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媒体运行-北京奥运会西方媒体

tamoadmin

1.运用公共关系学原理分析北京申奥成功的原因!悬赏100分!

2.奥运会有什么意义

3.当谎言被揭穿,作文。

4.设计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

5.奥运会国家形象的提升有什么意义?

运用公共关系学原理分析北京申奥成功的原因!悬赏100分!

北京奥运会媒体运行-北京奥运会西方媒体

一、公共关系学原理的主要观点

公共关系学原理是社会组织为了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运用传播、沟通媒介和手段,与其公众结成的利益一致的社会关系。简单的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努力干好,让人知晓”。有一个比喻可以恰当的说明什么是公共关系。比如一个小伙子追求伴侣,可以用很多办法,大献殷勤是其中一种,但这不算公共关系,而是推销自己。如果这位小伙子经过周密的研究思考,制订一个,埋头苦干,以成绩获得他人的称赞,然后通过他人之口把对自己的优良评价传递开去,这就是公共关系。

二、公共关系学原理对申奥成功的原因借鉴

1、中国人民支持自己的国家举办奥运会 。通过大量的宣传,特别是网上签名,万人签名,传递一个信息,就是人民支持,众心齐,泰山移。申奥成功,每一个龙的传人都感到骄傲,98% 的受访者认为申奥成功会对自己带来有利影响。人们纷纷表示,将以力所能及的多种方式,为奥运会添色。其中,积极宣传奥运精神、做志愿者和认真学习英语是受访者支持申奥行动的首选。有30% 的受访者确信在2008年会亲自走进赛场,感受奥林匹克精神和体育比赛的盛况。

2、中国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较高,应该举办一次奥运会。通过历次的奥运会的成绩宣传,让世人都知道,我们国家是个体育强国。中国是一个体育大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方面已连续在最近两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和奖牌总数第四名的好成绩。迄今为止,中国运动员共获得1317个世界冠军、超过或打破世界纪录1026次。中国群众性体育运动基础雄厚,常年坚持体育锻炼的逾3亿人。

3、我们的经济实力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中国和北京具备举办奥运会的经济实力。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近10年来经济发展以每年10.8%的速度增长,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万亿美元。北京是一座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近十年来经济始终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240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美元以上。人们普遍认为,申奥成功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是我国实力的体现。四成受访者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国际的认同”,是北京成功获得主办权的最主要原因。三成的受访者认为北京胜出是因为“经济实力的增强”,13·4% 的受访者认为北京“由于申办工作做的好”而获得了主办权。

4、中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泰民安,社会安定团结。在世界主要首都城市中,北京是刑事犯罪率、交通死亡率、火灾发生率最低的城市之一,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具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

奥运会有什么意义

奥运会的意义: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在奥林匹克主义指导下,以体育运动和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庆典——奥运会为主要活动内容,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社会运动。

奥林匹克运动会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因举办地在奥林匹亚而得名。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停办了1500年之后,法国人顾拜旦于19世纪末提出举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倡议。

1894年成立奥委会,1896年举办了首届奥运会,1924年举办了首届冬奥会,1960年举办了首届残奥会,2010年举办了首届青奥会,2012年举办了首届青冬奥会。

2017年7月,国际奥委会决定由法国巴黎承办2024年奥运会,由美国洛杉矶承办2028年奥运会,并于9月14日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31次全会中正式宣布这两届奥运会的归属。

扩展资料:

奥运会的发展历程:

公元前776年-公元前388年

伯罗奔尼撒的统治者伊菲图斯(古代奥运会的创始人)努力使宗教与体育竞技合为一体。他不仅革新宗教仪式,还组织大规模的体育竞技活动,并决定每四年举行一次。

时间定在闰年的夏至之后。所以公元前776年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正式载入史册,成为古代奥运会的第1届。参加第一届古代奥运会的国家仅有三个国家——伯罗奔尼撒、伊斯利、斯巴达。

当时仅有一个比赛项目,即距离为192.27米的场地跑。

古希腊人于公元前776年规定每4年在奥林匹亚举办一次运动会,原因是为了和平和表示尊重奥林匹克众神(即古希腊神话里的宙斯等神)。

当时各个城邦有他们自己算年的方法,并没有一个共通的纪元。但是各城邦之间每年度最重要的大事就是希腊的大运动会。

这些运动会一共有四种:奥林匹克运动会、匹西亚运动会、尼米亚运动会与伊斯米亚运动会。这四个运动会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首,依照顺序分别在四个地点举行,这样形成的一个四年周期,称为奥林匹克周期(Olympiad),成为城邦之间计算年份的方法。

运动会举行期间,全希腊选手及附近的百姓相聚于奥林匹亚这个希腊南部风景秀丽的小镇。

公元前776年在这里举行第一届奥运会时,多利亚人克洛斯在192.27米短跑比赛中取得冠军,成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荣获第一个项目的第一个桂冠的人。

后来,古希腊运动会的规模逐渐扩大,并成为显示民族精神的盛会,比赛的优胜者获得月桂、野橄榄和棕榈编织的花环等。

百度百科-奥林匹克运动会

当谎言被揭穿,作文。

北京奥运会前,美联社对中国体操队何可欣和江钰源的年龄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其年龄都低于16岁,不符合参加奥运会的年龄标准。前者如愿夺取该届金牌后,中国媒体对西方媒体进行了义正辞严的回击,认为对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然而,一些事实却证明这些攻击并非无的放矢。北京时间29日凌晨,国际奥委会宣布剥夺中国体操队在2000年悉尼奥运获得的女子团体铜牌,改授予美国队,原因是参加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中国队队员董芳霄当时未年满16周岁。(4月29日《羊城晚报》)

体操改小,足球改大,重竞技吃泻药减轻体重,射击使用镇定剂,短跑偏爱……在世界各国选手共襄盛举的舞台上,中国军团一直饱受怀疑。前不久,新周刊做了一个专题,“中国人为什么爱说谎”。吴思说,人们试图通过低成本来获

取高利益时,谎言就产生了。而我觉得最深刻的一点是,众多的谎言让中国人鉴别各种谎言的能力世界第一。美剧《别对我说谎》的主角莱特曼博士,来到中国最多只能算是一个鉴谎爱好者。一个上世纪60年代的官员声势磅礴地宣布亩产十万斤,可能会让莱特曼博士拍红巴掌,而我们早就习惯了装相信。

我们为什么要在体育上撒谎?因为按照大多数人的被灌输的理念,奥运体育是国家声望,属于用来“激励公众”的精神奢侈品。本来,北京奥运会之后,内部人士认为中国体育走到了改制的关键时期,但体育总局坚定不移表态全国体制不能放弃,从而为体育延续了这一标签。女性,在奥林匹克的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群体,古代奥运会如果有妇女偷看,给她们的待遇是从山崖上扔下去。而这一次,荣耀齐天的中国女子体操,因为撒谎也被扔了下去。

三聚氰胺、地沟油、奥运女子体操团体铜牌、黑窑工、黑煤矿……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说谎,说谎是为了趋近利益,逃避伤害。悉尼奥运会上这枚铜牌,普通公众没有享受到荣耀,反而因10年后被扣上撒谎集团的帽子游街。因此,不仅仅奥林匹克应该谴责这样的行为,连我们也应该对此深恶痛绝。吃肉的时候没有俺,挨打的时候说我们是撒谎的“中国人”,太委屈了。

10年后被揭穿年龄,让我们对奥委会是否会在2018年秋后算账心怀忐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搞了一个统计,哪些职业失去操守的情况最严重?12575名受调查者中三成人认为会计师比较严重。当然,你也可以怀疑撒谎会计师的“三分”,究竟是“三分流水七分尘”的三分,还是“天下月色都淡了三分”的三分,因为你看了前9名,都还没有找到体育圈,这完全让人费解。

设计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

新华网北京6月30日电 记者高鹏、汪涌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创意方案的征集工作将于7月底结束,初步的创意方案和制作团队也将在9月份确定。在悉尼和雅典连续两届奥运会创造了奥运会开幕式的经典之后,2008年的北京拿什么感动世界?

8分钟和4小时

“8分钟太短了,根本无法展示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则不一样,你们可以有4个小时讲故事,”雅典奥运会开、闭幕式创意和制作总监大卫·佐克日前在参加北京2008奥运国际论坛2005大会接受记者访时说。

据佐克透露,他所在的英国杰克莫顿大型主题活动集团公司正在和张艺谋合作,寻求共同执导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可能性。

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由张艺谋执导的8分钟短节目在国内外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响。国外对这个短节目普遍叫好,而国人则多持批评意见,认为表现出的中国内涵过于肤浅。对此,佐克为自己的搭档“打抱不平”说,要想在短短的8分钟里淋漓尽致地展现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精髓,任何人都很难做到。因此,8分钟短节目只选取“大”、“二胡”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象征元素实在是无奈之举。

“但对于大多数外国人来说,即便是这些最简单的中国文化‘符号’,仍然充满了神秘感,”佐克说。

佐克表示,西方对于中国的了解大都来自媒体报道,但由于意识形态以及传统价值观上的不同,一些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过于片面,有失客观,因此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并不真实。奥运会开幕式是个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绝佳机会。全世界每个角落的人都能通过观看电视直播直接感受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而不会被媒体的主观报道所影响。

西装?中山装?汉服?唐装?马褂?再过495天,作为东道主的中国运动员以什么样的着装在开幕式上亮相,成为在此间举行的“2008年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礼仪装备设计研讨会”的焦点话题。在相关研讨会上,学者、运动员、设计师等展开争论。

有人建议应着汉服,但也有人认为要结合时尚文化。

汉服、唐装、马褂、中山装、西装,见证了中国服装风格发展的过程。任何一种着装形式,只是与该时代的民族文化特征相适应。不能因汉唐盛世,而推崇汉唐之服;清末凌辱,而屏弃马褂。西服虽是“舶来品”,但也绝不能盲目排斥,试想诸如“洋车子”、“洋油”之类的“舶来品”也不早已融入大众生活了吗?

在“奥运礼服”的选择上,想推崇民族特色无可厚非。可民族特色也不能抵触于奥运的竞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历史是不断进步的,服装风格也不断变更发展。想用“服装复古”去打文化特色牌,只会给人一种精神文化“古板化”的感觉,和奥运竞技、向上的文化内涵格格不入。“奥运礼服”的设计,要秉承于奥运精神,而不是强行加入“复古文化”,否则会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

其实穿西服也未尝不可,国际文化交融的今天,西服早就成了世界的主打服饰品牌。也不要骂穿西服是“崇洋媚外”,一味穿汉服、坐马车只会步入文化的倒退。“洋为中用”、“中为洋用”是新时代发展的标签,“四明”让外人“发扬光大”后,西服为什么就不能在我国灿烂开花呢?

哪个服饰最终被选为“奥运礼服”已不重要,关键是礼服的设计不能落入“文化复古”圈套。弘扬民族文化,并非是复古文化,而是在“汲取精华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整天穿着“汉服”,且“之、乎,者、也”的叫喝者,是文化无知的伪道士。想坐上文化倒退的列车,千万别拉着全国民众下水。

“奥运礼服”的选择关系国家门面,一味的“服装复古”只会让极力提倡的奥运精神变得呆板可笑。与时俱进,有时代精神的服装,才会更好地体现奥运的人文精神风貌。期待,站在2008年奥运开幕式上的中国健儿,各个服饰得体,精神焕发。

奥运会国家形象的提升有什么意义?

体育是快速提升国家形象的方法之一,很多情况下,人们通过一个体育项目甚至是一个运动员来认识和了解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历史时刻,体育甚至能影响和推动一个国家的政治事务,如著名的“乒乓外交”。奥运会历来是塑造国家形象、推动国家建设的良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传媒不但肩负着进行全面精彩的赛事报道、继续发扬奥运精神的重任,还肩负着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使命。

何谓国家形象

通俗地说,国家形象就是一张“国家名片”。归纳而言,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理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可分为国内形象与国际形象,两者之间往往存在很大差异①。国家形象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但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家的实际状况,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塑造的。

体育形象是国家形象的一部分,一个积贫积弱、国民身体素质低下的国家是无法树立强国形象的;相反,一个国家如果拥有无数健康体魄、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国民,其强国地位则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从“东亚病夫”到雅典奥运会金牌数第二,从任人宰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两者形象上的差别不言自明。

雅典奥运会报道中体现的国家形象分析

以下分析主要针对雅典奥运会报道,兼涉其他一些体育报道。

1.金牌至上和泛政治化

从国内媒体来看,大幅的篇幅留给了国内夺金或有希望夺金的运动员。田径是中国的软肋,除了有望夺牌的刘翔、孙英杰、邢慧娜,其他田径运动员的报道很少。直到奥运会末期,刘翔和邢慧娜同日力夺双金,才立刻成为瞩目的焦点。一言以蔽之,金牌是报道的指挥棒。

金牌至上源自举国体制,即在竞技体育上,主张倾一国之力培养金牌运动员,不惜付出代价,不计个人得失,把金牌战略与政治、外交等因素挂钩,并以严厉的行政手段进行控制。举国体制有其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国家地位的积极作用,但也间接造成了前东德等国的丑闻,而且它与现代社会尊重个体尊重的思想有相违背之处,所以金牌至上及其背后的举国体制对国家形象的影响甚大。

2.民族主义

体育报道中的民族主义各国皆有,但西方媒体至少从表面上力求平衡,并且善于将观点隐藏在事实之中,而我国媒体的报道显得倾向性过重,不够大气。这种倾向性不仅是指报道偏重中国运动员,而且在报道有限的外国选手时偏重西方发达国家。

民族主义集中爆发还不是在雅典奥运会上,而是在亚洲杯上。2006年8月12日的《朝日新闻》发表专栏作家船桥洋一的《足球——义和团之乱》一文,称中国排外的民族主义的主要形式就是“反日”,并说中国内部把球迷骚动称为“义和团情结”。强大起来的中国会否成为一个狭隘民族主义的大国?这是西方对未来中国感到不确定的一个层面,也是西方媒体“黄祸说”的主要依据。2008年,作为东道主,我们应该体现的面貌是公正、公平、蓬勃向上的,而不是民族主义情绪的大爆发。

3.对中国运动员“刻板”、媒体不够专业的“刻板印象”

不少西方人常常有这种感觉:中国人总是板着面孔,缺乏个性。在运动场上,中国队也缺少如瓦尔德内尔、霍尔金娜这样极具个人魅力的明星运动员。中国运动员大多不擅言辞,与外国记者的交流不是很生动活泼,外国媒体在报道时自然会有所流露并形成了中国运动员“刻板”的“刻板印象”。

另外,中国媒体在报道体育赛事时有化、煽情化的倾向,不够专业,如炒作罗雪娟和日本蛙泳冠军北岛康介“莫须有”的感情、“亮晶晶”之恋等等。2006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精品高尔夫名人邀请赛上,中国记者问的一些非专业问题被一个《泰晤士报》记者辑录,私下当作笑话议论传播。据说某些外国记者在赛事期间相遇时常以这个方式打招呼:“有没有听到中国记者问的搞笑问题?”②

对北京奥运会的建议

雅典奥运会我国拿到了乒乓球、羽毛球、现代五项三个大项的转播权,北京奥运会预计转播的项目会大幅增长。2008年奥运会,世界将聚焦中国,这将是塑造国家形象的良好契机。

从传播者角度看,广义上说,届时中国的***、运动员、教练员、志愿者、广大北京市民等都是国家形象的传播者。为此,整个社会都要进行北京奥运会基本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推广工作。在这方面媒体的工作一是传递信息、普及知识,全面宣传奥运筹办工作的信息和奥林匹克比赛项目知识,这是传媒肩负的重要任务;二是组织各类活动,搭建百姓参与平台;三是倡导三大理念,提高公众素质。

从传播内容来看,大众传播所传递的内容基本上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说什么”和“怎么说”。③这里主要谈的是“怎么说”,即怎样有效传播国家形象。事实上,体育与政治是不可分离、也不必分离的,两者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调整好它们之间的距离即能实现两者的良好互动。西方媒体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常常将自由、开放、民主观念、民族优越感、爱国主义等政治化概念以极富艺术性、人性化的方式体现出来④,而不是刻板地空呼口号。

从传播媒介来看,奥运会这样大规模的报道需要大量的人财物力,单靠一个媒体很难完美地完成任务,媒介之间的联动合作因此非常必要,可以集中调动人财物力,让更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投入访和报道中,体现不同风格和特色。

其次是不同媒体间的合作,印刷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携手,发挥各自特长,满足不同受众需要。报纸以深度报道、新闻汇编为主,电视以现场直播赛事、实况录像和即时新闻取胜,网络则滚动播报新闻,提供相关链接和充分详实的材料。

再次,可以进行中外合作,与外国一些知名媒体合作,借助他们的先进技术、丰富的经验和优秀的记者把奥运会的转播报道办得更好。从受众角度看,我国传播国家形象的受众主要是外国观众。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首先便是社会文化因素。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受众的思维习惯和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有的放矢,才能做到传播的针对性、实效性,使之具有亲和力、说服力。用西方国家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介绍中国文化和社会进步,加强东西方的沟通和交流,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从传播效果的议程设置理论来看,目前我国体育报道关注的重点仍然是西方国家普遍关注的项目,虽然也报道中国的传统和优势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但没有给人突出印象,远远没有达到成为中国标志性项目的地步。在北京奥运会上,媒体应积极“设置议程”,向世界推广体现我国文化特点的运动项目,如围棋、中国象棋、武术、散打等,让世界了解中国,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