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奥运会的人的资料-关于奥运会的人的资料大全

tamoadmin

1.奥运会励志故事

2.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创始人,你知道是谁吗?

3.十个奥运冠军的故事

奥运会励志故事

关于奥运会的人的资料-关于奥运会的人的资料大全

奥运会里面也有很多励志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阅!

:体操专案冠军李小双

李小双13年生于湖北仙桃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1983年进省队,进入国家队,1983年—间,因身体条件并不出众,他还曾三进两出国家队。1990年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上,李小双一举夺得团体和自由体操金牌,从此声名鹊起。1992年在巴塞罗那第二十五届奥运会上,他获得自由操比赛冠军,成为中国体队的****;1994年和1995年两届世锦赛,他是团体冠军中国队的主力队员,并夺得1995年世锦赛个人全能冠军,成为第一位夺得体操世锦赛个人全能金牌的中国选手;1996年他在亚特兰大第二十六奥运会上再次夺取个人全能金牌。19年,李小双由于踝伤提前离开了赛场,但他的拼搏精神依然鼓舞著中国体操队的队员们。他的座右铭是:信心就是胜利。李小双和孪生兄弟李大双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6岁时,家人让他俩选择体操只是为了减轻经济负担。

10岁时,爷爷挑着担子送二人到了省队。小双训练十分刻苦,为了拉韧带,教练自己压在他细嫩的腿上,他却不掉泪,直至过关。为了练单杠,他磨破了双手 ,鲜血染红了单杠。

但命运却一直捉弄这个小伙子。两次被国家队拒绝。进入后也不被重视,为此,小双心想十一届亚运会一定要让教练看看自己的本领,并最终如愿夺得自由操个人金牌。

1991年开始,命运再次捉弄他。他身体多次受伤,在测试三周新动作时,摔成轻微脑震荡。接着,在世锦赛上发挥失常,被挤出决赛圈。但他没有退缩,在巴塞罗那奥运会队友连续失利的情况下,他不负众望,大胆使用“后空翻三周”,为中国体操队在巴塞罗那奥运会夺得了唯一的一块体操金牌。

:跳水冠军胡佳

胡佳,有人叫他“拼命三郎”,还有人叫他“战神”。可怎么想,这几个字也不该和一个21岁的男孩沾上边。然而,为了久等4年的奥运冠军梦,胡佳说,他只有拼,没有退路!

2000年悉尼奥运会跳水队选拔赛,队内的排名是田亮第一,黄强第二,胡佳第三。当时参加奥运会男子跳台专案的名额只有两名,胡佳是替补。

比赛前一个月,黄强训练中手腕骨折。本来一直是黄强和田亮配合双人,队里突然有一天通知胡佳:决定由他和田亮配合双人。大家一下明白,胡佳从替补成为了正选。

胡佳也没想到,自己还没拿过一个单人的全国冠军,甚至没参加过一次世界性的大赛,竟然就要去奥运会了。 一下子,舆论哗然。 “听到这个讯息是不是特高兴、特紧张?”当时几乎每个记者都问了胡佳这个问题。 “高兴是一定的,但一点都不紧张。”胡佳分析当时的状况:“首先,当时国外和我交过手的只有萨乌丁。奥运会前我们比过3次,两次都是我赢他。心理上我没负担。2000年6月份在田亮的老家西安,我也赢过田亮一次。其他人反正都没比过,也无所谓害怕。出生牛犊不怕虎,当时在我心里就一个感觉,我没有对手!”

17岁的胡佳轻装上阵,去了悉尼,对他来说,自己就是一张白纸,比赛的任何结果对他都正常。

悉尼的赛场,前3个动作胡佳跳得很好,第3个动作,7个裁判甚至有6个给了他10分。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在第3个动作之后高出田亮30分。 第4个动作626B,胡佳一直告诉自己:“要跳得好一点,好一点,再好一点……” 他上了跳台,起跳、空中翻腾,都很完美,入水的一瞬,胡佳的身子向后倾了一下,大片水花紧随其后,全场轻嘘一声! 无疑,626B这个动作砸了。就因为这一个动作,田亮后来居上,竟比胡佳高出了50分,并以总成绩高出胡佳21分的优势排在了第一。 后面的两个动作胡佳发挥稳定,赢回了10分。但他还是输了,输给了田亮,也输给了自己的稚嫩。 拿到双人和单人跳台的两枚银牌,胡佳回国了。等待他的依然是鲜花和掌声,可他却特别不甘心:“如果入水的瞬间我能控制得再好一点,冠军就是我的!” 胡佳开始相信自己:“如果我有足够的经验,我有实力成为奥运会冠军!”

2000年之后,胡佳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战胜田亮,而且是在田亮退役之前。”胡佳主动向队里提出要求,给自己提高难度。 于是,胡佳开始练习5255B这个当时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紧接着的世界跳水锦标赛,胡佳第一次在国际上亮相这个动作,尽管只得了第4,但有人开始说,胡佳是“中国跳水难度第一人”。 没过多久,胡佳开始练习407B。这是个面对台、向台内翻腾的动作,只要运动员稍不留神就可能碰台,危险性很大。以前有人跳过,但在世界大赛上一直没人敢用。

两个动作是胡佳的杀手鐗。为了练好它们,胡佳已经记不清自己受过多少次伤。训练中,教练让跳5个,胡佳要是不满意,一定再给自己加5个,直到满意为止。胡佳坚信,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成功。

雅典,新的轮回

雅典奥运会,胡佳告诉自己,这次机会一定要抓住。 但事情往往就不会那么随人心意。雅典奥运会前3个月,胡佳的脚腕韧带在训练中拉伤了。 “当时脚肿得很大,我想,完了,不会是韧带断了吧!可别成了第二个黄强。” 还好,队医的诊断仅仅是拉伤。之后的两个星期,胡佳在医生的嘱咐下卧床休息,而奥运前的4次大练兵,即2004年世界跳水大奖赛,也在胡佳卧床的同时展开。 “奥运会就在眼前。别人都在抓住大赛机会多锻炼锻炼,而我……”胡佳感觉自己像一只掉队的大雁,心乱如麻。 离大奖赛最后一站——上海站的比赛还有一周,胡佳终于恢复到可以参加一些队内训练了。胡佳告诉自己,雅典奥运会前只有这一次大赛能够练兵了,就算单腿跳,我也要去,说什么也不能再错过了。 “伤还没全好,最好不要去。”领队和教练都给了胡佳这样的建议。 胡佳没有改变主意。

比赛前一个星期,胡佳说,他是把一分钟的训练时间当成两分钟来用,胡佳像疯子一样给自己加量,最后,打了两针封闭,他上场了。 整个比赛胡佳都觉得脚腕钻心地疼,可胡佳还是赢了。那是他印象里最艰难的一次夺冠。 随着上海大奖赛的结束,雅典的战鼓慢慢敲响。

胡佳又开始偷偷给自己加量,教练怕他练过,没少批评他,胡佳有自己的想法:“哪个动作没练到我满意的程度,我一定会想办法把它攻下来的。而且,我觉得自己的力量也不够,要多练。”

训练时间之外,胡佳每天还要拉着爸爸妈妈陪他打羽毛球。他一对二,老两口轮流上,还是招架不住。

“雅典奥运会前的心情很复杂。之前失败过那么多次,我都没有放弃,就因为自己的信念没有断。尽管有时候练得都想吐了,可我还会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北京时间8月29日凌晨,胡佳期盼的日子终于来了,他站到了自己最想站的位置——雅典奥运会男子单人10米跳台的跳板上。 和悉尼一样,前3个动作胡佳发挥正常,排到第4。第4个动作407B,这个动作是胡佳在大赛上第一个用的,以前比赛,这个动作的成功率也有90%以上,他坚信自己不会再犯和悉尼奥运会同样的错误。 漂亮的起跳,近乎完美的翻转,胡佳成功了,他把追到了第2。

最后两个动作,307C和5253B,胡佳成功地完成了。最后一跳,胡佳得到了100.98的全场最高分! 胡佳终于拿到了自己跳水生涯中的第一枚奥运金牌!

:乒乓球冠军邓亚萍

关于她的报道、新闻已有“充栋”之规模,她的故事、经历也为众多人耳熟能详。我们只简单地赘述如下:13年2月6日生于河南郑州,身高1.50米。5岁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获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运动生涯 *** 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仅次于王楠23个,并连续两届获得4次奥运会冠军1992巴塞罗那女子单双打,1996亚特兰大女子单双打。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

乒乓球被正式列为奥运会比赛专案是在1988年,在当年中国军团获得的5枚奥运会金牌里,乒乓球就占了2枚。四年之后的1992年,中国乒乓球队统治力更强,邓亚萍也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邓亚萍的成就非他人可以比拟,她已经成为中国体育的代名词之一,前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最喜欢看她的比赛,在给她颁奖的时候会亲切地拍拍她的脸颊,还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19年以后,退役的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2003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目前,邓亚萍担任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作为体育界的代表,邓亚萍和杨扬、高敏等奥运冠军一起赶赴灾区,参加灾后心理救援。其实,邓亚萍的自身经历就是个励志的榜样,她因为身高的原因在刚开始练球时被挡在体校大门之外,但喜欢乒乓球的她并没有过早放弃,在父亲的带领下,她勤学苦练,绑沙袋,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十几年的苦练使她克服了身高的劣势,并改变了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这种精神也影响了她退役之后的道路,在学业面前,她依然没有退缩,从26个英文字母到现如今的北京奥组委官员,邓亚萍在乒乓球之外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她,也成为运动员个人发展的典范。

邓亚萍的故事还有很多,两次北京申奥代表、四次奥运火炬手经历以及现在的北京奥组委官员,赛场外的每一次冲刺都会让人想起她打球时的劲头儿:无所畏惧、顽强拼搏以及超强的自信。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创始人,你知道是谁吗?

?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皮埃尔?德?顾拜旦男爵在15世纪的复兴,使许多欧洲人开始再次赞美奥林匹克精神。如果我们把奥运会比作一种商品,我们必须遵循先花钱后赚钱的原则。奥运会的全称是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希腊,由?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推向全世界。奥运会每四年举行一次,会期不超过16天,是世界上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赛事,真的没有人能做到。简单来说,一个举办奥运会的国家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条件,那就是经济实力。经济学家安德鲁?津巴里斯特认为,奥运会在一段时间内逐渐成为一场经济。奥运会不是孩子们在沙滩上堆沙堡,而是一个接一个地堆。首先要烧钱,而且是长期烧钱的大项目,事实上,在年洛杉矶奥运会之前,每届奥运会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1996年第一届雅典现代奥运会意义重大,但当时的雅典财政处于崩溃的边缘。然而,雅典王室仍然自信地认为:?只要举行一次运动会,雅典经济就能得救。没想到的是,当时雅典王室估计举办奥运会的58.5万德拉克马因为各种原因激增至374万德拉克马,几乎导致真正的现代雅典奥运会夭折,德拉马克是希腊的主要货币。

的是,一位慷慨的富商捐赠了100万元,这使得雅典王室能够用捐赠的资金完成奥运会的初步建设,从而暂时克服了困难,挽回了王室的面子。巧合的是,1924年在法国举行的第八届巴黎奥运会也面临财政困境。这届奥运会有44个国家参加,非常热闹。首次提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克座右铭。

十个奥运冠军的故事

十个奥运冠军的故事如下:

1、马拉松选手巴尔蒂尼——从奶牛场跑出的奥运冠军

在奥运会最后一项引人关注的压轴戏男子马拉松比赛中,第一个跑进第一届奥运会开幕式场地、雅典帕纳西奈科体育场并第一个冲过终点夺冠的,不是来自肯尼亚的男子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特加特和在这个项目强大的非洲选手,而是许多人并不熟悉的意大利的斯特法诺·巴尔蒂尼。

巴尔蒂尼并非“外星人”,而是一位在近几年非洲选手基本垄断世界长跑及马拉松比赛的潮流下,惟一一位能不停地在世锦赛和世界几大著名马拉松赛上与之抗衡并取得好成绩的白人马拉松选手。因此,赛前意大利人就已经把这枚宝贵的金牌“偷偷地”计在自己的账下。

2、获得女子击剑金牌的美国运动员马瑞尔·扎古尼斯

在奥运会开始前5个月,马瑞尔在奥运选拔中落选了。可是她没有放弃,继续刻苦训练。在比赛前几天,由于一名运动员因伤退出,马瑞尔才拿到雅典奥运会的入场券。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她最后过关斩将,为美国队赢得了第一个女子击剑冠军。

3、希腊举重运动员迪马斯

获得三次奥运举重冠军的希腊运动员迪马斯希望在家乡父老面前,用一枚金牌为自己的运动生涯谢幕。然而他只获得了铜牌。在颁奖仪式上,在宣布了他的名字和奖项后,全场观众起立鼓掌长达十几分钟,向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表示敬意。

4、三次征战奥运会的摩洛哥田径运动员奎罗伊

奎罗伊是多次获得世锦赛1500米冠军的优秀运动员,两次参加奥运会,却都和志在必得的冠军擦身而过。雅典奥运会上,他终于夺得了金牌,夺冠后的他冲上看台,抱着两个月大的女儿狂吻。

5、奥运冠军王丽萍

悉尼奥运会王丽萍为中国田径夺得惟一一枚金牌的振奋人心场面,似乎已经从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出,访全国竞走锦标赛,感受最深的是丹东历史上第一位奥运会冠军在当地群众中的影响,市民们无一不为丹东拥有这位竞走冠军而感到骄傲。

6、中国首位“00后”奥运冠军-任茜

任茜出生于2001年,15岁的她已经斩获过国际比赛的冠军。在2015年的世锦赛上,她获得了该项目的银牌。?

在里约奥运会首轮比赛上,任茜选择向前翻腾三周半,动作细腻,入水效果稍显不足,得到78分。第二轮,任茜选择向内翻腾三周半抱膝,正常发挥,得到84.80分。第三轮,任茜带来向内翻腾三周半抱膝,非常完美,有效分全部都是9.5,得到94.05分。

第四轮,任茜选择向后翻腾两周转体一周半,再次跳出90+的高分,得到91.20分。最后一轮,任茜第五跳选择3.2的难度,发挥完美,再次跳出91.20分,总得分439.25,斩获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