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俄一共有多少驾安124大型军用运输机
2.苏联建立初期被入侵的资料
3.苏联在建国时受到了哪些帝国主义的压力与干涉查伏龙
4.俄将恢复生产安-124
俄一共有多少驾安124大型军用运输机
82年12月安-124首飞,86年第五架原型机参加了英国范登堡国际航展,引起国际轰动。86年1月安-124交付使用,87年全面投产,至19年已生产了54架,年均生产5架,至2000年其中26架在俄军服役。苏联解体后,该机主要作用商业租赁用途,为大量西方客户提供了空运服务。2007年俄军表示重新开始生产该机的改进型号。
1985年,安-124创下了载重171,219千克物资,飞行高度10750米的记录,打破了由C-5创造的载重高度原世界记录。此外安-124还拥有过20多项国际航空联合会FIA承认的世界飞行记录。安-124目前主要租赁给各国客户,提供超大、超重货物运输能力,据称每飞行小时的租赁费用为6000到8000美元。
安-124粗大的机身呈梨形截面,主翼为后掠下反式上单翼,翼展达73.30米。翼下4个短舱内,装有推力为23400千克的D-18T涡扇发动机。该发动机由扎波罗什“进步”机器制造设计局研制,带有反推力装置。机头机尾均设有全尺寸货舱门,分别向上和向左右打开,货物能从贯穿货舱中自由出入。安-124机腹贴近地面,方便装卸工作。起落架为前三点式,用24个机轮。
其货舱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舱室较狭小,6名机组人员和1名货物装卸员组成的机组的座位均在此,另外上层舱室还可载88名乘客。下层主货舱尺寸为36×6.4(宽)×4.4(高)米,容积1013.76立方米,载重可达150吨,起飞重量达405吨。这一指标约为美国C-17的2倍,C-5的1.25倍,安-22的1.875倍。
货舱前后舱门用液压装置开闭,分别可在7分钟和3分钟内打开。货舱顶部装有2个起重能力为10吨的吊车,地板上还另外有2部牵引力为3吨的绞盘车。由于货舱空间很大,安-124能够运载普通飞机机身、化工厂塔件等大型货物。
安-124上安排有厕所、洗澡间、厨房和2个休息间,远程飞行时飞行员可以得到较好的休息。
机载设备包括气象雷达、导航/地图雷达、卫星导航仪、4套惯性导航装置、大型移动地图显示器及大型雷达屏。机组人数为7人。
安-124有多种改进型号,包括:安-124-100商用型,92年12月获独联体型号合格证,最大起飞重量392000千克,最大商载120吨;安-124-100M,与100型相似,换装西方电子设备,样机于1995年底完成;安-124-102,换装电子式飞行仪表系统,机组人员减至3人;安-124FR,灭火型,可装200吨水,也可改装成货机。
安-124-100于1992年12月通过俄罗斯官方认证,最大起飞重量392吨。该机改用利顿LTN92惯性导航系统、洛克韦尔公司的GPS导航系统、汉尼威尔公司的航电设备等西方电子设备。改进型的D-18T发动机可以提供6000小时维修周期,寿命24000小时,机组减少到4人。未来的130、140型改进型号可能用西方发动机。
作为新一代大型运输机,安-124充分考虑了用于民航运输时的适航性,噪音特性符合国际民航组织的噪音标准。
俄罗斯早在1998年就启动了“空中发射”。最近,俄军酝酿已久的利用大型军用运输机在空中发射航天器的“空中发射”进入实施阶段,俄空中发射公司将正式利用安-124“鲁斯兰”重型运输机来开展卫星发射活动。安-124运输机是世界最大的战略重型运输机之一。此次用于空中卫星发射的是安-124的改进型为安-124-100VS。而直接将卫星送入太空的则是一枚“飞行”型两级运载火箭。根据发射方案,安-124型运输机将携带长30米、重约100吨的“飞行”型火箭飞至距地面11公里的高空。飞机进入预定位置后,飞机尾部的舱门将被打开,当机身与水平线呈76度夹角时,机舱中的大功率活塞会把火箭推向舱口,使其顺“斜坡”滑出。与此同时,运输机将作出紧急跃升的飞行动作,使火箭与飞机快速分离。“飞行”型火箭可携带各种小型卫星以每秒3.8公里的速度飞向预定的太空轨道。
近期安东诺夫航空科技联合体、“进步”设计局、乌克兰航空运输部和俄“伏尔加-第聂伯河”航空公司,联合研究了安-124-100型的英国航空委员会标准认证问题。2002年6月,上述公司联合启动这一。将于2003年底之前,完成安-124及其发动机的英国适航认证。届时安-124-100将符合西方货运飞机的标准要求,极大加强市场竞争力。
2003年中,安东诺夫设计局大力游说北约选择约20-25架安-124型运输机作为其大型空中运输平台。北约目前急需大型运输机,用于保障其需要快速部署能力支持的反恐、维和和人道主义行动行动。而原本北约各国给予厚望的空中客车公司A400M型运输机至今尚在字面上,首批A400M型机要在2008-2010年前才能装备北约司令部,各国对购买数量也有所保留。相比之下,安-124已量产多年,可以立即组建成建制的部队。实际上这几年间,北约与俄罗斯的"伏尔加-第聂伯河"航空公司,即安-124-100型运输机的持有者,进行了多次合作,仅去年就在阿富汗为北约部队飞行了260架次,利润超过1亿美元。
2003年8月,在莫斯科航展期间,乌克兰安东诺夫航空科技联合体总设计师巴拉布耶夫与俄罗斯“伏尔加-第聂伯河”集团公司总经理伊萨尔金表示,现在已经签署决议,决定在俄罗斯与乌克兰的企业内恢复安-124-100型飞机的制造。据称,将在俄罗斯的“航星”厂和乌克兰的“阿维安特”厂恢复安-124-100型机的制造与改进,在乌克兰的“西奇发动机”厂恢复制造D18T型发动机,也将恢复制造用于安-124-100型机的材料、半成品和配件。实施这一决定的最一个步骤是制订恢复生产并分阶段将现有的安-124-100型机改进成安-124-100M型机,将载重量提高到150吨,同时满足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的四级噪音与排放物要求,以及提高D18T型发动机的功率,配备改进型驾驶导航系统等。
安东诺夫航空科技综合体针对2003年开始大作宣传的载重150吨、续航能力为15000公里的欧洲空中客车A380型运输机,推出了相应的安-124-300型运输机研制,载重和续航里程和A380一样。整个经费预算至少为5至6亿美元。这个项目将是相当费时费事的。2005年后才能完成项目的制定工作,同时还要寻找投资者和市场。归根到底是要先确定项目的研制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然后再根据现有的条件不断调整目标,甚至包括缩短续航里程等。乌方乐观的认为,A380将不是安-124-300的对手,因为A380造价比它高,又只能装运集装箱,而安-124-300还能装运非标准大件货物。据悉,乌方打算依靠进口解决该项目的核心问题,在安-124-300上使用加拿大普惠公司或美国通用电气飞机发动机公司的发动机。因为乌方自己研制新发动机的代价非常昂贵,而这些西方公司有现成可用的发动机,并且它们都愿意出售给乌克兰。
2004年4月,乌里扬诺夫斯克“航星”工厂生产的安-124-100型开始进行飞行试验。该机由俄罗斯“飞行”航空运输公司于2001年4月10日签订合同订购这种飞机,但是主要的制造工作从2002年第二季度开始。该型号的研制费用由生产厂和订货方共同承担。根据航空运输公司的要求,飞机的载重量从120吨提高到150吨。目前该机已开始飞行试验,然后将投入使用。
2004年6月,除美、英两国之外的15个北约成员国的国防部长在伊斯坦布尔峰会上,签订了”战略空运过渡方案“(SALIS)谅解备忘录,授权各签字国使用安-124-100来支援盟国或欧盟部队。签订空运谅解备忘录的动议是北约组织国防部长在2002年布拉格峰会上提出来的,还提出了签订类似的海运谅解备忘录的动议。现在这个空运谅解备忘录有效期到2012年12月31日截止,但是在2006年1月1日之前必须签订有效合同,否则该谅解备忘录将失效。
将米-35运送到斯里兰卡的安-124运输机正在进行装卸作业
北约组织的维护供应局(NAMSA)将负责SALIS办事宜。按照该谅解备忘录规定,各签字国若需要使用安-124-100战略运输机,必须先提供授权签订该合同的批准书。主承包商可能是商业运输公司,在获得通知之后的6天内,提交多达6架安-124-100战略运输机,可连续使用20天,飞行时间最少800小时。使用安-124-100作为欧盟的过渡性战略运输机,旨在填补10年前就已存在的战略空运的空白,直到空中客车军机公司正在研制的A400M战略运输机投入服役时为止。
目前,全球共有三家企业在生产“鲁斯兰”,分别为俄罗斯的“伏尔加-第聂伯”和“飞行”公司,乌克兰的“安东诺夫航空公司”。尽管招标结果还未宣布,但专家们均认为拥有10架安-124的俄“伏尔加-第聂伯”公司将会在招标中胜出。一位专家表示:“对频繁参加维和行动的北约来说,保持运输机在如何时候都能迅速投入使用是非常重要的。而这只有那些拥有足够飞机储备的公司才能办得到。”另外一家俄罗斯企业“飞行”公司也拥有8架安-124。尽管开始时北约认为乌克兰的安东诺夫公司更符合有关条件的要求,但该公司目前的机会已经非常小了。安东诺夫共拥有7架安-124,但其中的两架已被加拿大和比利时的法院扣押。
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航空起点-SP”公司将于2008年开始组装首架改进型安-124-100M-150运输机,其载重量将达到150吨。据悉,安-124-100M-150运输机的生产周期将长达33个月。乌克兰“安东诺夫”飞机制造公司总经理安纳托利·梅里查表示,该公司下属的30家乌克兰航空制造厂中绝大多数将参与改进型机的建造。改进型安-124运输机载重量从原来的120吨增加到了150吨,其在负载120吨货物情况下飞行距离从原来的4600千米增加到了5400千米。与此同时,由于使用了最新型指挥控制系统,机组人员数量从6人减少到了3人。根据,2027年前俄乌将为订购商建造和提供55架安-124-100M-150运输机,而到2030年前还将交付30架该型机,未来世界航空运输市场对该型机需求至少为100架。据悉,因财政拨款问题,安-124运输机的批量生产工作于上世纪90年代收缩,目前共建造了56架该型机,其中有10架属于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伏尔加-第聂伯”航空公司所有,6架属俄“飞行”公司所有,另有7架属“安东诺夫航线”公司所有,其它归俄罗斯运输航空兵所有。此外,乌克兰“安东诺夫”飞机制造公司正在开发另一种改进型安-124型机,其机身预计将加长5米,而翼展将增加13米。根据专家预测,实施这一方案预计需要20-25年时间,而第一阶段的拨款将需要4.07亿美元,第二阶段需要投资约11亿美元。
2002年12月,广州地铁为在二号线通车时能够使用德国新型列车首发,特别租用安-124运送该型列车前来广州。
美洛马航天公司正在研究可否用安-124运输机把宇宙神3和宇宙神5运载火箭从丹佛送到东、西海岸发射场。这两种新型火箭将使用俄罗斯设计的RD-180发动机,正常情况下应使用美国空军的C-5运输机运输。然而,随着今后几年内商业发射次数的增多,洛马需要有后备运输能力,以防因C-5供应不上而影响发射安排。
安-124座舱,与西方先进运输机相比有差距
2005年8月,"乌里扬诺夫斯克航星"股份公司执行总经理瓦列里-萨瓦特契科向记者宣布:航星股份公司正在恢复安-124的批生产。在过去20年里,乌里杨诺夫斯克航星工厂共制造了36架"鲁斯兰"飞机。恢复安-124飞机批生产在2005年莫斯科航展上开始,在航展上签订了"乌里杨诺夫斯克"股份公司、"伏尔加-第涅伯"航空公司和"飞行"航空公司之间的三方协议。2012年前,乌里杨诺夫工厂需要向每家航空公司提供5架飞机。萨瓦特契科解释说,"乌里杨诺夫航星"公司对生产"鲁斯兰"飞机有全面的准备。在财政充足的条件下,企业很快可以向订货人提供2架安-124飞机。对这种飞机的所有需求,包括国外需求,预计有50架。
2006年7月,报道指出安-124重型货运运输机在2020年前的市场容量预计为60~80架。这些俄罗斯和国外研究的数据是"航空工业"公司总经理康斯坦丁-卡杰诺夫在同记者谈话时提到的。如果考虑到未来东南亚国家快速发展的要求,那么对安-124飞机的需求可能更多。根据卡杰诺夫的意见,如果不研制新的改型也不生产安-124飞机,那么货运航空运输市场将被波音和空客公司的宽体货运改型飞机占领。卡杰诺夫提起,两年前已经讨论了恢复安-124飞机生产的问题,所有的计算都已经完成,进行了市场研究,制定了清晰的包括投资回报在内的商业,以便研制和生产载重量、航程增加的安-124型飞机,但是到现在为止没有通过任何决议。对于运输公司来说,恢复和改进安-124的项目是复杂的需要巨大投入的项目,同时也是回报很高的项目。他说:"国防部暂时不会购买这种飞机,但是现在,民用航空公司需要安-124。"当前联合国和北约组织都对安-124-100飞机表现了兴趣。
2007年5月,一架在挪威卑尔根(Bergen)Flesland机场停留的安东诺夫公司安-124-100飞机被迫进行了降噪改装,其发动机短舱带有V型罩。该机注册号为UR-82009,是一架服役16年的飞机,归属于安东诺夫航空公司(Antonov Airlines)。该机被观察到其所有4台Progress D-18涡扇发动机的喷管做了V型(chevron)改造,这一结构使经过发动机各处的气流平滑过渡,从而降低噪声。过去几年这种改装作为一种潜在的降噪方法进行了多次测试,并将应用到波音787和747-8的通用电气GEnx发动机上。静音技术验证(QTD)项目的波音777-300ER的GE90发动机也安装了类似V型罩。
2007年11月,使用俄罗斯的安-124飞机运送防地雷伏击车辆(MRAP)到伊拉克,在美国国会成为了一个热门政治话题。国会防务拨款小组John Murtha,当他与国会上层Did Obey就11月20日的记者会勾画他们的战争经费立场时,明示借用俄罗斯的运输机。因为五角大楼暴出一项潜在有250亿美元的努力,今年生产、装备和空运MRAP到伊拉克,Murtha着眼点在他们的空运成本,这是因为他考虑到此前布什行政部门另一个完全失败的案例。Murtha说,如果拉姆斯菲尔德时代防务***要改变伊拉克的状况先行做出调整并因此而做出,那么MRAP可能早就及时生产出来,甚至节省费用装船运到中东了。替代方法,美国使用"由乌克兰人驾驶的俄罗斯飞机空运它们"。美国运输司令部告诉《航宇日报》,它已由运输司令部的民用预备空运机队(CRAF)的合伙人(Atlas航空和Lynden航空货运公司),通过两家俄罗斯公司(Volga-Dnepr航空公司和Polet Cargo航空公司)签下了安-124飞机。"MRAP运输的使用概念是,对于稳定状态的运输需求,最大限度的利用安-124飞机……"运输司令部在电子邮件中说。"安-124的使用反映出我们利用民用运输的能力,正像我们例行混用美国和商业海运资产支持我们的作战一样。"运输司令部声称,安-124是不出租的,这样国防部是"为此能力签约,而不用专用飞机来支持MRAP的快速交付。"据司令部说,近来与Atlas/Volga-Dnepr签下的一份长期合同是每天提供一架安-124飞机直到三月底,约值3亿美元。
2007年12月,俄罗斯空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泽林上将日前宣布,俄罗斯空军准备在乌里扬诺夫斯克的航空企业生产改进型“伊尔”-76MФ运输机,以及将在这里恢复生产“安”-124-100“鲁斯兰”运输机。“伊尔”-76MФ飞机将用来为空军军事运输航空兵补充一批重型运输机。将安装新的ПС-90经济型发动机,起飞重量为60吨,航程为8000千米。首架批量生产的“安”-124-100“鲁斯兰”运输机于1987年在基辅航空制造厂出产,共计组装了40架。有关恢复生产和改进“安”-124-100“鲁斯兰”运输机的决定,于2005年2月由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共同做出,并为此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部门间委员会。经现代化改造后,“安”-124-100“鲁斯兰”运输机的起飞重量将从原来的120吨提高到150吨,而机组乘员将由6人减少为4人,并将装备新型机载设备。2020年前组装80架。
2008年1月,乌克兰工业政策部宣布,乌克兰和俄罗斯成立一个联合工作组,负责制定解决安-124飞机知识产权问题的方案。双方就这一问题的最近一次商谈于2008年1月16日在莫斯科举行。俄罗斯代表指出,已经准备好了一份为恢复安-124飞机的批量生产而调解知识产权的俄罗斯和乌克兰间的协议草案。该文件已经由俄罗斯各部门批准,并提交给乌克兰方面协商。乌克兰方面则宣布,俄罗斯方面提出的协议草案与乌克兰法律相抵触,因为知识产权划分应在两个经济主体之间的条约关系框架内进行。
2008年2月,乌克兰国防部长尤里·叶哈努罗夫向记者宣布,俄罗斯将继续在“安-70”军用运输机项目上与乌克兰合作。俄罗斯方面证实,俄方将继续“安-70”军用运输机的研发工作。乌克兰防长宣布,目前为了使“安-70”投入批量生产需要完成一系列工作及试验。而为了完成该项目需要大约3亿美元,一年半的时间。制造“安-70”军用运输机是乌克兰与俄罗斯的联合项目。飞机将用于运输重47吨的货物及空投伞兵和技术装备。2006年7月俄罗斯决定就中止“安-70”军用运输机的研制和批量生产与乌克兰开始谈判。2006年10月24日当时的俄罗斯总理米哈伊尔·弗拉德科夫宣布俄罗斯最终退出“安-70”项目。2007年8月在莫斯科国际航展期间,俄罗斯的联合航空制造集团公司与“乌克兰航空”国有航空制造公司签署一份谅解备忘录,发展在运输和客运航空技术领域的合作,特别是恢复“安-124”“鲁斯兰”飞机的批量生产和在“安-70”军用运输机上进行协作。
安-124三面图
尺寸数据
翼展 73.30米
机长 69.10米,
机高 21.08米,
机翼面积 628.00平方米
货舱长×宽×高 36.0米×6.4米×4.4米
使用空重 175,000千克
最大商载 150,000千克
最大燃油重量 230,0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405,000千克。
最大巡航速度 865千米/小时
正常巡航速度 800~850千米/小时(高度10000~12000米)
进场速度230~260千米/时
起飞滑跑距离2520米
着陆滑跑距离(最大着陆重量)900米
最大有载航程4500千米
最大燃油航程16500千米
苏联建立初期被入侵的资料
不是要回来的,是打回来的。波兰白狗子那时候都要冲进莫斯科了,硬是被红军赶了回去,远东的日本鬼子也是。列宁可不是吹出来的。
我个人一直认为列宁是世界近代史上含金量最高的领袖之一。
至于二战前美国卖给苏联东西,根本说明不了啥问题。那时候美国跟所有国家关系都“不一般”,要不是美国在37年到40年还在不停地卖给倭寇燃料、原材料和钢材,日本鬼子仅仅靠满洲(中国东北)的死抗,抗战绝对用不了八年。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都是先战争财,等到欧亚各国都耗得差不多了,它再卷进来收拾烂摊子,还能博得好名声。
可以说,日不落帝国的成功之处是,让欧洲大陆互相制衡,自己占便宜;美国的成功之处就是,让全世界互相制衡,自己占尽便宜。
唯一出乎美国意料的可能就是,二战中和二战后苏联的快速崛起。苏联的崛起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本来美国大可以压榨全世界稳当奴隶主的,苏联疯狂的崛起让美国不得不通过复兴欧洲和扶植日本以抗衡社会主义阵营。于是东西方的对峙成为接下来半个世纪的主旋律。
二战中,美国当然是不会希望德国胜利的,但是他们还是希望德国把苏联收拾得更惨一点儿之后再失败。唉。。。
再引申一点儿,这就像是越南战争中,咱们当然也是不希望美国扶植的南越傀儡胜利的,但是最理想的状态也不是胡志明他们打赢,最理想的是南北越分成俩国家,中国美国各一半,像朝鲜半岛那样。
可惜,咱们的援助没有及时收住手——也没想到南越那么不经打。于是越南统一了,现在在南沙和中南半岛不停地吠咱们。。。。
同理,当年苏联和美国也是希望中国能划江而治的,那么也很无奈,那时候美国人扶持的都太不经打。。。。斯大林后来还埋怨杜鲁门来着(说笑了)
苏联在建国时受到了哪些帝国主义的压力与干涉查伏龙
一个个来:
苏俄建国期间,受到了周围帝国主义国家和白匪(也就是残余的资产阶级势力)的进攻,参加围攻帝国主义国家主要有:英、法、日、美、德、波兰等国。
1918年3月6日,英、法、美干涉军先后在摩尔曼斯克登陆。4月5日,日、英、美干涉军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登陆。此外,协约国军队还侵入中亚和南高加索。4~5月,德国和土耳其违背《布列斯特和约》,侵占克里木和南高加索。5月底,由5万名奥匈战俘编成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经西伯利亚遣返途中发动叛乱,先后侵占伏尔加河中游、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顿河地区克拉斯诺夫的哥萨克白卫军、北高加索A.I.邓尼金的‘志愿军‘相继叛乱,成立,并着手扩充叛乱武装。年中,由于苏维埃实行粮食垄断,社会革命党乘机在各地支持叛乱,成立反苏维埃。至同年夏,苏维埃共和国丧失3/4领土,陷入四面受敌的险境。
为战胜国内外势力,人民委员会于1918年初颁布组建工农红军和工农红海军的法令;3月4日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力量;4月成立地方军事机构,全国实行普及军训制;5月29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关于实行普遍兵役制的法令。俄共(布)中央和苏维埃还决定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将全部工作转入战时轨道。为统一领导在东线作战的部队,6月13日成立东方面军;9月2日宣布国家为统一军营,并成立由L.D.托洛茨基任的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I.I.瓦季斯被任命为共和国武装力量总司令。9月11日,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下令扩充部队编制,除东方面军外,组建南方面军、北方面军及西部防区(次年2月改编为西方面军),同年12月又组建里海-高加索方面军。11月30日成立以列宁为的工农国防委员会,协调和领导军事机关和民政机关的活动,确保前线和后方的统一。所有这些措施,保证了苏维埃红军的建设及其在各条战线的初步胜利。
1918年夏,东线(伏尔加河中游和乌拉尔地区)成为主要战场。8月底至9月初,东方面军(辖5个集团军和伏尔加河区舰队)在伏尔加河中游地区对白卫军转入进攻,9月10日攻克喀山,12日解放辛比尔斯克,10月上旬解放塞兹兰和萨马拉。随后,红军挺进乌拉尔,至11月中旬解放伊热夫斯克和沃特金斯克。在南线(顿河中、上游,伏尔加河下游,北高加索一带),同年7~11月,红军在察里津保卫战中连续两次击退克拉斯诺夫哥萨克白卫军的进攻;北高加索的两个集团军在与主力隔绝情况下坚持作战,牵制邓尼金‘志愿军‘北进。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腾出兵力加强对苏维埃俄国的干涉。1918年11月~1919年2月,英法军队13万人在南方的新罗西斯克、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登陆,先后占领巴统、梯弗里斯、巴库等城市,随后兵分三路向莫斯科实施主要突击,因遇苏维埃游击队和起义部队的激烈抵抗,只向内地推进100~150公里。英、美、日干涉者则增派援军在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加强对白卫军的援助。针对当时的形势,红军贯彻列宁的战略方针,决心在白卫军同干涉军会合之前,先歼灭白卫军,再击败协约国军队。1918年末至1919年初,红军在各条战线上发起进攻,解放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顿河州、南乌拉尔、申库尔斯克。红军的胜利以及协约国内部爆发反对干涉苏俄的运动,使协约国以武力消灭苏维埃共和国的破产。法军和希腊军队被迫从敖德萨、赫尔松、尼古拉耶夫、塞瓦斯托波尔等城市撤走。
粉碎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的进攻,红军取得决定性胜利1919年,协约国组织俄国势力以及与苏俄接壤的国家,对苏维埃共和国发动两次大规模进攻,但均被红军粉碎。
第一次以西伯利亚A.V.高尔察克指挥的白卫军为主力,从东线实施主要突击,邓尼金、N.N.尤登尼奇和米列尔军队则分别从南方、西方和北方实施突击,目标指向莫斯科。白卫军投入这次攻势的兵力约100万人,而当时红军仅62.5万人。1919年3月4日,高尔察克军队近14万人发起进攻,企图占领伏尔加河中游,与邓尼金军队会合后进军莫斯科。红军东方面军约10万人被迫实施防御。3~4月间,高尔察克军队占领乌法、沃特金斯克、奇斯托波尔、布古利马、布古鲁斯兰、奥尔斯克、阿克纠宾斯克,逼近喀山、辛比尔斯克和萨马拉,切断红军同土耳其斯坦的联系,使东方面军的防线有被突破的危险。俄共(布)中央号召全国一切力量与高尔察克作斗争。至4月中旬,东方面军兵力增加到14万多人。为顺利实施战役指挥,东方面军分编成南、北两个战役集群。4月28日,南集群转入反攻,相继实施布古鲁斯兰战役、别列别依战役和乌法战役,解放布古鲁斯兰、谢尔吉耶夫斯克、布古利马和乌法,6月20日前出至乌拉尔山前地带。北集群于5月25日发起伊热夫斯克-沃特金斯克战役,6月7日解放伊热夫斯克。在西线,波罗的海沿岸的尤登尼奇军队于5月中旬突破红军防线,扑向彼得格勒。6月初,红山、灰马、奥布鲁切夫三个炮台发生叛乱。红军加强彼得格勒的防御,于中旬平息炮台的叛乱,下旬发动反攻,将尤登尼奇军队击退。在南线,邓尼金军队于6月间占领顿巴斯、顿河州和乌克兰部分地区,30日占领察里津(今伏尔加格勒)。由于当时高尔察克已败退乌拉尔,因此邓尼金未能实现与其会师的企图。在南线形势紧张和东线红军取得胜利的形势下,托洛茨基和瓦季斯提出暂时停止东线的进攻,以加强南线的建议,被俄共(布)中央否决。东方面军按照俄共(布)中央的指示,在司令S.S.加米涅夫率领下于6月21日发起总攻,至8月4日把高尔察克军队完全赶出乌拉尔。
高尔察克军队被击溃后,协约国把战争重心转移到苏俄南方,决定以邓尼金军队为主力发动第二次进攻。1919年7月3日,邓尼金下令攻占莫斯科,从顿河西岸到伏尔加河分兵三路北犯。在主突方向库尔斯克、奥廖尔、图拉一线作战的是邓尼金的精锐部队‘志愿军‘。7月9日,俄共(布)中央和列宁发出‘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的号召。8月,红军南方面军按照总部的命令发起反攻,从侧后袭击邓尼金的库班大本营,未果。9月12日,邓尼金军队再次在库尔斯克-奥廖尔方向发起进攻,至10月中旬先后占领库尔斯克、沃罗涅日和奥廖尔,直接威胁图拉和首都莫斯科。尤登尼奇军队在西线也再次突破红军防线,于10月中旬进抵彼得格勒郊区。为适应新的作战形势,红军统帅部于9月下旬将南方面军分编为南方面军和东南方面军。10月,俄共(布)决定坚守图拉和莫斯科,在南线集中基本兵力,东南方面军则暂时转入防御。10月11~12日,南方面军在司令A.I.叶戈罗夫和军事委员J.V.斯大林率领下,在奥廖尔—克罗梅地域和沃罗涅日地域发起反攻,至11月中旬先后收复奥廖尔、沃罗涅日和库尔斯克。此后,南线的反攻发展为两个方面军的总攻:南方面军在哈尔科夫、罗斯托夫方向作战;东南方面军以右翼进攻新切尔卡斯克,以左翼进攻察里津。12月,红军解放哈尔科夫和基辅,翌年1月攻占察里津和罗斯托夫。由于红军攻占罗斯托夫并进抵亚速海沿岸地区,邓尼金部队被分割成两个孤立集团,一个退向高加索,另一个退向克里木和敖德萨。红军乘胜追击,于2月7日攻占敖德萨,3月27日占领新罗西斯克。邓尼金残部逃往克里木后,由P.N.弗兰格尔接替指挥。此时,红军在其他战线也取得重大胜利。在西线,尤登尼奇对彼得格勒的第二次进攻被打退,其残部逃入爱沙尼亚并被解除武装;在北线,红军于1920年2~3月先后解放阿尔汉格尔斯克和摩尔曼斯克;在东线,红军于1919年秋从托博尔河地区转入新的进攻,至翌年1月全歼高尔察克军队。
击退波兰的进攻和粉碎弗兰格尔军队,内战结束
1919年德国撤军后,红军进驻乌克兰,开始与波兰军队发生冲突。1920年4月25日,波军发起进攻,5月7日占领基辅。红军于5月26日转入反攻,8月中旬进抵华沙城下。由于战线过长,波军发起反攻后被迫退却。10月12日,双方在里加签订停战协定(见俄波战争)。盘踞在克里木半岛的弗兰格尔军队于6月6日从北塔夫里亚发起进攻,企图夺取顿巴斯并进犯莫斯科。俄波战争结束后,红军集中兵力打击弗兰格尔军队。10月28日,M.V.伏龙芝指挥的南方面军对敌形成强大优势,在北塔夫里亚转入进攻,经7天激战击败弗兰格尔军队主力。弗兰格尔率残部退到克里木,利用彼列科普防御工事顽强据守。11月7~12日,红军取正面强攻和侧后迂回战法,突破彼列科普防御工事,17日解放克里木半岛。至此,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1922年10月下旬,盘踞在远东地区的日本干涉军也被逐出苏俄国土。
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历时近三年,以国内外势力的失败告终。苏维埃共和国获胜的主要原因是:进行的是正义战争,得到各族人民拥护及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实施了正确领导,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正规红军;工人与农民结成军事政治联盟,各苏维埃共和国在战略上密切协同。这一时期苏俄军事战略的主要特点是:用战略进攻和反攻、战略防御等多种作战样式;善于选择主要战线并在主突方向上集中使用兵力兵器;利用骑兵集团军实施快速机动作战;重视组建战略预备队和适时使用预备队于重要方向;正规军和游击队密切配合。苏俄内战的胜利,巩固了十月革命的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创造了条件。
以上是苏俄内战的概况。
伏龙芝的去世就是因为身体不能进行手术而死于心脏麻痹,也许是斯大林知道他有心脏病而希望“一劳永逸”的解决他的问题,也许斯大林真的只是想一劳永逸地解决伏龙芝的身体问题。
转录:
苏联《军事历史杂志》1989年第3期发表了罗伊·麦德维杰夫关于伏龙芝和捷尔任斯基之死的文章.文章没有提出确切的证据,却影射他们两人的"突然死亡"都同斯大 林有关.虽然1925年伏龙芝手术后的死亡在当时曾引起过疑问,但始终没有任何证据可证明这是斯大林的"政治剪除行动".至于捷尔任斯基1926年的死,除了推测可以加强 斯大林的地位,有助于他控制保安总局的领导权外,没有提出任何可靠的证据.推测不等于证据,更不是事。
俄将恢复生产安-124
俄将恢复生产安-124
俄罗斯副总理尤里·鲍里索夫向记者表示,启动新式重型飞机替代安-124“鲁斯兰”运输机的研发工作已被纳入2027年前国家武器装备。
他表示,现有安-124“鲁斯兰”升级舰载无线电电子设备并将乌克兰的D-18发动机换成俄罗斯研发的D-35之后可使用至2050年,所以没有立即把它换下去的必要。
鲍里索夫指出:“如果对驾驶舱等进行大改、更换舰上无线电电子设备、解决D-18发动机的问题,那完全可以安然用到2050年。能否恢复‘鲁斯兰’飞机的生产取决于俄罗斯联合发动机制造公司制造的D-35发动机的性能。不会再造新的东西,这会是一台有新发动机的飞机”。
据悉安-124“鲁斯兰”运输机在上世纪80年代由安东诺夫实验设计局(位于乌克兰)研发,是军民两用机。其载重量达120吨,是世界上最大的量产货运飞机。2018年6月,俄罗斯军事运输航空兵司令弗拉基米尔·别涅季夫证实,俄罗斯准备恢复生产 安-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