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足球的大小
2.这个人是谁
3.世界足坛八大陨落天才,五人效力过米兰双雄,还有两个中超旧将
4.为什么世界杯每个国家都要带 3 个门将参赛呢?
5.中国足球俱乐部球员为国家队征战受伤国家有赔偿吗?
足球的大小
足球简介
足球运动是以脚支配球为主,但也可以使用头、胸部等部位触球。两个队在同一场地内进行攻守的体育运动项目。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它已成为电视节目中的重要内容,有关足球消息的报道,占据着世界上各种报刊的篇幅,当今足球运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世界上经常参加比赛的球队约80万支,登记注册的运动员约4000万人,其中职业运动员约10万人。 国际足联核准合格标准:周长介于 68.5厘米-69.5厘米 之间 国际足联核准合格标准: 足球重量介于420-445克之间
跨时代的足球
足球运动对抗性强,运动员在比赛中用规则所允许的各种动作包括奔跑、急停、转身、倒地、跳跃、冲撞等,同对手进行激烈的争夺。比赛时间长、观众多、竞赛场地大,是其他任何运动项目无法企及的。传统足球是20块6边形和12块5边形一共32块皮组成 。足球比赛分为11人制、7人制和5人制。年龄段有u15,u17,u19 国奥组和成年组及青年组等。
标准规则
最早的一部足球规则 1.场地面积,在长150码,宽100码以内。 在每条边线上距端线25码处,各树立两根标志杆。 2.球门由两根立竿组成,相距英尺. 3.用投币选择球门或开球权。 4.上半时比赛时间结束后,交换场地。 5.当队员将球踢出时,同队任何队员站在球的前面较对方队员更接近对方端线时,不得参加比赛接触球,也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碍其他队员接触球。 6.当球被踢出边线外则为死球,由对方在出界地点 将球直接踢入场内,恢复比赛。 7.当一队将球踢出 对方端线时,对方任何队员谁先拿到球便可持球在垂直端线25码处发任意球。 8.当球踢来时,队员在对方端线后面不可触球。 9.如果球落到端线之后和边 线标志杆之外时,任意球应该在距端线25码处发。 10.当一队员踢任意球时,同队队员不得处在他与对方端线之间,并且对方队员不可站在距离他10码之内. 11.队员可选择任何方式踢任意球。 12.球从两竿之间或从其间上方无限高度穿过,算胜一球。 13. 在比赛进行中,可用身体任何部位接触球,但不得用手、臂、肩部持、击球。 14.所有冲击都是公平合法的,但禁止用手抱、推,用脚绊掉或吵闹。 这套正规原始规则经英格兰足协公布刊登在(BELIS LIFE)杂志上。三年后足协补充规定,球门高度为6码,宽度为8码,两立柱之间拉上一条绳,作为球门高度。 11人制足球规则 足球比赛场地介绍 (一)球场 1、 球场面积必须符合规则的规定。国际足联曾规定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场地为长105米、宽68米。国内基层比赛的场地可因地制宜,但在任何情况下,边线的长度必须长于球门线的长度,场内各区域的面积不得变更。 2、 球场地面必须平坦,硬度合适,以不伤害运动员和不影响球的正常运行为原则。国际足联世界杯赛组织委员会曾指令世界杯足球赛不得在人造草皮球场上进行。 (二)界线 1、球场各线须与地面平齐,不得做成V型凹槽或高出地面的凸线。线的颜色须清晰。土地球场最好用白灰粉或灰浆画线,天然草皮球场宜用熟石灰粉画线,不要用生石灰粉或灰浆浇画。为了防止雨水冲刷,亦可用白色涂料画线,但不得用木条、砖石或碎瓦等物填平的沟槽作界线。 2、场地各线的宽度不超过12厘米(一般以12厘米为宜)。边线与球门线的宽度应包括在场地面积之内,其他各线宽度亦应包括在该区域面积之内。球门区和罚球区的丈量,都应从球门柱内侧和球门线外沿量起。球门线的宽度必须与球门柱的宽度相等。 (三)边线与球门线 1、边线与球门线划定的足球场是足球比赛时队员的基本活动区域。比赛开始后,未经裁判员许可,队员及其他人员不得擅自进场。 2、当球的整体从地面或空中越过边线或球门外的球门线时,即为球出界而成死球,分别以掷界外球、踢球门球或角球恢复比赛。 3、球门间的球门线是判断球是否进门的标准线,只有当球的整体从地面或空中越过球门内的这条线时方可算球进门。 4、执行罚球点球时,防守方守门员应站在球门间的球门线上。 5、在对方罚球区内踢间接任意球时,如果球距球门间的球门线不足9.15米,则允许防守方队员站在球门线上。 (四)中线 1、中线把全场划分为两个相等的半场,中线的宽度应包括在每个半场的面积之内。 2、开球时,双方队员必须站在本方半场内(且守方队员不得进入中圈)。当裁判员鸣哨后,球被踢并向前移动时,比赛方为开始,这时双方队员可进入对方半场。 3、 队员在本方半场无越位犯规。 (五)球门区 1、可以在球门区内的任何一点踢球门球及本方的任意球。 2、当球在球门区内时,裁判员令比赛停止,若以坠球恢复比赛时,应在停止比赛时球所在地点最近的、与球门线平行的球门区线上坠球。 3、凡在对方球门区内踢间接任意球时,应在离犯规地点最近的、与球门线平等的球门区线上执行。 (六)罚球区 1、守门员在本方罚球区内可以用手触球。 2、队员在本方罚球区内违犯规则第十二章可判为直接任意球的十种犯规中的任何一种时,都应判罚球点球。 3、踢球门球或在本方罚球区内踢任意球时: (1)对方应退出罚球区。 (2)必须把球直接踢出罚球区,比赛才能恢复。 4、罚球点球时,除主罚队员与对方守门员外,其他队员均须在罚球区及罚球弧外的场内、罚球点的后面;当球被踢并向前移动,比赛即为恢复,此时队员方可进入罚球区。 (七)角球弧 踢角球时,球必须放定在角球弧内。 (八)罚球点 罚球点球时,球必须放定在罚球点上。因大雨冲刷,罚球点模糊不清时,由裁判员确定罚球点的位置。 准确位置:在球门线中垂线上,距离11米(1)。 点 中线的中点俗称开球点。开球时,球必须放定在该点上。 (十)中圈 开球时,守方队员须站在中圈以外的本方半场内。这同踢任意球时,守方队员须站在至少距球9.15米处的意义相同,其作用是保证攻方队员踢球时不受对方阻碍。 (十一)罚球弧 罚球点球时,除主罚队员与对方守门员外,其他队员均须在罚球区及罚球弧外的场内、罚球点的后面;当球被踢并向前移动,比赛即为恢复,此时队员方可进入罚球弧。 (十二)角旗 1、角旗是场地四周的标志,应垂直竖于边线与球门线外沿的交点处。 2、角旗杆的高度(杆顶至地面)不得低于1.50米,杆的顶端应为平顶,以防刺伤队员。角旗颜色应与助理裁判员用旗和场地颜色有明显区别,晚间比赛使用灯光时,可用白色角旗。角旗可用布或绸料制成,规格一般为30厘米×40厘米。 (十三)中线旗 在中线两端距边线外至少1米处,可各竖立一面与角旗大小相同的中线旗,作为中线的标志。它对判断越位有益。 (十四)球门 比赛场地的球门应是固定的,门柱及横梁的宽度与厚度均应相同。球门颜色必须是白色。准确规格为:球门7.32米×2.44米。 球门网 1、球门网的作用是帮助裁判员看清球是否进入球门,因此球门网只能挂在球门后面,牢固地附加在球门横梁、立柱上,下端钉在地上,不得使球穿过。挂钩不得钉在门柱侧面或横梁的下沿。 2、球门网应适当撑起,使守门员有充分活动的空间,并在球进网后不致弹出。一般较多用从球门后面用绳将网拉起的方法。 (十六)场地四周 1、按照比赛组织机构的要求,可在球门线的外面(一般距角旗2米、球六区线与球门线的交点3.5米、球门柱6米)画一条摄影人员限制线,摄影人员应在这条线的后面。如有广告牌的后面。 2、第四官员的席位设在场外靠近中线的延长线处;替补员的席位设在距第四官员席位两侧各10米左右并与之相齐处。各队的教练员、替补员及工作人员应在替补席上。替补席的席位数按照比赛组织机构的要求确定,目前我国确定为14个席位。 3、技术区域。技术区域一词在《足球竞赛规则》第三章中国际足球理事会决议的第二条已经提及,区域内有为球队的技术人员和替补队员提供的座位。 技术区域可以根据场地情况做大小和位置上的调整。以下是对技术区域设置的一般性指导: (1)技术区域是从替补席两侧向外1米、距边线1米以内的区域。 (2)建议用标记线明确该区域。 (3)技术区域内的人数由竞赛规程规定。 (4)根据竞赛规程,技术区域内的人员应在比赛开始前确认。 (5)每次只允许一人在技术区域内进行战术指挥,指挥结束后应立即退回替补席。 (6)教练员和其他官员必须在限定的技术区域内,除非遇到特殊情况,例如理疗师或队医在得到裁判员的允许进场察看受伤队员时。 (7)技术区域内的教练员和其他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十七)检查场地 裁判员应认真检查比赛场地。比赛开始前和中场休息时,对于模糊不清的界线(尤其是球门附近的界线)要令有关人员重新画出。如因雨雪致使场地泥泞、界线不清时,可在场地四周的规定位置插上10面小旗,小旗距界线均为1米,小旗的规格与角旗相同,以有助于裁判员作出判断。 国际足协规则小组决议 (1)国际比赛球场最大面积为:长度一百一十公尺、宽度六十四公尺。 (2)各国足球协会必须严格遵照规定的面积,布置球场。在举办国际比赛时,必须于赛前,将比赛地点及球场面积,通知客队的国家足球协会。 (3)国际足球协会规则小组,已同意规则中所用的英制与公制对照 (4)端线的宽度,应和球门柱及横木的厚度相同,因此球门柱内外边的 线应是一样宽。 (5)为了划球门区域及罚球区域,在端线上量的及十的距离, 必须从球门柱的内方量起。 (6)球场的面积,包括场内各区域界线的宽度在内。 足球的材料及标准 球是圆形的,以皮革或其它合适的材料制成,一般是为12块黑色正五边形面料与20块正六边形面料拼合而成。球体的圆周,不得超过70公分(28吋),不得少于68公分(27吋)。球 的重量,在比赛开始时,不得超过450公克(16盎司),不得少于410公 克(14盎司)。 球的气压,在海平面为0.6至1.1大气压力(每平方公分 600公克至1100公克=每平方吋8.5磅至15.6磅)。更换不合标准的球 如果在比赛中,球破裂或不合标准:停止比赛。更换标准的球,在球破裂的地点,坠球重新开始比赛。如果当时球是 在球门区内,则坠球的地点是在平行球门线的球门区线上,最接近比赛停止时球的位置的地点。如果不是在比赛中,如中场开球、球门球、角球、自由球、罚球点球或掷球入场时,球破裂或不合标准:依照规则重新开始比赛。比赛时间内,未经过裁判同意,不可更换比赛用球。
[编辑本段]球员位置
GK - goalkeeper(守门员) SW - sweeper(清道夫 拖后中卫) CB - center backfielder (中后卫) LCB- left center backfielder(左中卫) RCB- right center backfielder(右中卫) CWP- cweeper(自由人、常压上助攻的中后卫) SB - side backfielder (边后卫) LB - left backfielder (左边后卫) RB - right backfielder (右边后卫) WB- wing backfielder (边后腰) LWB - left wing backfielder (边路进攻左后卫) RWB - right wing backfielder (边路进攻右后卫) MF-wing middlefielder(边后腰 边路能力强,攻守兼具的中场) SMF –side middlefielder (边前卫) LMF - left midfielder (左边前卫) RMF - right midfielder(右边前卫) DMF - defence midfielder (防守型中场 即后腰) CMF - center midfielder (中场 中前卫 攻守均衡的中场) OMF - offensive midfielder(进攻组织者 前腰) AMF - attactive midfielder (攻击型前卫 前腰) WF - wing forward (边锋) LWF - left wing forward (左边锋) RWF - right wing forward (右边锋) ST - striker (前锋) SS - second striker (影子前锋) CF - center forward (中锋)
[编辑本段]运动方式
现代足球 近代的足球,最早在19世纪的英国产生。人类进入20世纪,足球也进入了20世纪。无论是传说的那战场上的敌人的头颅,还是万人同踢一个足球在两个城市之间比赛,都已经成为过去。现代足球就要起步,并逐渐形成了职业联赛。 1903年,比利时,丹麦,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商议成立一个国际足球组织,然而英国作为足球的发源地却热情不高。但是足球还是开始在欧洲及美洲普及。在意大利,英国移民早在1893年就建立了热那亚队,1899年,英国人和意大利人又联手建立了今天的绿茵豪门-AC米兰,1899年。,意大利又创办了联邦锦标赛,前7届热那亚六夺冠军,AC米兰则在1901年夺得冠军。 在南美,足球也被英国的水手,移民带到了这里,托马斯。利普顿爵士创办了利普顿杯赛,成为了拉普拉塔河两岸的乌拉圭和阿根廷之间的对抗赛 现在最知名的足球联赛是欧洲的五大联赛(意甲。英超,西甲,德甲,法甲) 美式足球 美式足球或美式橄榄球源自英式橄榄球,是橄榄球运动的一种。橄榄球运动由英国传入美国。十九世纪中叶,美国东部经常举行一种类似足球的比赛,参赛者只要把球踢过对方的得分线即得分。参赛球队队员多达30 人,有时更多。由于这种美式橄榄球最初只许用脚踢,故取名FOOTBALL,即足球之意,沿用至今,现在有人仍把这种橄榄球称为美式足球。 橄榄球传入美国后,人们把规则改变,包括改为可以向前传球。由于球赛中往往会与对方球员有身体冲撞,因此球员需穿保护衣及头盔出赛。 美式足球是美国流行的竞赛运动。主要用持球或抛球两种方式。得分方法有多种,包括持球越过底线,抛球到在底线后的队友,或把直放在地上的球踢过两枝门柱中间,又叫射门。比赛时间完时得分较多的一队胜出。 美式足球首先由哈佛大学学生以一种名叫“--”的球类运动开始, 这个运动的目的是要带着球跑过对手。在美国内战结束后美式足球开始在大学中广泛流行。这个运动最初跟英式足球相近,耶鲁大学教练坎普(-{Walter Camp}-)将它改良至比较接近橄榄球。由于比赛身体碰撞剧烈,有报导指球员在比赛中死亡,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下令将比赛规则改变才未导致此运动的灭亡。 街头足球 街头足球 streetfootball,street 街足起源于巴西以及欧洲等地区。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变,街足已经成为一种由一对一单挑,三对三铁笼赛、花式fs表演、街舞、街头音乐等多种元素构成的独特街头文化,由于街足为肢体和思想创造了无限自由和想象的空间,受到青少年的狂热追捧,街足已经超越了人种和国界,风靡全球。 我国赛事 我国足球甲级联赛始于1957年,是全国足球最高水平的角逐,是年有10个队参赛。1957年开始建立甲、乙级升降制和青年联赛等较为系统的全国竞赛制度。1957、1958年参加甲级联赛的都有12个队。1959年因举办第1届全国运动会,甲级联赛没有举行,但举办了全国足球锦标赛。1960至1963年参加全国甲级联赛的多达29至39个队,1964至1966年则都为12队〈1966年没能赛完〉,1966至17年因“文化大革命”影响,被迫中止比赛。18起恢复了甲级联赛,每年1届,春季开始角逐,年末结束,一般有16个队参加比赛及用双循环〈分阶段〉集中比赛赛制,按织分、净胜球、进球数依次排列席位,排名最后的4队降为乙级队,而乙级前4名晋升甲级行列。1983年召开第5届全运会,当年甲级联赛分南、北两区,用主客场双循环赛制,且没有实行升降级。年我国举办了首届足协杯赛,当年甲级联赛的升降级是,获得足协杯赛前16名的队保留甲级席位,第17至24名的队参加次年的乙级联赛。 2006年4月,为进一步完善中国足球产业的市场化进程,中国足球协会与所有中超联赛参赛俱乐部共同出资成立了中超联赛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超公司)。
国际赛事
世界杯足球赛 国际足球联合会世界杯比赛(F.I.F.A.World Cup Competition),简称世界杯足球赛(旧译世界足球锦标赛),是由国际足球联合会统一领导和组织的世界性的足球比赛。每届比赛从预赛到决赛前后历时3个年头,参加预选赛的国家已近100个。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大、水平最高的足球比赛,也是世界上观众最多的体育比赛项目。2001年10月7日,中国男子足球队在世界杯预选赛中提前获得小组第一,以6胜1平1负的战绩首次跻身世界杯决赛圈。 历届世界杯冠军介绍 届数 年份 举办地 冠军 亚军 季军
1 1930 乌拉圭 乌拉圭 阿根廷
2 1934 意大利 意大利 捷克 德国
3 1938 法国 意大利 匈牙利 巴西
4 1950 巴西 乌拉圭 巴西 瑞典
5 1954 瑞士 西德 匈牙利 奥地利
6 1958 瑞典 巴西 瑞典 法国
7 1962 智利 巴西 捷克 智利
8 1966 英格兰 英格兰 西德 葡萄牙
9 10 墨西哥 巴西 意大利 西德
10 14 西德 西德 荷兰 波兰
11 18 阿根廷 阿根廷 荷兰 巴西
12 1982 西班牙 意大利 西德 波兰
13 1986 墨西哥 阿根廷 西德 法国
14 1990 意大利 西德 阿根廷 意大利
15 1994 美国 巴西 意大利 瑞典
16 1998 法国 法国 巴西 克罗地亚
17 2002 (日本韩国) 巴西 德国 土耳其 18 2006 德国 意大利 法国 德国
19 2010南非
20 2014巴西 奥运会足球赛 1896年在希腊举行的第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足球是表演赛的项目。从1900年第2届奥运会起,足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章程规定,只有业余的足球运动员才能参加奥运会的比赛。19年又补充规定,欧洲和南美国家,凡参加过世界杯赛的运动员,一律不能参加奥运会足球赛。其他国家的运动员不受此限制。1988年汉城奥运会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但规定欧洲和南美国家,凡参加过世界杯赛的运动员,一律不能参加奥运会足球赛。1989年国际足联在此基础上又做了如下规定:允许参加过世界杯赛的职业运动员参加,奥运会足球运动员年龄限制在23岁以下,每队允许有3名超龄球员,也就是国奥队的简称。经过预选赛进入决赛阶段比赛的共16个队,即欧洲4个队,亚、非洲各3个队,南、北美洲各2个队,再加上上届冠军队和本届举办国队。近几届决赛阶段是,先分4个组进行预赛,每组前2名再编成两组用交叉比赛的方法进行复赛。复赛中两个组的第1名决冠亚军,两个组的第2名争第3、4名。 1953年,国际足联在巴黎举行的特别代表大会上批准举办欧洲联赛,1954年6月15日,欧足联成立。次年,开始举办欧洲冠军俱乐部杯联赛,1956年,开始筹备举行由欧洲各国国家队参加的比赛。两年后,第一届欧洲国家杯(前身)资格赛开始进行。 美洲杯 美洲杯足球赛诞生于1916年,是美洲、也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足球赛事。当时正值阿根廷独立一百周年之际。在当时的阿根廷总统伊里戈延的倡议下,设立了这一杯赛。美洲杯足球赛由南美洲10支实力最强的国家队参加,因此是南美洲最高水平的比赛。比赛由南美足协主办,开始时每年举办一次,27年后不定期举行,到1959年改为每4年举办一次。至2001年,美洲杯比赛共举行过40次。历史上成绩最好的队是阿根廷队和乌拉圭队,共获14次美洲杯冠军;乌拉圭队和巴西队在本土举行的美洲杯赛中保持不败。其中乌拉圭8次主办,8次夺冠;巴西4次主办,4次夺冠。 非洲国家杯 非洲国家杯是非洲地区足球运动领域中最高规格的赛事,每隔两年由非洲足协举办。非洲国家杯于1968年正式开始,但在之前曾不定期地举办。在1957年的第一届非洲国家杯,只有三个国家参加,他们是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从所有非洲国家都参加后,就开始有赛,现时的决赛周席位有16个。 亚洲杯 由亚洲足球联合会举办的亚洲国家队参加的一项比赛,赛会是每四年一届。
这个人是谁
莱科宁[1](Kimi Matias Raikkonen )
小名,绰号:iceman(冰人),Raikko,Rakka, 他的mechanics叫他Kimster
[编辑本段]KIMI资料
姓名:Kimi.Matias.Raikkonen(基米·马蒂亚斯·莱科宁)粤港澳译音:雷干伦、兰高伦
国籍:芬兰 (Finnish)
出生时间:19年10月17日
出生地:芬兰拉皮兰塔 (Espoo),应该叫斯堡
常驻地: 瑞士 (Switzerland)
处子秀: 2001年澳大利亚大奖赛
身高:176cm
体重:61.5KG
头发: 金色
眼睛: 蓝色
婚姻:已婚(Jenni Maria Raikkonen)
纹身:右手腕出纹的小太阳图案,后改纹成图腾状纹身,左手手臂内侧有花体英文ICEMAN的字样
教育:
资格:标准芬兰学校系统
最喜欢的学科: 体育 (在冬天打冰球)
征兵: 芬兰军队一年服役
语言:芬兰语,英语
个人爱好
体育
兴趣爱好: 滑雪, 慢跑,去体育馆, 摩托, 冰球 , 高尔夫(在英格兰学的)
摩托运动:几乎所有电视上有的摩托比赛都看了
最喜欢的Rally车手: Tommi Makkinen 和Markus Gronholm
最喜欢的冰球队: 芬兰的Espoo以及 NHL teams(全美冰球队简称)
最喜欢的足球队: 芬兰国家足球队
最喜欢的F1车手: Mika·Hakkinen和 Michael·Schumacher
音乐
最喜欢的乐队: U2
最喜欢的歌手: Eminem
最喜欢的芬兰乐队: Bomfunk MC
食物
最喜欢的食物: 鸡,意大利面,鹿肉
最喜欢的不含酒精的饮料:苹果汁
最喜欢的含酒精的饮料: Vodka(伏特加), Smirnoff Ice(加冰的司木露,一种伏特加的品牌)
服装:
购物: 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买衣服
适合比赛的: Sparco Nomex(是一种材料类似于宇航服的衣服),宽松的,饱满垂直的velcro fastenings, 无腰带的
比赛用鞋: 迈凯伦——银黑色; DC 穿全黑 (McLaren)
红色带白色puma标志 (Ferrari)
戒指: 左手带一个银色的戒指
平时: 经常穿puma的衣服和牛仔裤或者格子短裤,冬天穿板鞋,夏天喜欢人字拖
太阳镜: Tag Heuer 豪雅(Kimi是豪雅眼镜的全球代言人,在很多大商场的豪雅眼镜专柜都有他的宣传画)
手表: Tag Heuer Kirium F1 w/ 黑色的带子, Tag Heuer Link w/ engring (在第一次胜利后)
书包:Puma Ferrari的小红书包,滑雪时是Puma Ferrari的滑雪专用小白书包
代言产品:豪雅表,JOHNNIE WALKER(尊尼获加),WEST(威狮香烟),雀巢咖啡,FIAT(菲亚特汽车)
统计数字
世界冠军次数: 1
首次F1大奖赛: 2001年澳大利亚大奖赛
首次登上领奖台: 2002年澳大利亚大奖赛
首次分站赛冠军: 2003年马来西亚大奖赛
首次杆位: 2003年欧洲大奖赛
首次世界总冠军:2007年巴西大奖赛
F1大奖赛参赛次数: 151
F1大奖赛发车次数: 139
F1大奖赛完赛次数: 100
F1大奖赛登台次数: 57
F1大奖赛获取积分次数: 85
F1大奖赛退出次数: 46(包括一次05米其林罢赛)
F1大奖赛分站冠军次数: 18
F1大奖赛杆位次数: 16
F1大奖赛创最快圈速次数: 35(05年、08年10次平舒马赫记录)
F1大奖赛首发夺冠次数: 6 (05西班牙巴塞罗那、摩纳哥、土耳其;07澳大利亚、比利时;08西班牙巴塞罗那)
F1大奖赛累计积分:531(现役车手中仅次于阿隆索551分)
比赛数据截止至2008赛季
赛车生涯
1989 开始练习驾驶卡丁车1990年开始参加卡丁车赛1993年首次在国内卡丁车赛上获得名次
1995 进入方程式A级,第一次获得赛事胜利;受邀参加了摩纳哥杯的比赛
1996 参加卡丁车欧洲系列赛、世界锦标赛赛事和北欧锦标赛赛事;芬兰全国锦标赛方程式A级第四名
19 洲际A级芬兰锦标赛冠军,北欧锦标赛第4,参加大奖赛和世界锦标赛赛事
1998 芬兰冠军,北欧锦标赛冠军,洲际A级系列赛冠军,超A级欧洲大奖赛亚军摩纳哥杯季军,世界锦标赛列第7,但中途退出
1999 方程式A芬兰亚军,超A级世界锦标赛第10,首届雷诺方程式赛事季军雷诺方程式冬季系列赛冠军
2000 英国雷诺方程式冠军,参加三轮欧洲雷诺方程式系列赛,两次获胜
2001 加入索伯车队成为正式车手,得9分列车手排名第11
2002 加入迈凯轮车队得29分车手年度排名第6
2003 成为大舒马赫卫冕冠军有力争夺者,赢得91分仅以2分之差获得车手年度亚军
2004 取得1个分站冠军,1站首发,以45分的成绩取得赛季车手第7名
2005 取得7个分站冠军,6站首发,以112分的成绩取得赛季车手第2名
2006 取得3站首发,以65分的成绩取得赛季车手第5名
2007 加入法拉利车队
2007 取得6个分站冠军,以110分1分优势取得赛季的总冠军
2008年取得2个分站冠军,2站首发,以75分的成绩取得赛季车手第3名
2009年意大利时间9月30日下午4时许,法拉利宣布阿龙索加盟,芬兰冰
人莱科宁则将在本赛季末提前离开车队。
2009年以48分的成绩取得赛季车手第6名。
2009年11月18日其经纪人证实与迈凯轮车队谈判破裂,他将在2010赛季休一年
生平事迹
他是F1赛场上的诸多神话之一,他是有着深蓝色眼睛的“冰人”,他是天生的车手。他就是基米?莱科宁,一个来自雪国芬兰的天才车手。作为舒马赫的接班人,莱科宁被当作是“后舒马赫”时代的****,他表面腼腆沉静,内心则坚定执着,正如矗立在芬兰的冰山般坚韧。现在就让我们来回顾下“冰人”莱科宁的成长历程。看看天才是怎样炼成的。
金色童年
莱科宁19年出生在芬兰拉皮兰塔,父亲是一名道路工人,母亲是一位工作人员。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莱科宁就对机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和大两岁的哥哥拉米总是趁大人不注意时偷偷的爬上父亲马蒂的工程车,手舞足蹈的地大叫,乐此不疲。
8岁时,基米的祖父为基米和哥哥拉米组装了一辆小型卡丁车,两个小家伙在这里完成了他们的第一次驾驶。当祖父外出时,兄弟俩便跟着父亲马蒂一起上班。马蒂负责开重型道路机械,每当这时莱科宁和拉米就把他们的“压路机”搬下车,然后开着它在已经完工的道路上帮着父亲努力地工作。童年的这段经历,让莱科宁在今后的赛车生涯中得益非浅。
莱科宁在体育方面极具天赋,赛车、滑雪、冰球、足球、跑步、摩托、高尔夫等等,他几乎热爱每一项体育运动,而在中间,赛车无疑是他的最爱。
1988年,10岁的莱科宁同哥哥一起参加了当地举行的儿童卡丁车比赛。3年后,成绩优秀的莱科宁兄弟加入芬兰国家卡丁车少年组的赛事中。1993年,莱科宁在赛车方面的天赋逐渐显露出来,他在那年的比赛中获得了第9名。次年,莱科宁更是战胜了众多年龄比他大的选手,夺得了第2名的佳绩。
初现锋芒
1995年莱科宁开始参加方程式A的赛事,并在首站中一举夺魁。一年后,莱科宁将他的战区扩展到欧洲及世界各地,他先后参加了格林披治欧洲系列赛、世锦赛与北欧锦标赛、方程式A芬兰锦标赛、芬兰卡丁车锦标赛及欧洲卡丁车等众多国际赛事,到1998年时,他几乎囊括了所有这些赛事的冠军。
1999年初,莱科宁代表HAYWOOD RACING车队参加了雷诺方程式锦标赛的4场比赛,首先他就取得了第三的好成绩,但后3场比赛却由于引擎故障而没能参加。与MANOR MOTOR SPORT签约后,他将雷诺方程式冬季系列赛4场比赛的冠军全部收入怀中。
2000年可以说是莱科宁的年。在这年,他为MANOR车队夺取了英国雷诺2000锦标赛的冠军。在10个分站的赛事中,年轻的莱科宁共取得了7场比赛的胜利,这其中包括7次首发和6个单圈最快记录。同时,他又在欧洲雷诺方程式锦标赛上夺得2个分站冠军、2次首发以及2个单圈最快的佳绩。
领奖台上,莱科宁那双如同冰魄般的幽蓝色的眼睛,令无数车迷为之倾倒。“芬兰冰人”从此诞生!
小趣闻
莱科宁生平得到的第一辆四轮车是父亲利用报废工厂的废物打造而成的,但莱科宁对这辆车并不太满意,因为这辆车是红色的(有趣的是,现在莱科宁在法拉利车队),还自己动手把车刷成了黑色。
不管莱科宁的英语水平究竟如何,F1业内对莱科宁的说话水平实在不敢恭维,许多车手甚至把莱科宁没有语音语调的“莱氏语”比喻为“企鹅语”。事实是,莱科宁确实从小就不太爱说话,芬兰人直到3岁才开口说话,小时候因为话少,莱科宁的父母甚至还带着儿子去看过儿童心理医生。医生的诊断是:“你们的儿子智商非常高,他可能因此很多时候宁愿闭上嘴巴。”而对于自己的口才,莱科宁是这样说的:“我在F1不是为了说话,是为了赛车。”
莱科宁在赛车里很冷静,但比赛前很贪睡。职业生涯第一站比赛,距离开赛还有40分钟时,车队人员吃惊地发现莱科宁还在酣睡,当他们把他叫醒时,莱科宁的回答是:“再让我睡5分钟。”那场比赛莱科宁获得了第六名。此外,迈凯轮的技师曾发现他在赛道的水泥隔离带上睡觉,那天太阳还很大。
赢得比赛后,莱科宁没有特别的庆祝动作,他一般都只是象征性地向观众挥挥手,顶多站在赛车上举一下双手。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莱科宁总是不太安分,他的常规动作是翻翻帽檐,用一只脚去蹭蹭另一只裤脚,或者对着台下的车队工作人员竖竖大拇指。他不会亲吻奖杯,永远将第一口香槟留给自己。
西班牙大奖赛上,莱科宁因一次电子系统故障退出了比赛,但他的队友马萨赢得了胜利。赛后法拉利拍摄全家福,独独缺了莱科宁,事后,莱科宁解释,他是回去看冰球比赛了。“退赛后,我问过车队,能不能让我早点离开,因为我想回去看芬兰队在世界冰球锦标赛的决赛,后来车队答应了,这让我觉得很高兴。我不知道这有什么错的。”
莱科宁不喜欢谈论舒马赫,更不喜欢别人拿舒马赫和他作比较,但在莱科宁踏入F1车坛之前,莱科宁说他最欣赏的两个车手,一个是哈基宁,一个是舒马赫。
莱科宁不喜欢提公文包,每站比赛开赛前,他一定会自己背个小书包到场。人不多的时候,莱科宁愿意给车迷签名,但千万不要随便去碰莱科宁的小红书包,否则,他会像受惊的小鸟一样推开你。
莱科宁偶尔喜欢喝点酒,但他不认为那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也是个普通年轻人,我也有我的生活,我不知道这有什么问题。”对于媒体的批评,莱科宁说:“幸好,我不太读报纸和杂志。我也不在乎他们说什么,我的工作不是让每个人都满意,我对自己很满意,这就够了。”
[编辑本段]其他人对KIMI的评价
大卫·罗伯森(莱科宁的经纪人):只要车好 他是无敌的
回想去年此时,每个人都对我们说,这(加盟法拉利)是个错误的决定,但是我们唯一相信的就是让·托德。我完全相信他,我知道他的工作方式,他是车队中工作最努力的人,所以明年如果他们的赛车仍然能够像今年这样,基米将变得无敌。
坦白说,基米比阿隆索和汉密尔顿一点也不差,我这样说不仅是因为我是他的经纪人,但确实只有最好的人才能获得世界冠军。过去,他也可以获胜,但经常退赛,如果今年不是法拉利遇到了两次机械故障,在我们到巴西之前他就应该夺冠了。
适应新的轮胎,新的车队是一件伟大的工作,基米做得很好。现在有一位仍然会成长的优秀的英国车手(指汉密尔顿),但是在我看来,他还拿不了冠军。而基米理应成为冠军,因为他是后半赛季中表现最好的车手。摩纳哥站是他本赛季的转折点,虽然他在那里犯了个错误,但他已经适应了轮胎,自从那以后他变得非常自信。从加拿大站开始,一切变得顺利起来。车队就轮胎的问题为基米安排了训练,他们的确是一支伟大的车队!
罗斯·布朗(前法拉利车队技术主管):基米让我想起迈克尔
我为莱科宁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他在开始适应新车队、新的赛车以及特别是普利司通轮胎的特性时遇到了一些麻烦。
但他与工程师之间的合作、对问题的了解、对情况的掌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让我想起了迈克尔,因为在这方面,他们的风格很相似。他的赛季后半段的表现是超乎寻常的。
很明显,在2006年冬季进行的种种改变对整个团队的持续性发展带来了一些干扰,所有人都花了一定的时间才适应新的体制,但最终他们证明了自己超越了公司的期望。法拉利车队的座右铭是:“Non mollare mai”,其字面意思是:“我们永不放弃”,他们实实在在地证明了这点。车队将在他们所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并且一定会在下赛季变得更加强大。
现在法拉利拥有F1最好的车手,他们完全有能力再打造出一台最好的赛车。
迈凯轮车队CEO
基米能积极地面对一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能迅速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这一点他比我强一百倍!
[编辑本段]关于KIMI
如果说法拉利是彭湃动力,那莱科宁要做那敏捷的阀门;如果说法拉利是一瓶艳酒,那莱科宁要做那理智的塞子;如果说法拉利是一腔热血,那莱科宁要做那冷静的大脑。那就是德国人舒马赫成功做到过的,红色上的一抹冰,致胜法宝。
“我知道世界冠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自信,意味着必须再来一次。”新赛季,冰人没有退路。
双料冠军没有让他改变什么,莱科宁的原则非常简单。“我绝不会改变我的生活方式。”加盟法拉利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他就直截了当地向意大利媒体指出了这一点。而且芬兰人也不打算学习意大利语,“我不会去语言学校的,我又不是为了这个才加盟法拉利。”
莱科宁和舒马赫,区别很大。舒马赫在法拉利的第一次试车,德国人就一些细节问题和车队的技术组讨论到了深夜。而对于莱科宁来说,工作的起点和终点异常明晰:进入赛车工作开始,跨出赛车工作结束——其余的一切,于己无关!当然,这也和敬业与否无关,这是莱科宁的方式。初来乍到,先明确我要做的事情,要承担的责任,先小人后君子。
莱科宁和阿隆索在性格上也绝无相似之处,尽管他们的天赋都举世公认。阿隆索总是整齐的短发,这个发型不会影响到他的视线。虽然西班牙人很不喜欢喧闹的Party,但是车队的每次正式活动他都表现得很得体。莱科宁站在阿隆索的反面,他是典型的派对动物,享受歇斯底里的疯狂。
如果非要做比,或许两个人的音乐爱好更贴近他们的本质:生活在热辣阳光下的阿隆索喜欢西班牙民乐,而莱科宁则对Eminem情有独钟。到底是谁给莱科宁起了“冰人”这个外号?难道有“冷静先生”喜欢埃米纳姆的吗?不过法拉利并不在乎。莱科宁在生活中无论多么四射,都不会引起“欧洲南方人”意大利人的惊奇,反而会引发“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同感。法拉利需要的只是莱科宁做一个“冰颈”,能够在关键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在狂澜到来时做到精确的计算,在千钧一发之际保持冷静,并且让最有力的迸射,完成目标。
2005年的纽伯格林赛道最能说明莱科宁和阿隆索之间的差别,这一点法拉利早就看在眼里。当时,莱科宁一路领先,最多的时候他的优势有惊人的20秒之多。但芬兰人继续疯狂地创造速度纪录。大力的刹车和急转,圆形的车轮被磨出了棱角。莱科宁从不在进入弯道的时候放缓速度平滑切入,这也意味着赛车的悬挂系统必须足够“坚强”。在终点已进入视线的时刻,赛车的右前悬挂爆裂,右轮轰然飞出。可是说起自己的驾驶风格可能才是葬送好局的元凶时,莱科宁一脸的不在乎:“我们必须赢他(阿隆索),我们需要更多的积分。”
当然,天才可以乖张狂傲。2000年秋,索伯车队将莱科宁带进F1赛场之前,芬兰人在雷诺方程式中也只参加了23站比赛。莱科宁的第一次亮相是在穆杰罗赛道试车,他得到的赛车有600匹马力,是最强劲的。“他只开了几圈,我就明白我得到了什么——一个百年不遇的天才车手!”皮特?索伯日后回忆起莱科宁给他的第一印象,总有一种掘出宝藏的兴奋!2001年,莱科宁就成为了索伯车队的正式车手,又一年后,他在迈凯轮成了哈基宁的接班人。法拉利对莱科宁的个性了如指掌,而且欣赏。作为F1车队中的龙头老大,法拉利需要保持赛车运动最本质的东西,也要保持自己鲜明个性,那就是速度与。承担F1世界中颠覆者角色的小车队们可以机关算尽,唯结果之上。但法拉利不行,获胜很重要,但那还不够,必须赢得漂亮,必须制造奇迹。这样才能保持号召力。看看西班牙足球豪门和巴萨的处境,就会明白为什么莱科宁是法拉利最青睐的一号车手。因为只有他冰火两重天的极端性格,以及强大的个人魅力,才能满足这种要求。
法拉利CEO让?托德表示,尽管很难比较莱科宁与阿隆索的天赋,不过他认为前者的个性更加适合法拉利。“最近5年,基米一直被认为是最为出色的车手之一。我永远不理解那些会对他上半赛季表现失望的人们。” 从登陆F1的第一刻起,莱科宁的风格就真的从未因为任何动因改变过。和他对引擎动力贪婪的攫取一样,他的心理素质也令人叹服。前迈凯轮队医金萨曾说:“就算比赛的表现是灾难性的,他的微笑还是会和赢得比赛时一样迷人。他能彻底剔除关于失败的记忆。就我所见过的人来说,很多人的空间感十分出色,但莱科宁对三维空间的感知,无疑是最出类拔萃的。”但当有记者拿这个问题去问莱科宁的时候,芬兰人只是冷冷地说:“他不过是个队医,他对赛车一无所知。”
2007赛季硝烟散尽,莱科宁有了全新的感觉。他需要时间去适应新车。“驾驶座舱有一点陌生,赛车有了一些革新,我们没有了牵引力控制系统,因此在雨战中,赛车将会难于控制。”在为法拉利带来了冠军之后,莱科宁还需要彻底征服马拉内罗:在后舒马赫时代,芬兰人是红色跃马的取胜之匙。 “我还可以留在法拉利两年,如果在此期间我还会不断地获得快乐,我会留在这里。”
2009年9月30日,法拉利宣布将在2010年签约F1世界冠军、现雷诺车手阿隆索。这也就意味着KIMI将于法拉利提前一年解约,在2010赛季我们将不再见到芬兰冰人驾驶红色的法拉利赛车奔驰在赛道上。但至于KIMI的下一个东家,目前尚未有定论。
[编辑本段]全部F1GP成绩
2009
分站 日期 车队 发车位置 名次 得分 累计积分
Abu Dhabi 1 Nov 2009 法拉利 10 0 48
Brazilian 18 Oct 2009 法拉利 5 6 48
Japan 4 Oct 2009 法拉利 4 5 45
Singapore 27 Sep 2009 法拉利 13 10 0 40
Italian 13 Sep 2009 法拉利 3 3 6 40
Belgian 30 Aug 法拉利 6 1 10 34
European 23 Aug 2009 法拉利 6 3 6 24
Hungarian 27Jul 2009 法拉利 7 2 8 18
Germany 12 Jul 2009 法拉利 9 Ret 0 10
British 21 Jun 2009 法拉利 9 8 1 10
Turkish 07 Jun 2009 法拉利 6 9 0 9
Monaco 24 May 2009 法拉利 2 3 6 9
Spanish 10 May 2009 法拉利16 Ret 0 3
Bahrain 26 Apr 2009 法拉利 10 6 3 3
Chinese 19 Apr 2009 法拉利 8 10 0 0
Malaysian 05 Apr 2009 法拉利 9 14 0 0
Australian 29 Mar 2009 法拉利 9 16 0 0
2008
分站 日期 车 队 发车位置 名次 得分 累计积分
Australian 16 Mar 2008 法拉利 16 8 1 1
Malaysian 23 Mar 2008 法拉利 2 1 10 11
Bahrain 06 Apr 2008 法拉利 4 2 8 19
Spanish 27 Apr 2008 法拉利 1 1 10 29
Turkish 11 May 2008 法拉利 4 3 6 35
Monaco 25 May 2008 法拉利 2 9 0 35
Canadian 08 Jun 2008 法拉利 3 Ret 0 35
French 22 Jun 2008 法拉利 1 2 8 43
British 06 Jul 2008 法拉利 3 4 5 48
German 20 Jul 2008 法拉利 6 6 3 51
Hungarian 03 Aug 2008 法拉利 6 3 6 57
European 24 Aug 2008 法拉利 4 Ret 0 57
Belgian 07 Sep 2008 法拉利 4 18 0 57
Italian 14 Sep 2008 法拉利 14 9 0 57
Singapore 28 Sep 2008 法拉利 3 15 0 57
Japanese 12 Oct 2008 法拉利 2 3 6 63
Chinese 19 Oct 2008 法拉利 2 3 6 69
Brazilian 02 Nov 2008 法拉利 3 3 6 75
2007
分站 日期 车队 发车位置 名次 得分 累计积分
Australian 18 Mar 2007 法拉利 1 1 10 10
Malaysian 08 Apr 2007 法拉利 3 3 6 16
Bahrain 15 Apr 2007 法拉利 3 3 6 22
Spanish 13 May 2007 法拉利 3 Ret 0 22
Monaco 27 May 2007 法拉利 16 8 1 23
Canadian 10 Jun 2007 法拉利 4 5 4 27
United States 17 Jun 2007 法拉利 4 4 5 32
French 01 Jul 2007 法拉利 3 1 10 42
British 08 Jul 2007 法拉利 2 1 10 52
European 22 Jul 2007 法拉利 1 Ret 0 52
Hungarian 05 Aug 2007 法拉利 3 2 8 60
Turkish 26 Aug 2007 法拉利 3 2 8 68
Italian 09 Sep 2007 法拉利 5 3 6 74
Belgian 16 Sep 2007 法拉利 1 1 10 84
Japanese 30 Sep 2007 法拉利 3 3 6 90
Chinese 07 Oct 2007 法拉利 2 1 10 100
Brazilian 21 Oct 2007 法拉利 3 1 10 110
2006
分站 日期 车队 发车位置 名次 得分 累计积分
Bahrain 12 Mar 2006 麦克拉伦 22 3 6 6
Malaysian 19 Mar 2006 麦克拉伦 6 Ret 0 6
Australian 02 Apr 2006 麦克拉伦 4 2 8 14
San Marino 23 Apr 2006 麦克拉伦 8 5 4 18
European 07 May 2006 麦克拉伦 5 4 5 23
Spanish 14 May 2006 麦克拉伦 9 5 4 27
Monaco 28 May 2006 麦克拉伦 3 Ret 0 27
British 11 Jun 2006 麦克拉伦 2 3 6 33
Canadian 25 Jun 2006 麦克拉伦 3 3 6 39
United States 02 Jul 2006 麦克拉伦 9 Ret 0 39
French 16 Jul 2006 麦克拉伦 6 5 4 43
German 30 Jul 2006 麦克拉伦 1 3 6 49
Hungarian 06 Aug 2006 麦克拉伦 1 Ret 0 49
Turkish 27 Aug 2006 麦克拉伦 7 Ret 0 49
Italian 10 Sep 2006 麦克拉伦 1 2 8 57
Chinese 01 Oct 2006 麦克拉伦 5 Ret 0 57
Japanese 08 Oct 2006 麦克拉伦 11 5 4 61
Brazilian 22 Oct 2006 麦克拉伦 2 5 4 65
2005
分站 日期 车队 发车位置 名次 得分 累计积分
Australian 06 Mar 2005 麦克拉伦10 8 1 1
Malaysian 20 Mar 2005 麦克拉伦 6 9 0 1
Bahrain 03 Apr 2005 麦克拉伦 9 3 6 7
San Marino 24 Apr 2005 麦克拉伦 1 Ret 0 7
Spanish 08 May 2005 麦克拉伦1 1 10 17
Monaco 22 May 2005 麦克拉伦 1 1 10 27
European 29 May 2005 麦克拉伦 2 11 0 27
Canadian 12 Jun 2005 麦克拉伦 7 1 10 37
United States 19 Jun 2005 麦克拉伦 2 Ret 0 37
French 03 Jul 2005 麦克拉伦 13 2 8 45
British 10 Jul 2005 麦克拉伦 12 3 6 51
German 24 Jul 2005 麦克拉伦 1 Ret 0 51
Hungarian 31 Jul 2005 麦克拉伦 4 1 10 61
Turkish 21 Aug 2005 麦克拉伦 1 1 10 71
Italian 04 Sep 2005 麦克拉伦 11 4 5 76
Belgian 11 Sep 2005 麦克拉伦 2 1 10 86
Brazilian 25 Sep 2005 麦克拉伦 5 2 8 94
Japanese 09 Oct 2005 麦克拉伦 17 1 10 104
Chinese 16 Oct 2005 麦克拉伦 3 2 8 112
2004
分站 日期 车队 发车位置 名次 得分 累计积分
Australian 07 Mar 2004 麦克拉伦 10 Ret 0 0
Malaysian 21 Mar 2004 麦克拉伦 5 Ret 0 0
Bahrain 04 Apr 2004 麦克拉伦 19 Ret 0 0
San Marino 25 Apr 2004 麦克拉伦 20 8 1 1
Spanish 09 May 2004 麦克拉伦 13 11 0 1
Monaco 23 May 2004 麦克拉伦 5 Ret 0 1
European 30 May 2004 麦克拉伦 4 Ret 0 1
Canadian 13 Jun 2004 麦克拉伦 8 5 4 5
United States 20 Jun 2004 麦克拉伦 7 6 3 8
French 04 Jul 2004 麦克拉伦 9 7 2 10
British 11 Jul 2004 麦克拉伦 1 2 8 18
German 25 Jul 2004 麦克拉伦 3 Ret 0 18
Hungarian 15 Aug 2004 麦克拉伦 10 Ret 0 18
Belgian 29 Aug 2004 麦克拉伦 10 1 10 28
Italian 12 Sep 2004 麦克拉伦 7 Ret 0 28
Chinese 26 Sep 2004 麦克拉伦 2 3 6 34
Japanese 10 Oct 2004 麦克拉伦 12 6 3 37
Brazilian 24 Oct 2004 麦克拉伦 3 2 8 45
世界足坛八大陨落天才,五人效力过米兰双雄,还有两个中超旧将
国际足坛 历史 上,有过太多“天才”与“金童”,且不说能像梅西、C罗那样保持多年顶级状态,就连兑现天赋者都少之又少,多少人在日复一日中蹉跎,最终泯然众人矣。下面八个球员在出道时都顶着“天才”名号,最终却都没能达到人们的预期。
巴西足球从来不缺天才,从贝利、加林查到济科、苏格拉底,从罗马里奥、贝贝托到罗纳尔多、罗纳尔迪尼奥,再到卡卡和内马尔。这片南美沃土上人才辈出,罗比尼奥也是其中的一员。
顶着“单车少年”的名号,“R”字开头的罗比尼奥也曾一时风光,早早像“3R”一样登陆西甲,被视为“巴西未来的****”。 但他一直没有兑现自己的天赋,除了“单车少年”这个名号确有其事外,罗比尼奥在场上过于沉溺于个人表演也让他受到诟病。
或许在巴西,这种“绿茵杂技”会赢得更多的掌声,但在实用性为主的欧洲大陆,这种眼花缭乱的过人动作只能是锦上添花,而不能是立足之本。
三次重返巴西踢球,可以看出罗比尼奥对于故乡的怀恋,、曼城、米兰的匆匆身影并不能改变罗比尼奥的过客身份。即便来到竞争相对较小的中超,也过得非常艰难,37岁的罗比尼奥早已经很久没有踢球了,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会看见他退役的消息。
作为曾经的“梅阿查国王”,阿德里亚诺还是给国米球迷带来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俱乐部层面,阿德在帕尔马和穆图组成恐怖的锋线“双子星”。重返国米之后,阿德里亚诺迅速成为了梅阿查的宠儿, 他就是“下一个维耶里”,帮助国际米兰连夺四年意甲冠军,风头正劲。
而在国家队方面,阿德里亚诺迅速扛起了巴西“黄金一代”的大旗,在大小罗和卡卡等球员的协助下,他获得了2004年美洲杯金靴、2005年联合会杯金靴和金球奖,被视为罗纳尔多最佳接班人。
但是阿德里亚诺和许多球员一样,毁在了场外,父亲的去世更是让他沉沦。
2011年后,29岁的阿德里亚诺便离开了五大联赛。直到2016年,他再也没有出现在职业赛场上。当他再次登上新闻时,已经是个让人差点认不出来的发福中年男人了。
帕托在加盟AC米兰后有着极为惊艳的表现,36场意甲打入15球,荣获欧洲金童奖。但和前妻离婚后,年轻的他与小罗等人为伍,出入。状态开始起伏。 2011年小组赛“24秒闪击”巴萨,让“梦三王朝”的防线瞬间土崩瓦解,也成为了他最后的高光。
同一年,英俊帅气的帕托与米兰前老板贝卢斯科尼的女儿芭芭拉坠入爱河,从此状态急速下滑。分手后他离开了米兰,又连换几任女友,能与之媲美的恐怕只有他换球队的频率了—— 从2013年到2017年的五年内,帕托换了六个东家。
在切尔西,帕托仅仅为球队出场2次。即便后来加盟中超后带领天津权健打入亚冠,更被中国球迷熟知的可能也是他示爱迪丽热巴的场外花边了。目前31岁的帕托还在圣保罗继续着自己的足球生涯,或许他还在等待着来自欧洲大陆的邀请吧。
和帕托一样,安德森也是“金童奖”得主,在错失了罗纳尔迪尼奥之后,懊恼的弗格森“病急乱投医”,把安德森带到老特拉福德。作为曼联“开心果”,安德森经常逗得队友们哈哈大笑。 他经常与葡语系的C罗玩乐,两人的发展轨迹却大相径庭。
所幸安德森跟着曼联夺得了不少冠军,其中就包括一座奖杯。这也是比罗比尼奥、帕托、阿德里亚诺等巴西老乡要的。
而且一向铁面无私的弗格森对安德森非常宽容, 弗格森离开后,安德森失去了最后的“庇护”,在范加尔时期被迅速清洗。 辗转巴西和土耳其联赛后,安德森在2019年退役。
即便是你不熟悉足球,可能也对巴洛特利的“段子”略知一二:在球门前“思考人生”错失进球机会,在浴室里放烟花最终烧了房子,进球后狂妄撩起胸前的“Why Always Me?”……
被球迷戏称“脖子以下世界级,脖子以上医院级”的的巴洛特利,基本处于“疯子”和“天才”之间。
2010年,在国米成名的巴洛特利随队捧起了“三冠王”,并获得了那年的金童奖。但是被公认为天才的他却桀骜不驯, 一根筋的性格让一向以“狂傲”著称的穆里尼奥都对他的行为哭笑不得。
来到曼城后,他完成了真正的爆发,帮助“”捧起英超冠军奖杯,还在上用一己之力碾压“德国战车”,帮助意大利进入决赛,失去冠军的眼泪让不少球迷都认为这是“巴神”浪子回头的写照。
可惜这只是球迷们的一厢情愿,AC米兰时期,“巴神”高光时刻不长,来到利物浦后更是被视为“队史最差引援”之一。在尼斯、马赛、布雷西亚虽然都有过短暂的辉煌,但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如今混迹意乙的巴洛特利,早已消失在了足坛主流视野中。
2014年世界杯决赛,“德意志战车”靠着“德国梅西”格策的惊天一脚,在加时赛绝杀了梅西的阿根廷队,第四次站上世界足球之巅。 但是打入绝杀进球的格策和送出助攻的许尔勒,仿佛都在那一刻用尽了自己在足球上的全部运气。一个从“欧洲金童”泯然众人,一个状态大幅下滑,早早退役。
格策曾经也是威斯特法伦球场的宠儿,青涩的他身披10号球衣,和罗伊斯、胡梅尔斯、沙欣、莱万多夫斯基等年轻才俊连续两年问鼎德甲冠军。在克洛普的带领下,“大黄蜂”还闯入了决赛,与同国死敌拜仁交手。
就在半决赛前,格策宣布自己将在赛季结束后加盟拜仁,半决赛的受伤又让他无缘面对新东家,多特最终输掉比赛。 但格策仍被球迷视为未来德国足坛的****,当时的拜仁主帅瓜迪奥拉也很喜欢他,按照正常的发展轨迹,他可能会比托马斯·穆勒更加成功。
“叛逃”拜仁后,格策的发展道路开始有些让人捉摸不透,虽然屡屡有精彩表现,但是他经常与伤病为伍。 当时的格策患上了一种怪病,总会无缘无故的困乏,诊断结果是代谢失调,必须休养。 瓜迪奥拉离任后,格策也遭到清洗。
重返多特蒙德,再次身披10号球衣的他成为了球迷口中的“混子”,最终只能离开曾经的成名之地,来到埃因霍温。现实那么残酷,却又那么公平,上帝让格策完成了德国队的世界杯加冕,也让他最终成为了足坛“弃儿”。
博扬也曾被视为比梅西天赋还高的天才,作为拉玛西亚最优质的青训产品,博扬在青年队时期屡屡打破梅西的纪录,仿佛“含着金钥匙”出道。当时为了争夺他国家队归属,西班牙足协还和塞尔维亚足协“打了一架”。
里杰卡尔德将他和梅西视为巴萨未来的接班人,两个人的发展轨迹却大相径庭。 从荣誉方面看,博扬是的,他曾跟随巴萨“梦三王朝”捧起数不清的冠军奖杯。而且在许多场次都有着出色的发挥。但他也是不幸的,瓜迪奥拉还是更信任梅西,围绕阿根廷人进行战术布置。
那时瓜迪奥拉已经确定了以梅西为核心的“伪九号”战术,对于自小就是球队核心的博扬来说,这直接断绝了他在巴萨立足的机会。 他意识到这种战术变革对他的位置威胁,所以立功心切,拿球少了很多合理性,总是急于射门。而因为心态问题,当机会出现时又少了他曾有的冷静。
瓜迪奥拉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随后把他租了出去。离开巴萨后,博扬辗转多家豪门,均没有初出茅庐时的惊艳表现。经受不住压力的他在斯托克城从英超降级后更显得自暴自弃,如今在美职联继续着自己的足球生涯。谁也没有想到,曾经的天才少年现在也才30岁。
挑剔的“梦剧场”一向对自家孩子十分宽容,贾努扎伊就是其中的代表。 根正苗红的曼联青训,加上俊朗的外表,让曼联球迷对于“贾太子”的好感不亚于当年的贝克汉姆。穿上吉格斯留下来的11号球衣,更是见得球队对他的重视。
贾努扎伊是弗格森留下的“青训遗产”,继任者莫耶斯对他自然非常看好,即便他后来在桑德兰急于保级,也不忘将昔日弟子租借过来。只是贾努扎伊没有成为“下一个贝克汉姆”,过于单干的球风加上起起伏伏的状态让他受到诟病。
范加尔到来之后,荷兰老帅接受了弗格森和莫耶斯的建议,继续重用“贾宝玉”。但他依然没有兑现潜力,最终还与“范大厨”彻底反目,让人无限唏嘘 。贾努扎伊对曼联的感情非常之深,护腿板上也印着曼联队徽, 所以大部分“红魔”球迷还是会诚心祝愿26岁的他今后发展顺利的。
加盟 社会 后,贾努扎伊还算可圈可点。不过在比利时国家队,他仿佛是那个“不受待见”的对象。早在2014年世界杯前,米拉拉斯等人就公开反对“小贾”入选比利时队。而在2018年世界杯,贾努扎伊那个不合时宜的小组赛进球也让许多球员感到不爽,他依旧无法融入比利时队的更衣室。
为什么世界杯每个国家都要带 3 个门将参赛呢?
世界杯每个国家至少都要带3名门将,这才保险。万一门将两个全伤了,即使不是一场比赛伤两个,四五场比赛伤两个也够呛,有第三个要保险一些,能够防患于未然。?三门不是要上去才有用,三门首先是二门正常发挥的保险,其次是对所有守门员的一种保护。 门将属于球场上的特殊工种有专门技术特点,其他位置的人就是字面意义上的门外汉。 其他位置,前锋中场后卫,任何位置凑合都能用,前锋长期改后卫,后卫长期改前锋都有很多成功案例,门将就几乎不存在这种先例。 所以如果只带两个门将,一旦主力门将受伤让二门上阵,就等于没有门将替补了。这时对面对二门狠一点,二门也担心一旦挂了球队就完了,自然也可能畏手畏脚。 二门再伤,找谁顶上都是一个门外汉,十几二十分钟也许还好,一场决定生死的比赛上个门外汉守门,说有信心谁会信? 换句话说,若只有两个门将,其实只要一门意外跪了,这队的防守基本就很难正常发挥了。 或者,门将不得不强行带伤上场,不谈防守质量,只谈在1个月的密集赛程中,很可能加重球员伤势影响其职业生涯,这显然不合理。 所以,三门制度是比较科学的。
主力门将,顾名思义大部分比赛都是主力门将踢,如果极端情况门将被罚下或者受伤就会需要替补门将登场,并在主力门将禁赛期担当主力门将,也就是所谓第二门将。另外比赛时门将被罚下如果还有换人名额,一般会用替补门将换下一名前锋,如果没有换人名额,只能找一名球员换上守门员球衣进行守门。第三门将是更极端情况,也就是第一、第二门将都无法比赛,只能派出第三门将守门,一般是无奈之举。 另外有些国家队会把一些绝活哥安排上比如14年荷兰队克鲁尔,在对阵哥斯达黎加最后时刻被换上用来扑点,最后荷兰果然晋级。 门将具有一定专业性,而后卫中场前锋没有太多界限,有些后卫还被评为带刀后卫;门将就不是了,门将的训练由守门教练训练,练习的内容也不太相同,而门将是球队防守的最后防线也是核心,所以要有3名门将。确实,三门被迫登场的概率是极低的。因为世界杯夺冠也只需要踢7场,7场比赛伤2个门将的概率着实不高。 FIFA最初也确实没有硬性规定,强制要求三门是2002年才有的。 做这种规定主要还是因为门将位置特殊,作为场上唯一能用手的球员,从平时的训练,到需要掌握的技术都完全不同。?所以一旦出现伤病或者红牌,就只能对位换人。多一个三门就是一根保险丝,也许用途不大,但是可以给球队一个心理安慰。 至于说到底有没有球队被迫上三门,世界杯历史上确实不多。不过联赛里并不少,比如著名的切尔西VS雷丁,切尔西遭遇“灭门惨案”,首发门将切赫和二门库迪奇尼都被踢伤下场。由于没有换人名额,只能由特里客串门将。而之后的联赛就只能上三门了。 当然,这种一场比赛伤2个门将的情况是很罕见的,但是毕竟不能不考虑。现在FIFA为了提高世界杯的观赏性,半决赛都让黄牌清零,避免重要球员决赛缺席。那自然不可能不考虑门将的问题,多带一个,保证球队不会因为太奇怪的问题影响实力。
中国足球俱乐部球员为国家队征战受伤国家有赔偿吗?
中国目前已经有对俱乐部进行赔偿的方案了:
足管中心决定解除球员和俱乐部的顾虑。除了足协将负担球员治疗和恢复的费用外,还将代替球员所在俱乐部执行与受伤球员之间的合同待遇问题。“按照总局的意思,足管中心将为国字号球员上保险。一旦球员受伤,他们将负责治疗以及在受伤期间所有的经济损失,也就是履行球员与俱乐部之间的合同。”一位与会的俱乐部负责人继而透露道。目前,这个方案已开始实施,首个受益者就是姜宁。他代表国家队在同勒沃库森的热身赛上膝关节十字韧带撕裂,本赛季彻底报废。足协除了帮助其在北京三医院进行了手术外,还将其送到美国进行恢复。在受伤期间,他还将从足协领取本应在俱乐部获得的待遇。一旦中国足协解决了这些后顾之忧,俱乐部与国字号球队在球员使用问题上的矛盾分歧将会减小。下一步,如果足协能解决俱乐部因球员受伤所带来损失的赔偿,矛盾将会得到彻底解决。
而国外俱乐部好像没有赔偿,因为足协认为球员为国征战既是荣耀又是义务,所以不会对俱乐部进行赔偿
比利时的沙勒鲁瓦俱乐部因为一名主力球员在参加国家队比赛时严重受伤而影响了俱乐部的成绩,因此将国际足联告上了法庭,要求经济赔偿。
由18家欧洲豪门俱乐部组成的G14集团很快决定插手此事,和沙勒鲁瓦俱乐部一起成为了原告。在今晨的法庭陈述上,G14甚至提出了国际足联应该向他们赔偿过去10年各俱乐部国脚被国家队免费使用的经济损失,一共是惊人的8.6亿欧元。
“如果让G14胜诉,国家队将彻底成为历史名词。”这是欧足联外联主管加拉德在开庭前的警告。由此可以看出为了维护国家队的荣誉欧足联短时间内是不会承认对俱乐部的赔偿的
因为这个弗格森和温格这两个势如水火的教练,就曾站到一起联合对抗国家队的抽调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