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93年,北京仅两票之差申奥失败,究竟谁在使坏?邓小平道破玄机-
2.中国申奥的失败经历
3.1993年,北京申奥原本领先悉尼3票,为何最终却还是输了2票?
4.中国在经历了多少次失败获得了2008年的奥运会主办权?
1993年,北京仅两票之差申奥失败,究竟谁在使坏?邓小平道破玄机-
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曾经提出过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也被我们后人称为“世纪三问”: “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参加奥运会?中国人什么时候能拿到奥运会冠军?中国什么时候能在自己的国土上举办一届奥运会?”
1932年,刘长春作为唯一的中国运动员参加了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对第一个问题做了回答。
1984年,随着许海峰一声枪响,中国奥运金牌榜顺利实现了“0”的突破,第二个问题也有了答案。
估计当初提出这三个问题的作者自己都没有想到,第三个问题,直到100年后的2008年才得到解答,2001年7月13日申奥成功的那个不眠之夜,也成为了国人心中永远的回忆。
然而,我国的申奥之旅其实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充满了曲折,早在1990年时,中国就在为申奥做出准备,然而,3年后结果出炉时,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韦唯和刘欢合唱的这一首《亚洲雄风》,可以说是很多人的青春回忆,而和这首歌戚戚相关的1990年北京亚运会,对于我国而言也有着重要意义,因为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综合性国际 体育 大赛。
自从1984年我国运动员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一举摘得15块金牌之后,全国人民的 体育 热情都被点燃了,也迫切的希望让世界看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新风貌。因此,举国上下对这次亚运会非常的重视。
1990年7月,亚运会的筹备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了。邓小平也专门于7月3日的上午,在国家体委以及北京市领导的陪同下,前往了国家奥林匹克 体育 中心进行视察。
看着这些崭新的 体育 设施,邓小平非常的高兴,也十分的满意。对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说道:“ 我这次来是要看看,到底是中国的月亮圆,还是外国的月亮圆,现在有些年轻人总是以为外国的月亮圆,对他们要进行教育。 ”
伍绍祖等领导原本以为邓小平指的是亚运会的事情,刚想附和,孰料邓小平紧接着说道:“ 我看这些工程建设都挺好,办个奥运会差不多了。 ”
实话实说,当时的领导们还真没想过要申办奥运会这种大型赛事,虽然申办奥运能增加中国的影响力,但此事毕竟非比寻常,他们心里也没有底,因此大家只是沉默不语。
邓小平似乎看出了陪同人员心中的顾虑,紧接着说道:“ 你们办奥运会的决心下了没有?为什么不敢干这事,建设了这样的 体育 设施如果不办奥运会,就等于浪费了一半。 ”
很快,伍绍祖就将邓小平的意见向上面进行了汇报,中央领导也很快就同意了申办奥运。
对中国申办奥运会一事,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非常的支持,甚至在第11届北京亚运会开幕前夕专门率领代表团来到中国,参加了开幕式,这在以往的亚运会上是从未发生过的。
9月11日,在亚运会开幕式上,时任同志会见萨马兰奇时明确提出,中国希望主办2000年奥运会,而萨马兰奇也明确表示了支持。
中国申办奥运会一事,至此正式提上了议程。
1991年4月1日,北京市政府第1次公开宣布要申办2000年第27届奥运会,并成立了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委员会。“奥申委”的工作人员也大多是亚运会筹备委员会的原班人马。当时我国的申奥口号是“开放的中国盼奥运”、“给北京一次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
中国首次申办奥运会,可以说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 社会 调查部门曾专门在全国和北京搞过两次民意调查,结果发现支持申办奥运会的民众分别达到了92.6%和98.7%。与此同时,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也分别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支持。
在当时那个年代,奥运会并不只是一次狂欢,一次竞技,而是政治的一部分,中国人民也期待世界通过奥运会认识中国。
然而,中国申办奥运会却受到了西方国家的横加干涉,为了阻止中国成功申奥,他们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
当时德国、澳大利亚、英国都有城市参与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的竞争,毕竟这是千禧年的第一届奥运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获得举办权,他们疯狂的对中国进行抹黑,以所谓“民主”、“人权”的为借口煽动对华仇恨情绪。
在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的一篇名为《北京不应该举办千禧年奥运会》的文章中,甚至声称“ 即使曼彻斯特失败,北京也不应成功。 ”
英国外交大臣赫德访问澳大利亚时也无耻地宣布:“ 最佳的选择是曼彻斯特,万一曼市落选,大家就应该到澳大利亚参加奥运会,如果选择北京将是一个糟糕的主意。 ”
当时美国已经获得了1996年第26届夏季奥运会的承办权,没有城市参与2000年奥运会的竞争。但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国政府,却非要在这件事情上也横插一杠子。
当时美国国内对北京申办奥运一事有两种意见,一派认为绝对不能让北京申办成功,以避免中国通过此事变得更加强大,一派则认为北京可以申办奥运,妄想以此“西化”中国。
最终,前一种意见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美国公开反对在北京或中国其他城市举办2000年奥运会,要求国际奥委会的美国委员不要投中国。
对于美国这种连脸都不要了的行为,萨马兰奇于1993年6月19日在瑞士发表了一次讲话,要求美国尊重国际奥委会的独立性,放弃反对中国申办的运动。
然而,刚刚赢了冷战的美国根本没有理会萨马兰奇的呼吁,反而变本加厉起来,还通过了“‘强烈反对’北京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决议。
然而,不管西方国家怎样丑态百出,中国在前三轮投票中均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当时世界上很多人都相信,中国赢得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可以说是胜券在握。
第四轮投票结果将正式决定承办权的归属,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澳大利亚悉尼。澳大利亚方面在前几轮投票时,就不停地发表所谓的“人权”文章对我国进行攻击,在1993年9月蒙特卡洛会议表决前的关键时刻,澳方还搞出来了一出闹剧。
1993年8月31日,澳大利亚特别电视台对北京奥申委常务副主席张百发进行了采访。
在此之前,张百发曾对美国把政治带进 体育 一事表示过气愤,他一位美国朋友就表示:美国这么对你们,你们可以抵制亚特兰大奥运会。
在这次采访中,张百发提到了此事,并明确表示:“我 们虽然完全有理由对美国进行报复,但我们不会那么做,因为我们一贯支持奥林匹克运动。 ”
张百发没想到的是,澳大利亚电视台竟然把他的讲话进行了“掐头去尾”的改编,每隔几个小时就推送新闻说“中国要抵制亚特兰大奥运会”,妄图以此打断中国不断上升的申办势头。
好在,关键时刻又是萨马兰奇对中国提供了帮助。
北京时间1993年9月24日凌晨时分,萨马兰奇将会在摩纳哥蒙特卡洛正式揭晓2000年的奥运会承办城市。虽然时间已经很晚了,但广大热情的人民群众都没有选择睡觉,而是屏息等待结果的出炉。
2点26分左右,萨马兰奇说道:“ 首先,我要感谢下面5个城市参与了这次竞选 。”
之后,萨马兰奇开始点名。在五个城市中,北京的英文字母排在最前面。因此他上来就宣读了“Beijing”。会场两边的大屏幕也显示了大大的“Beijing”。
当时很大部分收看直播的国内民众看到这一场景之后,以为中国申奥成功了,甚至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欢呼。然后,紧接着大屏幕上的英文单词就变成了“Berlin”(柏林)、Manchester(曼彻斯特)、Sydney(悉尼)······这下大家都反应过来不对劲了。
2点27分,萨马兰奇撕开信封宣布:“获胜城市是悉尼。”
在萨马兰奇宣布这一结果的那一瞬间,连澳大利亚人自己都愣住了,过了几秒才反应过来,开始欢呼、拥抱。
谁能想到,北京在前三轮投票中均领先的情况下,在第4轮投票中却被悉尼以“45:43”的比分反超了呢?
在投票结果出来的次日清晨,有人在北京头班地铁车厢的门口贴上了一个标语:“ 申奥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
当时,申奥代表团的大家觉得,我国之所以以微弱的劣势败给了悉尼,主要是因为悉尼的设施条件比我们好,再加上西方国家不停地抹黑。当他们垂头丧气的回国时,本以为会受到国人的白眼,没想到在机场却受到了热烈欢迎,不由得很是感动。
在申奥代表团回国后不久,伍绍祖参加了一次国庆活动,并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接见。
伍绍祖知道邓小平对我国能成功申奥的期望,因此面对邓小平时表现得很是愧疚。
然而,邓小平对此却看得很开,不但没批评他,还勉励道:“ 申办不成,没有关系,总结经验。 ”
顿了顿,邓小平说道:“ 当我得知北京申奥失利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有人捣鬼。 ”
事实证明,邓小平的直觉是非常正确的。虽然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了无休无止的抹黑,但是中国都予以了沉着应对,票数一直都处于领先地位,怎么偏偏在最后一轮投票中被悉尼给反超了呢?
事情的真相直到1999年1月22日才正式揭晓。当时,奥运申办爆出了“贿选”的特大丑闻。
时任澳大利亚奥委会主席约翰·考兹公开宣布,在1993年9月22日的晚上,他请肯尼亚委员穆克拉、乌干达代表恩扬维索吃了顿饭,给他们一人塞了3.5万美元,让他们投票时投澳大利亚。
穆克拉和恩扬维索两人见钱眼开,丝毫没有 体育 精神,当即同意了。此消彼长之下,北京最终以两票的微弱劣势惜败悉尼。
进入1998年后,中国开始为申请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做准备。这一次,美欧澳都不能申办奥运会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继续给我国捣乱。不过,这一次他们可没有之前那么铁板一块了,美国自己内部就有反对抵制中国的声音。
历史 的车轮滚滚而过,碾碎了所有宵小反对的声音。2001年7月13日的不眠之夜,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顺利落户北京,而北京也不负众望地给了世界一个惊喜。北京奥运会至今仍然被认为是 历史 上最成功,最难以超越的奥运会,没有之一。
中国申奥的失败经历
北京1993年申奥失败“一票之谜”
1993年9月23日,当萨马兰奇宣布,北京仅以两票之差丧失了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的时候,许多人都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这次申奥,没有人会认为中国会失败。一切都在算计之中,所以在投票的时候广播电视高规格报道,满以为又可以激起一次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高潮。可是在全国民众翘首盼望的时刻申奥却失败了。
媒体都以为出问题的就是朝鲜将关键的一票投给了悉尼,而李敖先生则认为台湾那一票没有投给北京,理由是当年民党当局对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是持保留甚至反对态度的。
事实真是如此吗?1992年8月24日,中国和韩国正式建交,这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征途中迈出了重要一步,我们与世界又接上了一段轨。单纯地讲,韩国这个国家尽管和美国站在一边,但并非是个劣迹斑斑的国家,与之建交也未尝不可,但是,与韩国建交对于朝鲜来讲就像与台湾建交之于中国,朝鲜当时采取了非常激烈的措施反对中韩建交,但中国铁了心,朝鲜的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当时有人认为朝鲜也只好听天由命。
我们低估了朝鲜的能量,她开始与台湾拉关系,一个国家级旅行社在台湾设立了办事处,曾经牢不可破的中朝友谊降至冰点,凭心而论,朝鲜这些做法尽管不友好,但也是正常的反应。一年以后的1993年9月23日举行国际奥委会第101次全会上,朝鲜把票投给了中国的对手,致使在倒数第二轮投票中中国和澳大利亚打了平手,如果朝鲜把票投给了中国,中国将比对手高出两.票而胜出。 这就是人们的猜说。
台湾历史学者李敖先生认为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没有把关键的一票投给北京,理由是台湾当局在9月初作出公开声明:“北京申办奥运会,台当局立场认为其所具备的条件并不成熟,可是投票是由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个人决定,当局会尊重他的权利与决定。” 这同样是一种猜谜。
到目前为止,作为投票的当事人都没有作公开的表态,事实上也不可能知道票究竟是投给谁,因为国际奥委会有严格的保密制度,外人不可能知道其内密。
投票的过程是这样的:全体国际奥委会委员依序进入会场,所有非委员以外的闲杂人等,全都必须离开会场。安全人员拿着精密电子仪器在会场各角落做地毯式的仔细搜索,目的就是要防止任何窃听、电子设备将消息传出场外,以确保选举过程绝不外泄。
由于会场内只剩下委员在场,发票、收票、计票等工作由委员们一手包办,由资历较浅的委员拿着投票箱走向各委员收票。按照国际奥委会百年来的传统,选票都是由委员以手写方式将所支持的城市名称写在空白选票上,而且每一轮的选票颜色都不一样,以作鉴别。一点都假不了。写完后再一一投人票箱中,并交由计票委员进行开票、计票工作。但是当年的投票方式已从2000年开始改为电子投票了。
既然投票是秘密的,外界不可能清楚,所以谁投谁结论只能是猜测。最有影响的是何振梁先生最近透露了93年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失败的原因。他说:北京失败的票数是2票,而不是传说的朝鲜背信弃义的1票。
其次两票的差距也是两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悉尼在投票前请两个非洲国家代表吃饭,还给了每人一张3.5万美元的支票。名义上是支持他们国家的体育事业,真实意图,大家心知肚明。(澳洲奥委会主席柯慈向媒体坦承,在1993年9月22日票选2000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投票前夕,他曾以7万美金收买了非洲两个国家的委员;而它们原本是北京认为的两张 “铁票”。这关键两票的流失让北京失去了奥运会主办权。)
第二,埃及代表是个老人家,和中国关系很好,表示要抱病参加投票的。但临行前身体实在不允许,没有成行。保加利亚代表是保共书记的女婿,也是要投中国票的。但保加利亚政局变化,这位代表也受到牵连,没能参加投票。
吴经国先生到底有没有投北京一票呢?他在2005年10月出版的《奥林匹克中华情》一书中透露了1993年他的那一票投给了哪一个城市,也谈到了台湾当局的态度:
自北京提出申办2000奥运会的决定后,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及秘书长魏纪中、副秘书长屠铭德,于1993年来到台北,并亲自前来拜会,希望能获得我的全力支持。那天何振梁来到我的办公室,岛内媒体蜂拥而至,将我与何振梁团团围住,他们希望知道我是否会支持北京。我深知这个答案的敏感度,心中早已盘算该有怎么样的回应。我向媒体的公开回答是:“我这一票的考量有两大因素,第一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第二是为了奥林匹克发展的利益。”环顾当时岛内政治环境的敏感、复杂,如果直接道出我所支持的对象,实非明智之举,而客观地提出我投出这一票的前提条件,自认不失为处理这个棘手问题的好办法。
另一方面,台湾岛内却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来看待这起事件。岛内的一位商界领袖因为要开拓澳洲商机,曾经和澳大利亚总理会晤;澳方也积极通过这位商界领袖与政界的关系,希望促成台湾当局表态支持悉尼申办2000年奥运会。后来,我赴澳大利亚开会时,经由澳洲人士获得一项重要资讯,那就是一封由该商界领袖写给澳大利亚总理的信函,信中内容让人明显感受到当局对于北京申办奥运会的立场。
由于国际奥委会委员代表国际奥委会独立行使委员权利,我们的誓约当中最重要的一段话,即“不接受任何政治、宗教、种族与商业利益给予的压力”。换言之,我这一票必须本着良知,以自己最忠实的想法作最好的判断。因此,我虽然已经意识到当局对此事的态度,但我坚持谨守1988年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时的誓词,并未因为当政者的意愿有所影响。
其实,我在最后一轮投票时,心中就有不祥的预感,北京这次极有可能会马失前蹄。在倒数第二轮曼彻斯特失利,无缘进入决选后,其支持者一定都会倒向同是英联邦成员的悉尼。果然,最后的票数是45票比43票,北京仅以两票的细微差距败北。
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已经事隔多年,我当年的“一票之谜”又被媒体当做话题炒作。其实,当年在票选结束后,为了给历史留下见证,我特别将选票上所写的“BElJING”字样记录下来,留待日后有一天关心我这张选票流向的历史学者能有机会检视这张选票,届时即可依据这张手写的字样得到证明。
1993年,北京申奥原本领先悉尼3票,为何最终却还是输了2票?
在这个世界上,国家的综合实力强盛才能换来更加公平的待遇,才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自己的风采,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中国在经历了数年的战争后,终于建立起来了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并在全体人民的不断努力下获得了一项又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步步成为了世界上有所地位的国家,但在前进的路上仍然有着众多的困难。
首次申奥的失败
体育运动同样是展现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代表着体育比赛的国际盛会——奥运会,中国却一直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去参加,当时还在清朝统治下的中国,也一直被人们认为是软弱无能的,根本就没有资格参加体育比赛,更不用说承办奥运会这样的赛事了。
在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时,代表中国参赛者的唯一的一名运动员刘长春参加了那届奥运会,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参加那样的盛会,虽然并没有获得什么名次,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后又在1984年的洛杉矶上第二次登上奥运会的舞台。
在这一次,我国许海峰获得了中国体育历史上第一枚奥运会金牌,这来之不易的金牌更加促进中国人想要发展好体育事业的决心,也更加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国家举办一场奥运会。
在1978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实力有了巨大的提升,包括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急需一个机会向世界展示自己实力,而奥运会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契机,四年一届的奥运会聚集着全球人民的目光,关乎着全球,而举办国家将大大提升其知名度,并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效益,从而获得更多的认可。
于是在1993年中国首次参与申办奥运会的活动,在这一届的较量中,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便是悉尼,奥运会的申办是采取多轮制不记名的投票方式,在经过前三轮的投票后,仅剩下北京和悉尼两所城市,且此时的北京的票数领先悉尼三票,这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成功的肯定是北京了。但就在最后一轮的投票后,情况却发生了转机,悉尼最后以两票的领先数获得了申奥的成功,这样的结果只能让人感叹可惜,因为当时的投票在众人看来是绝对公平的,但真实的原因却并不简单。
申奥失败背后的黑手
1993年北京输给了悉尼后,还是引起了不少的争论,都在讨论为何在关键的时候悉尼能够有着两票的微弱优势,起初人们都在猜疑是不是朝鲜投给了悉尼,因为在1992年的时候,中国和韩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但后来发现朝鲜并没有投给悉尼,仍然将这宝贵的一票给了中国。
后来在公开的投票信息中人们发现了端倪,本应会投票给中国的埃及和保加利亚两国并没有参加那次的投票活动,埃及方面是因为代表人年岁已高,不适合进行长途跋涉,便只能放弃了那次的投票,保加利亚方面则是因为国内的战乱导致其代表临时回国了,也未能够参加投票,这两个国家都与中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且关系较好,若两国能够参加,那么,中国未必会败给悉尼。
正当人们都相信了这便是造成中国申奥失败的原因后,情况却有了新的转机,1999年冬季奥运会的申办中,美国被查出来了曾采用了威逼利诱的手段,强迫了其他国家为自己投票,这才有了其冬奥会的申办成功。
这次的事件过后,澳大利亚也说出了在1993年申办奥运会时,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当时的澳大利亚方面曾经在私底下宴请了非洲两个国家的代表,而宴请的目的便是澳大利亚愿意给予他们两国的代表一些钱,让他们在最后的投票阶段将票投给悉尼。
最终的结果便是,他们没能够忍受利益的诱惑,选择了听从澳大利亚的话,让那年奥运会申办的成功落在了悉尼身上。
那时的人们才意识到了为什么最后北京输给了悉尼,但事件早已过去,中国对于申办奥运的热情并没有减少,在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终于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终于实现了自主举办全球重要活动,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也因此彰显了中国的实力,并在那一届的奥运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的奥运梦终于得以实现。
结论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得益于科技、经济等硬实力的发展,还取决于人类自身行为道德的发展,做人是要讲究原则的,这同样是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的重要准则,而那些破坏原则,采用投机取巧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这不仅践踏了人们共同遵守的原则,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还将自己的道德底线给无限拉低了,这样换来的成功是不被他人认可的,是没有意义的。
从1993年的申办奥运会的那件事便可以看出,世界上最为权威的体育赛事也会有着不公平的现象发生,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一些国家丑恶的一面,无视比赛原则的不公平的行为最终只能给自己带来信誉的损害。
当初一时的风光此时换来的却是他人的鄙夷与质疑,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而中国却并没有因为当时一时的失败而停止对奥运会的努力,反而更加的努力去争取机会,最终凭借着自己的实力获得了成功,并在比赛中展现了我国体育运动员的真正实力,公平或许会迟到,但终究还是会在在该出现时出现,公平的到来使得神圣的比赛场地更加的精彩夺目。
由此可以看出真正具有实力的人并不会因为一时的小人得志而被埋没,有句话说得好,真正的金子到哪都会发光,而那些靠着小手段获得成功的人终究是不能够被他人所认同的。
中国在经历了多少次失败获得了2008年的奥运会主办权?
一共2次
1991年3月8日 中国决定申请在北京举办2000年奥运会。
1991年12月4日 中国正式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主办2000年奥运会申请书, 这也是中国首次正式提出申请办奥运会。
1993年9月23日 国际奥委会宣布悉尼获得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北京以两票之差失利。
1993年申办2000年奥运会失败后,1998年11月25日,北京再一次向中国奥委会上交申请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2001年7月13日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