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过度商业化-奥运会商业模式发展过程

tamoadmin

1.为什么08奥运会比赛场馆内的四周的广告牌上没有赞助商和广告

2.奥委会允许运动员表示自己的政治态度么?本届。

3.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

4.低谷效应

为什么08奥运会比赛场馆内的四周的广告牌上没有赞助商和广告

奥运会过度商业化-奥运会商业模式发展过程

如今举凡体育赛事,必在场馆甚至看台四周布满了形形色色的广告。很大程度上这都是由体育赛事的高额成本和赢利目标带来的压力。同样,国际奥委会从创办至今也遭受了众多劫难,如战争导致的停办,冷战思维下的集体抵制,巨大的财政困难,等等。无论多么困难,为了和其他举办的各种体育赛事区分,奥运会一直坚持清洁场地原则。既在比赛场馆内除了运动员服饰的LOGO外,再不允许出现任何其他的商业广告。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奥运会曾和可口可乐协商是否在场地内增加广告,没想到遭到了可口可乐的拒绝:如果那样做,可口可乐将选择退出。不仅如此,奥运经济论坛中,国际奥组委中国首席代表李红女士还表示,将坚决打击隐性市场行为,坚持奥运清洁场地原则,保护赞助商的利益。

奥委会允许运动员表示自己的政治态度么?本届。

造成奥林匹克道德失范行为的自身内在原因

1.1奥林匹克运动逐步走向职业化对奥林匹克道德失范的影响

国际奥委会长期坚持业余原则,顾拜旦一直把业余原则看成是奥林匹克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他认为只有业余的体育才是神圣的、高尚的,他担心一旦奥运会成为职业选手的角逐场,以获取金钱为目的,将无视体育的教育作用,就会导致体育价值蜕变为金钱交易的商品价值,体育就会堕落。讲业余原则,在顾拜旦时代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也是可行的。但近几十年来,世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达到了一个新的、极其艰难的阶段,如1998年奥运会男子铅球的记录就从1896年的11.22米达到了22.47米。因此仅靠业余训练就不可能再创造世界新记录。在这种情况下,要么不再提高各项运动的技术水平,要么就不再坚持业余原则。随着世界赛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职业运动员,如果还坚持业余原则,那么奥运会的社会影响、社会价值就会越来越小。1980年萨马兰奇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同年在《奥林匹克宪章》中删除了业余规定,从此,奥运会渐渐向职业运动员敞开了大门,逐步走向职业化。

职业化的渗入,使体育成为赚钱的工具,因此,职业运动员比业余运动员更加注重金钱与成功,在“利”与“义”的天平上“利”的砝码加重。另外,作为职业运动员,训练并参赛是他的工作,而他工作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获胜”,也只有这样,他的工作才会被承认。胜利可以给参赛者本人及其所属俱乐部或体育团体带来巨大的声望,更重要的是,胜利可以直接带来大量的物质奖励。在高水平竞技体育中只有那些取得胜利的运动员才会得到奖赏,至于他们是否以公平道德的方式取得成绩则不被列入奖赏的范围。这样,运动员所学到的就是:最重要的是结果(利),而不是取得结果的方式(义)。因此,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以一切方式夺取胜利”。结果,他们极可能根据这一思想来指导行动,至于胜利的目标是否以公平的方式和正确的道德观念达到,通常是第二步才会考虑到的,即“先利后义”。

有的职业运动员会把训练、参赛并获胜看作是他生活的全部甚至是生命的意义,于是对竞技运动的价值观产生了一种类似于宗教信仰般的狂热。他们也许不是为了名利,而仅仅是出于对竞技运动信仰的崇拜而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运动中去,为了获胜,他们会做出一切可能有利于获胜的事情,甚至包括使用暴力行为,而且他们认为这是很正常的行为。所以,在一些高对抗性的竞技项目中,威胁对手和暴力等道德失范行为被当作是一种策略而广泛使用,以获取比赛的胜利、促进个人的职业生涯、为观众增添戏剧性的场面和为赞助商增加利润。

在奥运会职业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少数职业选手已经成为奥林匹克的贵族。参加第26界奥运会的美国“梦之队”不屑与全世界的运动员住在同一个奥运村,在他们乘坐的豪华专车前面甚至有警车开道。根据1998年美国《纽约时报》报道,60%—70%的NBA职业球员吸食毒品和大麻,并且在他们当中弥漫着一股的风气,连大名鼎鼎的乔丹也不能幸免。他们的所作所为给崇高、友谊、平等的奥运会蒙上了阴影。奥林匹克提倡优秀选手的道德榜样作用,但优秀的意义却仅仅是代表着运动水平的高低,并不意味着其道德品格的高尚。此外,职业选手大多与经纪人联系密切,而这些经纪人往往唯利是图,在他们的挑动下,有可能使体育组织失去对运动员的监督和控制。

1.2奥林匹克运动的商业化运作对奥林匹克道德失范行为的影响

非商业化原本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又一大原则,奥林匹克运动历来不屑于谈利,国际奥委会始终申明自己“是一个国际性、非政府、非营利、无限期的组织”。但体育是一项需要花很多钱的事情,特别是举办奥运会这样的大型竞技体育运动会。洛杉矶奥运会的商业化运作使奥林匹克运动走出了困境,迎来了体育与经济相互促进、良性发展的轨道。从此,奥运与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在一起,《奥林匹克宪章》中也频频出现转播权、专用标志使用权、广告、基金等与经济利益有关的条款,商业化趋势越来越激烈,奥林匹克运动商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奥林匹克运动的商业化运作方式使得奥运会成为一个最大的体育经济市场,于是不可避免地将市场经济领域的伦理推行到体育运动的整体范围。在经济领域讲究的是利益、竞争和效率优先的伦理,而奥林匹克运动的道德伦理则重在公平、敬业、利他主义及高尚的情操和人格等,所以,出现了经济市场道德伦理与奥林匹克道德的冲突。因此过度的商业化趋势必定会影响一些竞技运动的结构和目的,同时也会改变人们参加竞技运动和管理竞技运动的目的。商业化的竞技运动倾向于对英雄主义和获胜的强调,而忽视对竞技运动中审美的强调。商业化的竞技运动大都试图通过戏剧化的表现方式带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而忽视竞技运动的教育功能和文化价值。商业化正倾向于把竞技运动包装成纯粹的娱乐活动。

当商业化发展到极至时,奥林匹克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便成了“竞赛表演业、广告业和拍卖业的混合体”。在这种过于浓厚的商品意识的熏陶下,运动场上“金钱至上”的风气日益盛行。在汉城奥运会的前一天,日本的《朝日新闻》刊登了题为“跑得越快等于收入越多”和“世纪性的角逐与赚钱”的评论:“更快、更高、更强”意味着“更多”的收入。在此,奖牌所象征的荣誉已被金钱所侵蚀。昔日为争荣誉而赛的现象,如今变成了为金钱而比赛的体育异化现象,运动员之间相互攀比,不惜采用非道德的手段来获得胜利,更有甚者,在巴塞罗那奥运会的颁奖仪式上出现了运动员抛弃铜牌的现象。商业化导致的拜金主义使得运动员道德失范的现象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顾拜旦曾经说过:“从运动员拜倒在贪图虚荣或追逐名利的那一刻起,他的理想被腐蚀了,运动教育的价值,不可挽回地被贬低了。”

1.3过分强调奥林匹克的政治功能对奥林匹克道德失范行为的影响

奥林匹克运动越来越呈现出其强大的政治功能,这是造成奥林匹克道德失范行为的又一个自身内在因素。

政治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介入首先是因为奥运会越来越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各种政治力量都想借助它成为一个政治大舞台来显示自己的政治实力,或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或是为了展示自己国家或民族的形象;其次,民族主义情绪的发展是政治介入奥林匹克运动的最强大也是最持久的动因;另外,奥运会上升国旗、奏国歌等一系列增强民族意识的仪式将运动员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这也是政治介入一个重要原因。

正因为奥林匹克运动对政治具有如此大的作用,因此它往往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成败胜负更具有特殊的政治含义。然而,在大多数场合下,只有获胜,只有获得金牌,竞技运动的这些政治作用才能得到发挥。所以,作为起着宏观调控作用的政府部门往往以成败论英雄,各国都在制定“战略”,热衷于“金牌大战”。为了鼓励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许多国家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在奥运会上获得奖牌的运动员都给予特殊奖励。各国政府都将冠军获得者奉为“民族英雄”,给予最高荣誉,在给予荣誉的同时,奖金也越来越高。

当胜利带来的好处增长时,取得胜利的动机会以相同的速度向同一方向增长。当胜利带来的奖励过于高昂时,将极大地激发运动员想方设法地去夺取胜利。于是,在如此巨大的金钱、荣誉的面前,运动员的功利思想逐渐抬头,在这种情况下,对运动员来说,获胜就等于一切,获胜是参加竞技运动的全部意义和归宿,是全部行为的指向。这样就导致以下两个结果:首先只要是有利于获得比赛的胜利,一切行为都是必要的。其次,所有行为,只要它们能够为获得最后的胜利发挥作用,那就是有意义。在这种典型的功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运动员采取道德失范行为去获胜有了意义,并可以冠以“为了国家的利益”的正当理由。

当一名运动员以不正当的方式赢得比赛并获得巨大的声望和物质利益时,其他的运动员将会仿效该运动员。在某种程度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代表的高水平竞技体育的社会文化结构似乎基于以下三点:1、不惜一切代价取胜;2、对成功结果的过分强调;3、由于身体条件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因素,运动员不能完全依靠身体条件获得希望的运动成绩,这使他们总是要冒着失败的危险。这样,运动员面临着道德上两难的境地:如果对手犯规,而自己不犯规并以严格的公平方式去竞争,自己将减少获胜的机会,这对于自己是一种不公平。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些高度对抗性的竞技比赛中运动员普遍采用攻击和暴力行为的心理原因。虽然运动员对他们比赛中存在着的许多暴力行为不总是感到舒服,但他们通常只能接受它,甚至那些不喜欢暴力行为的运动员都可能不情愿地利用它作为获胜的一种策略 。为了获得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公平、诚实,被当作是一种只有在不妨碍“公平”获胜的特殊情况下才被采用的有条件的道德规范准则。

奥运会会徽是奥运会重要的形象之一,每一届奥运会的会徽都伴随着奥运会的举办为全世界所瞩目。它通常既要体现奥林匹克的精神,又要体现举办国、举办城市的特点。概括起来,奥运会会徽的用途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用于形象和景观工程,二是用于市场开发工作。

奥运会形象和景观工程包括奥运会标志、吉祥物、火炬、奖牌、纪念章、开闭幕式等一系列设计,以及对场馆、举办城市进行景观设计。其中,奥运会标志即会徽,是整个形象和景观工程的第一“主角”。会徽产生后,将会以纪念品、宣传册等形式,广泛应用到奥运筹办过程中。另外,举办奥运会期间,城市的视觉景观、比赛场馆周边的景观布置等,都要大量使用会徽,向世人传递奥林匹克精神及中国和北京传统文化,表达北京奥运会的理念。因此,成功创造包括会徽在内的2008年奥运会的视觉形象,是整个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要标志。

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

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对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和理解。奥林匹克运动是国际性的运动,它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世界上文化间的各种差异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来自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官员以及观众生有不同的肤色,穿着不同的服装,操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行不同的宗教仪式,用不同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种族的和文化的差异,又常常由于各国间在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突而强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将世界上所有的体育文化集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于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尤为引人注目。差异就是矛盾,矛盾就可能引发冲突。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就是要形成一种精神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们可以摆脱各自文化带来的偏见,在不同文化的展示中,看到的不是矛盾与冲突,而是人类社会百花齐放、千姿万态的文化图景,从而使文化差异成为促进人们互相交流的动因,而不是各自封闭的藩篱;使矛盾成为互相学习的动力,而不是互相轻视的诱因。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人们才能打破各自狭窄的眼界,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去认识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物,领悟到各个民族都有着神奇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学会尊敬其他民族,以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别人和自己,虚心地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不断丰富自己,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国际交流真正得以实现。

其次,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竞技运动的公平与公正。奥林匹克运动以竞技运动为其主要活动内容,竞技运动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比赛与对抗。在直接而剧烈的身体对抗和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和道德得到良好的锻炼与培养,观众也得到感官上的娱乐享受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但是,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的基本前提是公平竞争。只有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竞争才有意义,各国运动员才能保持和加强团结、友谊的关系,奥林匹克运动才能实现它的神圣目标。正如已故美国著名黑人田径运动员杰西.欧文斯所说"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

低谷效应

所谓“奥运低谷效应”就是近几届奥运会经验证明,举办奥运会将有效地促进举办城市,乃至国家的经济增长。但是,奥运建设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不注意提前预防,也存在着负面影响。奥运会后,大量的体育场馆和设施有可能被闲置或利用不足,一些与奥运相关的行业可能出现衰退。奥运经济的这一特性被称为“奥运低谷效应”。

经过学者们研究,“奥运低谷效应”既非历史发展必然现象,也并非不可避免。“奥运低谷效应”曾在巴塞罗那奥运会和悉尼奥运会后出现,对当地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如巴塞罗那由于房地产的过度发展(1986~1993年,巴塞罗那住宅价值增长250%~300%),奥运会后用了6年才扭转跌势;悉尼奥运会后的1~2年,“地产泡沫”的表现也非常明显。但我们同时也看到,随着澳大利亚政府的思路调整,奥运场馆的逐步充分利用和奥运村地区的环保建设,悉尼奥运中心区住宅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已从几千人的小区发展成为6万户居民的小城镇,目前房地产市场发展良好,已成为悉尼最适合居住的地区之一。

事实证明,如果在筹办奥运会期间,精心筹划,处理好可持续发展问题,所谓的“奥运低谷效应”现象既非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也并非不可避免的。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由于人们担心奥运会可能形成的巨大亏损,洛杉矶的地产价格有所下降,而同期同处南加州的橙县、圣地亚哥等地产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扬.但由于彼得·尤伯罗斯的出色表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并没有出现亏损,而是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因此在加州整个地产市场下滑的时候,洛杉矶市的房地产市场却逆势上扬,很多程度上归功于奥运会效应的强力拉动;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也并未出现所谓的“奥运低谷效应”,房地产市场的火热一直持续到1995年;1992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组委会主席佩恩是亚特兰大房地产界最著名的律师之一,由于赞助和经费的关系以及佩恩于房地产界千丝万缕的联系,房地产行业在奥运会基础设施建设、场馆建设中都得到了不少好处,包括交通整治等,都充分考虑了开发商的利益,从而使此次奥运会的举办成为当地房地产市场充分发展的源动力。奥运会前后奥林匹克公园周边房地产的升值,普遍都超过30%,奥运会迫使亚特兰大对市中心的旧城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将不少旧的工业厂房搬到郊区或更远的地方,在中心区,写字楼和商业物业得到巨大发展,奥运会后达美航空、南方贝尔等世界级大公司和政府组织纷纷到亚特兰大落户,同时由于奥运会期间留下的先进的通讯设备和宾馆,使很多会议选址与此,亚特兰大成为“会议之城”。同时,由于奥运会,政府大力整饬了市区和郊区的交通路线及设施,加上奥运会带来的后续效应,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居民消费信心大增,郊区住宅建设成为热点.目前,亚特兰大郊区住宅已成为当地著名旅游景点之一,号称“全美最漂亮的住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