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篮球教练布置战术时画的各种线都代表什么?
2.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篮球教练的基本知识
3.菲尔杰克逊的三角战术具体的是怎样的?
篮球教练布置战术时画的各种线都代表什么?
如图:
Paint(油漆区)指由底线和罚球线之间那一块长方形的区域,如果进攻队员有任意一只脚踩在这个区域里边,或者是停留在这个区域里,只要超过三秒钟,他就会被吹一个三秒违例。而对于防守队员来说,在三秒区内的停留是没有限制的。
此处为国际篮联规则,对于NBA来说,防守球员在没有贴身防守某名球员的情况下,是不能在三秒区内停留超过三秒的,否则将会被吹防守三秒违例,对方执行一次技术犯规罚球。
Free throw line(罚球线),也叫“慈善送分线”,也就是那条当你执行罚球的时候必须站在其后面的线。
Low post(低位),或者叫“block”,是在油漆区两边的区域,从底线延伸到罚球线的一半。
High post(高位),是指罚球线以外的区域,也延伸到两个Elbow(肘区)。
Point(顶弧地带)是指三分线的顶弧区域,而 wing (侧翼)则分布在两边。Top of the key(钥匙区顶端)则是罚球圈以外的区域,(因为早期的篮球场,三秒区与底线垂直的两线之间的距离没有如今这么大,当时看上去就像一把钥匙或者一个钥匙孔,所以叫钥匙区)而 short corner(短角区)则是从底角到篮下的区域,大约12英尺宽。
Ball-side(球侧,或者强侧)意思是在场上的有球的一侧,而 weak side(弱侧)也就是跟球相反的一侧。球员从弱侧向篮下内切,这叫“走后门”(back-door)。
“8 second line”(八秒线)或者是half-court line(半场线),是处在球场kbc6n的一根线,它把全场分为两个半场。你的fore court(前场)也就是篮筐所在的半场,而后场是指对方篮筐所在的半场。当一方得到球权,有8秒钟的时间穿过中线。
并且穿过中线以后,他们不能回传或者运球回到后场,否则就出现了“回场违例”,而当球是被防守方打回半场时,进攻方才可以在不违例的情况下重新夺回球权。
扩展资料控球后卫是O1,而右翼的球员是O2,左翼是O3,右边的低位球员是O4,而左边的就是O5.通常,O2是得分后卫,O3是小前锋,O4是大前锋,而O5就是中锋,或者是强侧低位的球员。
这样,你告诉年轻的球员们双数在右边(2和4),单数在左边(3和5)。
在这个设定中,你有三个后卫,也就是“周边球员”和两个“低位球员”,这就不是老的系统中所说的两个后卫、两个前锋和一个中锋。
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篮球教练的基本知识
1、区域联防的概念和特点 区域联防是由进攻转为防守时,防守队员迅速退回后场,每个队员分工负责防守一定的区域,严密防守进入该区域的球和进攻队员,并与同伴协同防守,用一定的队形把每个防守区域有机地联系起来而组成的防守战术。它的特点是在每个人防守一定区域的基础上,随着球的转移和进攻队员的穿插移动而不断地调整防守的位置和队形(也简称为球动人动,人随球动),重点防守有球区域和篮下。这种防守战术的位置固定,分工明确,重点突出,有利于保护篮下、组织后场篮板球和发动快攻。但由于受区域分工的限制,各种联防都存在一定的薄弱区域,容易被对方在局部区域以多打少。 2、区域联防的分类 依据防守队员的站位形式,常把区域联防分为2-1-2联防、2-3联防、3-2联防、1-3-1联防及对位联防等几种。其中2-1-2联防是最基本的区域联防。 3、区域联防的基本要求 (1) 根据区域联防的形式和队员、对手的特点等合理分配防守区域,最大限度地发挥队员在各自防区的作用。 (2) 由攻转守时,除积极阻止对方的攻势外,应有组织地快速退守和及早落好防守位置。 (3) 每个队员必须认真负责各自的防守区域,积极阻挠进入该防区的进攻队员的行动,并根据球的方位调整队形进行联合防守。 (4) 对有球队员应按盯人方法紧逼防守,其余防守队员应积极移动,调整队形进行协防或补防,作到人球兼顾。 (5) 对无球队员的穿插移动,要根据其离球的远近和队友的位置积极抢位、堵截和护送,并及时与队友呼应联系,不让对手向有威胁的区域移动或接球。远离球的防守队员应起指挥作用。 (6) 进攻队员投篮后,每个防守队员都应该积极堵位和抢位,有组织地争抢篮板球,并及时发动快攻。 4、区域联防的运用 (1) 对方中远距离投篮不准而内线威胁较大时。 (2) 对方个人突破能力强而本对个人防守能力不足时 (3) 本队犯规较多而为保存实力时。 (4) 对方不适应或有策略地改变防守战术时。 (5) 对方比分落后而急于求成时。 (6) 为了有组织地争抢篮板球和发动快攻时。 5、区域联防的教学训练 (1) 理论上明确该战术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2) 应以2-1-2联防为主要学习内容,基本掌握后再学习其它的变化。 (3) 重点掌握区域联防的基本队形、各队员的职责和各种情况下的配合方法。 (4) 先慢后快、先简单后复杂,逐渐提高联防的伸缩性和多变性。 (5) 在比赛中检验提高区域联防的质量。 二、进攻区域联防 1、 进攻区域联防的基本要求 (1) 多组织快攻。 (2) 根据区域联防的队形,有针对性地落位,重点攻击薄弱地区。 (3) 通过多传球、快传球、突破分球等打乱防守队形,寻找战机。 (4) 多运用中远距离的投篮逼其扩大防守范围,争取篮下空间。 (5) 积极组织前场篮板球争取二次进攻机会,并注意保持攻守平衡,及时退守。 2、进攻区域联防的教学训练 (1) 理论上先明确进攻区域联防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2) 重点选择1-3-1落位阵型进行进攻。 (3) 根据防守的阵型和彼双方队员的具体特点,确定进攻战术方法和队员位置分工。 (4) 结合区域联防进行进攻练习,注意逐渐提高防守难度。 (5) 结合快攻受阻转为阵地进攻时练习攻防。 (6) 在比赛中检验提高。短暂停是20秒暂停,有的地方介绍为电视广告暂停。每个队上下半场各有一次短暂停,就是说上半场的短暂停如果没叫到下半场就作废了;加时赛是作为下半场的延伸,所以下半场的短暂停也可以在加时赛用。
常规暂停,也叫长暂停,但也有两种时间:100秒和60秒。48分钟常规时间每个队有6次常规暂停,通常其中会有四次100秒暂停是一到四节每节一次必须用的。除这四次必须用的暂停外另两次常规暂停为60秒,通常都是留到第四节最后两分钟用。
在第二节和第四节还各有一次100秒暂停,不占用哪个队的暂停数,所以叫官方暂停。所以一场比赛在48分钟内两个队最多会有18次暂停:两个官方暂停、12个常规暂停、4个短暂停。
每个加时赛每个队有三次60秒常规暂停,48分钟内未用完的常规暂停到加时赛无效。
第四节最后两分钟以及每个加时赛的最后两分钟每个队只能叫两次暂停(不包括短暂停),所以到比赛最后时间我们看到球队可用的暂停数最多就是2长1短。
常规暂停可以随便换人,短暂停只有一个换人名额,叫短暂停的队换了一个人,则另一队也可以换一个人;不过在比赛最后两分钟的短暂停可以无限制换人
一场比赛中,在第一节和第三节必须各要有两次100秒暂停(一次主队一次客队),从开始到5分59秒如果没有球队叫过暂停,记分员就必须在下一次球时叫一次暂停,并且算到主队的头上;同样,自第一次暂停再到2分59秒,如果没有球队叫暂停,记分员就必须在下一次球时叫一次暂停,并且算到之前没有叫暂停的队名下;
在第二节和第四节必须各要有三次100秒暂停(一次官方一次主队一次客队),与一三节相比,多了一个8分59秒的时间点,即:8分59秒、5分59秒、2分59秒这几个时间段中必须各要有一次常规暂停,暂停的所属顺序依次为:官方、主队、客队。即如果8分59秒前没有球队叫过暂停,那这时就会有一个官方暂停;如果8分59秒前有球队主动叫过暂停,到5分59秒时没有球队叫暂停,那这次就是官方暂停,到2分59秒那次才算在之前没叫暂停的队名下.
上面说的这10个暂停是比赛到了那个时间段必须叫的,不管当时场上的比分形势是多少,就算是垃圾时间,只要球(犯规、球出界等)都会有暂停;另外反正迟早会叫的,主教练也常会在那几个时间点主动叫暂停。当然,要是到了必须要叫暂停的时候,场上却没有球一直打下去到该节结束也是有可能。另外,并不是说每节的两个暂停一定要分属两队,一节中一个队主动叫两次100秒暂停也是有的
菲尔杰克逊的三角战术具体的是怎样的?
三角进攻,也叫三位一体进攻或边线三角进攻。简而言之就是包括进攻方一侧三名球员组成的“三角”和另一侧两名球员在内的进攻体系。一个有背打能力的球员做轴。。。两个具有攻击性的外线和轴心球员形成三角形的站位。。。这样如果不包夹内线就可以单打!包夹外线就会有机会。。。而且弱侧还有空切的机会!但是这个战术要求轴心球员的意识相当的好。。。比如之前的乔丹。。。现在的加索尔。。。
三角进攻这一战术伴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公牛王朝和本世纪初的湖人王朝而名声大噪。尽管这一战术是在先后担任上述两队主教练的菲尔·杰克逊手里发扬光大的, 但是杰克逊并非该战术的创始人。如果追根溯源,将三角进攻引入公牛队的构想来自于杰克逊担任球队主教练时的搭档———助理教练泰克斯·温特,温特对于三角进攻的了解则始于他在南加州大学(USC)时的教练萨姆·巴里, 时间是上世纪四十年代。
“三角进攻体系不仅是一项篮球战术,也是一套哲学理论,是经过了思索与提炼、能够帮助球队在比赛中获得胜利的宝贵财富。当球队从防守方转换为进攻方时,确保球员能够思路清晰、目的明确地在对方的半场各就各位。” ———洛杉矶湖人队主教练菲尔·杰克逊如是说。
每个球员要间隔4.5米到6 米(这是NBA 球员的标准,高中生间隔的距离则以3.6米到4.5米为宜,大学生则是4.5米到5.4 米), 不论是在强侧(防守球员多的一侧) 还是弱侧(防守球员少的一侧),看上去都是一个三角形。但是不论后卫、前锋还是中锋,他们的站位并不是固定的,在不破坏三角形的前提下,球员们的站位完全可以交换。一旦站位开始交换,也就是三角进攻开始的时候。
正如杰克逊所言:“对于三角进攻的认识,最大的误区莫过于认为它专为有才华的球员量身定做。三角进攻真正的作用在于帮助那些看起来并不出众的球队增强其在进攻端的实力。”尽管如此,想要成功使用三角进攻还是需要一些条件的:
1.突破。球员必须能够突破对方的防守,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快攻。
2.拉开。球员之间的间隔距离对于进攻的效果至关重要。菲尔·杰克逊认为, 球员们彼此之间合理的距离应该保持在4.5 米到6米。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看清防守球员的情况,进攻方球员的视野也更加开阔。
3.无球跑动。虽然观众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有球队员的身上,其实无球跑动对于比赛的影响远远超出观众们的想象。合理地无球跑动会给持球者更充裕的时间、更多的选择。
4.前场篮板球。投篮不中的时候,球员必须做到足够强硬地争抢篮板,不至于因为进攻未果还让对方快攻反击。就像菲尔·杰克逊所说:“从你抓到前场篮板的一刹那,又一次进攻就开始了。”5、掩护就是进攻队员之间的一种战术配合,反掩护就是进攻持球队员传球后为给自己做掩护的队员掩护的战术;双掩护就是双人轮番掩护持球队员;
6、关门就是两个防守队员合理夹击一个进攻队员
7、三角进攻就是进攻队员组成一个三角型!并不是掩护走位(pick & roll,挡拆)而已,空间原则、单打能力、传球观念与技巧、空手走位能力、空手和空手掩护后走位能力与观念等等,才是三角的要意。三角进攻是由一侧的组成一个三角的三名队员和另一侧的“两人游戏”所组成的。它不像那些固定的套路,在进攻中充满着自由的移动。根据不同的防守,三角进攻会有各种各样的应对方式,按照老温特的话就是“read and react(解读并反应)”。
不过三角进攻又不是完全的自由进攻,它是一个要求精密间距和站位的结构体系。每一个运动员都必须了解球场上的每个位置。而我们是永远没有办法了解三角进攻所有的战术变化的。
一、建立三角:
三角进攻由一个1-2-2站位开始,其中每个队员的间距为15英尺(约4.5米)。这个距离可以拉空对方的防守,而且防止包夹的出现,同时有利于简洁的传球从而减少被对方抢断的危险。
这里有很多种组成进攻三角的方式:
1、既可以由控球后卫(1)将球传给小前锋(3),然后从里侧切入到底角;
2、也可以由控球后卫(1)将球传给小前锋(3),然后从外侧切入到底角
三角进攻同样允许后卫占据低位。那样又有几种不同的方式组成进攻三角。例如:控球后卫将球传给小前锋,然后中锋(5)拉出到底角,让攻击后卫移动到低位。
还有一种选择可以通过运球获得进攻三角,就比如控球后卫运球到小前锋的位置,而小前锋移动到底角,这样他们就和中锋组成了一个进攻三角。
二、运转三角进攻:
一旦进攻三角得以建立(我们以控球后卫切入到底角为例),那么一条由球(小前锋)、进攻轴心(中锋)和篮筐组成的“战线”就形成了。这样就使防守中锋的对方队员,必须待在篮筐与中锋之间。只要那条“战线”存在他就无法离开。
一旦这种局面形成,人们就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将球传入内线低位的通道就此打开,小前锋可以轻松的将球传入内线或者说“喂”给中锋。
中锋的防守者为了防止球进入内线或者传给中锋,他就必须站在中锋得同侧或者实行绕前。如果他绕前,那他就丢掉了他在篮筐和中锋之间的位置,是中锋获得了通过高调球,
或者同侧的快速传球直接面对篮框的机会。
如果我们想要展示三角进攻中进攻发起的传球和选择的重要性,估计我们将会在战术板上演练一整天。与其他一些进攻战术相比,三角进攻拥有数不清的将球传入“三角点(进攻轴心)”的方法。所以,要想防守或者破坏三角进攻将是非常困难的。
恰当的位置间距使低位拿球的机会大增,并且创造出一对一的机会。同样,三角进攻中的任何一个球员都可以帮助队友得到空位出手的机会。
下面是低位接球后的其他进攻选择:
1、低位挡拆:
当小前锋将球传给内线,就去为控球后卫作掩护,让他获得直接接中锋回传的机会。
2、移动掩护:
小前锋将球传入内线后,就移动到另一侧为大前锋(4)作掩护让他有机会摆脱防守队员。而这时控球后卫则可以寻找底线突破的后门。
3、球传到底角:
这种选择从小前锋将球传到底角的控球后卫开始,球传出之后小前锋利用中锋的掩护切入,如果有机会控球后卫就可以从后面将球传入。
如果小前锋没能甩开防守,那么控球后卫就可以利用中锋的掩护直接运球上篮
三、在三角进攻中弱侧也有大量的进攻机会。
1、高调后门:
如果中锋没有接球的机会,大前锋就可以快速向有球一侧移动,如果对方防守队员为防止接球移动到球与大前锋之间,那么大前锋就可以通过变向,转而向篮下移动,然后接高调球上篮得分。
2、夹角位置:
另一种进攻选择是将球回传给攻击后卫,然后将球传到夹角位置也就是弱侧的肘部(罚球弧与罚球线的结合部)。这种战术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攻击后卫利用大前锋的掩护切入;另一种是控球后卫利用中锋和小前锋的双人掩护移动到夹角位置,然后接攻击后卫的传球,获得空位出手。
3、掩护突破:
这就是攻击后卫依靠大前锋的掩护运球切入篮下;
4、攻击后卫的后门:
当攻击后卫接球路线被阻断,大前锋迅速移动去接小前锋的传球,另一边攻击后卫就可以得到直接上篮的“后门”机会,当然大前锋的传球质量非常重要。
三角进攻战术的每一个变化都告诉我们,传球、运球和投篮这些基本技术的运用是战术成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