005年:8月,学校男篮代表广西参加“肯德基全国青少年三人制篮球冠军挑战赛”挺进全国十六强。11月28日,著名英语教育家、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到学校开展疯狂英语讲座。12月,学校参与的国家“十·五”规划课题“探究性阅读能力培养习惯养成与人的发展”课题结题,中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订委员会委员、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朱绍禹,中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杭州师范学院教授王光龙,副秘书长、山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张德斌,副主任、广西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黄麟生等专家到校参加结题会。
2006年: 1月6日,柳州市教育科研会第三次学术年会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现场会在柳江中学召开,全市(含六县)各学校都派代表参加。3月17日,柳州市教科所唐丽等5名教研员、老师到学校对《农村高中创新精神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中学英语真实动态原则的实验》两个课题的验收。4月28日,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员徐安德教授到学校作题为“德育创新,提高实效,从点滴做起”的报告。中央教科所全国“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2006年会暨第九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柳江中学作为该课题的实验学校和子课题学校,也作为广西高中学段的惟一代表,被评为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并获得中央教科所“六个一百”的全部奖项,全国仅三个学校获此殊荣。(吕宇、梁凤平合著的成果《提高学生自育能力的实践探索》获全国“百项德育科研优秀成果奖”;吕宇校长被评为全国“百名德育科研专家”;梁凤平被评为全国“百位德育科研名师”、韦晶晶同学被评为“百名德育科研优秀学生”、韦晶晶家长黄柳江被评为“百名德育科研优秀家长”)。至此,学校4年来获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的研究课题奖已逾百项。此外,学校参与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诱思探究学科教学法研究实验”2006年被课题组评为“诱思探究学科教学法研究实验第一阶段结题总结优秀科研基地”,吕校长和周副校长被评为“优秀科研校长”,学校的成功经验在山东章丘召开的全国200多所实验学校中被指定为“十·五”期间结题经验交流会10所发言单位之一。
2007年:6月10日,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师生一行11人到学校进行交流访问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年,堡隆路开工建设,拆迁学校旧食堂、旧小卖部、第三、四、五、六、七栋教工公寓楼和单身宿舍楼、第八、九栋教师周转房。7月,第十、十一栋教工集资房竣工并交付使用。10月,学校新食堂竣工并投入使用。10月,全国著名心理教育专家周红五教授到学校作题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艺术”的报告会。12月,教育部第34期全国重点高中校长研修班56名校长学员到学校考察,对学校的评价是“柳江中学外在很朴素,内涵却很丰富”、“柳江中学不简单、不容易”。同年,学校被评为广西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2008年:1月7—8日,由于学校“和谐德育”系列课题研究实验成果突出,中央教科所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开题会暨2008年实验区研究中心负责人会议特选址在柳江中学召开,据专家介绍,这样的大型会议首次在县城中学召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德育学科组专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教科所和谐德育总课题组组长、中国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会长、教授詹万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处副处长、研究员、博士郝志军,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处副研究员杜勇,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书记、初中学段负责人、研究员齐欣,中央教科所和谐德育总课题组核心成员、高中学段负责人、中国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研究员徐安德等组织并参加了会议,到会领导、专家256人。6月,学校高考本科上线首次突破千人大关,达1029人。9月15日,朱芳雨到学校捐赠体育器材。11月,学校再次聘请“诱思探究学科教学法研究实验”课题负责人,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到校指导“诱思探究”教学活动。因学校女篮在柳州市中会上荣获高中组11连冠,当年,代表柳州市参加广西第八届中学生篮球运动会(两年一届)获女子高中组第三名。同年,学校还获柳州市2007年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质量奖。
2009年:学校投入75万元购买学生公寓热水供应系统,解决了学生用热水难的问题。同年,学校获广西卫生先进单位、柳州市2008年高考工作一等奖。
2010年:6月,学校高考二本上线率名列广西483所普通高中第28名,广西85个县级高中前10名。7月,学校获广西卫生优秀学校。12月,学校投入9多万元安装校园监控系统,确保了校园的安全。因学校女篮在柳州市中会上荣获高中组13连冠,当年,代表柳州市参加广西第九届中学生篮球运动会获女子高中组第二名。同年,学校继续荣获全国和谐德育系列科研先进实验学校,从2003年起,学校已连续8年荣获该项殊荣。此外,当年还获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柳州市2009年高考工作一等奖、柳州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
2011年:1月,学校投入40多万元在现东教学楼安装16套多媒体设备。同时,分别给学生和教工机房添置80、50台电脑。1月16—18日,学校顺利通过自治区专家组的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复查评估验收。6月,学校高考一本上线人数首次突破200人大关,达204人,上线人数名列柳州市第三,2011年高考二本上线率再次名列广西483所普通高中第26名,广西85个县级高中第7名(本届考生中当年入学只有7个A)。10月18日,柳州市特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在柳江中学举行。同年,学校获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广西优秀科研成果先进单位等荣誉。
山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
山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非常好的。
山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非常不错的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良好,食堂和住宿也是非常不错的。
山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骨干专业有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信息安全与管理、摄影摄像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空中乘务、会计、酒店管理、移动通信技术(5G方向)、物联网工程技术。
中央五台NBA解说员的身高
你 好!里面有你想知道的!
苏群 1、《体坛周报》篮球部主任
个人简介
生日:1968年8月26日
出生地:江苏无锡
毕业于无锡市一中、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新闻系
1992年起供职于《中国体育报》国际部、球类部
2000年起供职于《体坛周报》
2004年创办《篮球先锋报》,并担任总编辑
自1996年起访过4届NBA全明星赛、2次总决赛、王治郅加盟NBA第一个赛季和乔丹2001年复出共32场常规赛。
访过1994年和2002年两届亚运会,2000年悉尼奥运会,1995年瑞典哥德堡世界田径锦标赛等和2001年莫斯科申奥大会。
多次在CCTV5转播的NBA节目中担任嘉宾、主持人。
个人风
江湖十年,目睹中国男篮兵败悉尼,兵败釜山;目睹NBA前辈共47位成名人物站在你面前;目睹乔丹带病打败马龙,瘫倒在皮蓬怀中;目睹第一个中国人踏上NBA球场……这么多江湖恩怨过后,还能求什么?唯一的感想和信条是:我可以不说真话,但我决不说话。
苏群博客
://blog.sina.cn/blog/1156966391
徐济成
著名的篮球评论员,圈内人称其为“大徐”,外语系的高材生,体育记者中的“盟主”。语言朴实却不失生动,在专业化的解说中,还时不时蹦出幽默逗趣的话语,善于将枯燥的篮球术语通俗化,希望自己的解说能让老大妈都能听懂。
[编辑本段]介绍
徐济成 山东人,1960年6月17日出生于青岛。13年,读中学时因为身材较高入选市业余体校参加篮球训练,后加入北京军区青年男篮,当了五年专业运动员。1982年经高考进山东大学英语系,1986年毕业后调新华社体育部。现任新华社体育新闻部记者访室主任,高级记者。专长报道篮球,与NBA结下不解之缘,编著《NBA五十年》一书。从1992年开始,被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聘为篮球转播顾问。从事体育报道十余年来,曾参加汉城奥运会、巴塞罗那奥运会、亚特兰大奥运会、悉尼奥运会和北京亚运会、广岛亚运会、曼谷亚运会,以及篮球、体操等世界和亚洲单项赛事访。做体育记者18年,先后访过篮球、足球、排球、射击、体操、曲棍球、皮划艇、击剑、羽毛球、网球和田径赛事,最痴迷的还是篮球,曾长期关注残疾人轮椅篮球,访过全国聋人篮球锦标赛。
[编辑本段]经历
1960年6月17日出生于青岛。 13年,读中学时因为身材较高入选市业余体校参加篮球训练,后加入北京军区青年男篮,当了5年专业运动员。
1982年考入山东大学英语系,
1986年毕业后分配至新华社体育部任体育记者。专长报道篮球,与NBA结下不解之缘,编著有《NBA五十年》一书。
从1992年开始,被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聘为篮球转播顾问。从事体育报道十余年来,曾参加汉城奥运会、巴塞罗那奥运会、亚特兰大奥运会、悉尼奥运会、雅典奥运会和北京亚运会、广岛亚运会、曼谷亚运会,以及篮球、体操等世界和亚洲单项赛事访。现任北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副部长、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常务副主任。
张卫平
1960年入什刹海业余体校学习,1964年入东城区业余体校学习。1965年入北京青年篮球队,1966年入北京篮球队(其所在队曾获得 年全国冠军),13年入国家队。在国家队效力8年,司职二中锋,脚步动作扎实,篮下攻击能力强,人称“篮下魔术师”。
多次参加国际比赛,足迹遍及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所在队曾获:14年第7届亚运会第3名(伊朗,德黑兰);15年第八届亚洲锦标赛冠军(泰国,曼谷);17年第九届亚洲锦标赛冠军(马来西亚,吉隆坡);18年第8届亚运会冠军(泰国,曼谷);18年第八届世界锦标赛第11名(菲律宾,马尼拉);19年第十届亚洲锦标赛冠军(日本,名古屋)。18年,在有美国、前苏联、前南斯拉夫、巴西、意大利、加拿大等16支世界强队参加的第8届世界锦标赛中,取得个人总分排名第一的佳绩,被提名为最佳运动员,获得锦标赛“得分王”称号,并被大会誉为篮坛“神射手”。
17年,在第九届亚洲锦标赛中,被评为最佳前锋。18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 年,获北京十佳运动员称号。1999年,获“新中国篮球运动杰出贡献奖”。
退役后入北京体育学院学习。毕业后,1983年任北京青年男篮主教练。年任北京女篮主教练。1985年起任中国男子篮球队教练。任国家队教练期间,曾率队参加第十三届亚洲锦标赛(1985年,马来西亚,吉隆坡),获第3名;第十四届亚洲锦标赛(1987年,泰国,曼谷),获冠军;第十届亚运会(1986年,韩国,汉城),获冠军;第十 届世界锦标赛(1986年,西班牙),获第9名;第 届大会(1986年,前南斯拉夫,萨格勒布),获第 名;第二十四届奥运会(1988年,韩国,汉城),获第11名。
1988年赴美国学习、工作,期间多次协助安排、组织中国队和篮球俱乐部管理人员访美、训练、比赛、考察,并组织及协助美国教练来华讲学。
担任多届全国篮球教练员培训班授课教师及翻译。
多次主持全国青少年篮球夏令营。
中国青年女篮技术顾问,多次安排、组织球队去美国、澳大利亚训练、比赛。
19至2000年任国际管理集团中国部高级经理。负责中国男篮甲A联赛的宣传与推广。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讲座栏目——《篮球课堂》节目主持,中央电视台NBA 、CBA现场转播解说顾问、特约嘉宾主持,曾多次对NBA总决赛、全明星赛进行现场直播报道及访报道,创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收视佳绩,被广大电视观众誉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新华社《体育快报》“观战指南”专栏作者。NBA时空专栏作者。搜狐网站篮球专栏作者。多次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点评中国篮球及世界篮球。
拍摄出版了系列教学片《现代篮球教学法》(录像带10盘,VCD 10盘)。
著作有:《张卫平篮球训练营》、译著《 篮球运动实用知识规则》
2003年起,任中国男篮奥运希望队领队。
张卫平体育天资突出,五六十年代的青少年,有理想的身高、良好的身体素质、优秀的智能天赋,10岁迈进素有“健将摇篮”之称的北京什刹海业余体校,少年篮球班接受基础训练。十四、五岁猛窜高个儿,弹跳强,力量好,动作谐调而迅捷,有超常的篮球意识与手感。教练、行家看准他是打篮球的“料”。上中学后转入东城区体校定向培训崭露头角,1965年刚15岁就选入北京青年男子篮球队。当时,好苗子云集的青年集训队竞争激烈,他作为前锋队员,身高、弹跳和力量占优,手脚迅捷“有活儿”,篮下攻击力强,头脑清醒睿智、意识好,基本技术底子磁实,进攻方式多,左右手都能投(篮),3--5米跳投精准。凭实力,他不到一年入选北京男篮一队。紧接“”狂飙席卷,运动队瘫痪,人员散失,而他仍保留队中。13年国家体委全面恢复各项运动、他选入钱澄海执教的新一届国家男子篮球队,司职二中锋。14年,他作为中国男篮队前锋参加第七届亚运会男篮比赛,获季军。
“”结束后,中国体育重归国际体联大家庭,参加的第一个世界级篮球大赛,就是18年在马尼拉举行的第八届世界篮球锦标赛,获第11名。此前,他代表国家队夺得第八(15年)、第九(17年)两届男篮亚锦赛和第八届亚运会(18年)篮球比赛,摘得“三连冠”(军),已经加冕“亚洲最佳前锋”、“运动健将”耀眼桂冠的他,再彪加“篮下魔术师”的绰号。
第八届世锦赛,有美国、前苏联、前南斯拉夫、巴西、意大利和加拿大等世界“超级强队”角逐,16支世界劲旅交锋大战,中国队夺得第11名,令世界篮坛不可小觊,张卫平的上佳表现和最高得分功拔头筹。他被赛会提名为最佳运动员、誉为“神射手”、获得“得分王”称号。张卫平进入自己篮坛生涯的巅峰期,时年28岁,即至19年代表国家队夺得第十届男篮亚锦赛冠军(“四连冠”),戴上“北京十佳(运动员)”之冠,他选择了激流勇退。
他退役后入北京体育学院学习深造。1983年,从体院专科篮球专业毕业的他出任北京青年男篮主教练;年任北京女篮主教练;1985年任国家队教练。张卫平辅佐钱澄海执教国家男篮跨四个年头,成绩斐然,除1985年带队迈出低迷期拿了第13届亚锦赛第3名;1986年第10届亚运会、1987年第14届亚锦赛连夺亚洲冠军、重显“霸主”之身。1986年作为调研组成员赴西班牙考察、并率队参加第10届世界男篮锦标赛,中国队获得第9名,首次跨进世界十强之列、创造了历史新章。1988年汉城奥运会中国男篮保住第11位、较之他的前任们是从未取得过的最好名次,但对他尚存些许抱憾。
作为运动员和教练员,张卫平23年(含“”7年“无战事”),征战国内外比赛千余场、退役后完成大学专科学业,30岁出头进入国家队执教,进而1988年奥运会后离开国家男篮赴美国深造学习、考察乃至工作(将近10年),他的运动生涯、人生轨迹,于改革开放的中国体坛,给一拨又一拨走下冠军领奖台的运动员们,呈现再创人生二次辉煌的“张卫平模式”,开“一代先河”。
近10年“舶”美的张卫平,身没离篮坛,情不凉祖国,期间往来大洋两岸,多次协助安排、以至组织中国篮球(男、女)队、省、市的篮球俱乐部经理人员访美,选外援,协调社会多方面力量开拓深层次、分批量以赛带练、兼考察,曾组织(协助)美国资深教练来华讲学送“经”。摸索先进的篮球理念、现代科技训练、比赛的“外学内用”;他担任(多届)全国篮球教练员培训班授课讲师加翻译。他从国家利益出发,思考的触角和视野深远而隽永,那就是“体育的变革性发展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及其演进论断。
世纪之交十多年间,他多次主持全国青少年篮球夏令营活动,营造序列化、传统化社会大背景,开办“张卫平篮球课堂”训练营,把发现培养篮球新人的路拓宽,成才几率加大。令国人好一阵惊喜、更希冀厚望的新人王治郅、姚明们已经在世界篮坛彰显中国的骄傲与未来,也在史实般的接力并领跑着张卫平们播引的篮球生涯的价值轨迹。
90年代归来的他,为职业化变革方兴未艾的大中国球市构建“软件”平台。他用全新的思维、定位自己同快速与世界接轨的中国篮球运动助推模式,市场条件下篮球运动的经济属性“发酵”,篮球运动的文化元素以广义的人性化融合切入当今人们的生活,快乐篮球——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卫平的投入与辛苦是开创性、前卫意义的先驱之举,功载中国篮球职业化变革史册。2003年,张卫平改任中国男篮奥运希望队的总教练;2005年兼任CUBA篮球事务资深主管。
张卫平身兼中国青年女篮顾问、频繁“架桥”组织中国球队去美国、澳大利亚训练、比赛;肩负国际集团中国部高级经理;宣传中国男篮甲A联赛、推广青少年乃至教练员的技术培训;受聘主持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篮球课堂》、《篮球公园》——“攻防解析”演示节目、NBA、CBA、CUBA比赛现场转播解说嘉宾、顾问,屈指十年,成为球迷与广大电视观众感悟生活乐趣的“一道意味独特的阳光窗口栏目”。
中国优秀运动员的知识化进而向“博士化”的总趋势,是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走向成熟进程中的“体育现象”之一景。张卫平同样不失为先导者。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他早期的论文《篮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分析》、《策应打法成功的决窍》等见诸于《篮球》等专业杂志或中央级报端。有着鲜明的实战质感与理性经验谈。近期出版专著贯穿现代篮球理念张力、知识辨析的导向特质,展示撰著者的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张卫平篮球训练营》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加大年轻读者、球迷及普及教练人员的看点,还有译著《篮球运动实用知识规则》,都是普及性读物。而他编撰、录制、出版的系列教学片《现代篮球教学法》(录像带10盘;VCD10盘)是其代表性力作,集现代篮球理念、科技训练思想方法之大成。
现任体坛周报篮球部主任
中央电视台篮球解说顾问
30而立,生于北京,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师哥师弟遍天下。
访过三届全运会,19上海(当年还在实习),2001广东,2005江苏;
三届夏季奥运会,2000悉尼,2004雅典, 2008北京
一届冬季奥运会,2002盐湖城,第一次访冰雪项目,亲眼目睹大杨扬冲破冬奥中国第一金;
然而安身立命之本,还是篮球。
经历四届亚洲锦标赛,1999福冈,2001上海,2003哈尔滨,2005多哈;
两届世界男篮锦标赛,2002印第安那,2006扎幌琦玉;
两届世界女篮锦标赛,2002江苏 2006巴西;
先后九次孤身深入美国,探访NBA人文地理;
王治郅在达拉斯,巴特尔在丹佛,姚明在休斯敦;
唯一曾经在这三地,全景目睹三大中锋加盟和奋战NBA的中国记者;
一路走来,不敢停步。
2004年雅典之后,离开《北京青年报》,与苏群、孟晓琦创建《篮球先锋报》任副总编,销量日升。
现为体坛周报篮球编辑,中央电视台特约嘉宾
少读三国,左传,战国策,24史读到《明史》之后,不愿再读。
人生格言:平生不弄险,但不等于会在机会面前退缩
杨毅是中国最早深入报道NBA的一群人,他的风格以独到幽默著称
于嘉
生于北京
籍贯哈尔滨
年龄:28岁
职业:主持人、演员
身高:1.77 cm
体重:70KG
籍贯:哈尔滨
特长:游泳、唱歌
爱好:滑雪、开越野车
毕业院校:上海谢晋学院——表演系
最喜爱的CBA球队:江苏南钢
2000年3月,就读杭州商学院(现为浙江工商大学)外语系二年级的于嘉在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全国NBA解说员大赛中,从一万余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两名优胜者之一,从而代表中央电视台前往美国奥特兰解说于2月13日举行的第49届NBA全明星赛。
中央电视台体育评论员
《篮球先锋报》高级顾问,看惯NBA直播的人都熟悉他那张表情生动的脸。单打能力突出,文字鲜活火热富有。正如他自己所言,篮球已经彻底融入他的血液他的生活。
9岁的时候第一次看NBA,记住了戴着蜻蜓眼睛一样眼镜的贾巴尔和沃西,忘了那个把球和对手玩弄于股掌之间的魔术师;12岁的时候第一次看奥运会,记住了“梦之队”的一切,忘了自己还有小学升初中考试;14岁第一次在全国俱乐部联赛决赛里看见大郅,忘了他身边那时还年轻的四大国手;19岁第一次访CBA总决赛在电梯里碰见姚明,忘了这家伙还算是个明星。
每到这个时候,总会觉得自己的。总觉得那个橘红色的篮球里,蕴涵着一种力量。这样的一种力量,已经彻底地融入了我的血液,被热烈跳动的心脏压向全身每一个地方,在孤单无助的时候,放射出温暖而坚强的光芒。这是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鲜活而火热的力量。
总想说说自己的,都因为自己从青涩的年代所挚爱的篮球。篮球之于我,不是一蔬一饭,不是肌肤之亲,而是一种不死的欲望,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在我孤单无助的时候,放射出温暖而坚强的光芒。
鲜活而火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