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家是觉得伦敦奥运会好还是北京奥运会好?
2.奥运会介绍
3.伦敦奥运拿什么影响一代人 日不落欲重树强国
大家是觉得伦敦奥运会好还是北京奥运会好?
必须是中国好!
如果奥运会放在四年前的北京,我相信很多人能一字不差的说出开幕式的具体时间甚至有多少运动员参加。即使在国外,同样有很多人记住了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唱歌的小女孩以及那幅无比华丽的中国山水画。
北京奥运会的关注度是空前的。但是四年后,伦敦却告诉世人,原来举办奥运会可以这样的不靠谱。而这种不靠谱甚至连主办方自己也意识到了,但却无可奈何。这其中固然有客观的因素存在,譬如说,这届奥运会普遍受冷落、恐怖分子的威胁等等,但是,我相信主观因素一定是主要的。
伦敦奥运会的宣传工作做的极不到位。如果你不是一个体育爱好者,又不怎么关注新闻,你是否会知道这个四年一次的体坛盛事即将在几天后开幕。这其中固然有神九、欧洲杯等大事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但是这归根究底还是主办方的原因。既然是盛事,就应该有盛事的样子。全世界都知道伦敦缺钱,但是缺钱也不能折了自己的面子,伦敦把绝大部分的用于宣传的钱都省去了,美其名曰用于场馆建设,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是必然的。
伦敦的不靠谱这只不过是皮毛而已。就在前不久,伦敦奥运会爆出了安保人手不足、希思罗机场混进恐怖分子、奥运开幕式因安保问题将缩水等闹剧。是不是确有其事现在还很难说,如果真是闹剧的话到也增添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无伤大雅。但如果不是,那问题就大了。这么多国家的运动员来这里参加运动会,那本身就是对这座城市,对这个国家的信任,现在你却连他们最基本的安全都无法保障,那你还办什么奥运会?
当然,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伦敦奥运会,至少他们在重压之下表现出来的荣辱不惊,以不变应万变值得学习和借鉴。至于这届奥运会到底如何不靠谱,我相信几天后我们就能够体会到了。
奥运会介绍
奥林匹克运动会
Olympic Games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世界综合性运动会 。每4年一届,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运动会。
奥运会的由来
希腊人于公元前776年规定每4年在奥林匹亚举办一次运动会。 运动会举行期间,全希腊选手及附近黎民百姓相聚于奥林匹亚这个希腊南部的风景秀丽的小镇。公元前776年在这里举行第一届奥运会 时,多利亚人克洛斯在192·27米短跑比赛中取得冠军。他成为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荣获第一个项目的第一个桂冠的人。
后来,古希腊运动会的规模逐渐扩大,并成为显示民族精神的盛会。比赛的优胜者获得月桂、野橄榄和棕榈编织的花环等。从公元前776年开始,到 公元394年止,历经1170年,共举行了293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公元394年被罗马皇帝禁止。
1875~1881年,德国库蒂乌斯人在奥林匹克遗址发掘了出土文物,引起了全世界的兴趣。为此,法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旦认为,恢复古希腊奥运会的传统,对促进国际体育运动的发展有 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在他的倡导与积极奔走下,1894年6月,在巴黎举行了首次国际体育大会。国际体育大会决定把世界性的综合体育运动会叫做奥林匹克运动会,并于189赌辏丛略谙@笆锥?a target=_blank href=/view/31483.htm>雅典 举行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以4年一次,轮流在各会员国举行。
到19 92年,已经举行了25届奥运会。
开幕式
沿革奥林匹克运动会古称竞技会,起源于古希腊,因举办地点在奥林匹亚而得名。古代希腊人有爱好运动竞技的传统。古希腊分成许多城邦,为了祭神,各城邦经常举行竞技会,这些竞技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竞技会期间实行神圣休战,以便于公民自由往来,为城邦间绵延不绝的战争带来短暂的和平,因而受到普遍欢迎。诸多竞技会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是在奥林匹亚举行的祭祀万神之父——宙斯的竞技会,即现今所称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升旗仪式
第一届古代奥运会于公元前776年举行。此后每4年举办一次,直至公元393年,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禁止一切异教活动,宣布废除古奥运会为止,历时1169年,共举行293届。几十年后,狄奥多西二世烧毁宙斯神殿,后来洪水与地震又将古奥运会遗址湮没地下。
18世纪中叶,经考古学家挖掘,使古奥运会遗址重见天日。随着近代体育的勃兴,人们渴望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1859~1889年,希腊人曾举办过4届奥运会。1888年法国的P.de顾拜旦男爵提出恢复奥运会的建议,并于1892年遍访欧洲诸国。经两年奔走、筹措,1894年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国际体育会议。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成立,此后6月23日就被称为奥林匹克日。会议还决定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后每4年举行一次,在世界5大洲各大城市轮流举办。运动会如因故不能举行,奥运会的届数仍照算。
1894年6月巴黎国际会议上通过了第一部由顾拜旦倡议和制定的奥林匹克章程。它涉及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宗旨、原则及其他有关事宜。1921年洛桑奥林匹克会议,制定了奥林匹克法,包括奥林匹克运动会宪章、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章程、奥林匹克运动会竞赛规则及议定书、奥林匹克运动会举行通则、奥林匹克议会规则等5部分。数十年来,奥林匹克法曾多次修改、补充,但由顾拜旦制定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未变。
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第二届奥运会上,有11名女子冲破禁令,出现在运动场上。国际奥委会经过数次争论,终于在1924年第22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允许女子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决议。此后,女子项目成为奥运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参赛的女运动员也越来越多。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国际奥委会还作出许多规定。1913年,根据顾拜旦的构思,国际奥委会设计了奥林匹克会旗,白底无边,中央有5个相互套连的圆环,环的颜色为天蓝、黄、黑、绿、红,五环象征5大洲的团结和全世界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见。1914年为庆祝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0周年,在巴黎举行的奥林匹克大会上会旗首次使用。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时,在运动场上升起第一面五环会旗,这以后历届奥运会开幕式上都有会旗交接仪式和升旗仪式。为了宣传奥林匹克精神、鼓励参赛运动员,由顾拜旦提议,1913年经国际奥委会批准,将“更快、更高、更强”作为奥林匹克格言。1908年伦敦奥运会举行时,在圣保罗大教堂举行奥运会的宗教仪式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主教在其布道词中说,奥运会“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顾拜旦对这句话极为赞赏,以后多次引用,因此不少人认为,这句话应该成为奥林匹克理想。从1920年第七届奥运会开始实施运动员宣誓。1968年第19届奥运会又增加裁判员宣誓。1936年第11届奥运会时,国际奥委会正式规定,在主体会场点燃象征光明、友谊、团结的奥林匹克火焰。此后这一活动成为每届奥运会开幕式不可缺少的仪式之一。奥运会开始前,在奥林匹亚希腊女神赫拉(宙斯之妻)庙旁用凹面镜聚集阳光点燃火炬后,进行火炬接力,于奥运会开幕前一天到达举办城市。在开幕式上由东道国运动员接最后一棒点燃塔上火焰,闭幕式时火焰熄灭。
运动员入场
会场飘扬着奥林匹克会旗及各参赛国国旗
按照规定,凡被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国家奥委会均可派运动队参加奥运会比赛。1949年以前,中华民国曾派队或派代表参加了第9、10、11 、14届奥运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在芬兰举行第15届奥运会时,中国奥委会首次应邀参加,中国运动员参加了游泳比赛。此后,中国奥委会一度与国际奥委会中断了联系。1979年11月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席位。1984年中国派出225名运动员出席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并取得按金牌数(15枚)排位第四的好成绩。1988年第24届、1992 年第25届奥运会,中国派代表团参加比赛,均取得较好成绩.
中国历届奥运会奖牌榜
届数 金牌 银牌 铜牌 总计
23 15 8 9 32
24 5 11 12 28
25 16 22 16 54
26 16 22 12 50
27 28 16 15 59
28 32 17 14 63
举办国 奥运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的综合性运动会。通常情况下,国际奥委会主席和主办国元首都出席大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并在会上致词,由主办国元首宣布大会开幕。以往奥运会参赛国家(或地区)由主办国发出邀请,1986年9月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汉城会议决定,以后改由国际奥委会邀请。
国际奥委会章程规定,奥运会属国际奥委会的专利。国际奥委会根据申请举办城市的组织能力和财力 ,由全体委员投票决定举办下一届奥运会的城市,并由国际奥委会同获得举办权的城市签订必要的合同。主办城市必须遵照国际奥委会的章程和指示办事,一般要兴建符合标准的运动场地,并为运动员提供专门的住所,住所通常称为奥林匹克村。
项目 奥运会比赛项目有:田径 、篮球、足球、排球、游泳(含跳水、水球、花样游泳)、曲棍球、体操、举重、自行车、摔跤、柔道、射击、射箭、击剑、赛艇、划艇、帆船、马术、拳击、手球、现代五项、网球、乒乓球等。除正式比赛项目外,国际奥委会还授权东道国,可将本国开展较为普及的非奥运会正式项目的1~3个列为当届奥运会的表演赛,其他国家亦可派队参加。作为非正式比赛,获胜者不发给奖牌。
奖励 国际奥委会强调比赛只是个人和各队之间的竞争,不是国与国之间体育实力的较量。国际奥委会公布的只是比赛成绩,无各国得奖情况。但东道国、新闻界以及各国奥委会都进行这方面的统计,并按奖牌或分数排列总的名次。在奖励方面,也着重在精神上和名誉上。国际奥委会认为,精神奖励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在奥运会上获胜的前三名选手,只分别授予金、银、铜质奖章,不发给任何物质奖励。
古代奥运会自公元前776年于希腊的奥林匹亚举行以来,已经有1200年的历史。最早是一种宗教仪式,逐渐演变成体育活动,当时的比赛项目有五项全能(包含铁饼、标枪、跳远、赛跑和摔跤)、赛跑、拳击、摔跤、拳击角力(拳击和摔跤的混合运动)、四轮马车赛跑和骑马。古代奥运会体现了人们和平的愿望,在奥运期间,交战双方会休战,但是,古代奥运会最终还是因为战争而停止。
奥林匹克的复兴始自1896年,在奥运祖师顾拜旦的努力下,当时在希腊的雅典举办了第一次现代奥运会,有来自14个国家的245名运动员参加。此后,参赛运动员、参赛国家和比赛项目与日俱增,在2000年澳大利亚的悉尼奥运会上,有来自199个国家的10,000多名运动员参赛。成为全球最盛大的聚会,奥运会提出的“更快、更高、更强”精神,体现了现代人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
冬季体育项目最早在1908年添加到奥运会中,当时是花样滑冰运动。冰球项目自1920年加入。在1924年,冬奥会第一次在法国的查米尼斯单独举行。自1994年起,冬奥会定于不和夏季奥运会同年举行,因此目前奥运会为每两年一届,冬奥会和夏季奥运会交替进行。
历届夏季奥运会举办地
届次 举行地点 年 份
1 雅典?希腊 1896
2 巴黎?法国 1900
3 圣路易?美国 1904
4 伦敦?英国 1908
5 斯德哥尔摩?瑞典 1912
6 柏林?德国 1916 (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未办)
7 安特卫普?比利时 1920
8 巴黎?法国 1924
9 阿姆斯特丹?荷兰 1928
10 洛杉矶?美国 1932
11 柏林?德国 1936 (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未办)
12 赫尔辛基?芬兰 1940(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未办)
13 伦敦?英国 1944
14 伦敦?英国 1948
15 赫尔辛基?芬兰 1952
16 墨尔本?澳大利亚 1956
17 罗马?意大利 1960
18 东京?日本 1964
19 墨西哥城?墨西哥 1968
20 慕尼黑?原西德 1972
21 蒙特利尔?加拿大 1976
22 莫斯科?原苏联 1980
23 洛杉矶?美国 1984
24 汉城?韩国 1988
25 巴塞罗那?西班牙 1992
26 亚特兰大?美国 1996
27 悉尼?澳大利亚 2000
28 雅典?希腊 2004
29 北京 中国 2008
30 伦敦 英国 2012
伦敦奥运拿什么影响一代人 日不落欲重树强国
从北京到伦敦
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似乎仍在眼前。如今,舞台已转到伦敦。那里将会演绎怎样的奥运激情?中美金牌大战将掀起多少风浪?刘翔、孙杨、李娜等“中国龙”、“中国凤”还将续写多少传奇?
历史上,英国人曾两次在现代奥运面临危机时“挺身而出”。如今,欧债危机的背景下徘徊不前的英国经济则热切期待奥运“反哺”。7月27日,口号为“影响一代人”的伦敦奥运能否为凄风苦雨的世界经济带来一片明媚?
让我们,走近英国,走近奥运。
伦敦“影响一代人”意味什么?
对于英国人来说,如今再一次与奥运牵手,已不再是满足自身的奥运情结,也不屑去树立“日不落帝国”的形象和国威,他们更希望通过奥运来实现人文、经济和体育重回世界中心的雄心。
继1908年第4届奥运会、1948年第14届奥运会之后,2012年第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第三次来到古老的伦敦。如今,全世界都开始前瞻伦敦奥运。人们好奇本届奥运会将有什么精彩看点,人们也在好奇伦敦奥运会的口号—— “影响一代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走出困境,变被动为主动
6月5日,伦敦奥运会倒计时第50天,伦敦奥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向世界宣称:伦敦已经准备好了,伦敦将信心十足地去迎接这次伟大的盛会。
与往届奥运会不同,总预算仅为93亿英镑的伦敦奥运会从一开始就面临资金不足的窘境,甚至一度还面临停办的危机。然而,睿智的英国人没有退缩,反而在逆境中崛起,在困局中突围,伦敦变被动为主动,扭转了危机。为此,英国和伦敦赢得赞誉。
两年前,发端于希腊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开始由单一国家演变为整个欧元区危机,进而发展为制约并影响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的一场“债务风暴”。去年下半年,欧债危机出现了向法国、德国等欧元区核心国家蔓延的态势,严重阻碍了欧洲经济复苏的脚步。
英国没有使用欧元,欧债危机对其影响没有对德国、法国那么大,但是这场风暴还是给英国筹办奥运会带来了极大困难。高消费、高福利是“长期的难题”,已经令英国经济举步维艰。受长期低出生率、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和二战后生育潮人口大规模步入老龄等因素影响,从20世纪末开始,欧洲大多数国家的社会负担越来越重。然而,即使经济不景气,社会压力大,欧洲的大多数公众却不愿改变高消费、高福利的格局,个别欧盟成员国政府不顾本国财政情况与经济实力,一味寻求与发达国家同等的高福利。其中欠发达的希腊和爱尔兰较为突出。2010年,希腊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0.6%,而社会福利在政府总支出中的占比更是高达41.6%。
危机令伦敦奥运会两个主要基建工程——预算10亿英镑的奥运村和4亿英镑的媒体中心——开发商资金长时间无法到位。为了节省开支,伦敦甚至取消了4座体育场馆的修建计划,而把赛事转移到现有场馆内进行。其实,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心中非常清楚伦敦面临的资金问题,他说:“我知道我们在北京的成功之后,步入了经济困难时期。但奥运会以前也曾成功度过难关。奥运会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下定决心和努力奋斗,就能战胜暂时的困难。”
此前,伦敦曾经主办过两届奥运会,分别是现代奥运的初创期1908年和二战结束之后的1948年。而时隔60多年后再次获得2012年的主办权,使伦敦一跃成为第一个三次举办奥运会的城市。但说来也很偶然,前两次奥运会都是伦敦接了别人留下的摊子,1908年奥运会原本应该是在罗马举办的,当时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引起一场巨大灾难,意大利政府无暇顾及奥运会,国际奥委会于是将奥运会授予伦敦举办。而1948年的奥运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百废待兴,正忙于恢复重建,英国奥委会于1945年10月向国际奥委会申请举办第14届奥运会,申办城市仅有伦敦一家,因此英国轻而易举地获得了主办权。当年伦敦再次成为奥运会的“救世主”。 1948年的奥运会主办者囊中羞涩,连参赛运动员吃饭都要限量。不过,让人佩服的是,那时的英国政府并没有打肿脸充胖子,而是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目的只有一个: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办好奥运会。
英国人怎么也没料到,半个多世纪后,当他们第三次享受承办奥运会的荣耀时,居然又面临了始料不及的金融危机!据业内专家透露,原本英国政府预估约有7亿英镑私人资金注入奥运以及在伦敦以东斯特拉特福周围地区的改建工程。但北京奥运会后,全球银行停止借贷,开发商资金吃紧,纳税人将不得不被动介入。提供1.7万名选手、官员和裁判员入住预估耗资10亿英镑兴建的奥运村,一度成为最头痛的问题。开发商希望在奥运结束后出售部分建筑收回一些投资。负责2012年伦敦奥运基础建设的伦敦奥运筹建局,计划注资5亿英镑兴建奥运村与媒体中心,其余费用则由私营企业负责筹资。
面对一系列的困难和阻力,英国人没有退却,而是通过制定系列举措,坚定了决心——要举办一届“节俭”但“赚钱”的奥运。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盈利”已经成为各国争相申奥的重要原因之一,英国也不例外,他们在申办时就将奥运能够提升经济作为服众的理由。受金融危机影响,英国2012年上半年经济将为负增长,失业人数将升至285万人。英国政府更希望通过奥运振兴经济,首相卡梅伦下令额外支出4100万英镑投入奥运会的开闭幕式演出,面对民众的抱怨和反对,英国体育部长休·罗伯逊回应道:“之所以要再投资4100万英镑,并不是为了追赶北京奥运会,而是希望人们在离开后英国还想回到这里旅游,让我们的经济及旅游利益达到最大化。”
在金融危机下办奥运难以做到皆大欢喜,但英国要办一届投资回报率最高、最体现可持续性奥运的目标从未动摇。日前,首相卡梅伦自信地表示,奥运期间可能为英国增加10亿英镑的收入,而英国政府的任务就是将潜在的商机转化为现实。旅游业是英国第五大产业,政府计划在奥运会期间推出增加法定假日等措施推动旅游业盈利。而为了让英国零售业走出目前的困境,英国政府放宽伦敦奥运会期间商店周日开门经营的规定,现行法律规定英格兰的大型商场只能在星期天开门营业6小时,而从7月22日开始,商场将可以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的8个星期日延长营业时间,据估计,仅此一项就能给各商家带来9000英镑的收益。
此外英国政府还想利用举办奥运为英国企业开拓市场,重点对象是中小企业。英国投资贸易署的奥运遗产部常务董事科林斯向媒体透露,他们通过奥运推动经济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个是“英国企业俱乐部”,这是一个任何企业都可以免费加入的在线商业信息平台,奥运结束后依然使用。另一个是将伦敦繁华地段的兰卡斯特大厦在奥运期间作为英国的“商业大使馆”,向来参加奥运的各国商界人士推广英国企业,据悉,奥运期间兰卡斯特大厦还将举办“中国商业日”。科林斯还透露,英国政府在给企业搭建商业平台时,遵循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例如通过争取私营部门的赞助和合作,凡是在英国企业俱乐部注册的企业都可以在奥运期间免费使用伦敦市中心的一处高级活动场所,这给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不小的便利。
当然,英国政府的努力能取得多少实绩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正如塞巴斯蒂安·科所言:“奥运会不只是一个17天的活动,申办时我们承诺要对伦敦东区改造,而如今我们开发改造了其中的120公顷。”对于举办伦敦奥运会到底赔不赔钱,伦敦发展署业务支持及推广部总监罗贝德说道:“通过奥运重振伦敦这一世界商业之都、世界金融服务业之都,不能简单地用商业利益来衡量。”
无论塞巴斯蒂安和罗贝德,其实向我们传递了同一个信息:英国举办奥运会更深远的目的是重返世界经济中心,其雄心之大令人刮目相看。不过英国政府也不会放过眼前的利益,伦敦奥运会的门票已销售一空,开幕式的门票已经被炒到了9000英镑一张,仅奥运门票这一项收入就达到了伦敦奥运会预算的四分之一。奥运会还没有开幕,不过这场盛会很可能成为英国提振经济的强心剂。
借助奥运,重树强国形象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工业革命从英国发起。英国有许多科学发现和发明,如蒸汽机、喷气式发动机、青霉素、脱氧核糖核酸等等。二百多年来,世界一流的各类大专院校也在英国发展起来。而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历史更为悠久,可追溯到12世纪时期。不列颠王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大英帝国已经失去昔日荣光。
即便如此,时至今日英国仍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强国,前些年国内生产总值一直稳居世界前五。作为欧洲最大的金融中心,伦敦的金融市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众多公司来此利用英国的商业契机。由于近几年英镑贬值、金融危机等原因,英国GNP总量一度跌出前五,被法国超过。这让自尊的英国人很是不爽。因此,借助奥运会的东风,英国政府急需从各个方面提升世界强国的形象。除了振兴经济外,英国还提出口号,要从政治、人文、体育甚至是饮食方面全面“影响一代人”。
现代奥运会的发源国是希腊,但提起现代体育的发源地,英国则是不折不扣的老大。英国是现代足球的鼻祖,更是诸多小球运动项目的发祥地:网球、高尔夫球、乒乓球、羽毛球、台球、曲棍球、棒球、橄榄球、板球、马球等等……然而,让有些高傲的英国人“脸红”的是,尽管英国在众多体育项目上拥有璀璨的历史,是诸多现代体育项目的鼻祖,但与世界上其他体育强国、大国相比,他们发明创造的这些体育运动,很多自己都玩不转。另外在一些文化领域英国的身影已处于边缘,这也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世界上许多人津津乐道于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和韩剧时,还有多少人对披头士乐队和莎士比亚感兴趣,是一个不容乐观的问题。面对严酷的现实,英国人摒弃了傲慢和偏见,希望通过再次举办奥运将英国的人文价值观输送到世界各地。据英国媒体披露,英国政府在申办之初就制定过一份伦敦奥运的战略文件,其中就评估了举办奥运对英国形象和民族自信心的提升作用。
奥运口号“影响一代人”,还体现在英国政府推进“国家统一”的愿望。英国前首相布朗曾发表过捍卫国家统一的讲话,而当时英国保守党***、也就是现任首相卡梅伦也发出过“在一起比分开更强大”的声音。英格兰尽管是国际大赛的常客,但它代表的只是英格兰,只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通过联合组队以英国的名义出战,意味着一个团结强大的英国出现在世人面前。奥运和足球比赛背后的统一政治姿态,展现了英国进一步作为世界强国的形象。不可否认,每个东道主都期待收获好成绩,家门口作战的英国无疑希望借此机会重返世界体育强国的位置,可光在自行车、皮划艇和帆船上夺金还欠缺说服力,足球作为集体项目金牌分量要更重一些,伦敦希望能找回昔日足球老大的感觉。而英格兰队最近十年在国际大赛中的表现乏善可陈,如果以“大英联队”出战,就可以整合英国最强的足球资源,像弗莱彻、贝尔和拉姆塞都有机会出战,一旦在家门口拿到足球金牌,会对重新塑造英国的体育强国形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严格意义来说,奥运的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真正的“英国队”。而这次伦敦奥组委和英国首相都希望能联合组队,这将是奥运会上首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英国队。目前,威尔士希望之星拉姆塞和贝尔再次表达了想代表英国参加伦敦奥运的愿望,看来英国所有人聚在一起为夺冠而努力的愿望是难以阻挡的。这或许是伦敦奥运会“影响一代人”又一个极为成功、可载入史册的事件。
近几年来,英国政府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借助奥运会,宣传英国,提升形象。
今年4月,在伦敦奥运倒计时100天之际,英国车手汉密尔顿在备战F1中国站之余与姚明一同出现在上海东方明珠号浦江游览船上,为伦敦奥运会“GREAT英国”的全球推广活动倾情助阵,希望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到来前,不仅向中国公众呈现一个富有生机的英国,也展示英国在创意与创新领域的优势。英国大臣杰里米·亨特表示:“2012年对英国来说是令人激动的一年。全世界的目光不仅会投向伦敦奥运会与残奥会,英国也会迎来女王登基钻石禧年庆典。我们希望全世界都能与我们一同分享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也是GREAT的真正含义及我们希望给中国带来的信息。”
早在两年前英国政府就表示,在奥运会期间,他们会用实际行动证明,举办奥运会,不单单给全世界的体育精英创造一个争金夺银的舞台,还将给每一个来到伦敦的人提供一系列免费的具有英国人文气息的活动,英国文化会用一种不生硬的方式输送出去。
目前在英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希望借奥运会东风,加强青少年体育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学生汪洋,作为志愿者曾前往英国斯托克波特自治市进行为期一年的汉语教学工作。他告诉记者,伦敦运动氛围非常好,白天和晚上都可以看到跑步和骑山地车的人,即使是下雨,也有很多人在运动。
借助奥运会机会,英国人甚至还要为自己国家的“饮食”正名。当年,在伦敦击败巴黎成功拿下2012年奥运会举办权后,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就有些“调侃”也有些“不服”地表示:“奥运会为什么要到一个食物那么难吃的国家举行呢?”事实上,英国饮食的确不受欢迎,也难怪当年法国总统如此揶揄,英国人无法反驳,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似乎也“默认”了。如今,在伦敦奥运会临近之时,英国人开始为英国菜正名,他们盛情邀请很多国家的著名餐馆来伦敦“短暂开业”,为此还推出了临时性质的餐饮执照。
除此之外,英国还将借助奥运会重振英国旅游业的发展。据英国旅游局预计,2012年英国将接待3000人次游客,这将给伦敦带来高达160亿英镑的旅游收入和25万个全职工作岗位;在奥运之后5年,奥运遗产将继续提振旅游业,预计游客数量将增加110万人次,带来7亿英镑的收入增长。
事实证明,试图“影响一代人”的伦敦奥运会,正在向他们的既定目标迈进。对于已经主办过两届、已经在办第三届奥运会的英国人来说,如今当他们再一次与奥运牵手,已不再是满足自身的奥运情结,也不屑去树立“日不落帝国”的形象和国威,他们更希望通过奥运来实现人文、经济和体育重回世界中心的雄心,无论是极力推广英国人文理念、联合组建意义深远的英国国奥队,还是增加开幕式和奥运安保的预算,都体现出主办方为了将“影响一代人”的目标转化为现实的强大决心。
还有50天,让我们的目光齐聚伦敦碗。