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队摔倒了起来继续拼,成功晋级决赛,运动健儿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2.女排奥运会预选赛2023赛程
3.谁最具有奥运会的精神?
4.奥运会伟大、感人事例
中国队摔倒了起来继续拼,成功晋级决赛,运动健儿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中国队摔倒了起来继续拼,成功晋级决赛,运动健儿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2月11日晚,北京冬季奥运会短道比赛再次开展。在男子5000米接力赛跑决赛中,山东小将李文龙再度出场,与同伴武大靖、任子威和孙龙联合集结。在比赛中,李文龙被加拿大参赛选手踢到冰刀,磕出跑道,中国队最后第四个完赛。比赛之后,裁判员根据回放录影,评定这是一个不经意撞击,中国队判刑进A组总决赛。
这也是李文龙在这届冬季奥运会上参与的第二项比赛。在先前开展的男子1000米比赛中,李文龙充分发挥优异,得到一枚金牌,完成了山东冬奥会奖杯“零的突破”,那样的体现也让大家对他在男子5000米接力赛跑中的主要表现充满希望。子5000米接力赛跑决赛分成2组开展,每一组四支团队。中国队在第一组登场,一个组的有加拿大队、意大利队和日本队。
加拿大队是中国队的首要竞争者,在比赛中,两支球队更替领跑。依照那样的势态,两支球队将携手并肩晋升。殊不知,在比赛开展到第35圈时,比赛场上出现了出现意外——李文龙在超过加拿大参赛选手迪翁时,被另一方撞到了冰刀,摔出了跑道,本来处在前俩位的中国队一下落到了第四名。出现意外产生后,阅历丰富的任子威做为下一棒,反映迅速,他快速滑到李文龙身边与他拍掌接棒,随后奋发图强。李文龙也无暇顾及跌倒产生的痛疼,快速站起来再次资金投入到比赛。尽管追上别的三支队伍早已没有期待,但中国队并没舍弃,或是勤奋滑完后全过程。
依据回放,迪翁引起了此次出现意外,中国队几乎毫无疑问会判刑进总决赛,但在场中的中国队队友并没有这类念头,“那时候滑得很快,不清楚什么原因,裁判员有可能判他,也是有很有可能判我,就想赶快起来再次滑,先滑下去再讲。”李文龙说。
比赛之后的考试成绩核准阶段好像分外悠长。裁判员看回放后,觉得这是一个不经意撞击,加拿大队和意大利队得到这一组前两位,晋升A组总决赛,中国队判刑进A组总决赛。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李文龙在这届冬季奥运会上第二次遭受出现意外。在以前的男子1000米A组总决赛中,李文龙的冰刀被碰断,在比赛重新起航后,他并没遭受此次出现意外危害,最后斩获金牌。这一场比赛再一次碰到出现意外,李文龙依然没有惊慌,作出了恰当的挑选,展示出一颗与年纪不一致的“大心脏”。
“碰冰刀这类出现意外难以防止,调节自身心理状态,把自己水准显现出来就可以了。”李文龙表明,自身不容易想得太多,会一轮一轮全力以赴滑。
女排奥运会预选赛2023赛程
女排奥运会预选赛时间从2023年9月16日至9月24日,具体赛程如下所示:
1、9月16日,19:30,中国女排VS乌克兰女排。
2、9月17日,19:30,中国女排VS墨西哥女排。
3、9月19日,19:30,中国女排VS捷克女排。
4、9月20日,19:30,中国女排VS加拿大女排。
5、9月22日,19:30,中国女排VS荷兰女排。
6、9月23日,19:30,中国女排VS多米尼加女排。
7、9月24日,19:30,中国女排VS塞尔维亚女排。
巴黎奥运会女排资格赛A组比赛将于2023年9月16日至24日在浙江宁波举行,参赛的八支队伍包括东道主中国、塞尔维亚、多米尼加、荷兰、加拿大、捷克、墨西哥、乌克兰队。
中国女排的特色
1、队伍凝聚力强:中国女排以团结一致、互相支持的团队精神为特色。队员们在比赛中相互鼓励、密切合作,共同为团队的胜利而努力。
2、技术精湛:中国女排注重技术训练,队员们掌握了丰富的技术技巧,包括传球、发球、扣球、拦网等。她们能够灵活运用各项技术,迅速适应比赛的变化。
3、强大的攻防能力:中国女排在攻防两端都表现出色。她们能够发起有力的进攻,给对方造成压力;同时,她们也具备出色的防守能力,能够有效地挡住对方的进攻。
4、心理素质稳定:中国女排在比赛中展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无论面对困难还是压力,她们能够保持冷静、稳定并迅速调整自己的状态,以应对比赛的挑战。
5、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中国女排以顽强的拼搏精神为特色。她们在比赛中经常展现出不怕困难、不放弃的精神,即使在落后的情况下也能够逆转比赛。
谁最具有奥运会的精神?
奥运精神就是“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体育运动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不懈奋斗的精神,改变个人的命运。从邓亚萍连连获得世界冠军的故事中,就能体现出奥运精神。邓亚萍克服自身条件的不足,在赛场上勇敢拼搏的精神获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前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对邓亚萍有着很高的赞赏,他曾说过“邓亚萍是我本世纪见过的最好的运动员,她是奥运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最有力的诠释者。” 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奥运会提倡的“重在参与”、永不放弃、永不气馁、永不低头的精神。体育是一种国际语言,人们甚至不需要翻译、不需要解释,就可以自由交流,它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奥运会承载了友谊与团结、和平与公平、关爱与尊重等等精神内涵,奥林匹克精神是体育精神的代名词,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神圣休战”、以追求和平与友谊为特征的精神,为我们所向往;尊崇公正、平等、竞争的精神,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锻炼体能、展示健与美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奥林匹克精神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奇迹。让人们之间更容易沟通,让合作更广泛,让处处出现新的可能性。
邓亚萍,13年生于河南郑州。
邓亚萍是夺取世界乒乓球冠军次数最多的女选手。身高仅1.55米的邓亚萍手脚粗短,似乎不是打乒乓球的材料,但她凭着苦练,以罕见的速度,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或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1992年,19岁的邓亚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又勇夺女子单打冠军,并与乔红合作或女子双打冠军。1993年在瑞典举行的第四十二届世乒赛上与队员合作又夺得团体、双打两块金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坛皇后。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曾获4枚奥运会金牌,14次获得世界冠军头衔,连续8年女乒世界排名第一,是世界上唯一一位蝉联奥运会乒乓球单打金牌的运动员。 19年后,她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2003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如今,邓亚萍已经和相恋多年的男友,前国家队男乒骁将,广东队的林志刚登记结婚,并把新家安在了北京崇文区的龙潭湖附近。从少年相恋到风风雨雨,再到牵手白头,如今的邓亚萍,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
职业生涯辉煌战绩:
1989世乒赛女双冠军;
1990年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1991世乒赛女单冠军,女团、女双亚军,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1992年世界杯双打赛冠军;
1993世乒赛女双亚军、女团冠军;
1992年第24届奥运会女单、女双冠军;
1995世乒赛女单、女双、女团冠军,混双亚军,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1996年第25届奥运会女单、女双冠军,国际乒联总决赛女单、女双冠军,世界杯女单冠军;
19世乒赛女单、女双、女团冠军,混双亚军。
当前情况:
19年后,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目前邓亚萍在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供职。
2001年北京申奥团成员之一
近况
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邓亚萍
19年退役进入清华大学,2001年拿下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2002年12月12日,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邓亚萍用求学路上一路奋斗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世界冠军求学的悬梁岁月……
清华:从写26个英文字母开始
“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邓亚萍说。
“1996年底,我被萨老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我明白,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这时我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也是一窍不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和自己外语水平的反差,我心里急得火上房。”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初进清华时,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既没有英文的底子,更别说有口语交流的能力。
“怀着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迈进清华大学。老师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写出26个英文字母看看。我费了一阵心思总算写了出来,看着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老师放心,我一定努力!”
“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顾语音室,还买来多功能复读机。由于总是一边听磁带,一边跟着读。同学们总是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成天读个不停,当心嘴唇磨出茧子呀!”“但我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也是我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
学习是紧张的,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除学习之外,邓亚萍每周还要三次往返几十里路到国家队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疲劳程度可想而知。
“每天清晨起床时,我都会发现枕头上有许多头发,梳头的时候也会有不少头发脱落下来。对此我并不太在意,倒是教练和队友见到我十分惊讶:‘小邓,你怎么了?’我说:‘没什么,可能是学习的用脑和打球的用脑不一样吧。’”
“虽然都是一个‘苦’字,但此时的我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当运动员,训练累得实在动不了,只要一听到加油声,一咬牙,挺过来了;遇到了难题、关坎,教练一点拨,通了;比赛遇到困难,观众一阵吼声,劲头上来了,转危为安。但读书呢,常常要一个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种清苦、孤独是另一种折磨,没意志、没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
为了更快地掌握英语,几位英语老师建议邓亚萍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经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1998年初,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英语。
奥运会伟大、感人事例
最令罗格感动的还有这样一件事情:“美国的一个射击选手(埃蒙斯),上届在雅典的比赛中领先很多,但是最后一枪打到别人的靶上,失去了金牌,这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罗格说,“这次,他的夫人在北京奥运会得了头一枚金牌,两个人深情拥抱,我觉得非常好。而当他在比赛中要夺金时,不知道怎么回事,最后一枪只得了4.4环,又落空了。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态度,他说这是一个失败,我要负这个责任,但是我还会回来的,而且还要夺金。这就是精神。”罗格动情地说,永不放弃、一定要拼搏到底的精神,“这是最让人感动的”。
“更快、更高、更强”,现代奥林匹克始终崇尚在公平原则下顽强拼搏、不断进取、勇于奋斗的精神,奥林匹克格言就是这一精神最简洁、最形象的诠释。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励下,运动员们在赛场上不断向极限进军,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北京奥运会前,菲尔普斯许下夺取8枚金牌的宏愿。听到有人说他“没戏”后,菲尔普斯将别人的话贴到了自己的更衣柜上。他说:“当别人说你做不到而你认真投入时,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
菲尔普斯最终在北京“水立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夺取了8枚金牌,并改写了7项世界纪录,书写了奥运史上的故事。
胜利,源自实力;胜利,也源自超越自我、战胜挫折的顽强信念。
作为雅典奥运会女子气冠军,我们曾对杜丽在北京奥运会卫冕首金寄予了很大期望。重压之下,杜丽在女子气上只收获第五名。那一刻,失望的杜丽泪流满面。
但是,她没有倒下,她仍在拼搏。5天后,杜丽重新站在了女子三姿赛的赛场上。在这场并非自己主项的比赛中,杜丽最终以创奥运会纪录的成绩夺冠。
在逆境中,在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和煎熬中,杜丽完成了一次凤凰涅盘般的“自我超越”。
17岁时,张湘祥获得悉尼奥运会铜牌,被看作是中国举重界的希望之星。但在2003年,医生错把针剂打进了他训练受伤的腰椎,他差点丢掉了性命。2004年无缘雅典奥运会后,他和教练躲到一家小饭馆里抱头痛哭……
然而,张湘祥最终选择了坚强。他说:“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不会放弃。”重建信心、恢复训练……8月11日晚,张湘祥在北京奥运会男子举重62公斤级比赛中,以319公斤的总成绩勇摘金牌。
“我等这块奥运金牌等了8年。”赛后张湘祥激动地说:“如果你有生命,就能创造任何奇迹。”
最委屈的瞬间
北京奥运会男子10米气在北京射击馆进行,卫冕冠军朱启南在决赛中慢热,而宾德拉决赛中发挥出色,他后来居上以700.5环的成绩夺取金牌,朱启南依靠最后一枪逆转获得银牌。这是最近三届奥运会以来,中国首次丢失这枚金牌。在颁奖仪式上,出现了感人的一幕。亚军得主中国射击队员朱启南不禁失声痛哭,内心亦喜亦忧之情完全释放出来。
最深情的瞬间
马修·埃蒙斯把头深埋在妻子怀里,没有人看到这一刻他是否落泪。从雅典到北京,这一枪原本能击碎四年的噩梦,这一枪原本能成就一对奥运金牌夫妻,这一枪原本能写下一个童话般的结局。但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和四年前一样,卡捷琳娜坐在看台上给捷克电视台当解说嘉宾;马特站在男子50米三姿的决赛2号靶位上;4.4的数字出现在显示屏上,冰冻了卡捷琳娜的脸,她张着嘴巴,眼睛一眨不眨,愣了好几秒钟,然后冲下看台,把丈夫拥入怀里,在他耳边轻轻地说:“命中注定还不是时候。”
最执着的瞬间
8月18日,俄罗斯选手伊辛巴耶娃在北京奥运会女子撑杆跳高决赛中夺得金牌并创造新的世界纪录5.05米。这是这位跳高女王第24次改写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无疑是田径第四个比赛日最完美的“收官”。助跑、撑杆、跃身、过杆……伊辛巴耶娃翩然而起,一气呵成,5米04的前世界纪录顿时成为过眼云烟,全场呼声震天。“天空是我不断挑战的极限,我想我很快会向5米10发起冲击的。”这个距离天空最近的女人,无忧无虑地在属于她的高度自由飞翔。
最勇敢的瞬间
在男子10000米项目中,埃塞俄比亚选手内尼萨-贝克勒打破奥运会记录,以27分01秒17夺冠。但是从雅典奥运会冠军到北京奥运会冠军,贝克勒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伤痛。2005年,贝克勒在他未婚妻、年方18岁的阿莱姆陪同下进行训练,但她在开始跑步时突然倒地,贝克勒试图向别人求救,但只能把她带回镇里,她在途中停止了呼吸。贝克勒异常悲痛,想要退役,但是在2005年夏他又重新振作参加了世锦赛,并且赢得了冠军。他说:“我不能放弃,跑步是上天赐与我的礼物,是我的天赋所在,也是我的工作。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也许你做不到,但是我可以。我自己能够掌控好。”
最悲壮的瞬间
8月18日,刘翔在北京奥运会男子110米栏第一轮比赛中,因伤退出比赛,他失去了他的北京奥运会。无数关注刘翔的中国网民得知刘翔退赛的消息后,互联网上顿时沸腾了。短短一个小时,毫无思想准备的网民们从震惊、疑惑转为遗憾、理解。他们在为刘翔因伤退场感到惋惜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努力与伤病作斗争、坚持到最后一刻的精神表示钦佩和支持。在事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孙海平泪洒现场,让关心和支持这对师徒俩的网民们心酸不已。“刘翔挺住!国人不哭!”“刘翔,好好养伤!”“刘翔,依然是英雄!”这是中国人的心声。他曾经给国人带来了无数的感动,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会再一次站上跑道,依然给中国人带来感动。
最温馨的瞬间
冼东妹赢了,以微弱优势战胜朝鲜选手,实现了自己在奥运会柔道52公斤级比赛中的卫冕。她成为中国奥运历史上第一个“冠军妈妈”,同时也是世界女子小级柔道界第一位在奥运会上实现卫冕的选手。夺冠后,冼冬妹挥舞着双手,任眼泪在空中挥洒飞。成功卫冕的东妹并没有想到自己的成就多么伟大,而是哽咽着向女儿保证:“妈妈一年多没在身边,以后会好好补偿你”。 在接受媒体访时,冼冬妹对着电视镜头说:“女儿,妈妈一年多不在身边,你还好吗?你想妈妈吗?”场面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
最震撼的瞬间
8月20日,在刚刚结束的奥运会女子游泳10公里马拉松比赛中,来自南非的独腿女侠纳塔莉-杜托伊特没能获得奖牌,也没能跻身前十名,但是所有人都对她表示钦佩。在比赛中,一共有25名运动员参加,除了一名智利选手没能完成比赛之外,纳塔莉在24名运动员中以落后冠军、俄罗斯选手拉里莎-伊利琴科1分22秒2的成绩排名第16,领先第24名12分8秒2之多,让很多健全的运动员以及现场观众惊叹不已。更让大家惊奇的是,她在下水之前将肢去掉,几乎用一条右腿游完10公里。
最感人的瞬间
北京奥运会女子花剑个人1/32决赛在击剑馆进行,加拿大选手栾菊杰13比9战胜突尼斯选手伊娜·布贝克里,取得她在北京奥运会上的首场胜利。赛后,栾菊杰在场上高举起“祖国好”的布幅,向现场观众表达心迹。50岁的栾菊杰是北京奥运会参加击剑比赛的所有运动员中年龄最大的。更为特殊的是,栾菊杰是中国首枚奥运会击剑金牌获得者,年获得了洛杉矶奥运会女子花剑个人冠军。在她之后,中国击剑24年再没有人登上最高领奖台。退役20年后,已到半百之龄的栾菊杰复出了,虽然没能像24年前的洛杉矶一样所向披靡,半百老将复出挥剑征战奥运精神足以让世人敬佩,虽然24年后的体力已不足以支撑她在奥运赛场上披荆斩棘,然而,就像她说的,“能在北京参加奥运会是我的梦想,现在终于实现了,我今后不会再有什么遗憾”。
最激动的瞬间
12日上午,当小将邹凯结束单杠比赛稳稳落地,国家体育馆瞬间成为欢乐的海洋,中国男子体操队六名队员紧紧拥抱在一起,提前庆祝这一枚已经等待了四年之久的男团金牌。经历过“雅典之痛”的杨威、、黄旭在赛后第一时间相拥而泣。忆起四年前的惨痛经历,杨威十分感慨,更令他忍不住流下激动的“男儿泪”。从雅典到北京,从大悲到大喜,中国男子体操队终于凭借这一枚份量最重的金牌和超出第二名近八分的总分重回世界之巅。从雅典到北京,从大悲到大喜,中国男子体操队终于凭借这一枚份量最重的金牌和超出第二名近八分的总分重回世界之巅。也向世人骄傲的宣布“王者回来”,体操队的几个帅小伙子哭成一片不能不让人为之动容。
最百感交集的瞬间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北京奥运会射击项目女子50米三姿的决赛中,杜丽终于完美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最终她以690.3环、破奥运会纪录的总成绩勇夺金牌。北京奥运会,杜丽两次出战,两次落泪。短短五天,她尝尽了人间的痛苦与快乐,悲凉与温暖。在重压下憾失首金的杜丽,当天首枪失利的情况下,顶住压力,用一块金牌证明了自己的实力。领奖台上的她,百感交集笑中有泪,场面感人至深。
最想哭瞬间
“今天的这枚金牌,我想献给祖国和人民,同时献给我刚去世不久的母亲。”在夺得北京奥运会女举75公斤级金牌后,曹磊红着眼眶哽咽着说。昨天下午,曹磊在女子75公斤级比赛中以总成绩282公斤夺取冠军,这个成绩也刷新了奥运会纪录;这也是中国代表团本次奥运会获得的第23枚金牌,同时填补了中国女举在奥运 会各个级别冠军的最后空白。而此刻,离乡背井十余年的曹磊,只能用奥运金牌告慰去世不久的母亲。为了这枚奥运金牌,母亲的噩耗,曹磊的爸爸整整瞒了两个月。夺冠后曹磊哭了,这是长时间以来压抑的悲痛,也是对不久前去世的母亲的怀念。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她终于站上了世界最高荣誉殿堂,把这一块最宝贵的奥运金牌献给了已逝的母亲。
最动容瞬间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东道国最后一个出场是历届奥运会的惯例,8月8日的中国国家体育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出场使得全场观众欢声雷动,人们惊奇地发现,引领中国体育代表团进入鸟巢的并不是传说中的姚明一人,汶川映秀小学的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跟随在姚明身边,引领着中国代表团。中国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奥运梦可谓历尽艰辛,年初的雪灾、五月的地震,中国在大自然的磨砺中依然坚守着自己心中的奥运梦。小林浩的出现并不是牵强附会,他在灾难面前勇救两名同龄人,同样彰显着奥运所倡导的与自己竞争、与自然斗争的顽强精神。姚明与林浩,虽然身高相差巨大,但是他们的精神同样伟大,一位是在赛场上永不言弃的运动员楷模、一位是代表着中国人顽强团结、生生不息精神的小英雄,他们正是中国人最好的代表。他们的同时出场不能不让人为之动容。
最具风度瞬间
在8月18日进行的男子体操吊环决赛中,倒数第二个出场的中国选手陈一冰,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征服了裁判和现场观众,16.600的高分足以让陈一冰提前庆祝胜利。但是他在赛场上的一个小小的动作,却让我们看到了金牌意外的可贵。 就在观众用排山倒海般地喝彩声为“吊环王”祝贺的时候,陈一冰却颇有大将风度的将手指放在嘴前,示意观众安静下来,因为后面还有一位选手即将登场比赛。此时的陈一冰,没有因激动而忘记运动员的职业素养,他的心里想着对手,这也许就是一位冠军的大度与坦然,陈一冰在尊重对手的同时,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荣誉有归属,运动无国界。在奥林匹克旗帜下,只有“我和你”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才能增进友谊、促进和谐,才能展现奥林匹克精神的魅力。因此,陈一冰的“涅氏风度”比金牌更有魅力,更值得每一个人学习。陈一冰好样的,你不仅是我们看到了金牌,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运动员的风度,看到了闪光的奥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