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大银行正式宣布,接入鸿蒙OS!
2.足球队穿10号球衣有啥意义?
3.基于华为的OpenEuler国产操作系统厂家有哪些?
4.新造车还得靠“国家队”?
5.华为搞IDM现实吗?
三大银行正式宣布,接入鸿蒙OS!
三大银行正式宣布,接入鸿蒙OS!
三大银行正式宣布,接入鸿蒙OS!广发银行、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同一天内宣布接入鸿蒙OS系统,成为了鸿蒙生态的首批成员,全力支持系统国产化,头部银行进驻鸿蒙系统,相信后续上百家的地方性银行也会支持
三大银行正式宣布,接入鸿蒙OS!1就目前来看,国内尚未有任何一家手机厂商愿意使用鸿蒙OS系统,头部厂商小米、vivo和OPPO和高通、安卓合作密切,目前还是处于业务上升期,为了规避风险则是不考虑鸿蒙系统,虽然遭到网友口诛笔伐,可最终还是无动于衷。笔者认为,鸿蒙作为国内真正自主化的操作系统,技术完全掌握在国人自己手里,国内公司还是有必要接入鸿蒙系统的。这不,前方传来好消息,国家队正式出手,三大银行正式宣布接入鸿蒙OS。
“国家队”出手
广发银行、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同一天内宣布接入鸿蒙OS系统,成为了鸿蒙生态的首批成员,全力支持系统国产化,头部银行进驻鸿蒙系统,相信后续上百家的地方性银行也会支持。金融行业对系统安全要求极高,用户数据隐私保护也是重中之重,鸿蒙OS作为自主化的操作系统,也不会存在信息泄露风险,而之前一些机构用的是微软系统,或者是Lunix主机等,技术不可控,HarmonyOS 2鸿蒙系统发布后,问题迎刃而解了。
为了吸引更多厂商入驻鸿蒙生态,华为一开始就宣布系统开源,并且已经将鸿蒙系统底层核心架构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这个组织是工信部主导的,华为将核心技术贡献给了国家,可以说是无私奉献。HarmonyOS系统已经正式开始招募,像九阳、美的等家电企业已经接入鸿蒙生态,魅族也将会打造鸿蒙产品,这一次更是迎来了金融巨鳄的加入,鸿蒙前景明朗。鸿蒙系统的出现,打破了长期来被微软、安卓、苹果iOS垄断局面。
三大银行正式宣布,接入鸿蒙OS!2
构建万物互联智能大陆
“万物互联时代,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每个人、每个设备都是万物互联大陆的一部分”,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发布会上说。鸿蒙系统的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扩大系统所应用的终端规模,构建自己的万物互联智能大陆。
在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看来,鸿蒙系统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鸿蒙生态系统的建设,只有足够多的生态加入到这个系统的开发之后,才有可能让它发展得越来越好,而鸿蒙如何能够开拓出来属于自己的一个特点,关键是要突破原先只能在华为手机上使用的智库,只有越来越多的手机愿意去接纳鸿蒙系统,才有可能让这个生态更加完善。
资深电信人士马继华在接受媒体访时指出,“建立鸿蒙生态,华为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力争更多的行业企业甚至竞争对手产品使用鸿蒙系统;另一方面是尽快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开发者依托鸿蒙开发出现象级的应用。两者缺一不可。”
对于鸿蒙系统未来的发展,江瀚认为,如果鸿蒙能够使大量的手机厂商共同加入,成为一个真正开放的平台的话,那么鸿蒙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只要生态能够构建起来,鸿蒙的未来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人们对鸿蒙的未来也有这样的设想:在汽车上使用搭载的鸿蒙系统进行语音通话,下车后可以把通话转移到手机里,走到家门口时再把通话转到智能手环上,然后腾出手翻包拿钥匙,进门后又可以再次把通话转移到电视上,打开摄像头,连线。
足球队穿10号球衣有啥意义?
中场核心,这是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足球术语。
在我的理解中,10号才是中场核心的号码。追溯10号的尊贵,由球王贝利创造,遥想当年,正是由于贝利的天才,10号这个普通的号码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敬仰;越来越多的球员身穿10号球衣为球队建功立业,越来越多的球队领袖选择了10号作为自己的标志,因为10号是贝利的号码。但是,将10号升华为核心意义的人却是另一位球王马拉多纳。也许正是从马拉多纳第一次披上10号的那天起,10号的含义就已经确定了。
现代足球场上的10号,应该是球队中场的中枢;应该是衔接后场与前场的纽带;应该是进攻的发起者与组织者;应该是技术全面能传能射的战士。
基于华为的OpenEuler国产操作系统厂家有哪些?
华为的OpenEuler社区涌入了众多国产数据库厂商,例如拓林思、普华、统信等。个人觉得拓林思比较特殊一些,其他都是国家队,只有拓林思是一家民营企业。
拓林思1999年就开始在中国做Linux产品化,他们的核心产品操作系统目前已在能源、通信、交通、、金融等行业商用。拓林思也基于鲲鹏生态发布的一款Linux企业级服务器操作系统版本。
Linux社区OpenEuler社区一样都是开源,交给有着开源基因的厂商做更靠谱。
新造车还得靠“国家队”?
广州车展之后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似乎正在酝酿一场“巨变”。
11月25日,国家接连了发布了两份意欲对新能源汽车市场进行规范的文件。一份是由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及项目情况调查的通知》,一份则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召回监管的通知》。
根据两份《通知》的内容,不难看出针对的主体有所不同。
在《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及项目情况调查的通知》中,恒大、宝能被“点名”引起了业界的强烈关注。
上述《通知》特别要求“各地详细报告恒大、宝能等企业2017年以来在当地投资以及拟投资建设的新能源整车和零部件项目,包含土地占用、建设内容、项目进展、完成投资等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有分析指出,相对以往的通告大多都是警示和自查,这次的《通知》则是国家发起的第一次全面摸排。
作为这股新能源造车热潮中的“后来者”,恒大和宝能的“入场方式”都超乎了行业的想象。
好比恒大汽车已规划包括广州、沈阳、郑州、天津等在内共十个生产基地,产能规划均在10-20万辆上下。若全部达产,恒大汽车届时将拥有百万产能,挑战着行业的“神经”。
早前行业一组统计数据指出,?2019年我国乘用车的产能利用率却只有53.74%,并且呈逐年下跌之势。如今的进一步摸排,无疑是杜绝今后新能源汽车产业出现产能严重过剩危机的可能。
如果说这份文件是对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端的进一步“规范”,那么第二份《通知》则是目前行业中存在的另一种隐患进行提前“预警”。
事实上,就在这份《通知》发布前的一个月,业内已有几起由软件故障所导致的召回。同时,更有业内人士指出,早前理想汽车同样由“OTA”改为“召回”的,也正是国家此次意欲出台文件规范的一大因素。
毫无疑问,国家加强规范OTA技术在召回工作中的应用背后,对车企来说也是新增的挑战。尤其在行业距离真正的智能化仍有一段距离的情况下,相信该份文件的出台将令到这些企业在新技术的应用时将更为谨慎。
或许,正是预见新造车的窗口期已然关闭之下,华为如今才会对“造车”的口风严加管控。
11月25日,在华为内部网站心声社区刊出的一份华为经营管理团队(EMT)文件中再次重申,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文件中写道。
看来,连“建言”也不允许,华为的内部对于造车这件事必然有着两种不同的声音。
不过,这桩“谣言”背后最受伤的反而是其合作伙伴——长安汽车。在华为澄清谣言前后,长安汽车的股价从大涨到大跌,坐了一轮“过山车”。
想想也是,若华为也宣布造车,那么此前其答应与长安、宁德时代联手打造的全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又将何去何从?
毕竟就在近日,由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集团三方联合注资打造的百亿级高端智能纯电汽车项目——“智己汽车”也正式浮出水面。
至此,长安、东风、上汽……有关“国家队”之间的高端新能源品牌争夺战,战火已被点燃。
“在技术变革的大趋势面前,所有企业都是‘新造车’,今后传统车将不复存在,都是‘互联网汽车’”?在本周一举行的2020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上,华人运通高合汽车创始人丁磊表示。
无疑,中国品牌在2020年之后,又再次一同站到了一条全新的起跑线上。只是当汽车向电子消费品转变之下,有分析指出,未来汽车行业转由“芯片+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算法软件+数据”构建起的核心技术闭环中,谁把握其中一环,谁的产业链地位就能得到极大提升。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华为搞IDM现实吗?
据说华为当前有这种想法,自己小规模的搞IDM,自己建立一整套生产体系来应对当前的芯片困局,但是这种难度是相当大的,未来能实现的可能性相当小。
首先是资金投入问题: 自己建设一整套的生产线首先就是得投入大量资金。华为每年也就几百亿利润,以2019年为例是627亿净利润,折合下近90亿美元而言,这笔资金看上去挺多,但如果真要砸到IDM的建设上,就非常杯水车薪了。
芯片制造端各种设备,掌握代工技术,包括芯片设计使用的EDA软件,这投资没上千亿是搞不定,即便是小规模的IDM也得几百亿的资金,这对华为来说就是一种负担了。
华为自身还有其他业务线,尤其是通信领域是自己 的根基,不可能将所有资金都投入到IDM建设上,否则就可能影响自己的主业。但如果没有大量资金的投入,IDM的建设又将是一件漫长又遥遥无期的事情,短期也是出来成果的。
其次是人才问题: IDM建设光有钱还不行,还得有人,国内这块总的人并不算多,有传言华为正在接触了解国内这块的人员储备情况。
目前我国半导体产业的人员其实还是挺欠缺的,这几年互联网高速发展引发了很多人才流向互联网,导致其他一些领域的人员流失很严重,实体制造业由于薪资相对偏低都引发“劝退”潮流,半导体相关不少人也都跑向了互联网。
所以,大家别看我国互联网很发达,但其实这并非好事情,一是这种发达很虚幻,只是应用层面上的发达,核心技术一旦被掐断立马嗝屁,二是导致了不少其他领域人才的流失,影响长远发展。
整个行业发展不足的问题: 现有我国整体IDM建设也是很欠缺,很多核心领域技术都没有或者落后。28nm节点光刻机按规划是今年下线,如真能实现到量产还得1~2年,而EVU光刻机的研究规划节点是到2030年;代工技术中芯也只掌握了14nm,真正的7nm制程要等到N+2技术,这至少又得2-3年时间实现。
如果让华为自己建设IDM,光刻机这块最多也就等国产28nm节点的设备,不可能自己去研发,目前这设备差不多就是在以举国之力研发,单靠华为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代工这块华为倒是可以自己搞,我觉得会比中芯的进展更快。
剩下还有EDA这类芯片设计软件,这又是另一个维度的问题了,你要让华为这样一个硬件为主的厂商建设怕是悬。
Lscssh 科技 官观点: 综合来说,华为真要自己建设IDM难度是相当大,本身国内基础薄弱,再让华为自己从零开始建设,这困难绝不是我们外人能想象的。当然,现有小道消息也的确传出华为要自建IDM,至少目前是在了解这块。我想华为是真有类似的想法,但是否真要建设实施怕是还很难说。
这个愿望其实并不美好,华为也不会这样做。
要说透这个问题,首先基本概念还是要讲一讲的。
芯片企业的两种模式
所以,要想IDM,真的没有那么容易。 但仅仅因为困难,就让华为放弃IDM吗?远远不是,再看第二个原因:
砸钱、砸人、砸时间,看运气,芯片制造就是这么费
费钱。
先说芯片设计,没个几亿美元打底,咱就别说在设计芯片。拿小米2017年澎湃的例子,澎湃S1的表示并不尽如人意,S2更是至今仍未亮相。碰壁之后,雷布斯感慨道:“ 芯片行业10亿起步,10年结果 ”。小米在开发澎湃1芯片时,用的也是高薪挖人,甚至有些技术数据也可以用钱来买,但10亿元花出去后,而得到的却是28纳米落后的芯片制程。
这还只是芯片设计行业。而芯片制造行业,更是恐怖。你看看台积电每年的研发投入,2019年研发投入30亿美元,占当年营收的18%,这仅仅是芯片制造工艺改进上的费用投入。英特尔更是恐怖,达到了134亿美元,超过了华为2019年所有研发投入的总和。即便这样,英特尔也没能使自己的10nm制程改进到7nm,因为芯片的制造,不光要砸钱,要有高精尖人才,还要消耗时间,最让人恼火的还要看人品、拼运气……
简单的说,芯片制造就是砸钱、砸人、砸时间,看运气。但这并不是让华为放弃IDM的根本原因。
前方惊现国家队,民族芯片产业链崛起在即
其实我理解题主的意思,真正渴望解决的是美国“卡脖子”的问题,而不是把“建立我国完全自主的芯片产业链”这一重任完全交给华为。事实上,再有几个华为,它也承担不起这个重担。事实上,在芯片产业链的建立和完善上,国家早已有了布局: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很有兴趣看看“02专项”的到底是什么,擦亮眼睛(看不清自己百度啊^-^):
有没有热泪盈眶的感脚,是不是突然发现,我们的国家,还是很有战略眼光的,早在十多年前的2006年,就已经为民族芯片产业链的构建而精心布局了。
有些人不服气,专项是建立了,那成果呢?
虽然多数还与全球最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我们一直在努力,特别是2018年“中兴”之后,上至国家、下至产业资本,纷纷清醒的认识到芯片产业链自主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泊来主义”销声匿迹,短短三年时间里,我国芯片产业相关企业简直可以说卯足了干劲,天天新气象。
大家一定都注意到了A股市场上刚刚崛起的芯片巨头:中芯国际。两个月前,中芯国际的市值还在千亿徘徊,而今天,2020年7月16日,中芯国际市值直接突破了6000亿。Why?
简单来说,中芯国际是上面的“02专项”的最终成果(不确切,因为中芯国际目前的产品线,用的是包含美国技术在内的国际技术)。更确切的说法是:中芯国际是国家“02专项”最权威、高效的验收机构,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链的闭环完整起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用。“02专项”的任何最新成果,都可以直接或间接的提升中芯国际芯片制造能力,也就意味着我国的芯片制造水平的提升。目前中芯国际与全球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厂商台积电的差距,大致在3-4年的水平。
而中芯国际背后的这条众多企业、高校构建起来的民族芯片产业链,正在为自已、为华为、为祖国、为我们所有人负重前行。在当前这种大环境下,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国芯片制造定能追上国际最先进水平。
总的来说,华为已经足够出色了,我们不该把过重的担子压在它一个企业肩上。在芯片领域,应该并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民族企业冲向了最前线。
加油,中国!加油,中国芯!
一切没有不可能的事情,现在 科技 技术那么发达,搞这类研发的肯定会有考虑到今天的那样局面。华为有研发能力,再加上国内的 科技 公司很多,如果愿意一起合作共渡难关搞出来不是不可能,只是路会很长。他们那些国家的设备研发不也是白手起家吗。遇到事情要相信自己才有能力去克服困难。
IDM是指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ing,整合设备生产模式,是芯片领域的一种设计生产模式,这种模式白话说就是啥都自己做,从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到测试,一家公司覆盖整个产业链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对公司实力的要求非常高,全球也只有有数的几家公司有这样的实力,如英特尔、三星,德州仪器等超大型公司。
业内知名人士爆出华为打造IDM模式,正在与华虹半导体和中芯国际合作,随后华为招聘光刻工艺工程师的消息传开,再是华为在16年的光刻技术的专利被挖出来,现在,上海微电子又在倒苦水,认为华为最近挖人频繁,华为搞到了上海几家半导体设备商的员工通讯录,除了总经理级别,基本都接到了电话,有些人甚至是直接放下手头的工作就走了,上海微电的02项目都没法完成,老总为此还闹到了工信部。
芯片设计EDA软件美国三家公司占了大部分份额,ASML公司的光刻机比上海微电子先进了两代,台积电已经研发5纳米,中芯国际才14纳米。这种情况下,华为搞IDM现实吗?
我的回答是:现实,虽然挑战性很大,但成功的可能性非常高!
在EDA软件包领域,不管是和国内华大九天等软件公司合作还是自己弄,以华为的软件研发实力,一年就搞的出来,经过2-3年的应用迭代,软件将非常成熟。
在光刻机领域,虽然光刻机有40万零件,但国内技术或工艺精度上还没突破的零件估计也就几百个,核心的光学镜头、极紫外激光源、双工件台,技术攻关可以突破,而且,光刻机的原理早已突破,瓶颈在于零部件的工艺精度,解决工艺问题是华为强项。现在上海微电子已突破了28纳米光刻机,华为挖了很多光刻机方面的工程师,即直接可以28纳米起步。
1、资金方面:华为有1400亿现金储备,如果这两年暂不分红,华为现金储备可轻易达到2000~3000亿,投入1000亿,资金方面不是问题。
2、人才方面:华为的软件实力非常强,材料专家是世界级的,光学领域可以挖德国日本专家,光刻机方面已经挖了上海微电子很多人,加上华为强大的IPD研发流程,所以工艺上快速突破是有可能的。
3、市场方面:根本不用愁。
华为有强大的IPD研发流程,有CMM软件成熟度评估体系,所以一旦正式立项,一年内应该可以开发出28纳米光刻机,两年内可以达到7-14纳米,3年内可以达到5纳米水平,5年内可以追平ASML,和中芯国际一起追平台积电。
一旦华为在EDA软件、光刻机、芯片上追平美国、ASML、台积电,则中国的芯片产业将碾压美国,中国将从芯片进口国变成出口国,美国的EDA软件公司走下坡路,高通英特尔会倒闭,台积电也很快顶不住。。
美国对我国的软件、芯片封杀彻底失败,华为IDM对于中国 科技 界的意义就像当年的两弹一星。
华为也从此将成为一个全能型选手:
1、通信设备pk爱立信诺基亚
2、企业业务pk思科
3、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pk苹果三星惠普戴尔
4、鸿蒙系统pk谷歌
5、 汽车 自动驾驶系统pk谷歌
6、EDA软件光刻机芯片pk美国三家EDA软件公司高通英特尔ASML台积电
基本上是一人单挑美国几大高手。
如果5年后,华为在EDA光刻机芯片上追平了,以后外国就没什么能够封杀华为了,华为在10-20年后,产值将达到5000亿美元以上,将超过苹果丰田三星,成为世界第一 科技 制造企业。
光刻机成功的可能性有80%以上,华为搞IDM非常正确!非常支持,希望华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