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郭永林的职业生涯
2.如何参加自主招生考试
3.黄力生的个人生平
4.30岁左右的人,你犯过哪些错误?
郭永林的职业生涯
11年入辽宁青年篮球队,13年入武汉部队篮球队,18年进入八一队, 19年为国家队主力前锋;他擅长跳起高手头上、高手头侧、高手后仰和空中变向等多种形式的中远距离投篮,在对方严密防守时突然跳起的投篮命中率达58—60%,全国联赛平均每场得30分左右。
“八一”男篮两胜美国国家队,他每场得20分以上,在第10、第11届亚洲篮球锦标赛上,他是中国队主要得分手;19年黑海杯比赛,他也是得分最多的队员;
1980年参加世界俱乐部锦标赛亚洲区比赛,被评为最佳运动员。
1999年被选为新中国篮球运动50杰之一。
只要有人提起郭永林,看过他打球的球迷无不亲切地称他“神投手”,尤其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在1983年11月举行的亚洲男篮锦标赛中国队对韩国队的半决赛中,他连投带罚,几乎弹无虚发,一场球下来独得24分,成为中国队第五次蝉联亚洲冠军的头号功臣,最后荣获那届锦标赛最佳球星奖。当年,他还被国内观众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之一。
郭永林从10年开始学习打篮球,14年进入武汉军区篮球队从事正规的篮球训练,后来,他作为八一队和国家男篮的主力前锋,借比较熟练的“高手头上,高手头后,高手后仰和空中变向”等投篮技术,在多数场次比赛中的命中率都在60%左右。
苦练——是他获得“神投手”称号的秘诀,不管炎夏、寒冬,他要求自己每天必须投中300次,保质保量,一丝不苟,而且博众长,终于使他的投篮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自从1988年退役以来,郭永林转型做教练,先后担八一青年队、八一队主教练。
1994—95年到巴基斯坦援外,致力发展当地篮球事业;
1998年加盟深圳润迅俱乐部任教练,2000年接手八一女篮,
2004年从八一体工大队俱乐部管理中心退休,后在广西大学、厦门大学执教。
如何参加自主招生考试
自主招生 程序一.试点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自主选拔录取方案,并纳入本校招生章程,向社会公布。 二.符合试点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条件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经所在中学推荐或其他形式提出申 请,由中学向试点学校提供考生在校德智体美发展情况以及获奖、特长等证明及写实性材料 。 三.试点学校组织专家组,按照自主确定并经公示的标准和考核办法,对考生材料进行审查 ,并在进行面试等相关测评、考核后,提出候选人,试点学校招生领导小组审核后确定入选 考生名单。 四.考核通过的入选考生名单须及时报生源所在省级招办备案,并在考生所在中学、试点学 校网站以及生源所在省级招办指定的信息发布平台或新闻媒体上公布。 五.入选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与试点学校 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省级招办应向考生选报的试点学校投档。试点学校对先期考核通 过并且符合统考成绩要求的考生,进行 综合评价 、自主选拔录取。 六.试点学校录取工作结束后,生源所在省级招办应将试点学校自主选拔录取的考生通过本 省级招办信息平台和有关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试点学校须及时将自主选拔录取的已录考生 名单在本校网站上公布。附:2007年各 高校自主招生 简章(共59所)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山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 四川大学 东南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武汉大学 复旦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天津大学 浙江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开大学 南京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重庆大学 厦门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东北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山东大学 河海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湖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南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2006年新增11所具有自主招生资格高校名单 江南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7年新增6所具有自主招生资格高校 北京理工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兰州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全国知名高校自主招生 报考指南 》一书编委会多年来研究自主招生,综合多方家长的意见,整理出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几大理由。一、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自主招生:自主招生是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入选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与试点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省级招办应向考生选报的试点学校投档;试点学校进行综合评价、自主选拔录取。(这就是说自主招生是正常的高考招生的一个手段,不是很多家长认为的学校另外招生,也不是他们认为的成人教育或者自考的招生,而是同样参加高考,只是多加分,一般在20分到30分之间,并且多为名校。参见08年招生59所学校名单)二、自主招生我们能得到那些好处。1、20分到30分的加分。因为自主招生多为名校。比如北大、清华、人大、复旦大学等等。20分到30分绝对能决定生死。可以给高考加一个双 保险 。有些学生平时成绩很好,可能高考的时候有些小失误,那么这20分就是最好的保险。能考上名校的学生,平时成绩都差不了多少,可能最后决定生死的就是20分到30分的加分。除了名校以外,还有一些不错的大学,比如06年的江苏的一位李同学,高考没有考好,但是因为参加了自主招生,西北工业大学给他加了20分,最后被之录取,算是有惊无险。2、和名校来的老师直接接触。自主招生需要面试,和名校来的老师直接接触,可以让孩子提前领略到大学老师的风,增加其考入名校的欲望,而自主招生考试也可以做为真正的高考前的一个演练,多一个实战经验。3、时间安排妥当。自主招生一般在1月中旬2天时间内完成,对学生没有太多的影响。而20分到30分的加分确是沉甸甸的。我们建议家长收集自主招生的一些资料,节约孩子的时间(广告:如果嫌麻烦,也可以购买《全国知名高校自主招生报考指南》一书,得到更权威和真实的自主招生所有相关的资料,价格也不贵,只要20元)。4、最适合创新型的学生。有些学生脑袋很好,但是就是考不出高分来,而自主招生考试,要的就是学生的创新能力,考试的内容多为此类。鼓励大家创新,为此送你20分到30分。真正的体现了素质教育。5、招生范围广:只要是高三学生都可以报名,可找学校推荐,可自己自荐。如果能够帮助你解决问题,那么希望你点击“纳”
黄力生的个人生平
1990年毕业上海体育学院,现为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副教授、“厦门马拉松公益训练营”营长、阿迪达斯签约跑者。
黄力生老师积极开办“厦门市民马拉松公益训练营”,义务培训厦门市广大市民和大学生参加马拉松锻炼。他先后担任了厦门大学马拉松队总教练、厦门长跑俱乐部总教练、厦门日报读者队总教练、厦门商报读者队总教练、厦门跑友联盟总教练等等。10年来参加过黄力生主持的“厦门市民马拉松训练营”的群众超过1千人,为宣传、普及和推广厦门市大众马拉松运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0年9月--12月期间,黄力生和耐克公司在厦门市市区和大学校园策划并主持了12场放肆跑,参加人数超过6000人次,为厦门市民普及马拉松锻炼起了积极的作用。
2011年2月,黄力生老师签约阿迪达斯公司,担纲阿迪达斯跑者,积极献计献策,热衷参与、组织和推广全国各地的马拉松赛事,组建阿迪达斯马拉松酷跑团,如北京马拉松赛、厦门马拉松赛、大连国际马拉松赛、上海马拉松赛、金门马拉松赛等,黄力生老师均主动担任310方阵领跑员,帮助许多马拉松爱好者成功跑进310等等。
2011年12月“阿迪达斯厦门起来”、2012年4月”阿迪达斯酷跑团蓝色海洋”,黄力生老师主持的2回12场的阿迪达斯酷跑团跑步训练课,每场150名额的网上报名,居然成为广大厦门马拉松爱好者秒杀的热门项目,可见其魅力非凡。
30岁左右的人,你犯过哪些错误?
上学的时候不可一世,现实打脸打了几年没觉得疼,现在觉得疼了,也三十多岁了。谈不上错误,算上自认为的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我会有新的看法。而且当年的那些错误,其实没法避免。因为这些错误看似偶然,其实都是思维模式引发的,即使重来,也基本上是重蹈覆辙。所以仅仅是个体的经验之谈罢了。1 高考专业选择。我之前看过当年的表,专业选择的一塌糊涂。几乎完全靠着分数来选。当时家长老师和我都认为分数高的专业更好。我现在记得很清楚,当时因为专业选择的问题纠结了很久,因为自己隐隐觉得会决定未来的人生走向。但是自己完全没有搜集信息的意识,而是直接放弃去探索各个专业当时的工作状态。也许探索了以后也仍然选择不对,但是根据分数这个思路肯定有一些问题。而且对于不同省份分数差异大的这个事情,也完全没用概念。当时信息源还是有不少的,但是根本没用心去问过。当是一个高中生,主要的关注点还是高考分数本身,因为传统教育太重视分数了。不过至少高考的分数很高,我成绩波动大,所幸当年题简单,否则我现在这里第一个错误可能是后悔高中没有好好学习。2 我这种懒人,迟早是要付出代价的。该来的还是要来的,就是大学没怎么好好学习。找工作确实完全不发愁的,但是成绩偏下,好工作不太好竞争的。四级吊儿郎当过了,六级就完蛋,而且关键一次六级居然忘了报名。不求上进之后找工作才发现好工作真的不好找。这个事情也是没什么办法。玩儿心重,然后还没有电脑(不想管家里要钱),大学怎么过的?每天看别人玩游戏。是的,就那么看着。期末大家都去上自习,我就躲在寝室里玩室友的电脑。室友去报英语班,我一听一千多直接就不想了。包括毕业找工作,也是一早就决定好,想着自己尽快赚钱。这个错误属于个人际遇和天生性格。我比较孤僻,不愿交流,遇事逃避,这个事情根本原因就复杂一些。那个时候,从一个小孩过渡为成人,其实有一些引导是最好的,但是这个东西也有缘分的成分在里面。我那时就比较歪,首先我很自以为是,比如打篮球,我觉得我投的很准,但是班级队打篮球我基本都是垃圾时间上场,往往也表现不佳,最终恶性循环。而实际上,身体对抗和场上大局意识,以及常规的套路,我都不行,但是我自己并不觉得,还总为自己找借口。等到自己不得不接受事实的时候,选择逃避,甚至自己生闷气,连比赛都不去看。学习成绩也是如此,我觉得自己班里数一数二的聪明,然后也不去上课,期末靠临考前看一宿就上场,从未挂科,还洋洋得意,觉得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不知道我穿越回去能不能说服当年的我,将心比心想一想,也许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