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家知道伊拉克的运动员达纳吗?
2.当年梦六队是怎么丢掉奥运冠军的?
3.奥运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大家知道伊拉克的运动员达纳吗?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当四名伊拉克运动员身穿统一队服,挥舞手中的伊拉克国旗步入会场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为了这一刻,他们经历了很多波折。
据《法制晚报》报道,因伊拉克政府干涉本国奥委会的工作,7月24日国际奥委会决定禁止伊拉克参加奥运会。知道消息后,21岁的伊拉克运动员达纳哭了四个小时。30日,国际奥委会和伊拉克政府达成协议,禁令取消了,达纳成为首批确定参赛的运动员。
昨日上午,达纳参加了女子100米预赛,可惜没能晋级,她还要参加女子200米预赛。日前,记者来到奥运村,对她进行了独家专访。
训练条件
背景:2003年,16岁的达纳开始进行田径训练。训练条件十分艰苦,达纳的教练能提供给她的全部装备,只有毛巾、从约旦淘来的二手运动鞋和最普通的塑料秒表。
记者:对于伊拉克运动员来说,平时训练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达纳:由于体育设施大多被战火破坏,我只能在巴格达大学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运动场训练。在这样年久失修的运动场上训练,困难无处不在,比如:跑道上的塑胶早已不翼而飞,沥青路面也已开裂,随处是旧罐头盒、废铁管和其他杂物,一不小心就会被绊倒。
记者:你的训练装备如何解决?
达纳:短跑运动员由于训练需求,经常要更换新的运动鞋,而我换新鞋的速度总也赶不上旧鞋磨损的速度。靠我一个月150美元的补助,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更别提买双像样的运动鞋了。我的鞋子,都是教练从约旦或其他国家给我“淘”的二手鞋。
鞋子来之不易,我非常珍惜,旧了也不舍得扔,哪里开了线或裂口什么的就先自己缝补一下,再将就着穿。
巴格达夏季漫长而炎热,路面温度高达40摄氏度,训练过程中,脚上的旧鞋在高温摩擦下迅速变得滚烫,每到这时脚底总感觉灼痛难忍。
心理压力
背景:在伊拉克,传统观念并不支持女性参加体育赛事。人们鼓励进行体育运动,但传统观念和习惯却不赞同女性参与。
记者:在伊拉克,作为一名女运动员是否承受着传统观念的压力?
达纳:是的,按照传统观念,女性应该待在家里,而不是做这种抛头露面的事,这是很难改变的。
开始的时候,我的确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周围也有朋友劝我放弃,所幸的是,父母给了我全力的支持。有了家人的帮助,我顶住了压力。我在平时不训练的时候,都会按照传统注意自己的着装,再热的天都会把自己从头到脚裹严实,训练时才换上运动服。
生考验
背景:自6年前开始短跑训练,达纳已两度经历生考验。去年11月,她在巴格达市的体育场备战泛阿拉伯运动会时,一名狙击手向她开了枪。
记者:伊拉克的局势对你们训练有什么影响?
达纳:战后的伊拉克时局不稳,因为内战并未平息,爆炸、袭击事件时有发生。由于训练地离家太远,我和教练每天都要驱车几小时赶去训练,时常要穿越冲突的交火区。另外,在训练的过程中,也经常能听到枪声和爆炸声。
记者:听说你曾经遭遇过危险?
达纳:有两次经历很惊险。去年11月的一天,我正绕场做跑步练习,一阵枪声响起,我只觉得一发子弹朝这边射来,也许当时跑得太快了,子弹从我身边擦过后,打在了旁边的一棵树上。没等我反应过来,紧接着又射来一发子弹,我本能地停下脚步、蹲下身去,只感到脚底一阵凉风袭来。原来子弹竟从我的脚边穿了过去!我害怕极了,当场就晕了过去。
记者:后来呢?
达纳:没过多久,我醒了过来,教练说射击是冲着我们来的,必须马上撤离训练场。但半个小时后我们又回去了,换了个位置继续训练。因为比赛临近,我必须得加紧备战。
记者:那另一次是怎么回事?
达纳:那次我和教练训练结束后开车回家,路上突然一阵密集的子弹朝我们射来,教练叫我躺下,他把车开得飞快。我当时一直在哭,心里不断在想:想为国争光而参加比赛,为什么不能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呢?但不管怎样,我们最终还是活了下来。
坚持理想
背景:据伊拉克奥委会的材料显示,自2003年起,已有104名伊运动员、教练及裁判等丧生,22名奥委会官员失踪。但是,为了实现奥运梦想,达纳并没有因为恐怖袭击的威胁而退缩,而是继续在奥运征途上努力。
记者:经历过这么多危险和困难,想过要放弃体育吗?如果有机会离开伊拉克,会选择到其他国家当运动员吗?
达纳:没有,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我也从未想过要离开家人到其他地方去当运动员。我是一名伊拉克人,我永远不会离开自己的祖国。作为一个伊拉克人,我们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有权追求更有意义的活法。
记者:参加奥运会对你意味着什么?
达纳:作为一名伊拉克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为伊拉克争得荣誉,一直是我的梦想。为了让伊拉克国旗在奥运赛场上高高升起,让全世界都看到伊拉克人的坚强和勇敢,哪怕有再多的苦、再多的危险,我都会坚持下去!
■人物介绍
伊拉克运动员达纳侯赛因今年21岁,她参加的是北京奥运会100米、200米项目的比赛。虽然没有夺牌的希望,但她却成为国际传媒关注的焦点,并被美国《时代周刊》列为北京奥运会“100位最值得关注选手”之一。
当年梦六队是怎么丢掉奥运冠军的?
众所周知,美国男篮在世界大赛上向来都拥有极高的统治力,尤其是在奥运会上,自打1992年“梦一队”在巴萨罗那诞生,到2008年北京的“梦八队”,再到三年前里约热内卢的“梦十二”,由各路大牌们组成的“梦之队”们几乎全部拿到了金牌,并且赢得都非常轻松写意。
然而事情总有那么些例外,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美国男篮自打“1989年允许职业球员参赛之后”第一次丢掉金牌。他们在小组赛上就输掉了两场比赛,一场输给了波多黎各,一场输给了立陶宛,积分只有8分,排在B组的第四位;淘汰赛里,美国先是击败了西班牙,挤进四强;随后在半决赛上输给了阿根廷,无缘决赛;之后的三四名比赛里他们又战胜了立陶宛,这才赢得了一枚铜牌。
显然这不是“梦之队”该有的水平。事实上,这支梦六队在奥运会正式开始前就已经吃了一瘪——小组赛开始前的热身赛里,梦六队一场输给了意大利,一场靠着艾弗森的压哨绝杀才险胜德国。换言之,这支梦六队从一开始就没有绝对统治力,输掉金牌完全不是一件意外的事情。
印象里强大的梦之队,为何会在这一年奥运会上如此凄凉?
首先必须要说的是背景,我们都知道1992年梦之队初诞生时的震撼,那支拥有乔丹、魔术师和拉里伯德等多位历史级名人堂的球队场均净胜分达到了不可思议的43.8分,不过到了2002年和2006年之间,美国男篮在国际篮球上统治力已经严重下滑,堪称是最薄弱的一个时期——大概差到什么地步?早在梦六队丢掉雅典奥运会金牌前,梦五队就曾经在2002年的印第安纳波利斯男篮世锦赛上创造过历史最差的第六名,这还是在家门口的世锦赛。
再往前,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卡特世纪一扣留名青史,梦四队也最终成功拿到了金牌,但他们在半决赛差点就被立陶宛击败,结果这样的表现并没有引起美国人的重视——2002年世锦赛的失利便是最好的证明。
考虑到美国篮协“重奥运会,轻世锦赛”,这还算能理解,也是因为输掉了世锦赛,美国男篮必须要参加2003年美洲杯的预选赛,这一次,他们重新派出了豪华阵容,包括得分王麦迪、“MVP+FMVP”邓肯、艾弗森、卡特、雷阿伦、基德、埃尔顿布兰德等人都选择了参加,最终他们取得了10战全胜的战绩出线——作为对比,美国男篮今年参加美洲杯预选赛派出的都是NBDL的球员,大概你就知道那一年阵容有多么豪华了。
如果是这套阵容参加奥运会的话,也许梦六队就不会留下“耻辱记录”了。可惜在奥运会开始之前的100天,雅典连续发生了3次炸弹威胁,在恐怖袭击的“威胁”下,多数美洲杯的冠军成员都选择了退出,只留下艾弗森和邓肯两位真正的大牌。
最终出现在雅典奥运会出战名单上的,除了艾弗森和邓肯,还有马布里、韦德、安东尼、詹姆斯、布泽尔、奥卡福、马里昂、小斯、奥多姆和理查德杰弗森,这里面的大多数人都没有参加过国际大赛。其中,詹姆斯、韦德、安东尼都是新秀,小斯还只是一个喜欢隔扣完朝着观众怒吼的愣头青,杰弗森就更加不用说了——相比过去几届梦之队,真的逊色了很多。
不过说实话,即便是这样的阵容,实际上也比很多国家要出色了很多。所以我们并不认为“恐怖袭击”是梦六队失金的主因,他们的问题,更多是出现在阵容的不合理和对国际联赛的不熟悉上。
在以往的阵容里,梦之队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优势,多是因为他们的机动性很强,但是在这个阵容里却多是“单挑好手”,比如艾弗森和马布里,两人都是进攻强于组织的后卫,邓肯也不是一个擅长于打快攻的球员,詹姆斯、韦德、安东尼倒是从新秀赛季开始就擅长于快攻,机动性也非常强,无奈遇上了拉里布朗作为主教练,后者是出了名的不喜欢用新秀,所以整个奥运会期间三人都没有得到太多的上场时间。除此之外,这个阵容也没有一个稳定的三分点,集训时间也不到一个月——没组织没三分没默契,大牌们都是各自玩各自的,自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规则上,FIBA没有防守三秒,所以邓肯无法在内线取得优势,加之其他球队在过去几年里都已经取得了进步,所以美国男篮招牌的全场防守紧逼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效,反倒是因为对联防规则的不熟悉,梦六队的单打效率极低,最终只取得了5胜3负的战绩。
不得不说的是,美国男篮在那段“低迷期”内一直在低估其他球队的实力——世界篮球早已不是1992年的模样,在2004年前后,几乎每一支球队都有着NBA球星,比如阿根廷的吉诺比利,西班牙的加索尔,德国的诺维斯基,还有我们的姚明等,美国男篮丝毫没有紧张感,派出的阵容也是一届比一届星光黯淡,失利也就在所难免。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把失利归咎于任何球员乃至教练都是不对的,毕竟球员们也一直在拼命,拉里布朗在短暂的半个多月里也很难打造一套合适的体系。非要说的话,美国篮协才是最该批评的存在,他们没有意识到世界篮球的进步,反倒是一直狂妄自大,可惜即便是奥运会失利也难让美国篮协回过神,他们此后又输掉了2006年的世锦赛金牌,直到2008年才派出了最好的阵容,并且自那之后,就再也没有丢过国际大赛的冠军。
奥运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奥林匹克运动从80年代开始改革以来,赶上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克服了危及奥林匹克运动生存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但是奥林匹克运动仍然存在的一些难题,构成了对其本身未来发展的挑战。
(一)对国际奥委会独立性的挑战主要来自政治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干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干预是不同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长达40年的时期内,奥林匹克运动经历了许多政治风暴的考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70至80年代奥运会所面临的一次次大规模的政治抵制。这些政治抵制的根本原因是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和南非种族主义与非洲国家反种族主义的矛盾。在奥林匹克运动未来的发展中,出现同样大规模抵制的可能性大大减少。这是因为世界的政治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进行大规模抵制的政治动因已大大削弱。但企图左右国际奥委会对其事务独立进行决策的政治势力还存在,国际奥委会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承认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不可分割的同时,坚决反对把奥运会作为某个国家政府的政治工具,对各种政治干扰采取了有效的对策,如1992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757号决议,对南斯拉夫进行制裁,要各会员国禁止南运动员进入他国领土参加国际比赛;而国际奥委会并没有简单服从,经过一系列策略外交,使南斯拉夫运动员以个人身份参加了巴塞罗那25届奥运会比赛。此外,使美国国会对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非议和干涉,也遭到国际奥委会的公开批评。这些都表现出国际奥委会的独立立场。
(二)三大支柱间矛盾的挑战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国家(地区)奥委会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基石,三者之间的团结、协作是极为重要的。在1973年恢复自1930年中断的奥林匹克代表大会上,特别讨论了三者团结的重要性。目前三者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是融洽的,但也存在潜在的危险,主要表现在权力和经济利益分配上。
①遴选奥运会主办城市国际奥委会认为,遴选主办城市是国际奥委会的独有权利。但现实情况看,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负责奥运会的一切技术问题,如比赛规则、运动员及格标准、每个国家(地区)参加每个单项的运动员人数等;是否允许职业选手参赛,也属其权限所在。国家和地区奥委会负责派出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派哪些项目、派多少人数,均由国家和地区奥委会自己决定。基于上述理由,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国家(地区)奥委会认为,遴选主办城市也与它们密切有关,希望改变今日遴选主办城市由国际奥委会独家投票决定的状况。
②委员制国际奥委会委员是由国际奥委会直接遴选的。根据《奥林匹克宪章》规定,这些委员是"国际奥委会在他们各自国家的代表,而不是他们国家(地区)在国际奥委会的代表"。奥林匹克运动一切问题的讨论都是在国际奥委会内部进行,而奥林匹克运动开展的实体国家(地区)奥委会,只享有十分微小的决策权。目前国际奥委会共有202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成员,现任国际奥委会委员仅119人,且有些国家占有两名或以上委员。一些国家奥委会对此持有异意,要求改变现行的组织结构,变委员个人制为各国(地区)奥委会的代表制,一国一票,使自己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
上述问题由来已久,但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日益明显突出,有待于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国家(地区)奥委会三方面协商解决。
(三)商业化的挑战商业化是使体育运动适应现代社会的一个最有力的因素。利用商业手段寻求发展,已经成为当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商业化使奥林匹克运动摆脱了经济上进退两难的困境。但商业化也会影响奥运会竞技运动的正常进行,如汉城奥运会的许多比赛本应在下午或晚上进行,但为满足**广播权最大买主美国电视广播公司的要求,组委会将比赛移到早晨以顺应美国东部电视的黄金时间。这种移动显然会影响运动员水平的正常发挥。国际奥委会为使商业化能按照有利于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轨道前进,采取若干控制措施:坚持在奥运会比赛场地及其上空不准进行任何形式的广告宣传的原则,使奥运会在世界各种国际体育大赛中,成为唯一没有商业广告的运动会;扩大经济来源,降低电视转播权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以减少对电视广播公司的依赖;设立奥林匹克团结基金,加强对不发达国家的援助。但如何防止过度商业化,仍是国际奥委会面临的新课题。
(四)职业化的挑战业余原则一度是奥林匹克运动理想的基本原则,被视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石和生命线。坚持业余的原则,其目的是为了纯洁奥林匹克精神。但是,随着社会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仍坚持"业余"的原则已不现实。因为高水平的运动员,只有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训练才能达到体育的高峰。长期训练的花费只有来自国家或企业赞助。同时,固守"业余主义",会将许多优秀选手排斥在奥运会门外,束缚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不利于运动水平的提高。1980年国际奥委会从宪章中取消了"业余"的规定,1988年允许职业网球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比赛。运动员参赛资格也由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自行决定,这一方面是因为有些国际单项组织对职业选手参赛仍持观望态度,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奥林匹克精神不受损害,将那些处于经纪人手中,不为国际体育组织所控制的职业选手,如职业拳击运动员排斥在奥运会之外。
(五)滥用兴奋剂的挑战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奥林匹克运动中使用与反对使用兴奋剂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利用兴奋剂提高运动成绩是一种欺骗行为,是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和"更快、更高、更强"的激励口号的嘲弄。国际奥委会在禁止使用兴奋剂方面态度十分坚决。国际奥委会对违禁者的处罚也不断加重。但是由于在现代社会中,国际大赛的运动成绩往往与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联系在一起,因而使用兴奋剂的现象不会在短时期内消失,使用兴奋剂的手段会越来越隐蔽,这就会对检测兴奋剂的手段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奥林匹克运动中反对兴奋剂的斗争不仅是一场不同体育道德观之间的斗争,也是一场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的斗争。
(六)超大规模的挑战。 二次世界大战前,参加奥运会的人数不多,参加的国家和地区也不到50个。战后,奥运会的参赛运动员、国家和地区的数目急剧增加,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运动员人数为9364人,国家和地区为172个,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为202 个,此外,还有数量可观的教练员、裁判员、新闻记者、保安人员和服务人员,总数达7万多,再加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旅游观光者。规模如此之大,势必给举办城市带来沉重的负担。这种规模使得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城市望而生畏。国际奥委会采取了限制奥运会的人数,提高新项目进入奥运会的标准,削减奥运会比赛项目等措施,控制奥运会的规模继续膨胀。
展望未来,奥林匹克运动在迎来它的一百周年的时候,将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奥运会向职业运动员开放,意味着奥运会将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运动员竞技场,集中地表现出人类向自己极限挑战的最高水平,比赛场面也将更加激烈和扣人心弦。另一方面,奥林匹克运动将进一步均衡发展,以奥运会为代表的高水平竞技运动将与大众体育相结合,并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国际奥委会通过成立"大众体育委员会"、赞助国际大众体育科学大会、发起"奥林匹克日"的大众体育活动等措施,使大众体育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奥林匹克运动在文化、教育、体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活动也日益活跃,奥运会的文化色彩更加丰富,各项文化艺术活动会达到更高的水平,更多的城市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申办奥运会,会使更多的人认识奥林匹克运动的丰富内涵和独到作用,奥林匹克运动将更加具有广泛性。
已经开始的奥林匹克运动改革将继续进行下去,奥林匹克运动将更加充满活力,在不断地迎接挑战和不断地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走向未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