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08奥运会10米跳水(单人)比赛详情
2.陈若琳第一次获得金牌是什么时候?
3.为什么中国的陈若琳在10米跳台决赛中,最后一跳能有100.30分呢?即使全部的评委都打满分也只是100分而已。
4.陈若琳最后一跳的得分
5.j金牌背后的故事(中国)
急!08奥运会10米跳水(单人)比赛详情
姓名:陈若琳
性别:女
英文名:Chen RuoLin
出生年月:1992.12.12
民族:汉族
身高:155cm
体重:40kg
国籍:中国
籍贯:江苏南通
项目:跳水
注册单位:江苏跳水队
历任教练:任少芬 、蓝卫、余俭
最好成绩: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双人10米板冠军(搭挡王鑫)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10米板冠军最后一轮动作,中国小将王鑫选用的动作是5253B(向后翻腾两周半转体一周半屈体)难度系数3.4,发挥的非常出色,入水很漂亮,得到了90.10分;排在之后出场的陈若琳选用的动作与王鑫相同,她的发挥堪称完美,得到了100.30分;墨西哥选手埃斯皮若萨选用的动作也是5253B,这一跳完成的还可以,但入水处理的并不十分的好,得到了81.60分;加拿大名将海曼斯选用的动作是407C(向内翻腾三周半抱膝)难度系数3.2,名将在最后一跳依然极为出色,入水非常漂亮,得到了88.00分;澳大利亚选手伍立群的这一跳两位中国选手相同,小将没有受到之前失误的影响,这一跳发挥的极为出色,得到了86.70分;美国老将劳拉威尔金森也是同样一跳,完成的还是不错,得到了86.70分。
比赛结束,中国选手陈若琳以447.70分摘得一枚金牌,加拿大选手海曼斯以437.05分获得一枚银牌,另一名中国选手王鑫以429.90分获得一枚铜牌,墨西哥选手葆拉-埃斯皮诺萨以380.95分获得第四名。
陈若琳第一次获得金牌是什么时候?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16岁的江苏小将陈若琳以微弱优势夺得跳水女子单人十米台的金牌,陈若琳最后一个入场,16岁的她顶住了压力,获得了这枚来之不易的金牌。而金牌之后凝聚了陈若琳的努力和亲人的祝福......
为什么中国的陈若琳在10米跳台决赛中,最后一跳能有100.30分呢?即使全部的评委都打满分也只是100分而已。
因为有难度系数,裁判打的分数再乘以难度系数分,才是该队员最后的得分
跳水比赛评分标准
跳水比赛的评判有7人及5人制,再加1个裁判长但奥运、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赛必须有7名评判评分。每一个动作的满分为10分。
评分时,删去最高和最低分,将剩下的分数相加再乘难度分,便得出该动作的分数。如用7名评判,则需在总分上除5乘3。将半总决赛和总决赛跳的动作分数相加,总分最高者胜。
评判会根据运动员的助跑(即行板、跑台)、起跳、空中和入水动作来评定分数。因此,运动员的助跑要平稳、起跳要果断有力、起跳角度要恰当、并具有一定高度、空中姿势优美、翻腾及转体的速度恰当、入水时身体与水面垂直,水花越小越好。
~评分标准~
失败:0分 不好:0.5-2.0分 普通:2.5-4.5分
较好:5.0-6.0分 很好:6.5-8.0分 最好:8.5-10.0分
* 跳水评分是从完成动作的技术性和优美性两方面考虑。
* 当运动员完成动作的姿势与规则要求的姿势不符时(指直体、曲体、抱膝)裁判员应扣除 0.5-2分。
* 运动员进行立定动作时如双脚离开跳板或跳台,每名裁判员扣除0.5-2分。
* 臂立跳水时,身体如未能体直并保持稳定平衡,每个裁判应扣除0.5-2分。
* 纪录组从评判给分中删去最高分和取低分,当被去掉的分数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相同时,是可任意删去其中的一个。
* 在头入水或脚入水时,两臂没有保持正确的姿势,每个裁判应扣除0.5-2分
* 双人跳水比赛中,如在助跑、起跳和起跳高度的一致性、空中动作配合时间的一致性、入水角度的一致性、入水时与板或台相对距离的一致性、入水时间的一致性没有被表现出来,则每个评判动作同步配合的裁判员应扣0.5-2分。
* 头入水时,两臂应申直举过头顶与身体成直线,双手并拢,如在入水时,单臂或双臂低于头顶,则最高得分为4.5分。
* 脚先入水时,两臂应伸直紧靠身体两侧,脚部不能弯曲,如在入水时,单臂或双臂高于头顶,则最高得分为4.5分。
* 当运动员在跳台上助跑途中停顿后再跑,裁判长应从每位裁判员的给分中扣除 2分。
* 两次走板要扣去2分,空中改变姿态要扣去4.5分。
* 在转体动作中,当转体角度大于或小于所宣布的90度时,该动作应属失败阶段。
* 当所有评判动作同步配合的裁判都给0分时,评判动作完成质量的裁判员的给分无效。
~难度分~
根据项目、起跳地点的高度、动作组别、姿势、翻腾转体的周数来厘定。简单来说,动作简单,难度分低;动作复杂,难度分高。
陈若琳最后一跳的得分
10.0 10.0 10.0 10.0 9.5 9.5 9.5, 去掉2个最高分(10.0 10.0),2个最低分(9.5 9.5),剩下2个10.0和1个9.5,加起来为29.5,最后乘上难度系数3.4,就算到了陈若琳的最后得分为100.3。
j金牌背后的故事(中国)
8月21日,北京奥运会跳水比赛进入到女子单人十米台项目的争夺,年仅16岁的江苏小将陈若琳凭借最后一跳的完美发挥,获得全场最高分100.30分,最终以微弱优势获得金牌。这枚金牌也帮助中国队收复了失去八年的女子单人十米台金牌。陈若琳也延续了跳水队包揽8金的希望,中国跳水队已经连取7金。
小姑娘夺冠之后露出了天真无邪的笑容,而在16岁的陈若琳背后却是外婆、爸爸等众多亲人盼望祝福的眼睛,若琳的生父还在受着病痛的折磨......
父母离异,外婆隔代抚养
1992年的一个冬天,陈若琳出生在江苏南通普通市民成勇金家,小若琳的降生,没有给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带来多少欢喜。在若琳前,成勇金夫妇还生了个儿子,一儿一女,两个小孩成天哭哭啼啼,着实让夫妻俩吃不消。
夜间睡觉,一家四口躺在一张床上。晚上若琳饿了会哭,床上有奶瓶,成勇金就迷迷糊糊中顺手将奶瓶朝她嘴巴里一塞,既喂奶又堵哭,再各睡各的。
小若琳3岁的时候,成勇金夫妇离异,生母带着了国外。剩弱多病的小若琳一个人跟着父亲成勇金,外婆陈桂英十分心疼若琳,就将她带回自己的家,隔代亲自抚养,小若琳也就此跟外婆姓。
外公外婆陪伴练跳水
由于从小体质就不好,外婆陈桂英和外公唐诗就将小若琳送去南通市儿童业余体校学游泳。跳水教练高峰见陈若琳四肢修长,是个练跳水的好料子,就这样小若琳改练跳水。
由于体质弱,体能训练课一直困扰着小若琳。外公唐诗就每天早晨陪她到附近小学操场跑步。到周日,唐诗会骑着摩托车到老家看看,他就让陈若琳跟在后面跑,一个来回足有十公里!
这两招十分见效,坚持锻炼的陈若琳身体越来越棒,体弱没能阻止她走上跳水之路。
后来陈若琳离开了外婆外公从市体校进入省体校,外婆陈桂英一有时间就去南京看望小若琳,每一次的分别祖孙俩都依依不舍。
陈桂英依然记得一次离别的场景,“琳琳像往常一样为我送行,走到体校门口时,我不忍心和她告别 ,便回送一程。走了一段路后,她又折身送我。两小时内,我俩一直在一条小路上徘徊,眼泪掉个不停……”
训练勤奋的陈若琳没有辜负外公外婆的培养,2003年,若琳在全国少儿跳水比赛上独揽三金。2004年,年仅14岁的陈若琳就进入了国家跳水队,后来接连获得世界杯和世锦赛的跳台冠军,小若琳终于成才了。
生父重病缠身,隐瞒病情不让女儿担心
现在陈若琳已经过继给外婆陈桂英的儿子和媳妇,陈桂英就成了陈若琳的奶奶。奶奶陈桂英说:“老伴以及儿子、媳妇、女儿、女婿,现在各个都对若琳很好,给她买衣服送吃的。”
生父成勇金也一直挂念着亲生女儿,站在奥运冠军领奖台上的陈若琳,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父亲成勇金一直饱受疾病的折磨。
今年初,成勇金被确诊为急性肾衰竭、肾周炎。
病情很严重,不止一次被下了“病危通知书”。但是,为了不影响若琳比赛,他一直对若琳隐瞒着病情。每次父女俩通话时,他都会告诉若琳:“我很好。”
成勇金现在的妻子说,成勇金病重时,不止一次暗暗流泪,儿子和前妻身居国外,女儿若琳常年又在外比赛,成勇金担心会见不上两个孩子最后一面。
据成勇金现在的妻子介绍,成勇金已经转到上海一家医院治疗,目前病情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陈若琳目前还不知道父亲的病情,奥运会结束后,她应该就会去看望病重的父亲。
为拿冠军已一年没吃晚饭
在夺得双人十米台冠军后,奶奶陈桂英在电视机旁看到孙女夺冠,擦着眼泪说:“金牌有了!若琳一年没吃零食和晚饭,练得那么苦,总算有了回报。”
为了在北京奥运会上圆梦,陈若琳在近一年时间内都面临着减肥的痛苦。十米台项目对运动员入水的效果要求很高,因此体重大的运动员劣势很明显。陈若琳正值身体发育的高峰期,要想保持好身材和状态,就必须控制好体重,每天陈若琳都要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连一向不轻易表扬队员的周继红都说:“她是一个非常肯练的孩子,每天都练得最晚,这一点真不容易。”
为了更好地控制好体重,陈若琳对自己取了近乎残忍的方法:不吃晚饭。“我已经一年多不吃零食和晚饭了。”陈若琳说,“晚上的时候,他们去吃饭,我就回房间看电视,饿得不行了就睡觉。” 不过,陈若琳却不以此为苦,她表示一定要实现在水立方的圆梦之举,“在拿了金牌后,我会好好地犒劳一下自己的!”
现在已经连夺两枚金牌的陈若琳可以回家让爷爷奶奶好好给她补一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