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权是哪一年申请的?
2.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的口号是什么?
3.申奥成功是哪一年?
4.北京从申奥到圆梦,经过了多少年?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权是哪一年申请的?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权是1998年申请的。
1991年2月,北京市向中国奥委会正式提出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申请,随后在中国奥委会举行的全体会议上,一致同意了北京市的申请,并向国际奥委会和有关的国际体育组织通报了北京的申请。
1991年3月,经院批准,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正式成立,并于 1991年12月,派出北京奥申委代表团赴瑞士洛桑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申请书。
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先生在莫斯科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托马斯·巴赫先生宣布:北京和张家口携手成为2022年冬奥会主办城市。
扩展资料:
北京曾经于1993年申请举办过200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最终在最后一轮的投票中以2票之差败于澳大利亚悉尼。
1998年,北京再次申办2008年奥运会,并且提出了以“新北京,新奥运”为竞选口号,以“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
虽然在环境问题上遭到某些媒体的质疑,北京还是在与伊斯坦布尔、大阪、巴黎及多伦多4座城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第112届年会中,由奥委会萨马兰奇宣布成为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者。
中国***新闻网——特稿:北京奥运会,中国告诉世界
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的口号是什么?
点燃,传递梦想。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Beijing?2008; Games of the XXIX Olympiad),又称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举办。
申奥历程
2000年9月9日,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上报的带有英文候选城市字样和国际奥委会五环标志的会徽获得国际奥委会批准。
2001年2月19日-2月24日,由荷兰人海因·维尔布鲁根和瑞士人吉尔贝·费利领衔的国际奥委会评估团17名成员对北京申奥工作进行考察。评估团评价,北京申办奥运会得到了中国和北京市民强有力的支持。
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投票选定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随后,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先生在莫斯科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同日晚,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传来,北京40万群众涌向天安门狂欢。
申奥成功是哪一年?
2001年7月13日晚22:08,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先生在莫斯科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
有10个城市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办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夏季残奥会,其中五个城市进入了候选名单,分别为北京、多伦多、巴黎、伊斯坦布尔和大阪,最终北京凭借其在第二轮绝对的票数优势取得胜利并获得了这两项赛事的主办权。
国际奥委会代表和媒体认为北京获胜的原因是中国的强大、在反领域的贡献和8年前以微弱劣势不敌悉尼等。尤其是在2000申奥时,北京在投票时一路领先,却在最后一轮以两票惜败。
在第一轮投票后,因没有城市得票超过半数,得票最少(只获得6票)的大阪最终被淘汰。北京在第二轮投票中获得过半的票数,最终获得本届奥运会主办权。
申奥口号
北京申奥口号是"新北京,新奥运。"英文口号是“NEW BEIJING GREAT OLYMPICS”。
注意:北京举办奥运会主题口号是“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这个不是申奥的,是北京举办奥运会主题口号。
它的涵意是:有三千余年建城史的北京,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将以崭新的、多姿多彩的面貌进入新世纪,它将以饱满的热情欢迎全世界的体育健儿和各界朋友,共同参与奥运盛会。
经历百年沧桑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拥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举办,将使奥林匹克精神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翻开奥林匹克运动的崭新一页。同时,进入新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也以全新的面貌向世界人民展示其特有的魅力。
北京从申奥到圆梦,经过了多少年?
其实,北京从申奥到圆梦,也经过了一条挫折、失落,最后走向辉煌的长达17年的艰辛路程。时间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1990年09月22日到1990年10月07日,第11届亚洲夏季运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亚奥理事会成员的37个国家和地区的 体育 代表团的6578人参加了这届亚运会,这也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的综合性国际 体育 大赛。
有了亚运会成功的范例,加上在改革开放中已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也需要加强对外交往、融入国际 社会 、宣传自身形象,决定北京申办奥运会。
1991年2月26日,中国奥委会全体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决定中国向国际奥委会申请在北京举办2000年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北京的奥运之梦自此而始。1993年,北京正式向国际奥委会申请举办2000年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并提出了“开放的中国盼奥运”的口号。
这个口号颇有时代色彩,在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逐渐向世界敞开胸怀,经济总量也都得到很大提高,尤其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后,中国人民都在热烈盼望在自己的国家主办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一个全新的中国。遗憾的是,在最后一轮投票中,北京以2票之差败于澳大利亚的悉尼。
这次申奥失败后,中国方面开始总结失利原因,发现当时的确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很多隐藏的问题被忽略了,例如当时北京在交通、通讯等方面不理想,公共设施不够完善……这些很可能都是导致丢票的原因,想要再接再厉,必须对这座城市进行优化改造,解决这些问题与隐患。又经过6年准备,到1998年11月,中国再次决定申办2008年奥运会,城市仍然是北京。1999年4月6日,北京市刘淇赴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递交了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
这一次奥申,北京有备而来,直击重点,提出了三个核心:绿色奥运、人文奥运、 科技 奥运。在总结上一次申奥失利的教训后,北京在环境治理方面加大了投入,而在城市建设和治理过程中,北京民众的支持与配合也是申奥成功的一大因素。2000年8月28日上午9时,北京与巴黎等其他4城市一起由申请城市进入候选城市行列,顺利通过了资格赛。2001年5月15日,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在对北京的评估报告中说:“北京举办的2008年奥运会将给中国和世界 体育 留下独一无二的宝贵遗产。”
2001年7月13日,这一定是很多北京市民难忘的一天。当晚22时08分,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这天晚上,捷报传来,北京市民群众涌向街头狂欢。从2001年申奥成功到2008年奥运会举,这7年间努力建设、优化这座城市,而在北京的民众们也始终积极配合,只为迎接圆梦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