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中的感人小故事-奥运会感动人的故事

tamoadmin

1.奥运感人事例

2.北京奥运会中国人的感人故事

3.奥运会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故事

4.奥运会励志故事

奥运感人事例

奥运会中的感人小故事-奥运会感动人的故事

涅莫夫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体操单杠比赛中。俄罗斯体操运动员涅莫夫上场了,他正在抹镁粉。没想到,他这一次居然引起了如此大的轰动。

他上了杠,观众并住呼吸,等待他精彩的飞跃动作。

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整整六个!观众们惊呆了,报以热烈的掌声。要知道,一般一套体操动作中,飞跃一般不过三个呀!

涅莫夫下了台,等待着裁判打分。

谁也没想到,裁判竟然打出了一个很低的分数。全场观众一片哗然,嘘声一片,下一个上场的美国选手根本无法上场。无奈的站在台上。

嘘声逐渐变成了大声抗议。

其实,涅莫夫心里也非常失望,但是,他站了出来。向着全场观众挥了挥手,鞠了一躬,示意大家停下。有向美国选手点头致意。全场观众,都被涅莫夫宽广的胸襟,感动了。

是啊,奥林匹克。经过百年传承,并不是只有更高、更快、更强。还拥有友谊、大气和爱。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想,你们,也一样!

故事二:希腊举重运动员迪马斯

获得三次奥运举重冠军的希腊运动员迪马斯希望在家乡父老面前,用一枚金牌为自己的运动生涯谢幕。然而他只获得了铜牌。在颁奖仪式上,在宣布了他的名字和奖项后,全场观众起立鼓掌长达十几分钟,向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表示敬意。迪马斯说,这次我获得了两枚奖牌,一枚铜牌,是赛会颁发给我的;一枚金牌,是我的人民颁发给我的。

格林斯潘:当大多数人都去追逐冠军的时候,我的镜头却对准了那些赛场上的失意者。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改变了人们看体育和体育人的角度,我从体育人的故事中发掘出坚持、拼搏、团结友爱的精神,这也是奥林匹克运动推崇的精神。

故事三:捐出金牌救助白血病儿童的波兰女运动员

波兰女运动员奥蒂丽亚·杰德捷泽扎克获得了雅典奥运会女子200米蝶泳的金牌,她也是波兰在游泳项目上的第一位奥运冠军。但更为可贵的是,她把这枚金牌拍卖了,并将拍卖所得捐献给了儿童医院用于救治白血病儿童。

格林斯潘:当看到接受救助的孩子把他们自己制作的纸金牌挂在她脖子上时,很多人都感动得落泪了,这是我们选择这个故事最重要的原因。我的**不是体育**,而是讲述体育运动中人的故事,它不只是给运动迷们看的,而是给所有人看的。所以很多人不喜欢体育,却很喜欢我的**,因为它能带给他们感动。

故事四:三次征战奥运会的摩洛哥田径运动员奎罗伊

奎罗伊是多次获得世锦赛1500米冠军的优秀运动员,两次参加奥运会,却都和志在必得的冠军擦身而过。雅典奥运会上,他终于夺得了金牌,夺冠后的他冲上看台,抱着两个月大的女儿狂吻。

格林斯潘:他的故事是很有戏剧性的。第三次参加奥运会,他才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实现了在奥运会上的辉煌。他冲上看台的一幕很感人,因为这样的时刻是每个运动员都祈盼的幸福时刻,他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

故事五:蝉联三次奥运会冠军的美国女子垒球队

故事讲述了美国女子垒球队的一名老队员莉萨,如何和队友们顽强战斗,蝉联三次奥运会冠军。还有该队的主教练,在开赛之前经历了丧妻之痛,却依然带队参赛,并将这支队伍带向了胜利。

格林斯潘:虽然我们都知道,去挖掘负面新闻,会吸引人,但是我选择故事,总是去发现它美好的一面,用我的镜头和语言去彰显这些美好。

故事六:澳大利亚自行车运动员梅尔斯姐妹

一对从小就喜爱自行车的姐妹,既是对手,又是队友。在奥运会前夕,姐姐因伤退出比赛,而妹妹继续努力,得到了奥运会冠军,实现了姐妹俩共同的奥运梦想。

刘长春 单刀赴会洛杉矶

在太平洋上颠簸了21天后,中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选手刘长春于1932年7月29日下午4时到达美国洛杉矶码头。他是参加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的惟一一名中国选手。因长途旅行体力不支,刘长春在100米和200米预赛中即遭淘汰,但他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存在。

雅典奥运上的感人一幕

本届雅典奥运会,我们中国人可谓扬眉吐气,出尽风头。开赛以来首快金牌被中国射击队收纳囊中不说,金牌总数连续十日稳居榜首,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更让人喜悦的是这届奥运回又出了几个美女队员,象射击金牌得主杜丽,模样长的俊俏,站哪边随便一摆姿势,都招人喜欢;象跳水队的李婷劳丽斯,不仅身材苗条,样子水灵,跳水技术也好。这些都成为本届奥运会的全新看点。

前天,中国女子乒乓球女子双打决赛,中国队王楠/张怡宁以4-0轻取韩国的李恩实/石恩美。中国代表团又夺取了第15枚金牌。中国选手郭跃/牛剑锋经过七局苦战以4-3险胜韩国的金景娥/金福来,夺取铜牌。

喜讯传回国内,令人们欢呼喜悦!更让人感动的是随后结束的颁奖仪式。我认为这是我在本届奥运会上见到的最感人的一幕。搬奖仪式开始时,王楠/张怡宁,李恩实/石恩美,郭跃/牛剑锋,三对获奖选手相继从奖台后的右角绕到台前,六个人相继握手后,登上领奖台。国际兵联成员出来,给获奖队员颁发奖牌,赠送鲜花。随后,中国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和韩国国旗在音乐声中冉冉升起。……至此,颁奖仪式本该结束,但是就在这时发生了感人的一幕。中国队的王楠/张怡宁走下奖台后,转身向右边的韩国选手李恩实/石恩微笑问候,王楠/张怡宁还伸手将韩国选手李恩实/石恩挽下领奖台。王楠/张怡宁又将郭跃/牛剑锋也叫了过来,三队选手走到台前,一起相拥微笑合影留念。……之后,六个获奖选手才分开。王楠,张怡宁走到观众台前,将手中的鲜花抛向人群,将糖果向人群中抛洒,并与拉拉队员、教练和队友拥抱庆贺!

以上是我在本届雅典奥运会上看到的最感人的一幕,在这里,我看到的奥运会不仅是竟技场,它也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选手们在这里不仅是为了比赛竟技,他们也通过这种机会相互认识,友爱共处。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我认为这里面蕴含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价值丝毫也不亚于金牌的价值,金牌能表明一个运动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但是在这金牌后面,每一个运动员的精神风貌实际上也代表着整个国家,他们的所作所为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礼仪和精神内涵。我认为王楠/张怡宁在领奖过程中表现的良好风范和个人素养,给我们国家争了光,她们通过和韩国选手的溶恰相处,互相关爱,使世界知道我们中国人是一个懂礼貌的,友好和平的民族!我为中国有这样的运动员感到娇傲。所以,在这里我想给王楠/张怡宁颁发另一快我个人赠送她们的金牌,一块关于文明礼仪的金牌。

和王楠/张怡宁比较起来,我对石智勇和乐茂盛两位有些微词,在本届男子举重62公斤级的比赛中,石智勇第一把要的重量是167.5公斤,石智勇干净利落的完成了这次试举。希腊运动员桑帕尼斯接着要了167.5公斤,未能成功。接着保加利亚运动员安吉洛夫和朝鲜运动员开始试举170公斤的重量,但是均未能成功。这时,场上只剩下了两名中国选手,金牌毫无疑问的属于中国。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接下来的比赛谁赢谁输都不大重要,但是石智勇和乐茂盛之间还有一场激烈的金牌争夺赛。我看到在接下来整个比赛的过程中石智勇和乐茂盛两个人始终神情严肃,面目冷峻,也不打招呼。我想毕竟是竟争对手,这时候不论轮谁上,也是想夺金牌,也都会有一些紧张,这个无可厚非!最后,石智勇以172.5公斤的成绩完成了抓举比赛,乐茂盛了试图超过石智勇,把杠铃重量加到了185公斤,但两次都试举失败。这样本届男子举重62公斤级举重金牌就归属于石智勇。紧张激列的比赛过去了,接着是颁奖仪式。我看见两位选手在整个颁奖过程中依旧是表情严肃,也不互致问候。颁完奖,就各自分开。对这场在中国选手之间进行的决赛和颁奖过程,我有所意见:体育竟争过程是残酷的,这个每个人都知道,但是在竞技之外,我认为选手们还应该多一些人性化感情化的的交流,这样奥运才会变的更加的精彩,耐看。

北京奥运会中国人的感人故事

故事1 1984年7月29日,这是改写历史的一天,在男子手枪慢射50米比赛中,当许海峰的60发子弹全部打完,报靶员报出了566环成绩的时刻,多少中国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人们记住了零的突破四个字,和创造这四个字的民族骄子许海峰。谁也没料到初次参赛的许海峰会一举夺魁,以致美国根本没有准备中国国旗,升旗仪式因找不到五星红旗而推迟了45分钟……如今那枚激励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的金牌,已被珍藏在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也珍藏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故事2 李婷孙甜甜夺得网球女双金牌!

中国代表团对网球队的要求就是要胜一场,因为与其他中国参赛项目相比,网球还处于弱势。但李婷/孙甜甜首轮就发挥出高水平,爆冷淘汰了美国名将、上届女双冠军之一的大威廉姆斯与双打老将鲁宾的组合。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球员的士气,结果两对中国女双再胜一轮,携手进入八强,李婷/孙甜甜更是惊人地走到了金牌决战。信心越战越强的中国姑娘,在决赛面对大名鼎鼎的西班牙老将马丁内斯和世界双打排名第一的帕斯奎尔,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奥运会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故事

1.许海峰

1984年7月29日,中国选手许海峰百步穿杨,以566环的成绩获得男子50米自选手枪的冠军,摘取了第23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也用清脆的枪声击碎了中国奥运会金牌“0”的纪录。

这是昔日被嘲讽为“东亚病夫”的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历史时刻,每一位炎黄子孙都企盼快速、详尽地了解比赛现场的情况。

《中国青年报》特约记者孙杰以短跑者的快捷,第一时间向报社发回了《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的消息,报道许海峰把中国人“背了半个多世纪的‘0’甩进了太平洋”的喜讯。

接着又马不停蹄,快速采写了题为《光荣啊,普拉多的枪声》的通讯,如临其境地把读者带到了紧张激烈的男子自选手枪的决赛现场。

记者饱含激情,笔蘸浓情,运用史笔,以“意随”的散文笔触,以情景交融、寓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新闻意境,真实形象地再现了许海峰夺取第23届奥运会首枚金牌的激烈曲折过程,定格了中国奥运史上击碎金牌“零”的耻辱这一神圣庄严时刻。

2.伏明霞

1991年元旦,伏明霞在佩思世界游泳锦标赛上与众神们交过手。年近三十的克拉克对伏明霞的出现恼怒至极,她向组委会和国际泳联提出强烈抗议:“你们怎么能让一个儿童来这里,让她与我们比赛,这不是对我们的蔑视就是对儿童身心的摧残。

这是世界最高级别的大赛,儿童怎么承受得了体力上和精神上的残酷压力?中国的伏应当待在小学里享受父母和老师的庇护,赶紧让她回去,否则将只能由她的教练们抬回去。”伏明霞听说了这些,她不大懂得克拉克的恼怒,只是觉得很好玩。因为她根本就没有什么压力感,比赛比训练要轻松得多。

预赛中,克拉克被伏明霞在十米台上如小燕子一样的轻松翱翔惊呆了,她失口大叫:“哦,她真是个天才是个精灵!”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的伏明霞在预赛中输给队友许艳梅二十余分而名列第二。她一点不着急,在她眼中那些大姐姐们都是“神”,赢她多少分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决赛中,伏明霞自己也弄不清楚怎么就甩开了所有的对手,也甩开了队中的大姐许艳梅,领先第二名米罗申娜二十多分而获得金牌!汉城奥运冠军许艳梅仅得第四名。14岁的伏明霞一夜间明白了“小孩子也能赢大人”的道理。她成为世界上年龄最小的世界冠军,被载入吉尼斯纪录。

3.张怡宁

张怡宁霸气语录!张怡宁:对手看到我,还没打就输了!

张怡宁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出生于1981年的张怡宁6岁时开始打球,在1991年就进入北京队,在1993年进入国家队,天赋异禀,在2001年张怡宁获得第46届世乒赛女团冠军,同年,张怡宁还拿下世界杯女单冠军和九运会女团冠军。

在以后的乒乓之路上张怡宁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了唯一一位实现了双轮大满贯的选手,也是ITTF巡回赛单打冠军的纪录保持者,实力不凡。

职业生涯获得冠军无数的张怡宁十分低调,回想曾经的她说话有多霸气,张怡宁曾对女儿说:金牌可以随便玩,但是银牌不能碰,想要去找你王皓叔叔,毕竟银牌只有一枚,要好好爱惜它。这令人哭笑不得的告诫啊,真的是“大魔王”本身莫属了,

扩展资料

中国奥运冠军,指的是中国代表团的获得过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

参考资料:

许海峰-百度百科

伏明霞-百度百科

张怡宁-百度百科

奥运会励志故事

奥运会里面也有很多励志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阅!

 :体操专案冠军李小双

 李小双1973年生于湖北仙桃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1983年进省队,进入国家队,1983年—间,因身体条件并不出众,他还曾三进两出国家队。1990年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上,李小双一举夺得团体和自由体操金牌,从此声名鹊起。1992年在巴塞罗那第二十五届奥运会上,他获得自由操比赛冠军,成为中国体队的****;1994年和1995年两届世锦赛,他是团体冠军中国队的主力队员,并夺得1995年世锦赛个人全能冠军,成为第一位夺得体操世锦赛个人全能金牌的中国选手;1996年他在亚特兰大第二十六奥运会上再次夺取个人全能金牌。1997年,李小双由于踝伤提前离开了赛场,但他的拼搏精神依然鼓舞著中国体操队的队员们。他的座右铭是:信心就是胜利。李小双和孪生兄弟李大双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6岁时,家人让他俩选择体操只是为了减轻经济负担。

 10岁时,爷爷挑着担子送二人到了省队。小双训练十分刻苦,为了拉韧带,教练自己压在他细嫩的腿上,他却不掉泪,直至过关。为了练单杠,他磨破了双手 ,鲜血染红了单杠。

 但命运却一直捉弄这个小伙子。两次被国家队拒绝。进入后也不被重视,为此,小双心想十一届亚运会一定要让教练看看自己的本领,并最终如愿夺得自由操个人金牌。

1991年开始,命运再次捉弄他。他身体多次受伤,在测试三周新动作时,摔成轻微脑震荡。接着,在世锦赛上发挥失常,被挤出决赛圈。但他没有退缩,在巴塞罗那奥运会队友连续失利的情况下,他不负众望,大胆使用“后空翻三周”,为中国体操队在巴塞罗那奥运会夺得了唯一的一块体操金牌。

 :跳水冠军胡佳

 胡佳,有人叫他“拼命三郎”,还有人叫他“战神”。可怎么想,这几个字也不该和一个21岁的男孩沾上边。然而,为了久等4年的奥运冠军梦,胡佳说,他只有拼,没有退路!

 2000年悉尼奥运会跳水队选拔赛,队内的排名是田亮第一,黄强第二,胡佳第三。当时参加奥运会男子跳台专案的名额只有两名,胡佳是替补。

 比赛前一个月,黄强训练中手腕骨折。本来一直是黄强和田亮配合双人,队里突然有一天通知胡佳:决定由他和田亮配合双人。大家一下明白,胡佳从替补成为了正选。

 胡佳也没想到,自己还没拿过一个单人的全国冠军,甚至没参加过一次世界性的大赛,竟然就要去奥运会了。 一下子,舆论哗然。 “听到这个讯息是不是特高兴、特紧张?”当时几乎每个记者都问了胡佳这个问题。 “高兴是一定的,但一点都不紧张。”胡佳分析当时的状况:“首先,当时国外和我交过手的只有萨乌丁。奥运会前我们比过3次,两次都是我赢他。心理上我没负担。2000年6月份在田亮的老家西安,我也赢过田亮一次。其他人反正都没比过,也无所谓害怕。出生牛犊不怕虎,当时在我心里就一个感觉,我没有对手!”

 17岁的胡佳轻装上阵,去了悉尼,对他来说,自己就是一张白纸,比赛的任何结果对他都正常。

 悉尼的赛场,前3个动作胡佳跳得很好,第3个动作,7个裁判甚至有6个给了他10分。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在第3个动作之后高出田亮30分。 第4个动作626B,胡佳一直告诉自己:“要跳得好一点,好一点,再好一点……” 他上了跳台,起跳、空中翻腾,都很完美,入水的一瞬,胡佳的身子向后倾了一下,大片水花紧随其后,全场轻嘘一声! 无疑,626B这个动作砸了。就因为这一个动作,田亮后来居上,竟比胡佳高出了50分,并以总成绩高出胡佳21分的优势排在了第一。 后面的两个动作胡佳发挥稳定,赢回了10分。但他还是输了,输给了田亮,也输给了自己的稚嫩。 拿到双人和单人跳台的两枚银牌,胡佳回国了。等待他的依然是鲜花和掌声,可他却特别不甘心:“如果入水的瞬间我能控制得再好一点,冠军就是我的!” 胡佳开始相信自己:“如果我有足够的经验,我有实力成为奥运会冠军!”

 2000年之后,胡佳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战胜田亮,而且是在田亮退役之前。”胡佳主动向队里提出要求,给自己提高难度。 于是,胡佳开始练习5255B这个当时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紧接着的世界跳水锦标赛,胡佳第一次在国际上亮相这个动作,尽管只得了第4,但有人开始说,胡佳是“中国跳水难度第一人”。 没过多久,胡佳开始练习407B。这是个面对台、向台内翻腾的动作,只要运动员稍不留神就可能碰台,危险性很大。以前有人跳过,但在世界大赛上一直没人敢用。

 两个动作是胡佳的杀手鐗。为了练好它们,胡佳已经记不清自己受过多少次伤。训练中,教练让跳5个,胡佳要是不满意,一定再给自己加5个,直到满意为止。胡佳坚信,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成功。

 雅典,新的轮回

 雅典奥运会,胡佳告诉自己,这次机会一定要抓住。 但事情往往就不会那么随人心意。雅典奥运会前3个月,胡佳的脚腕韧带在训练中拉伤了。 “当时脚肿得很大,我想,完了,不会是韧带断了吧!可别成了第二个黄强。” 还好,队医的诊断仅仅是拉伤。之后的两个星期,胡佳在医生的嘱咐下卧床休息,而奥运前的4次大练兵,即2004年世界跳水大奖赛,也在胡佳卧床的同时展开。 “奥运会就在眼前。别人都在抓住大赛机会多锻炼锻炼,而我……”胡佳感觉自己像一只掉队的大雁,心乱如麻。 离大奖赛最后一站——上海站的比赛还有一周,胡佳终于恢复到可以参加一些队内训练了。胡佳告诉自己,雅典奥运会前只有这一次大赛能够练兵了,就算单腿跳,我也要去,说什么也不能再错过了。 “伤还没全好,最好不要去。”领队和教练都给了胡佳这样的建议。 胡佳没有改变主意。

 比赛前一个星期,胡佳说,他是把一分钟的训练时间当成两分钟来用,胡佳像疯子一样给自己加量,最后,打了两针封闭,他上场了。 整个比赛胡佳都觉得脚腕钻心地疼,可胡佳还是赢了。那是他印象里最艰难的一次夺冠。 随着上海大奖赛的结束,雅典的战鼓慢慢敲响。

 胡佳又开始偷偷给自己加量,教练怕他练过,没少批评他,胡佳有自己的想法:“哪个动作没练到我满意的程度,我一定会想办法把它攻下来的。而且,我觉得自己的力量也不够,要多练。”

 训练时间之外,胡佳每天还要拉着爸爸妈妈陪他打羽毛球。他一对二,老两口轮流上,还是招架不住。

 “雅典奥运会前的心情很复杂。之前失败过那么多次,我都没有放弃,就因为自己的信念没有断。尽管有时候练得都想吐了,可我还会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北京时间8月29日凌晨,胡佳期盼的日子终于来了,他站到了自己最想站的位置——雅典奥运会男子单人10米跳台的跳板上。 和悉尼一样,前3个动作胡佳发挥正常,排到第4。第4个动作407B,这个动作是胡佳在大赛上第一个用的,以前比赛,这个动作的成功率也有90%以上,他坚信自己不会再犯和悉尼奥运会同样的错误。 漂亮的起跳,近乎完美的翻转,胡佳成功了,他把比分追到了第2。

 最后两个动作,307C和5253B,胡佳成功地完成了。最后一跳,胡佳得到了100.98的全场最高分! 胡佳终于拿到了自己跳水生涯中的第一枚奥运金牌!

 :乒乓球冠军邓亚萍

 关于她的报道、新闻已有“充栋”之规模,她的故事、经历也为众多人耳熟能详。我们只简单地赘述如下:1973年2月6日生于河南郑州,身高1.50米。5岁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获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运动生涯 *** 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仅次于王楠23个,并连续两届获得4次奥运会冠军1992巴塞罗那女子单双打,1996亚特兰大女子单双打。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

 乒乓球被正式列为奥运会比赛专案是在1988年,在当年中国军团获得的5枚奥运会金牌里,乒乓球就占了2枚。四年之后的1992年,中国乒乓球队统治力更强,邓亚萍也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邓亚萍的成就非他人可以比拟,她已经成为中国体育的代名词之一,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最喜欢看她的比赛,在给她颁奖的时候会亲切地拍拍她的脸颊,还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1997年以后,退役的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2003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目前,邓亚萍担任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作为体育界的代表,邓亚萍和杨扬、高敏等奥运冠军一起赶赴灾区,参加灾后心理救援。其实,邓亚萍的自身经历就是个励志的榜样,她因为身高的原因在刚开始练球时被挡在体校大门之外,但喜欢乒乓球的她并没有过早放弃,在父亲的带领下,她勤学苦练,绑沙袋,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十几年的苦练使她克服了身高的劣势,并改变了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这种精神也影响了她退役之后的道路,在学业面前,她依然没有退缩,从26个英文字母到现如今的北京奥组委官员,邓亚萍在乒乓球之外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她,也成为运动员个人发展的典范。

 邓亚萍的故事还有很多,两次北京申奥代表、四次奥运火炬手经历以及现在的北京奥组委官员,赛场外的每一次冲刺都会让人想起她打球时的劲头儿:无所畏惧、顽强拼搏以及超强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