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百米纪录-莆田百村体育联赛

tamoadmin

1.莆田黄石有多少个村?

2.永泰武术之乡包括哪些村

3.莆田涵江双福回族村

莆田黄石有多少个村?

莆田百米纪录-莆田百村体育联赛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

黄石镇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南部。面积61.5平方千米,总人口14.8万人。辖2个居委会、36个行政村。福厦高速,莆秀、笏涵公路过境。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元代的宁海桥。

代码350304101:~001黄石居委会 ~002常溪居委会 ~201沙坂村 ~202水南村 ~203澄瀛村 ~204井后村 ~205和平村 ~206横塘村 ~207七境村 ~208瑶台村 ~209凤山村 ~210定庄村 ~211沙堤村 ~212天马村 ~213惠上村 ~214惠下村 ~215屏山村 ~216斗南村 ~217东山村 ~218东源村 ~219东埭村 ~220金山村 ~221徐厝村 ~222东甲村 ~223遮浪村 ~224海滨村 ~225江东村 ~226华东村 ~227华中村 ~228华堤村 ~229桥兜村 ~230下埭村 ~231下江头村 ~232西利村 ~233西洪村 ~234清中村 ~235清后村 ~236清前村

历史沿革

1958年建黄石公社,年改镇。19年,面积61平方千米,人口14.3万,辖沙坂、水南、登瀛、井后、和平、清前、横塘、七境、瑶台、凤山、定庄、沙堤、天马、惠上、惠下、屏山、斗南、东山、东源、东埭、金山、徐厝、东甲、遮浪、海滨、江东、华东、华中、华堤、桥兜、下埭、下江头、西利、西洪、清中、清后36个村委会和黄石居委会。

黄石镇,梅妃故里。地处福建省莆田市木兰溪下游,是莆田市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的交通枢纽,福厦高速公路、荔秀路、涵黄路、黄北交战公路贯穿境内,交通便捷。年12月社改镇,面积61.5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14.8万人,拥有耕地面积50826亩,滩涂面积4578亩,境内有莆田二十四景中的“宁海初日”、“天马晴岚”、“谷城梅雪”三景以及省级文物宁海桥、浦口宫、镇海堤、“金墩黄氏祖祠”(黄府进士三尚书,金墩入阁两相国)等名胜古迹。

建镇以来,黄石镇紧紧依托区位、、人才等优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工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粮食、蔬菜、水果、花卉四大生产基地。工业生产发展迅猛,形成了以鞋革、石材、食品为支柱的产业结构,全镇现有各类企业5910家,其中产值500万以上的企业有20家。商贸发展初具规模,形成了以新街、东井街等12条长达10公里的商业街,建有一个日供水量2.5万吨的自来水厂,一座35千伏和一座110千伏输变电站,2个农贸市场,可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需要。2001年全镇社会总产值39.8亿元,财政收入26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88元,分别比增9.8%,308%,2%。

建立工业园区,推动新一轮创业”是新一届党委、的发展战略。目前,遵循高起点、高标准、园林式、生态型、多功能规划占地2平方公里的黄石工业园区已列入福建省级乡镇企业示范工业园区,成为开发投资的新亮点。现有华丰鞋业、奇佳树脂等20多家企业落户园区,掀起了新一轮创业的热潮。

黄石镇地处木兰溪下游,是城厢区、涵江、秀屿的交通枢纽,福厦高速公路、荔秀路、涵黄路、黄北交战公路贯穿境内,交通便捷。年12月社改镇,面积61.5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14.8万人,拥有耕地面积50826亩,滩涂面积4578亩,境内有莆田二十四景中的“宁海初日”、“天马晴岚”、“谷城梅雪”三景以及省级文物宁海桥、浦口宫、镇海堤、“金墩黄氏祖祠(黄府进士三尚书,金墩入阁两相国)即明刑部尚书黄光升、明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明礼部尚书黄汝良;清文华殿大学士黄机、清东阁大学士黄锡衮”和“文 武两状元黄观、黄钺、榜眼黄凤翔、探花黄叔琳、文解元黄初、黄志清,武解黄元钟、黄锡履,贡元黄胜字应孙,父子进士黄府、黄安石”古有读书亭、金墩黄庙书舍等名胜古迹。

基础建设

镇旧街自明代倭乱后重建,长2公里,宽不足7米。沿街多土木结构平房,商店只50多家。镇内有古代建筑物宁海桥、浦口宫、红泉宫。

建国后,建有镇综合楼、公安派出所、法庭、税务、邮电、银行和镇办企业等单位办公楼、住宅,建筑总面积21683.76平方米;文教卫生区,建有三层砖混结构,跨度23米,1616个座位的影剧院,图书馆阅览室、文化中心站各—座,建筑面积4537平方米;黄石一中、黄石镇中学的教学楼、实验室、教学园地,建筑面积15810.37平方米;镇卫生院占地3公顷,院和院占地1.09公顷。

1985年,在安兴头路新建商业街,长350米,宽16米,路面铺棋格石,路旁建有3层砖混结构楼房150幢,底层为店房,2、3层为住房,建筑面积10326平方米。1986年由群众集资兴建汀坛新街,有砖混结构的3层楼房82幢,建筑面积64.42平方米。1989年建四脚亭至度尾新街,宽16米,路旁建3~4层砖混结构楼房,建筑面积3959.52平方米,自来水厂建筑面积822平方米,与供电、给排水、泄防工程相配套。

新辟塘头工业区的青顺鞋业有限公司,拥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厂房宿舍等建筑面积7412.12平方米;度尾路工业区的黄石鞋业有限公司,拥有厂房、车间、餐厅等建筑物,建筑面积6991.54平方米。此外,泡棉厂、石雕厂和出口创汇的兴化米粉厂等,建筑面积5279.58平方米。

经济社会状况

1995年被确认为国民生产总值上10亿元的全省10个乡镇之一,并被省科委评为“科技示范建设达标乡镇”,1998年被省评为“全省乡镇企业百强镇”,1999年被省评为“全省乡镇企业工作先进镇”,2003、2004连续两年被市委、市评为“经济工作先进乡镇”,2005、2006年两年被区评为“荔城区经济工作第一名”。 2007年被省经贸委评为“福建省商业重镇”,被市委、市评为“经济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20元。

科学规划发展定位 把握海西建设契机,依托福厦铁路、向莆铁路、福泉高速公路拓宽、商贸物流园区、黄石工业园区、疏港大道等重点项目建设,黄石镇功能定位为“区域工商贸一体化物流中心”。衔接荔城新区南进,黄石镇力争用十年时间,分三个阶段,打造以现代服务业为主,集工业、行政商务、商贸金融、休闲服务和生活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荔城区中心经济板块

快速提升工业化水平 全镇现有大中小企业2000多家,有鞋业服装、石材石雕、机械、印刷包装、食品加工等特色支柱产业,已初步形成集群优势化发展。黄石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平台,重点发展鞋服业、机械设备制造、包装印刷业、工艺品业,形成“布局科学、结构优化、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园区产业链,呈现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现已入园企业有12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76家,2009年创税收5400万元。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扶持鑫峰食品、真好食品、大自然等龙头企业,促进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做实水稻、蔬菜等特色农业基地建设,近3年平均每年实施2-3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面积达3.5万亩,百亩蔬菜种植专业户有55户,万亩土地整理项目进入第四期施工阶段,清前蔬菜市场规划建设中。

全面发展文教医疗事业 辖区内现有2所完全中学(莆田八中和田家炳中学),3所独立初中校(清江、东洋、沙堤中学),1所职业中学(海峡职校),33所小学(其中5所中心校),基本能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需要,商贸物流园、新镇政中心、七境片区、院前片区布等小学和幼儿园规划建设中。有惠洋“十音”、澄云柴脚(高跷)、和平弄九鲤、沙坂舞狮、江东男女舞龙等特色民间艺术,节日踩街民俗活动的彩车、彩架、男女车鼓队、十音八乐队、腰鼓队、茶舞、伞舞等民间艺术表演队达100多支。2007年,惠洋“十音”和沟边“九鲤舞”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荔城区医院、黄石卫生院二所医院,医疗技术和设备先进,2009年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5%。

持续稳固安定稳定局势 注重治安机制创新和平台建设,构建平安和谐黄石。成立了群众投诉受理调处中心和工业园区平安协会,38个村和企事业单位全面建立平安协会和综治机构,建立了“五五”治安防范体系,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农村平安协会和全市第一个农村治安联防指挥中心,成立了全市第一个外来人口管理服务中心,成立了全市第一个乡镇治安联防指挥中心,设立了全市第一个宽带网监控系统。近年,投资150万元建设15个治安岗亭,投资202万元安装202个探头。鐧惧害鍦板浘

永泰武术之乡包括哪些村

永泰县是全国有名的“武术之乡”,1992.4.国家体委授予永泰县为全国首批“武术之乡”。

自宋代张圣君首创“牛法”、“猴法”、“鹤法”,后人又创了“龙尊”、“虎尊”等13种拳法,在南拳发展鼎盛时期,先后二十五年时间内就有江伯虎、黄东叔、张景忠三人中武状元,历史上还有几十人中武进士,上百人中武举人。现在永泰“南少林”武术蜚声海内外,有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瑞典、新加坡等国家武术团体及个人来访。1992年11月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目前,该县南少林研究会正引进外资开发南少林景区。

1992年国家体委武术司社会部长郝怀木等一行到永泰民间检查了解武术发展情况

2002年英国武术团来访我们武术界到“南少林萧莲寺”考查访问跟觅主。

2002美国伯特先生等武术爱好者来永泰县访问

千年历史文化的洗礼,造就了永泰人尚文崇武的乡风。南宋永泰出了三名文状元,也出了三名武状元。这个倔强的民族,曾勇猛地与入侵倭寇、恶霸匪盗和镇压他们的官兵作斗争。男女老幼多习有武术,既可保家卫国,又可防身健身。永泰武文化博大精深,成为南拳的故乡,虎尊拳等15个拳种的发源地。这种习武乡风一直延续至今,被国家授予“武术之乡”称号。

“南少林”的故乡“南少林”并非某个寺院之名,而是全国武术界对南派武功-南拳的尊称。考南拳之渊源,可追溯到南宋,永泰县平甲(盘谷乡)出了张慈观,家境贫寒,自幼在方壶山放牛时遇老道指点,便与道教结缘,在方壶山修道习武,后又到高盖山“名山室”(如图)修道习武,首创南拳(牛法、猴法等拳法)。因与北拳区别较大被全国武术界称为南拳。后因南拳与河南登封“少林寺”的北拳有区别,又被尊称为“南少林”。

1176年张慈观与萧法明、连宗羌同往江西闾山(今龙虎山)拜张天师学道。后三人云游闽、赣、浙各地,除暴安良、治病救人,名声广为流传。张慈观自称“大圣”,老百姓称他“张圣君”,又因他首创猴拳,被称为“猴圣王”。明代中叶,吴承恩撰《西游记》中的孙行者形象是作者把张圣君动人的故事揉进书中。

张圣君圆寂后(1183年)尤溪人为感谢张、萧、连的恩德,捐资在方壶岩下建张圣君母殿,称“方壶寺”(亦有人称“萧连寺”),又因福州话“萧连”与“少林”谐音,后人误为“泉州少林寺”。永福(永泰)人还在高盖山建“大圣寺”,在城关北门建“大圣庙”祭祀张,至今保护完好。张、萧、连的南拳流传民间后,永福掀起习武热,人才辈出,南宋时永福有丹云人江伯虎(淳熙十一年)、赤锡人张景忠(宝庆三年)、白云人黄东叔(绍定五年)三人中武状元,22人中武进士,35人中武举人,一时轰动全国。

明正统三年(1438年)鄢法真代表鄢氏伙同张氏、戴氏在高盖山下建“名山院”以供乡人读书习武(因未修缮,现破烂不堪。如图)。后人把张、萧、连的南拳与北拳相媲美,后来“名山院”、“大圣寺”、“名山室”等被人称为“南少林”。“南少林”英雄好汉层出不穷。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入侵永福,大肆抢掠,县令周焕战死。自幼在“名山院”读书习武的鄢俊,变卖家财,募集武士600多人(约占当时尘县人口1/4)奋起抗倭,将倭寇驱逐到莆田海边。因与风浪搏斗有感而创“波浪拳”传世。后来鄢俊在围剿余寇中身中暗箭牺牲,被世宗敕封为“义士”,厚葬于大洋下苏山上(如图)。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自幼在“名山院”读书习武的进士鄢廷诲,任河南登封县令,李自成起义军开进登封,全城百姓出逃,廷诲独自守城,李自成见其有忠义之心,将十多万两白银交付代修中岳庙(因中岳庙在城中,李自成曾许愿修缮),便拔营而去。时河南旱灾严重,为救百姓,廷诲将此十万两银购粮赈恤。李自成带兵回来时,闻之大怒,欲杀百姓。廷诲骑马闯进帐营,喊道:“守城是本县令,银子本人拿去赈灾,罪责全归我,与百姓无甘,要杀就杀我!”拔剑自刎而死。李自成与部将们大为惊异,十分钦佩,当即发布命令,严禁士兵残害百姓,立即退兵。登封百姓抱尸痛哭,厚葬于城隍庙后山。清乾帝赐谥文,封廷诲为“节愍”。(气节刚烈,让人怜悯之意。)明末清初,乡民不服满人统治,奋起反抗,在“名山院”读书习武的鄢正畿同他的三个弟弟等招集“名山院”武僧及习武弟子,响应的百姓,联合明亲王兵余部,组建“南少林”反清复明联盟军,在永福、玉融(福清)起兵抗清,因兵力不足,有的殉义有的战死。

虎尊传播海外.举义失败后,清兵围剿“南少林”武士,武“僧”铁珠、安海等流落在永福民间继续授拳;铁珠研创的“龙尊”和安海研创的“安海法”流传于福州、建瓯等地。乾隆年间,伏口人李元珠取猛虎之形创“虎尊拳”,授拳于村人郑登光和李昭北。登光擅长“虎腿”踢柱偏移;昭北精“虎爪”,击爪入木,击掌牛毙。登光隐居深山传艺。昭北闯荡福州,“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据传中亭街布店老板欺负顾客,昭北入店用手将布匹捏得粉碎,老板大怒,指使打手收拾昭北,昭北使出虎尊拳法在中亭街大打出手,尽显虎威,声名远播。后昭北从军,任千总,因不愿去镇压洪秀全义军,被罢职回乡。伏口成为“虎尊拳”发源地。清末民国初,嵩口邹湖郑仙纪,号步恭,外号永福四(1854-1929年),潜心研习虎尊,练就一身好武功,在福州三堡开武馆,授拳闽侯南屿周子和及日本琉球人上地完文。日本人艺成回国收徒授艺,形成实力雄厚的上地流空手道流派,流传到西欧、北美等20多个国家与地区。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日本武术界先后两次来永泰访问,寻根觅祖。英、美、加拿大等十多个国武和地区武术团体及武术界人士曾多次慕名来访,互相交流武术。

民间习武热潮.建国后,民间习武活动方兴未艾,他们提倡武德立身,志在健身强体。据查发源于永泰的南拳有龙尊、鹤尊、虎尊、鸡法、牛法、猴法、狮法、安海法地术犬法、罗汉拳、波浪拳等15种。这些拳种经过几百年的孕育,创新发展,更具博大精深,长盛不衰。17年毕业于福师大武术专业的省武协会员鄢武先生回永泰,全面开展武术遗产挖掘整理工作,取得好成绩,永泰县被评为省武术挖掘整理先进单位。他建议组织创办了“少体校”开设“武术班”,每年组织开展全县武术赛事活动,1983年成立了永泰县武术协会,鄢武为县武协兼秘书长。他提议争创全国首批“武术之乡”活动(比国家体委发文开展争创“武术之乡”工作提前8年),定正月十二日为“武术节”,并开展“武术之村”、“武术世家”、“武术之家”评选活动,于1985年全县评选出埔岭等6个村为第一批“武术之村”。同时建议教育部门从小培养学生学武术的兴趣,在中小学开设了“武术课”(如图)。鄢武被评为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先进工作者,入编《世界优秀专家名典》的《世界名人录》,主编“永泰县武术志”。

“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这首“中国功夫”之歌唱遍全永泰。县武协成立后,民间武术活动蓬蓬勃勃,涌现出许多武术新人,在全国、省、市武术比赛中屡屡获奖。长庆乡中埔村林文华(外号十师)于1938年参加东南擂台赛获铜奖,解放后热心传授虎尊拳术,为县武协委员、顾问。盖洋乡叶致余1991年参加福州武术代表团出访日本冲绳,叶在中国-冲绳第三回武术交流上获一等奖,现为县武协副兼秘书长。由于永泰县是南拳发源地,武术成为该县民间文化传统全民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11月被国家体委授于全国首批“武术之乡”光荣称号。

莆田涵江双福回族村

儿时玩伴请我来双福村喝茶,我才知道涵江也有少数民族村。涵江区有三个民族行政村,双福村、南下村、坝头村。其中双福村于2013年开始修葺回民特色建筑而逐渐为人知晓。以“鉴湖秋月,荔枝飘香”得名的双福村古迹秀美、田园野趣,一派水乡风光。

回族双福村,承以郭氏。据《姓氏考略》记载:周武王封文王季弟于西号为郭公,其子孙以郭为姓。发源地是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市)。唐郭子仪之后,由光州固始迁仙游,宋时迁居涵江魏塘,后散居涵江各地。双福村里郭氏绝大部分都是回族。有别于莆仙大地村名地标的原木雕花牌枋,双福村的村牌则是前两年刚落成的带着伊斯兰特色的大圆顶式,最顶上是一轮新月,“拱门”造型显得肃穆典雅,格外别致。书写着“壶岳钟灵族旺民殷双喜凝住气,兰溪毓秀荔红诗绿福门播雅声”的牌联好一个大气。

双福村的荔枝是出了名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村内有10株古荔枝树,被专业人士现场测定是拥有700年树龄的老树,且古荔是同期古树,成群存活至今,堪称奇观。为了保护古荔群,当地利用所处的河道优势,把鉴湖周边的空杂地整修改建成休闲公园,配套修建起来的栈道、景观桥、景观灯俨然新农村生态公园新景致。在荔枝丛掩映下的鉴湖,泛着粼粼波光。

虽是回族村,但是村民们的生活习性和汉族无异。饮食习惯也无二致。最明显的区别则是因为是少数民族,孩子在升学中有额外的加分。还有就是闹元宵的时候,村民是身着回族庆祝,以白色为主的,女性在大襟外还会穿上绣着花的坎肩。最特别的是盖头,镶嵌着珠片,绣着金边在火光别好看。虽是回民,双福村庆祝元宵的方式也是以摆宴席,跳火堆、游神等为主,体现了文化大融合的特征。

双福村回族建筑鲜见,倒是古民居、庙宇、书院遍布全境,历史遗迹比比皆是,在清乾隆年间重修的郭氏回族祖社、鉴湖书院至今保存较为完整。古民居中厝尾“百二间”大厝、百岁翁故居“三座厝”,沟尾“大厅堂”,圆里“古厅堂”等均显明清建筑风格。

双福村遍植荔枝。据称,该村的荔枝多为陈紫品种。莆田荔枝的色香味,堪称一绝!陈紫尤胜。“核如丁香,毋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绛雪,其味之至不可得而状也。”这是蔡襄对陈紫荔枝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